发展交通 开办电讯
今天的京广铁路毫无疑问是中国最为重要的陆上交通线,它将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连成一线,使中国腹地连为一体,不论是战略意义还是经济意义,都无可替代。2012年12月26日,紧邻京广铁路的京广高铁全线开通运营。从北京坐高铁到广州的旅行时间缩短至8小时,实现了朝发夕至。随着京广高铁的开通,京广线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从京广铁路开工建设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这期间,京广铁路的路基、枕木、铁轨早已不知更换过多少次,但是,张之洞作为这条铁路的发起者,他的功绩是不会被忘记的。
1889年,朝廷把已经52岁的张之洞从广东调到湖北,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让他在武汉主持修建从汉口到北京的铁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张之洞还不惜血本建成了汉阳铁厂。
现代铁路起于1825年,源于英国,它一出现,就得到了西方各国的认可。在19世纪前期,列强都进行了铁路建设,并且在几十年内都建成了各自的主要铁路网。英国是这一时期的领先者,1890年英国全国性铁路网已形成,路网总长达32000公里。
当铁路出现在中国时,已经是它诞生50年之后的事了。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了中华大地上的第一条铁路,长度只有十几公里。然而,对于铁路这种新生事物,保守的清朝官员以及观念落后的当地百姓都难以接受,他们认为铁路会破坏风水。而且,铁路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压死了路人,这令当地人民更加难以接受。最终,当地民众群起反对铁路,清政府也不愿意接受这种新事物。英国人不甘“损失”,于1876年10月,与中方议定,由清政府用28.5万两白银买下了这条铁路。铁路被买回后,清政府立即组织人力拆毁了这条铁路。
此后数年,中国一直没有再建铁路,直到1881年唐胥铁路(唐山到胥各庄)的兴建。当时,李鸿章在唐山办开平煤矿,由于没有充足的运力运送煤炭,不得已铺设了这条铁路。通车后,大清朝廷担心火车的蒸汽机车头会破坏龙脉,要求不能用机车牵引车厢,只能用骡马牵引。后来,随着开平煤矿的产量不断提高,骡马已经拉不动满载的车厢了,李鸿章只得不断向朝廷请示,希望能够用蒸汽机车。为堵住顽固派之嘴,技术人员在机车头上刻了一条龙,称之为“龙号”机车。最终,朝廷同意了使用蒸汽机车来牵引车厢。
唐胥铁路之后,中国陆陆续续修了一些短程铁路,到1894年,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仅修建了约400公里的铁路。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要从张之洞到了武汉之后说起。
早在1880年,时任直隶提督的刘铭传(1836—1896)就上书朝廷,希望能够以北京为中心,修筑铁路网。但是,当时铁路在中国还是禁忌,朝廷无法接受在全国大建铁路。刘铭传的提议被彻底否定。
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主政广东。战争中兵贵神速,可是,当时落后的交通系统严重影响了向战场调兵遣将的速度,张之洞深感落后的交通对国家的限制。不论是朝廷还是地方大员,都开始意识到建铁路的重要性。铁路已经到了非建不可的地步了,问题是怎么建?最好的选择就是像刘铭传提出的那样,在全国各地都建铁路,可是,当时朝廷的经费非常有限,根本建不了那么庞大的工程,只能先建最重要的线路。
李鸿章认为,要先把北京和天津之间的铁路给建起来。他这个提议,旁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为了他自己打算。他李鸿章在天津经营多年,铁路建成,自然方便他和北京的联系,对于巩固他的势力也是有利的。当李鸿章提出这个建议后,立即遭到了朝臣的反对。最有力的理由就是如果京津之间建了铁路,万一洋人再从海上打过来,他们在天津登陆后,可以直接通过铁路达到北京,这对于北京的防御而言,将会是灾难性的。
除了李鸿章之外,其他一些地方大员也上书发表关于建铁路的意见,但是,都不符合朝廷的意思。正当众说纷纭之际,1889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也上书陈说关于建铁路的想法。他提出,如果要建铁路,应该先建一条从北京到武汉的铁路。
张之洞此议一出,朝廷上下都甚感意外:这个两广总督竟然不想着把铁路修在两广!和李鸿章的动机相比,张之洞的动机确实纯粹了许多,他考虑的更多的是整个国家的战略布局,而非他辖区内的得失,这让朝廷很是满意。而且张之洞关于建铁路的计划也很周详,利弊得失分析得头头是道。最终朝廷同意了张之洞建铁路的计划。
张之洞计划中的这条铁路从北京的卢沟桥修到武汉的汉口,中间经过河北、河南、湖北。这一带是中国传统的腹地,为广义上的中部地带,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修通这样一条铁路,对于加强清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极为有利。同时,这一地区物产丰富,铁路修通后,将会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条铁路最初称为“卢汉铁路”,建成后称为“京汉铁路”。1928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实现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定都南京,北京改称为北平,这条铁路随即改称为“平汉铁路”。
为了确保铁路的建设能够顺利实施,朝廷还将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为湖广总督。关于张之洞修京汉铁路,有人认为这是张之洞为了巩固他在湖北的地位,其实这完全是污蔑。张之洞是因为修铁路才被调往湖北,他到湖北的主要职责就是修铁路。张之洞修京汉铁路并无私心,只为公义。
在张之洞的计划中,朝廷每年拨款200万两银子,同时再建成汉阳铁厂,为铁路提供钢材。可是,谁知世事难料,正当他紧锣密鼓地筹备铁路建设时,北方的俄国也在抓紧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形成了对东北的严重威胁。东北是满清的发源地,朝廷无论如何也不能无视东北的危机。于是,朝廷改变命令,把京汉铁路的建设费用拿来建东北的铁路。一时间,京汉铁路的建设便被搁置了。
1895年,张之洞再次要求朝廷修京汉铁路。对于经费问题,张之洞提出可以通过招募民间资本来办。结果呢?风雨飘摇的大清朝早已失去了人心,那些富商根本就不信任清政府。无论朝廷怎么呼吁商人爱国,就是筹不到钱。不得已,张之洞只能铤而走险。他找来盛宣怀,由盛宣怀出面,借洋人的钱来办铁路。
张之洞要找外国人借款办铁路的消息传出后,美、英、法等国像是闻到了肉味的饿狼一样扑到张之洞面前,都希望和张之洞合作办铁路。
这些洋人怎么会这么喜欢帮中国人建铁路呢?这当然不是洋人好心,而是他们另有目的。其中有一家美国公司提出,中国方面可以将建设铁路的事完全交给他们,中国方面不需要出钱也不需要出人。他们的要求是等铁路建成后,铁路的收益要双方平分。
这个提议看似对中国有益无害,实则百害而无一益。一条铁路,表面看就是用于运输,洋人也就是挣点运输费,但是,铁路不仅能够运输货物,还能运输兵员和武器,而运输甚至可能直接影响战争结果。
另外,铁路建成后,洋人一旦要求派兵保护铁路线,那么,铁路沿线将成为国中之国。20世纪初,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扩张就是以铁路为基础的。日本以保护东北的铁路为由,派兵驻扎铁路沿线,这些部队逐渐发展成为日本的“关东军”,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他们罪恶滔天。
对于铁路的价值,身为朝廷重臣的张之洞自然不会只看到那些运输费,他深知铁路所带来的战略价值。所以,对于英、美、法等国提出要给中国修铁路的建议,急需用钱的张之洞毅然拒绝了他们的提议。这些西方大国一个个都对中国有着极大的野心,和他们合作办铁路,无异于引狼入室,张之洞早就看穿了他们的用心,他是绝不会给他们机会的。
不能找英、法、美这些西方大国合作办铁路,可是修筑京汉铁路又刻不容缓,张之洞该如何是好呢?经过一番考虑,张之洞提出了一个看似能够折中的办法——找可以满足要求的西方小国来办。张之洞认为,西欧各国的铁路技术都已经很成熟了,不论是英、法这样的大国,还是那些夹在英、法之间的小国,都能提供用于修铁路的资金和技术。同时,和英、法这样的大国相比,欧洲的小国因为国小,根本无力入侵中国,他们对中国没有太多的政治目的。如果和他们合作办铁路,一来可以解决资金和技术的问题,二来也可以避免洋人在政治上对中国的影响。
经过一番考察,张之洞认为比利时是个可以合作的国家。比利时是欧洲较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到19世纪末,他们的工业水平不在英、法之下。比利时也是个典型的欧洲小国,国土面积只有3万多平方公里。这些条件都符合张之洞的设想。
1898年6月,张之洞和比利时方面关于修建铁路的协议终于达成了。张之洞向比利时方面借款1.125亿法郎,用于修建北京到汉口的铁路。然而,这个协议终究是没能摆脱列强的政治要求。比利时虽然无意侵占中国,但是,一些对中国图谋已久的国家却借比利时之手染指中国的铁路,攫取政治利益。法国、俄国等国怂恿比利时向中国提出对铁路的控制权,比如,比利时要求在借款期内,由比利时方面派人来经营运作铁路,这就侵犯了中国的路权。
按照计划,铁路从北京和汉口两头同时施工,经过4年的修筑,卢沟桥到保定、汉口到信阳的铁路建成通车。比利时方面为了加速工程进度、节省费用,便偷工减料,擅自降低铁路标准。由于铁路建设过程中由比利时方面监督,中国方面对铁路质量无能为力,这就使得铁路的建筑质量极低。例如黄河大桥,该桥由比利时方面设计,是整条铁路上最大的桥梁工程。可是,即便如此重要的工程,比利时方面也应付了事。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们在给大桥打基桩时,没有使基桩达到预定的深度,工程尚未结束,就有8个桥墩被黄河水冲走。由于桥的质量低,火车无法高速通过,只能以10~15公里的时速小心翼翼地驶过大桥,桥墩也需要经常加固,以便应对每年的汛期。这条铁路的问题还远不止一座黄河大桥,整条铁路长达1200多公里,长度20米以上的大中型桥梁有120多座,虽然这些桥梁都是钢结构,但是,桥的设计却千差万别,这就导致桥的承重量各不相同,对火车的运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条铁路最令人欣慰之处应该就是钢轨了,经过盛宣怀整顿后的汉阳铁厂,为这条铁路提供了绝大多数的钢轨。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第二年,法国侵略者擅自把铁路从卢沟桥延长至北京城的正阳门外。他们这一举动虽然多给中国建了几十里的铁路,却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1906年,铁路全线铺设完毕。朝廷派张之洞和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一起验收铁路,由于铁路已经延长到北京城下,所以铁路这时改称京汉铁路。
京汉铁路建成后,为中国的发展,尤其是中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铁路通车,武汉不再是长江流域中仅充当横向传导的角色,纵向的铁路线在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前提下,还有成百上千吨的运载力,这更加有力地推动了汉口商业贸易的发展。当时,一位到过汉口的英国人指出,中国内地商人很快地利用起这一改善了的交通条件,通过汉口把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农产品迅速地散往全国各地。
这条铁路的建成还直接促进了许多城市的出现。现在的河北省会石家庄、河南省会郑州,都是伴随着京汉铁路而出现的城市。
石家庄在京汉铁路通车以前只是一个小村庄,京汉铁路在这里设立了一个火车站。1907年正太铁路(正定到太原)通车,并在石家庄和京汉铁路连接起来,石家庄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伴随铁路线的通车,一批近代工业相继在石家庄兴办。近代大工业的兴起,大大促进了石家庄城市化的进程。如果当初没有把火车站设在石家庄,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这个大都市。
郑州能够超越洛阳和开封这两大古都,成为河南最大的城市以及省会,这也要归功于京汉铁路。在历史上,洛阳和开封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郑州只是夹在洛阳和开封之间的一个叫作郑县的小县城。1904年,第一列火车沿着京汉铁路的铁轨驶进郑县,由此,一个大都市开始出现了,火车让郑州开始了百年来的跨越式前进。
京汉铁路通车后,很快就实现了可观的盈利,其重要性也日益显著。此时,全国各地的爱国运动也是此起彼伏,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民众纷纷要求清政府收回京汉铁路的控制权。在民意的压力下,清政府几经周折,终于在1909年1月,拨官款500万两白银,再向英国汇丰、法国汇理银行借款5万英镑,还清了京汉铁路借款,收回了京汉铁路的管理权。至此,这条让张之洞耗费大量心血的铁路总算是为中国所有。得知这一消息的张之洞也是倍感欣慰。
京汉铁路对中国的影响还不止于此。1923年,爆发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它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罢工虽然失败了,但是工人的生命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人民的敌人。
京汉铁路所带来的这一切,对中国影响深远。张之洞作为铁路的发起人和建造主持者,可以说居功至伟。抛开张之洞为中国的发展所做的种种努力,单是这一条京汉铁路,就足以让张之洞名垂青史,“铁路主办元勋”这个称号,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