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16岁,蔡珪的婚事再度被家人提起。16岁,在当时就是一个标准的成人年龄。
依然有不少提亲的人上门。有商人,地主,官员……他们当然都是冲着蔡邕蔡大才子的名声来的。能和蔡大才子沾亲,那是何等的荣耀!
可是,蔡珪铁了心不嫁,谁也不嫁,因为,她心里已经有了那个人。
大娘蔡夫人和她的生母魏金凤,只好轮番前来劝说。
蔡夫人道:“珪儿,做人的道理想必你也清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已经到了这个年龄,自然应当嫁出去。自古以来,人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女孩子不可以在娘家过一辈子的。再说了,结婚是一件美好的事,是一件幸福的事。我们做父母的,一定会为你选个好人家,绝不会让你受委屈,受欺辱。”
蔡珪低头不语。
蔡夫人继续劝导:“珪儿,虽说这婚姻之事,自古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咱们蔡家是书香世家,跟人家不一样。咱们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珪儿,你如果有什么想法,喜欢什么人,你可以说出来,父母帮你斟酌斟酌,看看是否合适。大家商量一下,再决定。”
蔡珪依旧不语。
在一旁的魏金凤,忍不住训斥女儿:“你个死丫头!大娘跟你说话,你听见没有?上门求亲的这么多,条件都不错。你总得选一个人嫁出去吧?要让父母养你一辈子?”
蔡珪终于开口了:“大娘,娘,珪儿不是不想嫁人。也不是挑三拣四,只是……只是……珪儿心里……早已有了一个人。”
蔡夫人和魏金凤互相对望了一眼。两人的脸上都写着问号:珪儿有了心上人?是谁呢?
蔡夫人道:“珪儿,你心里有谁,但说无妨。我们替你斟酌一下,看看是否合适。”
魏金凤说:“死妮子!你倒是说啊,你心里有谁啊?”
“我……我喜欢……羊衜,羊大哥。”
原来是这样!两位母亲面面相觑。
“可是,羊衜已经订婚了啊。”蔡夫人说。
“你……你喜欢也没用了,人家已经订过婚了啊。”魏金凤也说道。
蔡珪低着头,冷冷地说:“我知道。可是我心里就只有他一个人。别人再也装不下去了。”
蔡夫人耐心地说:“珪儿,不可以这样的。羊衜这孩子是不错。如果他现在还是单身,母亲一定会托媒人去,找他家说合。可是,他已经定了亲,不可以悔改的。所以,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咱们另外挑选好人家。”
“是啊。这世上好男人多了,又不是只有羊衜一个人。我们再帮你挑挑,总会有合适的。”魏金凤也说。
蔡珪又是无语。
“这孩子,你就这么认死理儿。人家已经订婚了,你还想着人家。哎……”魏金凤见女儿这么固执,不由得动了气。
两位母亲见实在说不通,也没有办法。
父亲蔡邕知道了这件事,也和蔡珪进行了谈话。
“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类延续的根本,也是每个人生存的基础。珪儿,你到了成人年龄,16岁,就应当考虑婚姻了。父母要为你打算,你自己也可以提出要求。我们这个家庭,作为知书达理的书香世家,是不会包办强求的。”蔡邕的话,句句在理,还透露着长辈的关怀,不愧为一代文人首领。
蔡珪抬起头,看着父亲。父亲的眼中,充满慈爱和温暖。
蔡邕问道:“珪儿,听你母亲说,你喜欢羊衜?”
“嗯。”蔡珪大方地回答。
“羊衜这孩子,是个不错的丈夫。你的眼光很不错。”蔡邕先表扬了蔡珪。
蔡珪的嘴角现出一丝不易察觉到微笑。
“可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羊衜已经定下了亲事。对方是孔文举的女儿,也是个才女。两家已经协商好了,我们不可能去求亲了。他们两家这件事,终究是不可以反悔的了。”蔡邕把事实情况明明白白地告诉女儿。
“爹爹,我知道。”蔡珪回答。
“你知道就好。我的女儿应该是有教养,明事理的。”蔡邕说。
蔡珪看看父亲,点点头。
“既然这样,珪儿,你就不要再痴等他了。我们会为你另选好的人家婚配,绝不能委屈了女儿。如有你自己认为合适的人,我们会托人去求亲。”蔡邕说得认真恳切。
“父亲所言极是,孩儿明白。”蔡珪对父亲的话给予了明确的肯定。
“可是,我心里还是放不下羊大哥,我从小就喜欢他。”蔡珪对父亲说出了心里话。
蔡邕耐心地开导女儿:“可是,现在木已成舟,无法改变了啊。”
“爹爹,我心里明白。”
“那我们为你物色更好的夫婿,好吗?”
“好吧,可是,如果我不喜欢,可以不嫁吗?”
蔡邕心里惊了一下。平日里看起来头脑不怎么聪明,思维远没有琰儿活跃的珪儿,原来心里也是很有主张的啊。
“可以,我们绝对不会逼迫你嫁给不喜欢的人。”蔡邕对女儿表明了态度。
“谢谢爹爹。”蔡珪高兴地说。
蔡邕和夫人商议珪儿的婚事。蔡邕说:“别看珪儿平日里默不作声,其实心里也是很有主意的。”
夫人说:“是啊,真没想到。”
“那你们就继续打听吧,看看跟我们珪儿性格脾气相投的。家境嘛,差不多就行了。”
“嗯,知道了。”蔡夫人答应道。
魏金凤却是很生气:“你看这个丫头死心眼吧!人家明明有了未婚妻,早已订了婚,你还想着人家,你这不叫傻瓜叫什么呢?”
“也不能这么说,珪儿这孩子重感情。”
“感情顶个屁用!家庭条件好,能吃上山珍海味,穿上绫罗绸缎,那才是嫁得好。”魏金凤满脑子都是物质,以为女儿找个有钱人才是造化。
蔡珪不去理会亲娘的理论,因为有爹爹给她撑腰了。爹爹说了,父母帮她寻亲,但是不喜欢的,她可以不嫁。
蔡珪高兴地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妹妹蔡琰。
蔡琰听了很高兴,心说这父亲蔡邕真是善解人意啊,对女儿这么宽宏大量,实在难得。
在将近千年前的东汉末年,蔡邕能够尊重女儿的选择,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此时的蔡琰,也已经13岁了。早熟的她,看惯了《诗经》等许多文艺作品,对甜美幸福的爱情,也是无比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