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11500000028

第28章 各国传统节日礼仪(1)

中国传统节日的礼仪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最早的风俗活动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了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于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富于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这里我们只介绍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和礼仪。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就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有时“福”字还要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过春节也叫过年。“年”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零,寸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将其吓跑,于是就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

春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此时都会不远千里回到父母身边。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与“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来象征团聚。

节日喜庆气氛一般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到处张灯结彩,并会进行多种庆典活动,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会给孩子压岁钱以祝愿其健康成长、亲朋好友会往来拜年等,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盏盏,人们逛灯会、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汉文帝每逢元宵节都要微服出宫与民同乐。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元宵象征家人团圆如月圆一般,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故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更盛。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中描述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会放一些烟花来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最初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逐渐流传开来,并形成了习俗。

元宵节除了主要的庆祝活动外,还有“走百病”等民俗活动,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以期祛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时代的发展,元宵节的活动也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清明节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向是中国很重要的一个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谚语。

清明节也叫寒食节,其实在最初的时候,这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不生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故而得名。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渐渐地,寒食节便与清明节合而为一了。

关于寒食节,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流亡他乡,受尽了屈辱,身边的臣子也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一次,介子推为了救饿昏了的重耳,竟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

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愧疚不已,立刻差人请其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坚辞不受,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但介子推早已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晋文公又差御林军上山搜索,也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大火起时介子推定会自己走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身影。人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死去多时了。晋文公不禁痛哭失声,突然,有人发现介子推尸体后面的树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人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晋文公还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做了双木屐穿在脚上,每天叹道:“悲哉足下。”“足下”从此便成了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间的敬称。

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干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感慨万千,他珍爱地掐了一些枝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又赐名老柳树为“清明柳”。于是,清明插柳的习俗便开始流传。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执政清明,励精图治,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表示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的敬仰与怀念,每逢寒食节,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每到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以表敬意。

如今,寒食节和清明节早已合为了一个节日,其意义也从怀念介子推扩展到了怀念所有逝去的亲朋等。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端五节或蒲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过节的习俗大体相同。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插艾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插艾蒲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

相传屈原投泪罗江后,人们悲恸不已,争相划船追赶拯救,追至洞庭湖时已不见踪迹。后来,每年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都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并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重要民俗运动之一,不仅在大陆地区,就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每年端午节时也都会有规模不等的赛龙舟活动。

◆吃粽子

荆楚之人,在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避免被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后渐用粽叶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

这一习俗在长江流域十分盛行。

◆游百病

这是盛行于贵州地区的一种端午习俗,人们认为在这一天百草、百树都有药力,因此会在这一天里到村外游走,以期能够祛除百病。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根据典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艚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的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饼”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为阳数,因此,重九又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初期。据说,当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重阳糕,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后,一位贾姓宫女被逐出宫,她将这一习俗传人民间。

民间在九月初九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习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王维的七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之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时,人们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捏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重阳糕上还插有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喻“登高”,用小红纸旗喻茱萸。

相传,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因敬仰而争相效仿,遂有重阳赏菊饮酒的习俗。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此外,重阳节时人们还有插菊花的习俗,或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或是簪于头上,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以“解除凶秽,招来吉祥”。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重阳节又称中国的“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

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开展各种敬老活动,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情趣。

同类推荐
  • 新跳槽时代

    新跳槽时代

    北京姑娘苏美美大学毕业前夕选了一份与自己专业毫不搭界的工作,之后又闪电般地离职。在父母的“逼迫”下,进入一家国企。终究无法忍受国企的体制,瞒着父母,再度离职。两次就业的失败使得苏美美开始反省,开始定位自己的职业,之后经历了DM时尚杂志主编、网站编辑、图书公司总编等职业,从小公司跳到大公司,从大公司跳到集团公司,从小职员跳到中层管理人员,先是自己跳,后来猎头公司请她跳,几经浮沉,一步一跳,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成为国内顶尖级传媒公司BBR的金牌策划总监。
  • 让你一生必读的小故事大智慧(智慧背囊16本)

    让你一生必读的小故事大智慧(智慧背囊16本)

    一天,我发现,一只黑蜘蛛在后院的两檐之间结了一张很大的网。难道蜘蛛会飞?要不,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中间有一丈余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后来,我发现蜘蛛走了许多弯路--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再把丝收紧,以后也是如此。一则小故事蕴含着一个大智慧:蜘蛛创造的奇迹是执著的结果。智慧,一个含金量极高的字眼,它对于人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你是充满智慧的,那么你就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人生,改变生活,改变一切你现在的不足与不满状态……
  • 羊皮卷

    羊皮卷

    本书涉及到人生成功的诸多重大主题,几乎涵盖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鼓舞人们乐观、拼搏、勤奋努力的精神食米发。
  • 20几岁,每天学点人生经验

    20几岁,每天学点人生经验

    《20几岁,每天学点人生经验》内容简介:20几岁不定位,30几岁的时候会发现已经没有位置。20几岁不努力,30几岁的时候会发现已经无力努力。20几岁的你,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年轻时光,多学习,多积累,多规划,为今后的生活打好基础,为人生的成功做好准备,千万不要因为错过了最好的打拼阶段而后悔终生。
  • 实用口才现用现查

    实用口才现用现查

    本书从以下七个方面,对口才相关知识进行了阐述:一是先要做到敢说话;二是要掌握说的技巧;三是说话要有的放矢;四是要懂得人情世故;五是口才不能拘于一格;六是只有勤学苦练才有提高;七是要注意不要触犯别人的禁忌。总之,一个人口才的水平有多高,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做人做事的水平有多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口才高手必定也是一个会做人善做事的高手。不要再把口才当成雕虫小技,它实在是一个上天入地的大本事。希望本书能为你提高口才水平的努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热门推荐
  • 问孔篇

    问孔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百天

    一百天

    人死之后究竟会如何?上天堂,下地狱,亦或是滞留人间?本书带你走进一个死后的世界。
  • 三体

    三体

    简介什么的最难写了,书的质量才是王道。绝对颠覆你的阅读感官,不用多说点击便知。
  • 鬼王爷的绝世毒妃

    鬼王爷的绝世毒妃

    她是现代黑白皆惧的修罗毒医,翻手掌黑,覆手控白,微微一笑,杀人无声!她是泽国世族白家的嫡女,却是人人避之不及的第一恶女,一朝身死,举国欢庆!当她穿越而来,昔日的恶女究竟迷了多少人的眼?她是白琉璃。他是百姓口中的鬼王爷,传闻,鬼王爷红瞳紫发青面獠牙,丑陋至极,可怕无比。传闻,鬼王爷的眼睛会杀人,只要被鬼王爷看过一眼的人,必会在暗夜暴亡。传闻,鬼王爷只在暗夜出现,从无人见过他的真面目,是名副其实的妖瞳鬼王!又有谁知,那一双在暗夜睁开的眼睛深处,是何等的惊华天下。他是百里云鹫。*当某一天,鬼王爷要十里红妆迎娶第一恶女——*【传闻,这是聘礼】“琉璃要何聘礼才肯嫁本王?”“白小姐说,她要的聘礼,王爷给不了。”下属不安。“说吧。”鬼王爷淡然。“第一,王爷的血。”下属惴惴。“然后?”鬼王爷抬眸。“第二,王爷的肉。”下属额冒冷汗。“还有?”鬼王爷挑挑眉。“第三,王爷的……眼睛……”下属颤抖擦汗。“好,下聘。”鬼王爷拍板。*百里云鹫:有他在,谁也休想动她半分。白琉璃:谁若欺他害他,性命来偿。*一对一宠文,男女主身心干净,男强女强,强强联合,后有机灵萌宝宝,无误会无小三,放心跳坑。
  • 网游之繁华迷梦

    网游之繁华迷梦

    几个性格各异的少男少女,在虚拟网游中的爱恨情仇!繁华落尽,迷梦初醒,她们是幸福还是悲哀?一切等待你来开启!PS.此文为言情网游文,言情为主,网游为辅!如果喜欢数据流网游文,可我的另一本文文《网游之妖花》
  • 杨柳相约

    杨柳相约

    当刺客的剑刺来,当他护住另一个女人而舍弃作为未婚妻的自己时,青青只觉得心在一瞬间停止了跳动。场面混乱,又归于平静,当小乔哭着问青青伤口疼不疼时,她说:“心很痛”。看着左臂流出的鲜红的血,青青没有晕倒,而是异常地清醒。她坚信一句话:在你最危险时,护着你的人便是最在乎你的人!
  • 我的女神徒弟

    我的女神徒弟

    一心想要过着安稳、平静生活的陆子羽,在他的女神徒弟逼迫之下陷入都市。有着这样一对逗比师徒,更有着姐妹花的小妹在身边围绕。从此,陆子羽身边的一切平凡事物都变得不平凡。当面对整个海天市的男同胞们时:“那啥,你们真的误会了。她真的只是我的徒弟,这位是她的小妹!”“姐夫!”“艹……”
  • 无尽劫

    无尽劫

    一个平凡山村看似平静的一天,忽然引来各种修行之人的光临,平凡少年将武者带入森林深处,他究竟有何目的?唯一可以确定的一件事,这一天,毕竟是不会平静的。
  • 绝滟废材太嚣张

    绝滟废材太嚣张

    她是苍武大陆人尽皆知的秦家废物六小姐。她是二十一世纪令人闻风丧胆的辣手女王。一朝穿越,当强者的灵魂取代弱者的意识,将会翻起怎样的一番波澜?1.面对诡计该怎么办?答曰:打脸!啪啪啪的打!2.面对仗势欺人的傻叉怎么办?答曰:揍到他麻麻都不认识他!3.那面对无耻又高冷的男神呢?答曰:睡之……
  • 我的世界里

    我的世界里

    写女主角的一生,终于到的种种问题,和她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