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06700000016

第16章 幸福人生的五堂经济课(15)

据《提问万科》一书介绍,刘元生是香港商人,比万科的灵魂人物王石稍长。早在王石创建万科前,他俩就已经是商业合作伙伴。王石做录像机生意时,就是由刘元生的香港仁达国际有限公司供应日本货源。而之所以后来投资万科,与刘元生对王石的了解有关,刘元生回忆:“那几年,王石经常来香港,但和其他内地人不一样,他从来不要求去观光,而是要我带他去逛书店,买了很多企业管理和财务方面的书。我感觉他是个有抱负的人。自此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在万科进行股份化改造之前,刘元生便经常向王石介绍香港公司的运作方式,帮他收集香港上市公司章程、年报等资料。1988年12月末,万科正式向社会发行股票。一家本来承诺投资的外商打了退堂鼓,刘元生闻讯后,很仗义地慷慨解囊认购360万股。1992年后,万科一度热衷于股权投资,刘元生也积极响应,还参与万科在天津、东北等地的项目投资。当年与王石共同打江山的创业者,如今多数已身影模糊,而刘元生依然坚守着万科。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1992年刘元生持有万科股票370.76万股(多是1988年认购),以后随着万科送股配股,加上刘元生通过二级市场增持,他拥有的万科股票逐年增加。1993年是503.29万股,1995年为767万股, 2004年为3767.94万股,2006年达到5827.63万股。不过尽管他的持股数量不断增多,但持股所占万科总股本的比例也从原先的2.7%降到1.47%,由此也可见万科这些年发展速度。

现在,作为一个自然人股东,刘元生持有的股票数量,不仅远远超过创始人王石的41.8677万股,总经理郁亮的11.6742万股,而且超过了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万科企业工会委员会、中国平安保险各自的持有量,依然是名符其实的大股东。而经过近20年的坚守后,他获得了160倍左右的回报率。

我们曾经听说过有人捂住深发展发了大财,有人购入陆家嘴得到暴富,但没有听说哪个人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几千万股票这样多年头。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找到好的投资标的后,坚持持有。

实际上,最初万科股票发行不畅,刘元生当年得到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特许,用外资身份开设的A股账户购买了万科原始股,投资360万元。他之所以坚持持有万科股票,主要是因为经过长期的公私接触,他对王石和万科这个团队非常信任。之后,万科在房地产领域的高歌猛进则使他更确信了自己的判断,这些年来,他一直都有加仓。

在万科上市后的近20年中,中国股市经历了多轮牛熊转换,特别是2006~2008年的大牛大熊之后,很多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经不起股价颠簸撤离了万科。某家大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万科股价跌破发行价时,把手里的几百万股票硬生生卖回给了万科,还以为扔掉了烫手的山芋。对比这些,刘元生显得特别孤单,但正是这种孤单,成就了他今天的巨大收益。

实际上,成功的投资包含着两个要素。第一个找到一个真正信任的、值得投资的投资标的。不管通过何种分析角度,要确信该投资标确实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而不是徒有虚名,就像刘元生对王石的信任一样。第二个要件就是要坚持持有,不要随随便便地丢失自己的仓位,而这一点与大多数人的人性相悖,许多人将很难做到。

对大多数人来说,买入一只股票后,股价上涨一旦出现浮盈时,就有很强的卖出冲动。这种冲动伴随着股价的持续上涨将会越发强烈,而在突然的下跌时达到高潮,尽管此时上涨趋势还没有结束,还需要继续观察,但许多人已经无法控制这种强烈的冲动力量,他们会不顾一切地卖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趋势的力量,过于执着自己的利益,有一点小利时就害怕失去,一旦股价稍有下跌,他们就会像惊弓之鸟那样匆匆出场。

对已经赚钱的股票,我们会有卖出的冲动,甚至不顾市场整体大势;而对那些已经造成浮动亏损的股票,大部分人会有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呢?

首先是一种亏钱的痛苦感觉。这种感觉与前期自己的期望值有关,前期期望值越高,发财的梦想越炽烈,投入的精力、热情越多,现在这种亏损的痛苦度也就越大。大部分人面对这种痛苦,第一个想法是要逃离,最近的逃离路径则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式的一种方法——“只要我还没有卖掉,我就还不算亏损,先拿着,等后市涨了回本我再卖吧”,也就是董志勇教授所说的“用拖延后悔的方法来提高现期的效用”,抱着亏损的股票死等着。

他们的结果往往是悲惨的,因为下跌趋势在他们的拖延中已经形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震荡或缓缓下跌后,大幅加速跌势迟早会出现,这些投资者最终将被深度套牢。他们收获的将是从大腿上割肉般的痛苦体验。

从某种程度上将,投资就是心灵的炼狱。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不管账户处于浮动盈利还是浮动亏损状态,他们都不会有真正的安宁和快乐,而是始终处于兴奋、不安、恐惧等情绪中,除非他们不做。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肯定不乏这样的投资者。

林先生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他在国外的孩子需要立即支付2万美元学费,而他获得现金的唯一方法就是卖掉手中持有的部分股票。

林先生以前投了点钱在美股。在金融危机之前,林先生由于对福特的印象一直不错,而且觉得福特的股价已跌得够低了,就抄了个底。但没想到美国股市和中国股市一样,“本来想在18层地狱抄底,地狱却改成了36层”,林先生购买“福特”共用去4万美元,但现已跌至2万美元。幸运的是,他还曾投资5000美元,以每股25美元的价格购进了200股百度,现在百度已经涨至每股100美元,卖掉百度股票也可以付清学费。

现在,林先生非常看好百度,他觉得百度凭借其在中国搜索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业绩将不断增长,未来成长空间非常广阔;相反,现在他最痛恨的就是福特。

林先生有点苦恼,苦苦思索,始终无法作出最后的决定,到底是抛“百度”还是“福特”?

林先生犹豫再三,最后还是选择了抛出百度。理由是冠冕堂皇的,尽管他很看好百度未来的走势,但“千做万做,割肉的事情不做”,福特套得实在太深了,林先生实在下不了“割肉”的手,卖了百度,则没有这种心理负担,相反还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林先生之所以宁愿抛售一向看好的百度,也不愿抛售前景并不明朗的福特,原因是受不了“割肉”的痛苦。同样的东西,人们失去它所经历的痛苦要远大于得到它所带来的快乐。试想,今天你丢掉钱包,钱包里有2000元,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持续懊恼?而若是公司发给你2000元的奖金,此时此刻你可能会很高兴,但这股高兴劲儿会持续多久?至今,很多人还能回想起小时候丢掉100元时的懊悔和自责,但3年前发了多少年终奖,就不一定能想起来。

有这样一个游戏,掷一枚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赢了可以获得1000元,输了就失去1000元。请问你是否愿意参与呢?

从概率上说,这个游戏绝对公平。但大量的实验结果却证明,多数人并不愿意玩这个游戏。为什么人们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呢?

这个现象同样可以用“规避割肉”来解释:虽然正反面出现的概率相同,但是失去要比得到更痛苦。输掉1000元,不舒服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赢得1000元的快乐,要想让人们玩这个游戏,游戏的设计者除非加大的赢钱的数目。

神经学家对大脑进行的研究表明:人们遭到损失时的痛苦程度比享受快乐时的兴奋程度要高,甚至有时前者能达到后者的2倍。当收益与损失的概率是1:1时,大部分人会选择放弃做这件事情。也就是说,只有当掷一枚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赢了可以获得2000元,输了失去1000元时,才会有人愿意参与其中。

“规避割肉”的心理,在商业和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例如,在企业管理中,罚款比奖励更让人感到痛苦,也会更管用。

例如一家工厂,一些工人被告知,如果你们能完成本周的生产任务,将获得200元的奖金;而另一些工人则被告知,本周你们有200元奖金,但如果不能完成生产任务,就会失去这笔奖金。虽然两者本来都一样,都是完成任务多拿200元钱,但工人们的心理感觉却有差异。

在第二组工人看来,200元钱已经是自己的了,若完不成就会“失去”金钱,相当于被割肉,这种痛苦的驱动力远超第一组工人“得到”金钱的驱动力。果然不出所料,第二组工人完成任务的情况更好。而在对小孩的教育中,你不妨告诉他,如果他不能准时完成作业,周末就不能去野生动物园玩。这样的效果,或许比完成作业奖励去野生动物园玩更好。

在投资中,这种厌恶损失而不是厌恶风险的情形非常常见,赔钱比赚钱更难忘,宁愿抛出赚钱的股票,也不愿“割肉”,这是人性的弱点。这种弱点反映在投资上,投资者常会早早卖掉盈利的股票,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

为避免这种自杀式交易模式,我们要务必修改自己的这个弱点。主动砍掉那些已经被现实证明是错误的仓位,留下那些被现实证明是正确的仓位。

3.总有一种错误在等着你

在很多时候决策的时候,我们并不是那么理性。我们往往把小概率事件赋予一个大的权重,给予一个大的“帽子”,但是往往给大概率事件一个小的权重,一个小的“帽子”。并且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把不太相关的事情放在一起决策。

——董志勇

对一个以投资、交易为职业的人来说,市场从来都无法打败你,每一次,都是你自己打败了你自己。这几乎是每一个投资人的宿命。

对投资者来说,真正的胜利则是达到“稳定盈利的状态”。在这种理想的状态里,每一个人只要有一笔钱和一段时间,将来都会是千万富翁。实际上,能稳定年收益超过20%的人在将来都有可能成为亿万富豪。

投资应该抱有合理的预期,2008年底买了一只中小盘股票,到了2009年底赚了50%多,您千万别认为以后每年都是50%以上的收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投资者:“我对投资的收益期望并不高,我属于比较稳健的,每年有20%~30%的收益就可以了。”

实际上,被称为股神的巴菲特,他的长期年华收益率也就在21%左右,而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理性地说,一般投资者如能长期保持8%~10%的年收益就已经是不错的业绩了。

但不论你有多强大,总有脆弱的时候;无论你有多小心,总有疏忽的时候;无论你有多聪明,总有糊涂的时候;无论你有多谦卑,总有心生骄慢的一刻……而当你脆弱、疏忽、糊涂、心生骄慢的时硬,失败的屠刀便开始缓缓落下。

这是人性,无法逃避。除非你已经彻底证悟,一切言行都能够“以智为首”,看清楚了,是“证悟”。

所以,作为一名投资者,我们要始终对现实抱有一种敬畏之心,对变化无常的市场走势始终怀有一颗强烈的警惕之心。这个道理不但适用于投资者,而且适用于各行各业的人。

有时候,这种强烈的警惕之心会以一种“多疑”的性格显现出来。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典型中的典型。

表面上看,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实际上,在这种英雄品质的背后,是他的辗转反侧和惴惴不安,为此他对令他不安的对象采取了诸多的控制、防范措施。

最受刘邦的猜忌和怀疑的无疑是萧何。萧何品格高尚,年纪轻轻就已经是秦帝国的中级官僚,熟悉律令,同时善于和大家处好关系,对民众也照顾周到,怜贫恤孤,在刘邦集团中威望很高。可能正因为如此,刘邦在放手使用的同时,也对他深为猜忌。

刘邦集团困居汉中时,韩信因为不得志而逃亡,萧何听说后马上去追。有人适时地告诉刘邦:“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大怒,如同失去了双手。

回营之后,萧何做的第一件事,是面见刘邦。

一般来说,失而复得这种既不合情又不合理的事,总能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欢喜,其程度甚至要远超过初次得到时的欢喜。再见到萧何时,刘邦的第一反应是又生气又高兴(原文为“且怒且喜”)。

刘邦和萧的特殊关系在刘邦接下来的几句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邦的第一句话是:“你为什么逃跑?”

玩到天黑才回家的孩子,被父母问到第一句话肯定是“你去哪里了?”而不是“你为什么离家出走?”假如刘邦问的第一句话是“你去哪里了”,说明他对萧何还有一丝超脱于利益之外的温情。但是现实情况却反映出刘邦可怕的潜意识——即使像萧何这种与他长期患难与共的人,他都不能完全放心。

后来享受到刘邦这一“待遇”的还有季布和樊哙。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后来成为项羽手下的五虎将之一。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派他率领军队,屡次打败刘邦。等到项羽覆灭以后,虽然天下暂时太平,但刘邦一想起楚汉战场上的惊险就对季布怒不可遏,特意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后来在朱家和滕公的劝说下,刘邦认识到自己的鲁莽,但他气量狭窄,长于记人之过的特点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

同类推荐
  • 中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与逻辑

    中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与逻辑

    本书采用编年史的写法,介绍了中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与逻辑,包括秦以前的土地公有制度及其变革、秦汉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演变、民国时期土地制度等内容。
  • 现代酒店经典管理制度1001例

    现代酒店经典管理制度1001例

    我国成功的加入WTO,既给我国酒店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契机,同时也给我国原本存在局限发展的酒店业带来了空前的挑战。本书根据国际和国内酒店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尤其借鉴了邀请到的中外50位世界顶级酒店专家的成功管理经验,和对世界500强酒店企业进行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并对他们的管理经验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总结,把这些先进的经验和成功的方法,运用最佳的方案,最佳的管理策略总结和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这套健全的现代酒店经典管理制度。
  • 最受欢迎的哈佛经济课

    最受欢迎的哈佛经济课

    本书汇集了哈佛教授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常识的生动解读,把深奥难懂的经济学知识以案例、故事的形式还原为浅显易懂的事理常规,细致讲解了我们每个人的收入、消费、缴税、投资理财、职业规划乃至婚姻选择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和规律,使读者可以更加理性地规划自己的经济生活、找到投资理财的诀窍。
  •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全集)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全集)

    1862年,晚清经济改革拉开序幕,在执政集团与汉族武装集团争权夺利的过程中,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两大军工项目上马。衙门化的国有企业运作效率极低,在1872年开始的一场国企反腐运动中,改革的大门向民营资本开放。自此,1872年成为国有向民营、局部向整体改革的一个起点,也是晚清王朝为自己埋下隐患的起点。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张之洞为首的官方实力派成为改革的主角,以唐廷枢、胡雪岩、盛宣怀、郑观应为首的新旧商人成为改革的先锋。朝廷与商人的较量,国退民进、民进国退的多年交锋,最终使经济改革倒逼政治体制改革。在一场商业势力助推的宪政改革中,1911年晚清走向灭亡。
  • 城市化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城市化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本书以城市化与新兴市场潜力为主题,文章包括城市化的世界:释放新兴市场潜力、创新公租房制度设计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中国的发展挑战与政府的角色、民众: 亟待开发的资产、科技引领智能城市等。
热门推荐
  • 再战苍穹

    再战苍穹

    当一个人的命运任由天地摆弄之时,何其无奈。世事无常,昨日你尚惊才绝艳,万众瞩目,或许今日你便是苟延残喘,亡命天涯。站得高了,自然跌得也就惨了,哀叹一声,从此沉沦,放弃比什么都来得容易。“我不任命!”一个倔强的声音在心灵深处响起,站起来,迈开脚步,纵然千难万险,穷山恶水,我心依旧坚韧无悔,这需要何等的勇气。让我们共同见证一个少年,无畏无惧,披荆斩棘,站上至高的巅峰,笑傲苍穹,名动天下。(新书上传,请书友们多多支持,三哥在此躬身拜谢)
  • 恋爱1314

    恋爱1314

    东方炎因被家族利益联姻而心中无比烦闷,以求一片心灵的安静时,偶遇心中所爱这会演绎着.........有人说恋爱是美丽的错误!也有人说恋爱是那时的邂逅!更有人说恋爱是一种甜蜜,无私,付出......
  • 太子的现代宠妃

    太子的现代宠妃

    一朝穿越,前世今生,萧雅的爱恨情仇,面对作古的冷酷太子,该何去何从。被利用,身世揭穿,忍了,可是自由却是不可忍受被束缚的,要离开,皇宫不是最后的归属。尽管有着十世的情债,萧雅依然是萧雅。最后两人竟然还是天上的仙子和神君,这是什么样的概念,性格的转变,心境的改变,但是爱不会改变,在这样瞬息万变的天下最后竟然引出一连串的爱恨情仇,万年的阴谋。冷无情,一代君主,天上神君,爱,就跟着来……一路的狂奔,尽管速度飞快,但是丝毫不影响那俊美的身姿,身上洁白的绸缎没有一个污垢,依旧是神采飞扬,衣袂飘飘。
  •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

    本书系统介绍了动物行为学,共分为4编,包括维持生存的一般行为,繁殖行为,社会交往行为以及影响动物行为的因素等。
  • 夜夜笙歌:狂少十三夜

    夜夜笙歌:狂少十三夜

    一朝穿越,她成了女扮男装的十三皇子,豪门望族,一昔之间,血溅门庭。这是一个久病难医的朝代,也是一个群雄逐鹿的乱世,她的穿越,注定给这个朝代致命一击。慵懒少年,坐拥高城,指挥若定,左右了一个朝代的更。这是一个属于她的传奇!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星界

    星界

    寒星不知为何没有遗传家族的天赋,学技能总是比别人慢,或者说不管他如何学,技术都是不过关的。然而,他并不笨,比家里的任何一个孩子都聪明。可是他为什么学不会一个简单的技能呢?
  • 重生之原配嫡妻

    重生之原配嫡妻

    上一世,她心肠歹毒,费尽心机的嫁与他,做了他的妻子,却没有得到他的爱。重生了,她还是他的嫡妻,这辈子心放宽了,想方设法提醒他避开那场灾难,谁知两人早已深陷其中。躲不过,就迎难而上,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 吉川英治短篇故事集

    吉川英治短篇故事集

    本书收录了吉川英治的6则短篇历史题材小说,《酱油佛》、《下头桥的由来》、《侠盗治郎吉》、《大谷刑部》、《脚》和《鬼》。本书像是一幅壮观的浮世绘画卷,故事场景生动,人物刻画鲜明,情节更是跌宕起伏,读者可领略不同时代的风土人情,更可体会武士们的快意恩仇,享受酣畅淋漓的文化体验。尤其故事结尾戛然而止,读者更能张开想象的翅膀,恣意书写自己专属的续篇。
  • 五代春秋

    五代春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