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93300000002

第2章

上德

道是微妙之本,本尊故稱上。德是慈濟之迹,迹卑故言下。今此卷中合有四十四章,大分三別,初一章立宗,次四十二章廣談義理,後一章結會歸宗。初章之中,自有五別,初明德有要執,遂成上下,次明五德降殺,由人與時,三明意漸澆訛,失道行禮,四明忠信不足,華薄有餘,五明有道丈夫,去華歸實。四句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德者得也。與道相得,故云德也。德有二義:一者本德,道之妙用,隨類生長,咸令有益。二者修證,契道之人,初得真性,終復本道,既能自得,又令他得,所得者道,故云上德。不德者,上德也。德與道契,利物弘深,功成逵隱,德不彰露,百姓日用而不知,萬代資之而不識,此詮有德,高勝無比,故稱為上。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夫心境兩忘,物我齊貫,與道玄同者,方謂之德。今則矜執未袪,封著猶在,雖則德亦備矣。自見猶存,為未全忘,故名為下。下十一句二。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以,用也。無為言內心虛澹,無欲為為。無以為謂境物虛淨,俗所有法,皆無用為。此迷上德之妙也。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未能虛遣貴愛,有為成功立事,故云為之。欲榮利以潤家,國名謚以揚己,故云有用為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仁者,恩惠之進。恤人不足,損己惠之,矜人有過,私恩宥之,此為之也。成濟不以為功,施恩不望其報,此無以為也。荷恩者,眾懷惠者多,從化如流,承風自靡,仁道最優,故稱上也。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義,宜也。人無分理,物失其宜,時有剛潔之士,不容私邪,明斷是非,審分曲真,咸得分理,不失其宜者,義士之所為也。近徇榮祿,遠弔功名,此有用為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禮,履也。俯仰進退,履踐合度,謂之禮。攘,奮臂也。仍,引也。備得節文,名之為上。夫禮者制形之法,淳風漸澆,人情險薄,心不相與,形又倨傲,從外設法,且制容儀。庶使心逐形柔,內隨外順,身既合禮,心漸得理。然有情貌相反,形順心違,心有姦欺,形不應禮,故有忿怒,奮臂更相牽引,此謂失禮之初,亂之首也。下四句三。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道即上德也。後德謂下德也。上德合道,故名為道。初為對道,所以稱德。今對後德,復以為道。人既不能行於上德虛忘之道,而行下德有為之執。下德者,諸行備足,但不忘耳。仁者恩惠仁恕,德中之一行。時人不能具德,此獨偏有一行。仁中最勝,故稱為上。仁由行仁以得人,其次行義以斷割。義以刑伏,仁以恩從。故仁勝義也。義猶用刑以伏心,禮唯制形以應節,故外有屈折之容,內無柔順之行,斯則外君子而內小人,故有攘臂忿爭者也。下六句四。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忠則誠心唯一,信則從命無二,自淳至澆,禮為下極,忠信之心歇薄,空事容儀,身遂心邪,故為亂首。且道心無限,唯貴淳一,故擁腫鞅掌之與居,而遺其屈折也。禮文有數,務存規矩,故進退俯仰之中,節稱以為上。此則道貴心而禮貴形,夫制心者入道,制形者從俗,心無道而從俗,不亂如何。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前識有二:一者心實未知,口先言知,識在知前,故云前識。二者役此之心,競為先識,夫知者先以心知而后口言,今乃心不知而口言,知者則口識在於知前,此為道中之華薄也。失淳厚之風,長貪競之俗,故為失道之初,澆愚之始。下六句五。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丈,長也。夫,扶也。有大德而能長養羣品,扶護蒼生者,謂之大丈夫。其行心也,處其厚,不處其澆薄,唯道是務,豈知禮之所用乎。厚薄同是一物,但有好惡華實,則論真假,故華假不及實真。

居其實,不居其華。

大丈夫有道者也。心守真實,不處華偽,以此勵人。

故去彼取此。

立身為行,去彼華薄,取此實厚。為厚實近道以為此,華薄遠道故以為彼。

昔之

大段之首,其中四十二章,廣論諸義,前章明五德降殺至禮為亂,此明萬人守本歸道會理,前指其失,今示其得,隨機汲誘,所以次之。章中四別,初明有色有形同資一氣,次明生徒雖眾咸勸無為,三明損高就卑示為久要,四明捨貴就賤方得歸真。八句一。

昔之得一者,一元氣道之始生者也。古昔天地萬物,同得一氣,而有生成,此句總說生由下別陳得一。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一氣分為陰陽,陽氣清上澄為天,天得一中之清氣而為天,故清明也。陰氣濁下凝為地,地得一中之濁氣而為地,故安寧也。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一氣之中有非陰非陽者,名曰和。陰陽既判,和之陰多者為鬼神,及山川之精,神鬼等為得一,精靈應用而不窮,川谷流益而不竭,川谷精靈亦如人之有神也。

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萬物者,懷生之總名。人最有靈,而居萬物之首。王侯偏得中和之秀,而為眾人之長,天下政教之主。

其致之。

致,得也。結上六事,同得一氣,而有生成。下六句二。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

一者氣之始,至虛無象者也。天地得之以清寧,亦須守之以長久,若有為有欲,自當失一,則天無一以保清,將有昏濁破裂之象。地無一以守寧,恐招振動發洩之禍。夫一者可以始終得,不可始得而終失。此一初得之不由己,後失之必由人。故舉裂發為戒也。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

神若用一,沖虛自得,靈異不測,如則驕矜,必當功用休歇。川瀆精靈,自大自滿,與一相違,則川澤乾桔,水源焦灼。

萬物無以生,將恐減;侯王無以貴,將恐蹶。

一者道之妙氣,有形之本。人若能歸本守一,則生全。逐末失一,則性滅。王侯無一以處貴,恐速敗蹶,言崩墜也。此六事同戒憍盈,其天地神谷亦言及者,為天地神谷俱有精靈,因人戒勗,故遍及之。故序訣云:天地鬼神所宗奉,文同無一異矣。下五句三。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夫守一道者,唯有沖虛,無論貴賤,其有謙損下賤則近道而安全,矜誇貴高則違道而毀滅也。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

孤、獨、鰥、寡,人中惡名。不穀,亦不善也。穀,祿也。自謙無德,不堪受祿,行心若是,豈非以賤為此言,能用一處貴耶,非者,問云是以也。下三句四。

故致數譽,無譽。

譽,讚美也。就譽推數,無可譽者,王因眾責,共名為王。推王實體,無王定相,何則?四肢百體,各自有名。無名王者,若共名為王,則假合非實。檢尋名起,從百姓來,由百姓自是虛假,名王何能有實。內則無王定體,外亦無王實名,內外皆無,非內非外,誰為名者。以此數譽,無譽可得。一切諸法例同此,妄有本作。輿及車者,並同此釋然。此經文約理廣義,體多含推斥,眾緣洞忘,心相老君、莊子,具有成文。故莊子云:假於異物,託於同體,異物既假,同體未真。又云:今指馬百體而不得馬,而馬繫於前,謂之馬也。又《西昇經》云:合會地水火風四氣,時往緣。地水火風言四大也。四氣謂四時之氣。四大假合,因時代謝,暫得成身,四大不能各生,要待眾緣合會共成。人身四大各散身在何處,依文說義,不作此釋。要須使依先儒訓解,何以別於道俗之典乎。其傅奕徒,既其文未既其實,乃云流俗道士,染習胡義,若以道士可誣,遂云染習,欲將經論置在何方。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古本琭琭玉貌,硌硌石次玉也。今依仙公本祿祿驅驅之稱,玉者人間所貴。落落廢棄之名,石者物中之賤。為道者不欲如玉之貴,驅馳不息,寧當如石之賤,安閑歸道。今不言處玉石之間者,為此章唯從下從賤,元無取中之意。

返者

前明同氣受生有為者,此明同人處代無事者,生逐末歸本,對明得失有兩別。前明棄迹有為歸本無事,後明指陳生本令物依尋。兩句前。

返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返,歸本也。動者,事業也。凡人以移故就新為動。為道者捨末返本,是有道人之事業,故云道之動。身安心寂,不動也。捨有歸無,云動也。亦猶遠曰返先,既不去非遠也,為無體名遠也。今亦不來非近也,為身有之名返也,道無來往而有遠返之名,心安然亦有返動之義。內心虛靜,外行柔弱者,是返本之行。故云:弱者道之用。下三句後。

天下之物生於有,

有,一氣也。雖未形,已是有氣。故言有天地萬法,皆從一氣而生,故云生於有。

有生於無。

無,道也。一氣從道生,故言生於無。推極生源指道為者,欲令眾兆歸心有所前,言返者返歸此無也。

上士章第四

前明示道根本令物同歸,此明上士不疑勤行信用。前勤後習,所以次之有三別。初明三人聞道信謗不同,次明引古法盲教人隱德,後明唯道善貸平等生成。七句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道即前言無能生有為物返歸者。上士聞有此道,信用勤行,心不疑惑,上士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存,有也。亡,無也。雖聞有道,心不全信,時欲歸趣,復疑是虛者,中士也。

下士聞道,大笑之。

聞道虛無寂莫,無為無形,不信此妙,拊掌大笑者,下士也。以此信謗辯士之上下。

不笑,不足以為道。

不足猶不得也。下士以柔弱為怯,不競為愚,故笑之。下士不笑者,以多聞為強,辯爭為德,詐妄為智,苟得為能此,實非道而為下士所重,故以為德而不笑。此豈可為道,故不足為道也。下十三句二。

是以建言有之:

以此虛忘柔弱,為下士所笑。故引古法言證成所笑之法,為是建言上聖法言也有之,則下文是也。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此是古聖法上士信而勤行,內心明而進修,外迹如闇若退。

夷道若類。

內心如道平夷,外迹不殊俗纇。有本作纇,謂節纇也。心平迹纇,與纇未殊。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谷者,虛容受納,上德類之。內心潔素,外如洿辱,德業廣備,迹似庸愚,

故如不足。

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偷,盜也。渝,變也。建立德行,如彼私竊,恐人知覺,意在藏名,因斥誇衒。有古本作輸,謂委也。又云愚也。又作揄,引也。奕云異此字者,非書義也。但老君大聖為俗說經,務在當機得意為善,豈假腐儒訓釋,然後成經,雖有輸揄,以偷義為正。渝又云淺色,內心純質,守道不移,外迹順時,隨物變易。言淺者其迹非穢非净,似青白難辯之象也。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此下四大,明道業成就方正也。行至正之道者,無小隅角,不修細行,細行妨道,小隅害正。大器者道心也。有為之物,雖大早成,無為道器,非久不成,故言晚成也。以此寬朝為暮望者。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大音謂詮道之言也。懷道者幾感後應,無問無言,問道者寡,故大音希也。因戒多言,懷道抱德,身崇質素,不事修節,故云無形。此戒飾容儀。下三句後。

道隱無名。

此明道體至道無形,人共不見,故言隱,無體可名,所以無名。衣被通生,強名大道,前八若四大皆法,此道外隱內明,以為宗旨。

夫唯道,善貸且成。

此明道用。夫,歎也。唯,獨也。歎美萬法之中,獨有道善能貸氣,成就萬物。言貸者暫借非長與也,且者權成非久固也,欲使蒙貸者不長往,得成者非久住,感貸荷成早來。有成有歸由乎貸,且之功文有深意善貸。

道生

前明道唯善貸成就德業,此明道有神妙為生源成德生形,所以為次有四別,初明生物因由令識根本,次明凡愚妄惑向背情生,三明舉果戒因示其損益,四明強梁非命重最迷徒。四句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至無也,一妙有也。至無不無,能生於一。道是一體,一是道氣。氣因體生,故云道生一。道雖生一,還在一中,神用資通,麤妙異耳。一外本道,元無虧减。一者,元氣也,亦曰太和。以數言之謂之一,以德言之謂之和。為氣之始復云元。氣妙有不有,無色無聲,不有而有,能生於二。二者麤氣謂陰陽也。且一之為物也,從無涉有,至微至妙,理殊空寂,不得言無,器象未形,不可言有,包含萬象,混在其中,有神用能清能濁,清氣為陽,濁氣為陰,陰陽同出,故云生二。陰陽分判,一布二事,二外本一,全然若舊。二又生三,三者形質已具,謂天地人也。純陽清而為天,純陰濁而為地,和氣為人。和者一氣兼陰陽之妙,三合為和。若以和清濁而為天地人者,此便以三生三。今言二生三,生為和,是一氣布在二中,故唯言二。亦猶道遍三才,直以天地人為三,不可兼道為四。其天地人各懷陰陽和三氣備足,然天地人外,陰陽和本氣亦無耗損,其天地陰陽萬物,若無和氣不能自立,況能生物乎。已上從無適有,自妙向麤,謂之生非如今日以形相生也。其人始生而得和清濁二氣,虛凝聚結,化生成形,其神識即和道之精秀,與天地同受氣而生。故《西昇經》云: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是也。三生萬物者,天地生萬物,人又生人,兼長養之,萬物成得遂性。自此之後,皆是陰陽交感,以形相生,故云三生萬物也。下五句二。

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

負,背也。抱,向也。冲,中也。人以背後為陰,故言負。心前為陽,故言抱。和氣在中,通貫陰陽,調和腑臟然後形神全具,故云冲氣以為和。草木從地而生,向天而長,同是負陰抱陽,等有和氣,但無識異耳。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此下明情欲萌生,愛惡斯起,則是眾生造業之始。孤、寡、不穀,眾人同惡,唯圖富貴以自益,人共不與,反更害之。王公取孤、寡以自目,人共愛之。下兩句三。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物者,人之總稱。王公以孤、寡自目,此自損也。終居富貴而益也。眾人損物利己益之也。自益招損眾人也。此文通結前後,下五句四。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

亦,易也。俗人所教,莫不易我無為之法,而行有為之教,故心無謙損,命有夭殤。

強梁者不得其死。

勇悍果决,損人益己,自強若梁,眾物摧押,中途夭折,非理而亡,既非善終,不得其理而死。

吾將以為教父。

吾,老君也。父,本也。老君為強梁之徒,死不得免,故說自損抑之。教以為學者之本,校量損益,明示將來。此章初說生源使人思慕,後陳禍咎令知畏捨,此則前招後勸者,務使去末歸本也。

天下

前明強梁之徒不得其死,此明柔弱之類而合真舉。柔對剛,所以為次有兩別,前明雅志柔弱能破堅強,后明歎美無為俗情稀及。四句前。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至柔至堅,各有二義:一外二內。一外者萬法之中,至柔者道也,至堅者金石也。馳騁猶走驟也。金石雖堅,為道貫穿,來往馳騁,其中若走驟。故《西昇經》云:道之所以柔弱者,包裹天地,貫穿萬物。二內者至柔謂道心也,至堅謂煩惱也。千生煩惱,堅如金石,唯有柔弱道心,善能攻擊,咸得銷也。

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無有者心也,無間者道也。心除緣念,諸有皆盡,故云無有。至道虛妙,無瑕無隙,故曰無間。入者契合也。道雖微妙,間乃為心,無所有者,契道內空,心外彌寬,以此校量,故知虛心之德,無為之行,於人大益。下三句後。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稀及之。

知道者以身率眾,口不言也。學道者目擊心行,身無勞也。身無所為,心無所欲,先破煩惱,後入無間,無為之益也。夫不言者,則聽者耳無所聞,無為者,則視者目無所見,聞見之外,則非常人之所知。故天下眾人少能及此,有能察迹知心者,得不言之教也。

名與

前明無為之德,不言利人,此明有為之俗,多貪害己。前得後失,所以次之有三別。初明校量名利於身孰親,次明貪愛既深危亡亦重,後明斷貪知足自得長生。三句一。

名與身,孰親。

名者身外之虛譽,身者性命之實體。命無身則絕,身無名則久。故智者藏名遠禍以全身,愚者貪名喪神以害命。所以設問身之與名二者誰親。使自校量審令識悟,老君為時,人有殺身成名,傷其迷妄,故設此問,以戒君子。

身與貨,孰多?

貨,財之通名。求貨者本擬養身,今有貪財亡身者,似以貨多身少,愚之至也。是一臂重於天下,況全身之利多可計乎。此戒小人。

得與亡,孰病?

此雙問。名利以失名利為病,得為不病。以道觀之,得乃辱行傷義,以招禍患。此其病也。亡則身安,德茂福祐,生全是無病也。夫名利者,人所共資,當則為福,過則為禍,當過之分明者,鑒之。下句二。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此以釋答問名者。凶器愛之甚者,傷神害命,喪功損氣,故是大費。貪求不已,得不能散,多積深藏,自招攻劫。凡為名利致死非理受害者,皆厚亡也。下三句三。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者止分內,其分有二,一者性分,二者物分。性分者如人飢須食,寒須衣,腹飽身溫,性已足矣。其盈裘不衣,餘食不味者,性分外也。足則能止謂知也。若飽而更食,自成腹疾。溫而又衣,交成熱病。內有傷生之醜,外招饕餮之名,故是辱也。二物分者,我所應有之物,則是己分,分外不取為知止也,故無危殆。不止者分外強取,必有危亡。及之飽而更食,雖不知足食是己分,非他物也。為不自節,故有辱名。辱雖行醜,不至危亡。此則知足德優不足過淺,知止行劣不止過深,因行既有足止,不為辱殆所及者,故得保天年無夭損,自取長久,誰能短之。

大成

前明貪名競利身則兩亡,此明遺利忘名德業成滿,舉福戒禍,所以次之有兩別,前明有德能損方成滿大,後明躁致缺損靜符正道。五大前。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弊猶窮乏也。行業大成者,終日謙虛,猶如缺損,德充於內,利物於外,其猶良井,隨用不竭,故無弊乏。前為求名喪身者,由不忘也。今以忘名晦迹者,德壽全也。

大滿若冲,其用不窮。

道德大滿者,外相冲虛,如彼不足,隨機應用,永無窮盡,既成又滿,體德周備。

大直若屈,心符正道,杜絕私邪,大直也。迹隨塵俗,委順無違,若屈也。

大巧若拙,善為方便,妙得其宜,大巧也。因循故事,無所創為,若拙也。

大辯若訥,甄別真偽,剖析嫌疑,大辯也。口無便佞,得意忘言,若訥也。下三句後。

躁勝寒,靜勝熱。

此諭說勝極也。寒,殺氣也。熱,生氣也。陽氣躁極則至寒,寒則萬物凋落。陰氣靜極則至熱,熱則萬物生長。以諭於人,為行躁極則德業自虧,故無成無滿。惡多殺氣則善事凋落,故實缺實冲。虛靜極則有為自損,故若缺若冲。善氣積則功德增長,故大成大滿也。

清靜為天下正。

清者外塵不染,靜者內心不動。不染則六根清靜,不動則五神安寧。以此和靜之德,可為天下軌範,故云為正也。

天下(原闕)

不出(原闕)

為學(原闕)

聖人(原闕)

出生(原闕)

道生(原闕)

歸元(原闕)

同类推荐
  • 宋稗类钞

    宋稗类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整饬皖茶文牍

    整饬皖茶文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Actions and Reactions

    Actions and Reactio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

    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书记

    书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亚健康食疗小方

    亚健康食疗小方

    食疗是调治亚健康状态的最佳方法之一。本书针对多种常见的亚健康状态,选择了一些饮食调理和治疗的方法。 本书所提供的食疗小方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家常食物组成,另一种是由家常食物和中药混合组成。所选食疗小方一般由l~4种主料组成,大多具有组方简单、原料便宜、制作方便、安全有效等特点,体现了简、便、廉、验的优势,非常适合普通家庭采用。 本书内容丰富,方法实用,解析准确,文字通畅,有一定的趣味性,适合亚健康人群及其家属阅读和选用,也可作为社区医疗保健人员、城乡医护工作者的参考读物。
  • 绝色控物师

    绝色控物师

    她执行任务的时候意外丧生,本以为死得其所,但是上天却给了她一个重生的机会。来到新大陆,人生地不熟,但是却难不倒在无数危机下存活的她。他是她最爱的人,却为了所谓国家利益,不惜让她成为随时都能殒命的奸细。原以为就算是短暂的分别,依旧可以拥有幸福的结局,却不想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他,是敌国之皇,甘心付出所有,换得她回眸一笑,只是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他,是身处高界面的顶尖高手,本对这些蝼蚁不屑一顾,却未曾想过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最后付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真心。他,是神圣的象征,淡漠于世,早已封闭了七情六欲,却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碰到这样一女子,让他甘心付出一切,不求回报。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Roughing It

    Roughing I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电视与未成年人心理

    电视与未成年人心理

    本书从传播心理视角出发,结合大众传播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相关理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电视接触特点及使用模式:在现实收视情境中,通过质的研究方法获取数据,考察中国电视节目与未成年人心理的应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传者素养提高与未成年人媒介教育两方面的改善策略。
  • 带着炉石闯异界

    带着炉石闯异界

    简单版:某宅男连续获得竞技场12胜后,被系统强行拖入异界,被迫与一群开着外挂的超级强者争夺领地、抢夺财宝。中二版:信仰圣光吧,勇士!我将带给你无尽的财宝,史诗般的荣耀!逗比版:尼尔森:“大姐,你这一脸雀斑好别致啊!”矮小的绿脸女侏儒:“让我好好抱抱你!”尼尔森:“这位大叔,麻烦你把胡子刮干净再来应征好么?”一袭白袍的中年大叔:“有人受伤了?”尼尔森扶额,忧桑的看着眼前的萝莉:“小妹妹,接下来是一场恶战,我觉得不适合你。”“老娘不是什么小妹妹,我!就是死亡之翼!”
  • 烟诺

    烟诺

    他哈利兰莫奇;她精灵族烟诺。两个在这天骄纵横,繁星闪耀的时代,如尘埃般微小。命运让两人相遇;相知;相恋。然而种族的隔阂,使命的牵绊。斩断了这一切。然而相思成灾。挣扎,反抗;直到有一天鲜血流尽,染红大地。
  • 捉仙纪

    捉仙纪

    求道为长生,一念千百间。天语不闻听,抚掌观九天。…………孤儿出身的罗云,本想攒够钱,买几亩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可却无奈被仙门所收,从此踏上一条精彩非凡,披荆斩棘的捉仙之路。
  • 万界圣君

    万界圣君

    妖孽大帝被埋伏冤死,重生于万年之后。融合前世经验,觉醒惊天战魂,掀起血雨腥风。上一世,被人陷害;这一生,颠覆皇朝!这天,这地,这众生,挡不住我万界圣君的步伐!
  • 华严经纶贯

    华严经纶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胜鬘宝窟

    胜鬘宝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