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54500000030

第30章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是内在统一的过程。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胡锦涛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要求,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并列,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命题。胡锦涛指出,要“始终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从思想上、理论上和政治上建设党,不断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统一

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整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共同交织构成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历程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各自具体的内涵。在一般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它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归纳,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代的特征相结合,回应时代课题,适应并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它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做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掌握,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它强调马克思主义要走出书斋,走向生活和实践,使之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掌握和运用。

基于上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涵的理解,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因为就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影响而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是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相对等的概念,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问题。本章在探讨这三者关系的时候,着眼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前提。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积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说到底是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核心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实践的时代化问题。离开了理论自身的发展,也就谈不上理论的时代化问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化”什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诞生于19世纪欧洲的理论,这一理论要与中国大众的实践相结合,既需要中华民族的形式,也需要中华民族的语言,更需要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认知。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了中国化,才能适合中国实际情况,才能为中国人民所需要,也才能进一步实现其大众化。而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能,关键的前提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科学性。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才能使自己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对现实世界保持强大的解释力,从而发挥其引导人民大众实践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映时代精神。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会反映和体现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主题、时代的精神。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来看,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反映了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时代精神。在那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所围绕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的革命问题。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能够为广大民众所认可和接受,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反映了这一时代精神。而建设和改革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则围绕着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能够为广大民众所认可和接受,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于它反映了这一时代精神。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曲折建设经历则从反面说明,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顺应时代主题的转换,就不能真正实现中国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一个落后于时代的理论大众化则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仅反映在符合时代精神,而且要系统回答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回答时代课题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围绕着革命的主旋律,对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途径、前途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系统科学的回答,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并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着建设和改革的主旋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问题做出了系统科学的回答,使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不仅要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还包含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众化,这更需要紧跟时代步伐。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力量源泉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它只有与广大民众相结合才能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恩格斯曾言:“科学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研究它。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布到工人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力量源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广大群众掌握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因此,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群众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就会拥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推动社会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源泉。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广大群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从理论形态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结晶既是领袖人物和领导集团积极推进的结果,更是广大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由于有了亿万群众的实践活动,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有了丰富多彩的经验,才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丰富、发展与飞跃。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虽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而且侧重点不同,但三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辩证统一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统一才能实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亿万群众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这一实践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辩证统一的过程。正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互促进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也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亿万群众改革开放的实践,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基础。这一实践过程同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辩证统一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这一理论与现实的互动,离不开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把握和运用。正是在不断回答并推进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着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指导中国的实践,并且发展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地存在着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一是“化”什么,二是怎么“化”,三是“化”成了什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要求对上述问题做出科学回答。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既包含世界观方法论意义的内容,也包含具体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理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个首要的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既要解决“化”什么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影响较大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至少有5次:第一次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和把它初步系统化的过程中的提问;第二次是恩格斯在同伯恩施坦争论中的追问;第三次是列宁在同考茨基争论中的追问;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发生在苏联和社会主义中国之间的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制度的对抗中的提问;第五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反思中的提问。拨开笼罩在马克思主义之上的迷雾,本书认为,要完整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是要认清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寻找答案。众所周知,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它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完整、系统、准确的阐述。因为正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这样一个核心理念:“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恩格斯晚年对《宣言》中的这段话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其视为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这充分表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之毕生奋斗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目标,在精神实质上,这同历史上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是一致的。正是从这个角度,本书赞同下述说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并由其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这是从精神实质上对马克思主义内涵的把握。

同类推荐
  • 干部成长规律研究

    干部成长规律研究

    本书包括干部基本理论研究、干部成长轨迹研究、干部成长机制研究、干部成长条件研究、干部培养规律研究等共七章内容。
  • 官德

    官德

    怎样为官?怎样才能做好官? 本书从《资治通鉴》《史记》《左传》《论语》《孟子》等中华传统典籍中精选了320余则历史故事,旨在为官员提供向历史学习的资料,向历史要观念、要经验、要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说它照出了兴衰更迭。其实兴衰不仅是朝代,也包括个人命运。读历史,联系自己,可以达到正衣冠的效果。 习近平同志指出:“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
  • 创先争优好做法

    创先争优好做法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甘肃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争先进、创优秀,努力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各类难题破解,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涌现出一批好典型,创造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 中共甘肃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编写的《创先争优好做法》系统总结和展示了甘肃省创先争优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20世纪的中国(对外关系卷)

    20世纪的中国(对外关系卷)

    奔向辉煌——编辑前言20世纪是一个不寻常的世纪。改朝换代的巨变,世界大战的烽烟,内忧外患的困扰,改革开放的雄风……使中华民族走过了百年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记住昨天,是为了明天。在即将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回视中华民族百年来所走过的道路,记住英勇悲壮,记住成败荣辱,记住发展与坎坷,记住辉煌与使命,对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更加认清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以更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此,我们认真策划并努力组编了这套反映中华民族百年概貌的大型史典丛书《20世纪的中国》。《20世纪的中国》,按照大项领域,分为政坛……
  • 历史与逻辑:中国外交战略发展30年

    历史与逻辑:中国外交战略发展30年

    梳理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府对外工作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分析了取得这些历史成绩的原因。《历史与逻辑:中国外交战略发展30年》创新性地探讨了以下问题:外交战略的谋划决定外交政策的调整;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治国风格影响国际战略转向;外交战略变化的动力机制;文化价值观对外交战略的作用;中国外交战略的未来发展等。行文采用图文并茂、史论结合、背景资料补充的写作方式,使其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兼可读性,对国际政治及时事问题有兴趣者可资参考。
热门推荐
  • 帝道仙尘

    帝道仙尘

    世传成仙能永生,又道不死延万年。人之生死空自尔,情断三生不信仙!一段血与恨的复仇,一场仙与情的挥泪。若给你成仙的机会,你会放弃所爱之人吗?强者一怒,翻山海。帝者一怒,星辰灭。仙侠绝作,逆天之路,即将开启。
  • 碧野散文选集

    碧野散文选集

    碧野,作为一位紧随时代同步前进的作家,以其充沛的热情和执著的毅力,长期勤奋耕耘于文学领域,除“文革”期间被迫搁笔之外,始终笔耕不已,迄今已逾古稀之年,仍时有新作问世。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其几经风雨、屡遭坎坷的文学人生道理上,已留下了三十多部计约五百多万字的累累硕果。如今从宏观角度予以回眸一览,不啻在现当代文坛上留下了其凝重的心血结晶乃至时代的一个侧面记录。诚然,碧野的文学创作是多方位的,诸如长、中、短篇小说以及报告文学等,都曾有过广泛的影响。
  • 血月魔王

    血月魔王

    一次机缘巧合,远古魙族的灵魂碎片与大学生莫鸣珂融为一体,这致使他被强行拉到处处暗藏危机的异次元世界。为寻找传说中的宝藏四处乱窜的勇者,将异族视为眼中钉的人类王国,行踪诡谲的神秘势力。都将成为他寻找其余灵魂碎片的重重障碍......
  •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和老爸30年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和老爸30年

    冯小刚、张国立、王铮亮、何炅、姚晨、柳岩含泪推荐,讲述一个普通家庭三十年岁月变迁和亲情往事。从1岁的“小米豆”,到30岁的“大萌子”,北京女孩赵萌萌的身边,总有父亲的陪伴,她的母亲则在旁边充当摄影师,用相机记录了父女俩的30年。30张照片记录了30载年华,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让观者动容。
  • 网游之兵王崛起

    网游之兵王崛起

    听~不远处还传来阵阵枪炮声;血,还在不停地流着;你确定你还要战斗吗?“战,为什么不战“只要我的家园还在被敌人践踏!书友群号413302638只要我体内的鲜血还没有流干!欢迎加群一起探讨读书的乐趣只要我还能拿起枪战斗~
  •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课题组于2005年8月出版了《中国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态录》调查报告之后,又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研究,课题终于完稿,有了一个初步的成果,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这一成果呈献出来,它肯定会有一些不当之处,甚至错误,但却是我们对理论和实践作了认真思考的成果,是我们真实的见解,可以说课题组的师生,是以一颗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无限热爱和赤诚的心来对待这一课题研究的,希望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能对中国的政治改革起应有的作用。
  • 这样的女人,嫁谁都幸福

    这样的女人,嫁谁都幸福

    智慧的女人可以做职场达人,也可以做幸福主妇,只要用心把事情做好就是最美的。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家庭,幸福的女人就是美丽的女人,这是女人的权利,也是女人的追求。作者主妇潇潇由职场达人转身成为家庭主妇,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回答你,做什么样的女人,嫁谁都会幸福。她总结了做完美主妇必备的5大技能:家庭理财、夫妻关系、子女培养、身心健康和生活艺术,教女人如何成就幸福的人生。对每一位追求幸福生活的女性而言,读完本书,就是获得了开启幸福的钥匙,希望你也能用自己的力量打开幸福之门。
  • 顺治出家之谜

    顺治出家之谜

    于采采编著的《顺治出家之谜》为“清史探秘系列丛书”之一。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公元1638年3月15日)生于盛京皇宫之永福宫,生母为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而他的卒年,正史记载为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公元1661年2月5日),享年24岁,被继任的康熙皇帝尊谥为“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 但是,关于顺治皇帝的最后结局,历史上一直有许多争议。人们说:这位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代天子,并没有在24岁那年去世,而是削发出家了。这位皇帝与佛教的亲近记载,以及历史资料中他生前身后的诸多疑点,似乎都在印证着这一点。
  • 霸道校草的狂傲女友

    霸道校草的狂傲女友

    当霸道校草遇上狂傲校花,他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夺心妃

    夺心妃

    他,是一颗修炼千年的何首乌,冷若冰霜;是下一任妖界之王的首要人选,本生为妖,却是救人的本根。而他,是人王之后,风度翩翩、气宇非凡;他的心是六界所争之根源,六界传说只要吃了他的心便可拥有无穷的法力,无上的体能便能一统六界。二人争天下之雄霸,却为她的出现而舍天下为美人。当她看着他抱着胸口奄奄一息时,她转过头来对他道:“对不起!爱情,它从来不讲究先来后到。”他半跪在地,看着她背着他一瘸一拐渐渐的消失在弥漫的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