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61200000011

第11章

【集注】李 曰:滑者,水谷之气胜也,若滑而兼数,则实热已入胃腑矣。故云:有宿食可下之。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初下利不欲食者是伤食,恶食不欲食也;久下利不欲食者,是伤脾不能食也。今初下利即不欲食,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无疑矣。

【集注】沈明宗曰:此伤食而致下利也。骤伤宿食,停滞胃中,壅遏升降之机,不转肠中,水谷不分而下奔则利,宿食在胃,故不欲食。必当攻去宿食,利得止而欲食,故宜大承气汤。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注】胃有三脘,宿食在上脘者,隔间痛而吐,可吐不可下也;在中脘者,心中痛而吐,或痛不吐,可吐可下也;在下脘者,脐上痛而不吐,不可吐可下也。今食在上脘,故当以瓜蒂散吐之也。

瓜蒂散方瓜蒂(熬黄,一分) 赤小豆(煮,一分)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注】转索元常,紧脉之状也。若浮紧,伤寒;沉紧,冷痛。冷犯胃脘,谷气不行,故曰:有宿食也。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脉紧)。

【注】脉紧头痛,是外伤风寒病也,脉紧腹痛,是内伤宿食病也。

【集注】李 曰:按此脉与证,似伤寒而非伤寒者,以身不疼。腰脊不强故也。然脉紧亦有辨浮而紧者,为伤寒;沉而紧者,为伤食。《甲乙经》曰:人迎紧甚伤于寒,气口紧甚伤于食,则寒与食又以左右手为辨已。是以知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按】身运而重,当是“头运而身重”,冒而肿胀,当是“冒风而肿胀”,始与文义相合,此必传写之讹可知。

【注】肺主气,外合皮毛,肺中风邪,风伤气则津结不行,故口燥;风伤肺则气逆上空,故喘咳。头运而身重者,气伤而力乏也。冒风而肿胀者,皮伤风水也。

【集注】李 曰:肺主气,风邪中之则气壅而津液不行,故口燥、气逆而呼吸不利,故气喘也。

肺中寒,吐浊涕。

【注】肺中寒邪,胸中之阳气不治,则津液聚而不行,故吐浊涎如涕也。

【集注】李 曰:五液入肺为涕,肺合皮毛,开窍于鼻,寒邪从皮毛而入于肺,则肺窍不利而鼻塞涕唾,浊涎壅遏不通,吐出于口也。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注】肺中风寒之邪,脉若见浮之极虚,按之弱如葱叶之空,下无根者,乃肺脏之死脉也。以下五脏俱言浮者,是明外中之邪,应得之脉也。

【集注】程林曰:真肺脉至,如以毛羽中人肤,非浮之虚乎?葱叶中空,按之弱如葱叶,下又无根,则浮毛虚弱是无胃气也。此真脏已见,故死。

肝中风者,头目 ,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注】肝主风,外合于筋,肝中风邪,风胜则动,故头目 动也。两胁肝之部,肝受病故两胁痛也。风伤筋,故行常伛偻也。肝苦急欲甘缓之,故令人嗜甘也。

【集注】徐彬曰: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风性动摇,故头目 动。肝脉上贯膈,今胁肋有邪故痛。肝主筋,风胜则筋急故伛。人以脾胃为主,木邪甚而土负,甘益脾,嗜甘所以自救也。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按】“两臂不举,舌本燥”二句,“而汗出”三字,文义不属,必是错简,不释。

【注】肝性条达,气行于胸侧,肝中寒邪,故有气抑不伸,喜太息。气滞不行,痛不得转侧也。食则吐,亦寒邪上逆也。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注】肝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极弱,按之不弦,是失其肝之本脉也。今按之如索不来,曲如蛇行而去,夫索曲蛇行,去而不来,非皆肝脏之死脉乎?【集注】周扬俊曰:按之如索,则弦紧俱见,脉有来去,乃阴阳往复之理。今曰:不来但去,是无胃气也。否则真气将散,出入强勉,有委而不前,屈且难伸之状,故曲如蛇行也。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按】“旋复花汤主之”六字,与肝着之病不合,当是衍文。

【注】肝着者,为肝气着而不行,致胸痞塞不快也。故其人常欲按摩其胸,以疏通其气也。其先未曾痞塞苦时,但欲饮热者,乃寒气为病也。

【集注】李 曰:肝主疏泄,着则气郁不伸,常欲人蹈其胸上,以舒其气,又以寒气固结于中,欲饮热以胜其寒也。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按】翕翕发热,中风之本证也。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文义不属,必是错简,不释。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注】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谓辛辣刺心之状也。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谓心背相应而痛也,譬如蛊注,谓似虫之往来不已而痛也。此皆心中寒邪之证。若其脉浮,是心得本脉,为寒邪上越之候,故自吐则邪去乃愈也。

【集注】徐彬曰:寒则为阴邪,外束之则火内郁,故如啖蒜状,其似辣而非痛也。剧则邪盛,故外攻背痛,内攻心痛。彻者相应也。譬如蛊注状,其绵绵不息。若脉浮,是邪未结,故自吐而愈。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按】其脉弦之“弦”字,当是“沉”字。沉为肾脉,文义相属。必是传写之讹。

【注】心伤者,谓心伤病之人也。因其人劳倦则扰其心,心之阳盛于上,故头面赤也。上盛则下虚,故下重而无力也。心中痛,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沉,肾乘心伤之所致也。

【集注】尤怡曰: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盖心虚者,其阳易浮,上盛者,其下必虚也。心中痛而自烦发热者,心虚失养而热动于中也。当脐跳者,心虚于上,而肾动于下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按】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是“狂”字;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是“癫”字,《内经》曰:重阴者癫,重阳者狂。必是传写之讹。

【注】邪哭,谓心伤之人无故而哭也。邪哭则使人魂魄不安,心之血气少也。血气少而心虚,则令人畏,合目欲眠则梦远行,此是精神离散,魂魄妄行也。心之血阴也,阴过衰则阳盛,阳盛则为病狂也;心之气阳也,阳过衰则阴盛,阴盛则病癫也。

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注】心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极实,如丸豆之状,按之益劲躁疾乱动者,乃心脏之死脉也。

【集注】李 曰:《难经》云心脉浮大而散,若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则真脏脉见,胃气全无,故死。《内经》云: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寻薏苡子,累累然即如麻豆。意可与此同参。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 而短气。

【按】脾缺中寒之文,必是简脱。

【注】脾中风邪,翕翕发热,中风之本证也。形如醉人,亦风热攘乱于中,应有之证也。腹中不快而烦,身体懈惰而重,皮目 ,动而气短,皆脾经证也。

【集注】李 曰:风属阳邪而气疏泄,形如醉人,言其面赤而四肢软也。风气内扰,故腹中烦重,皮目,上下眼胞也。

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注】脾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大坚,失其和缓,按之状如覆杯,高章明洁,有力如摇,乃脾脏之死脉也。

【集注】李 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浮之大坚,则胃气绝,真脏脉见矣。覆杯则内空,洁洁者,空而无有之象也。状如摇者,脉躁疾不宁,气将散也,故死。

跗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按】此条当在《腹满篇》中便难之下,必是错简在此。

【注】跗阳胃脉也,若脉涩而不浮,脾阴虚也,则胃气亦不强,不堪下矣,今脉浮而涩,胃阳实也,则为胃气强,脾阴亦虚也。脾阴虚不能为胃上输精气,水独下行,故小便数也;胃气强,约束其脾,不化津液,故大便难也。以麻仁丸主之,养液润燥,清热通幽。不敢恣行承气者,盖因脉涩终是虚邪也。

【集注】徐彬曰:脾约病用丸不作汤者,取其缓以开结,不敢骤伤元气也。要知人至脾约,皆因元气不充,津液不到所致耳!李 曰:跗阳胃脉也。胃为水谷之海,浮为阳脉,故胃气强而能食;小便数则津液亡,故脉涩。盖脾主为胃行津液,此以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坚也。麻子仁丸通幽润燥。

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浓朴(一尺) 杏仁(一升)上六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以知为度。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按】肾缺中风、中寒二条,必是简脱。

【注】肾着者,谓肾为寒湿所伤,着而不行之为病也。肾受寒湿,故体重腰冷,如坐水中。虽形如水肿之状,反不渴而小便自利,非水也,乃湿也。饮食如故,以病属下焦肾,而不属中焦脾故也。询其所以得之之由,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伤之也,是以腰下冷痛寒胜也。腹重,湿胜也。如带五千钱,形容重着之甚也。以甘姜苓术汤补上以制水,散寒以渗湿也。

【集注】尤怡曰: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也。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注】肾中风寒之邪,若见浮之极坚,按之乱动有如转丸,及下入尺中,通然乱动,皆肾死真脏之脉也。

【集注】程林曰:肾脏死,浮之坚,与《内经》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同意,皆坚之象也。

按之则乱如转九,下入尺中者,此阴阳离决之状也,故死。以上真脏与《内经》互有异同。总之脉无胃气,现于三部中,脉象形容不一也。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尿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注】三焦竭部者,谓三焦因虚竭而不各归其部,不相为用也。上焦受气于中焦,下焦生气于中焦,互相为用则为和也。若中焦虚竭,不能消化水谷,谷气不受,则上焦不相为用而失和也,失和则谷气郁而不宣,故善噫也。下焦虚竭,不能供升生之气于中焦,则失和也。失和则肾气独沉,自不能禁,故前遗尿而后失便也。不须治,久则愈,在善噫可也。若遗尿失便,未有不治能愈者,恐是错简。

同类推荐
  • 道教三字经

    道教三字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巫庙

    巫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四民月令

    四民月令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无盐妖娆:妾本惊华

    无盐妖娆:妾本惊华

    她的婚姻,是全帝都的笑话,亦是帝王与权相之间的一场博弈。曾经一夜之间冠盖满京华的女子,随着十年前滔天的火光,迅速窜起又迅速归于沉寂。世人皆知,柳家长女柳若雪芙蓉玉貌、柳絮才高,却不知柳家幺女暗藏机锋、艳色千重。——简而言之,就是两只腹黑男和一只腹黑女的故事。且看昔日丑妃,如何踏破烽烟、姗姗而来!
  • 一别成天涯

    一别成天涯

    有人说,纯真年代的爱情很纯,很蠢!爱中带着疼,疼着慢慢成长……他与她就相识在那么一个纯真的年代,朦胧的爱情甚至来不及发芽。多年后,再次相遇,相顾两无言,要如何问?曾经我爱的你现在幸福吗?还是,我们还有可能吗?
  • 穿越之丫丫闯江湖

    穿越之丫丫闯江湖

    穿后,偶多了个守护甜心,带着灵狐到江湖上搅一搅,到皇宫里转一转。可是这里怎么会有妖怪?好吧,我有守护甜心,就由我来捉妖吧!可是我不知道甜心只能消灭坏甜心啊。可是为什么甜心又消失了?什么?小王爷被妖怪抓走了?好!我去救!不料人是救了,可是搭上了自己的小命。什么?我没死?而且因祸得福造就了不死之身?我成了吸血鬼?怎么会?是谁把我变成这样的?
  • 警世

    警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戚继光传

    戚继光传

    本书反映了戚继光从战争准备到战争实施,或说从军队建设到战争指导,对古代军事思想都有发展,而尤以对军队建设思想发展更突出。
  • 剑御九霄

    剑御九霄

    “我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安安稳稳的活到一百岁,再娶几个婆姨生一窝娃!而不是陪你一柄锈剑去浪迹天涯,我的梦想是成为富翁,我的意愿是传宗接代,我的心态是快快乐乐活到一百岁!你,还是淹没在大海中吧!”林枫愤怒的将手中的锈剑抛进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柄剑,一个少年,一个传奇。一切从海之角开始,热血从这里上演。书友群:462180863喜欢本书的可以戳进来。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青少年文化常识竞赛题库

    青少年文化常识竞赛题库

    《新时期青少年知识读本》共分为七章,从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多个方面,选取了形式新颖、内容精彩的知识竞赛题,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这些题目涵盖了人们应该懂得而又易于掌握的各门各类知识,在选题方面,既有一般常识,也有逸闻趣事和鲜为人知的典故,既突出了知识性,又把知识性同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和谐地融为一体,能够较好地扩展读者的发展思维能力,衷心希望广大青少年读者能在轻松的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素养。
  • 穿越之警花无敌

    穿越之警花无敌

    当现代女警花穿越到古代?!还莫名其妙被卖到了妓院,艾玛,她眼泪哗哗呀,上辈子造的神马孽耶?哭到无泪也木有办法,只好重操旧业干起了老本行,关键是这个帅哥嘛回事,老是盯着她不放,纳尼?古代银也如此奔放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吾本平凡

    吾本平凡

    创世神元年,人类从最基本的魔法师和武士逐渐走向职业多元化,盗贼,杀手,佣兵,还有从光明系分离出来的吟咏诗人,祝福系的牧师,而光元素系和黑暗系的特殊性某些教派组织通过密法的传承,经过数代的经验仍然保留了下来。
  • 心之清浅

    心之清浅

    一个没我姑有心的女孩寻找心的故事,背景古代,就是这样。路途中遭遇各种奇事,妖怪。嗯,差不多了。结局为虐=_=我姑妄言之,你们姑妄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