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07300000003

第3章

述曰。下显造论悟.断.得果。于中有三。初显悟。次显断。后得果。此即初也 论言今者。正显论主造论之时 造者。制作之义。叙理名述先来有故。作论名造今新起故。此上即是发端标举。简持。指斥 于者即是境上第七。非依第七。所迷谬故一切异生诸外道等。此愚痴类彼于二空全不解了名为迷者。声闻.独觉.及恶取空。邪解空理分有智故名为谬者。不解。邪解。合名迷谬或但不解无明名迷。若不正解邪见名谬。痴.邪见人名迷.谬者为令于彼二空真如。有迷谬者生正解故。制斯论也。正解体通无漏真智。及有漏智不迷谬者。即令迷者解生。谬者正解为者所为。济益之义何谓二空。谓即生.法。先云人我今说为生。但说于人我不该余趣故。彼皆执有。此说为空。空即彼无。无别体也。智缘空起为所由门。显二真如名二空理。理体虽有离有离空非性是空。说为二空从能显说。梵言瞬若可说如空。名舜若多。如是空性。即是二空所显实性。故言空者从能显说。二空之性名二空性。依士释名。言真如空未善理故。

问证二空性生解为何。

论。生解为断二重障故。

述曰。此显证空生解所由。下即第二显其断也 障言重者。毁责名也。由烦恼障障大涅槃流转生死。由所知障障大菩提不悟大觉。一者犹如金刚。难可断故。二者担此难越生死流故。三者押溺有情处四生故。四者堕坠有情没三界故。此上四义毁责过失故名为重。通二障解。五者或二障中我法二执。为障根本生余障类。但说二执名为重障。我法执之余末障皆轻故。此解正显二空所断。前四通取断诸二障。即根本沉下名之为重 障谓覆碍。覆所知境令智不生。碍大涅槃令不显证。故名为障 二障体.义。如下第九.佛地第七.别章等解。

问初四解重障义者。何故障理。但说二空空唯二执。生解。乃言断二重障即兼余法 问第五解重唯二执。二障体断亦通贪等。何故但说我.法二空。

论。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

述曰。此释但说二执所由。答解初问云。且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证无我理我见便除。由根断故枝条亦尽。此依见道.乃究竟位断烦恼说。余位不然。先离八品烦恼。第九品时方断我见故。第四地中我见亦尔。如第九卷资粮位中有其二解 所知障中类亦非一。法执为本余障得生。证法空时法执便断。以根断故茎叶亦除 正障二空谓我.法执。余障余惑是此等流。故于真理但说二空 又总解之不须别说。以执为根生余烦恼。故由二执具生二障。无有少障不依执生。说具生言意在于此。本既尽已末随灭故。若证二空余障皆随断。障如从本但说二空。生解断除兼余烦恼。非余障惑证空不断。言执通取心心所法。随义答上二问所征。今此总四句答第二问。若初二句但释言二空。若后二句但释断重障。答第一问 问烦恼障中品类非一。可言本断余惑不生。所知障中唯有法执殊无品类。何法为流。言根断时茎叶亦尽 答六识执外五识等中法爱恚等。异熟生摄定下劣性能障定者。法执等流。所知障摄。故说根断茎叶亦除 问定障是何 答据实通取染污心.心所能障定者。随胜但取异熟生受 以何为证 杂集论说由受尽故得二无为。即其证也。此约离烦恼外异熟受。说得其无为。若烦恼俱者。与彼同断 问既尔应断所知障品亦得无为 下二障中自当解释。此受俱品虽亦定障受为本故但说于受。修禅定时受为胜障。领受下劣生爱味故更不进修下二障中皆当广说。

问为何断障。

论。断障为得二胜果故。

述曰。下显得果。

胜谓殊胜。果谓果利。即顺益于因。三劫修因所得顺益故。二乘二果非极圆满。果而非胜 十地二法非已圆满。胜而非果。

究竟二果过出于彼。立胜果名。断二种障为得此果。

问虽言断障得二胜果。而未分别断彼二障得二果时。为总为别。故应分别。

论。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述曰。即显障.果别断。

别证。如瑜伽论五十九。说一切烦恼皆能续生。即是发业润生烦恼。今此论中并皆名续 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唯烦恼障发业润生。体是缚法。其所知障义即不然。故续生言但在烦恼 言解脱者。体即圆寂。西域梵音云波利匿缚(去声呼之)喃(奴缄一反)波利者圆也。匿缚喃言寂。即是圆满体寂灭义。旧云涅槃音讹略也。今或顺古亦云涅槃。此有多名。如佛地第五。下转依中说。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非解脱体即胜解数。解谓离缚。脱谓自在。障即烦恼名烦恼障。此持业释。障蔽涅槃令不趣证。凡夫所修诸行暂灭。外道苦行计证涅槃。乃至有顶诸惑暂断。所显之理执为圆寂。今说。彼是彼分涅槃。虽理名真。种不断故非真解脱。又二乘等虽得二灭。住此二中。非为不住。解脱非真以是假故。十地证如真非解脱。为简于彼言真解脱。假体择灭。实即真如。有.无余依灭所显故。又总别于外道.二乘所得解脱。言真解脱。彼唯是假。非不住故。即断烦恼别得涅槃 言所知者。即一切法若有若无皆所知故。了所知智说之为解 碍是障义。由法执类覆所知境。障碍正解令不得生 言正解者。正觉异号。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末伽言道。游履义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由法执类覆所知境令智不生名所知障。此从所障以立障名。所知之障。依主释也 二所障体即四智品。及四涅槃。下转依中自当广释 异生虽作二种无我真如观等。大非菩提 二乘之慧菩提非大 又异生外道虽有少智。非大菩提。二乘.菩萨有无漏惠。菩提非大。今简于彼名大菩提。又但简彼二乘之智菩提非大。菩萨之智大非菩提。凡夫之智俱非二种故 问此言二障各障一果。为定别障。为亦互通 答此不定或别.或通。此中且说定胜障故。说各别障。至下当知 又解为于二空有迷谬者者。是未入法时。有痴.邪见故 生正解故者。入见道前资粮.加行二位之时。虽未能证。深信观心亦生解故。此即第一加行位也。所有资粮皆加行故。摄大乘中但说四位。胜解行地一向随闻生胜解故 生解为断二重障者。显入见道。分别粗惑名为重障。此即第二通达位也 由我法执至彼障随断。显于十地修道位中。所有二障二执为本。十地之中证空断障至究竟位。此即第三修习位也 断障为得二胜果故者。显金刚心断烦恼障证真解脱。断所知障得菩提故。此即第四究竟位也 前文本解。上来第一生解断障得二胜果。又有诸解。如枢要说。

论。又为开示谬执我法迷唯识者令达二空。

述曰。自下第二令达二空证唯识性。此即先叙所为外执 开为初开。示为久示 诸内外道俱起邪智不正知故。谬执我法于二空门。真俗二法唯识真理不能了达。无明所盲殊不正解名迷唯识。为令达空方乃造论 者即假者。迷谬人也。

论。于唯识理如实知故。

述曰。此即正述达空所以。为外道等开显此文。为内道等演示此义。令于唯识如实了知。不生邪智谬执我法。或内外道我法邪知。示令正知故名为示。于唯识理全未能知。开晓令知故名开也 智称正理名如实知。此约小乘.及外道解。若大乘中诸空见师。唯识亦名谬。影互显也。此中说有谬执我法。令谬不生。意在了空证唯识性。故与第一所说有殊 又以真如名迷悟依。迷真如故谬执我法。除迷令悟故与前殊。又如枢要说。

论。复有迷谬唯识理者。

述曰。自下第三为破邪执造斯论也 于中有三。初总举迷谬。次别叙邪执。第三总结。此即初也 此四计中第一第四名迷唯识。全不解故。第二第三名谬唯识。邪分别故 清辨计言。若论世谛心.境俱有。若依胜义心.境俱空。经中所言唯心等者。识最胜故。由心集生一切法故。非无心外实有境也 德光论师先小乘学。造十地疏。释一心言。如言王来非无臣从举胜者故。非谓唯心便无境等。

小乘.外道虽多异执。总略胜者不过四种。

论。或执外境如识非无。

述曰。自下别叙邪执有二。初别叙四计。后例破余。此第一计。萨婆多等。依说十二处密意言教。诸部同执离心之境如识非无 彼立量云。其我所说离心之境。决定实有。许除毕竟无心.境二法随一摄故。如心.心所。此皆依经说有色等。不能繁引。

论。或执内识如境非有。

述曰。此第二计。即学中.百清辨等师。依密意教说诸法空。便亦拨心体非实有 彼立量云。汝之内识。如境非有。许所知故。如汝心外境。清辨俗谛外境许有。今就中道无自违失。又掌珍中依胜义谛。说有为.无为并是空等。皆如彼说。

论。或执诸识用别体同。

述曰。此第三计。即大乘中一类菩萨。依相似教说识体一。摄论第四说一意识菩萨计。一依远行.及独行教。游历诸境故说远行。复言独行无第二故。二依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教。三依六识身皆名意处教。四又解深密.瑜伽等。说如依一镜上有多影像教。五如依一水中有多波喻教。此恐违至教故说有一识 有云。一意识。但说前六识为一意识 理必不然。此说八识体是一故。

论。或执离心无别心所。

述曰。此第四计。即是经部.觉天等执。经部师说。佛说五蕴。故离心外唯有三心所。一受。二想。三思。更不说余心所名蕴。故离三外更无余所 觉天所执亦依经故。经说三法和合名触。乃至广说。又说土夫六界。染净由心。故无心所。彼说唯有受.及想.行信思等心更无余法。随心功用立心所名。亦恐违至教。故说无心所 如上所说四种计执。初之二种小大二乘。执境执心非无非有。后之二种大小二乘。执心执所非多非异 然清辨计总拨法空。为违中道强立唯境。诸心所现即是唯境。有何心也 顺世外道。亦立唯有四大种色 若依此义四句分别。清辨.顺世有境无心 中道大乘有心无境 小乘多部有境有心 邪见.一说都无心境。总是第一别叙计也 又四句分别。有见无相。谓正量部师。不作相分而缘境也 有相无见。谓清辨师 相见俱有。余部及大乘等 相见俱无。即安惠等 又有别解如枢要说。

论。为遮此等种种异执。

述曰。第二例破余小乘外道等也。小乘.外道。不知唯识境离心无妄计便起。且外道中。于能所缘皆执我法。迷唯识故。如僧佉等。计思是我心有实体。即计能缘为我法也。如吠世等。别有我体。非即是思实有诸法。即于所缘计我法也 其小乘中犊子等计。我为能知者。亦执有法。法藏部计心缘相应。化地部执缘俱有法。法救说心所体即是思。此等种类非唯是一。故今论言种种异计 破境实有。在此卷末。及后卷初。下第四卷。第七卷中唯识处说。破心是无。诸识用别体唯是一。及执离心无别心所。皆如第七卷说。例破余计在此卷中.及后卷说。读者知之不能繁叙。此中皆应叙比量破。寻下叙之。

论。令于唯识至故作斯论。

述曰。此即第三结作论也 深妙理者。唯识道理 如实解者。正智生也。有漏.无漏解唯识智名如实解。如其境实正解生也。

上来长行及与初颂。合是第一文前敬叙。自下第二依教广成。科此本教有三种三。且一三云。前二十四颂宗明识相。即是依他。第二十五颂明唯识性。即圆成实。后之五颂明唯识位。即十三住。诸异生等无始时来。不能了知心虚妄性。执离心外有别实境。执离彼境有别实心。妄计二取为真为实。故颂说言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执我执法具生二障。冀诸智者授法妙药令障断除。小圣邪师智尚微阙解生迷谬。菩萨大悲为欲除彼我法执故。显离妄心无别二取说唯有识。是故最初种种方便。广分别说识相令知。遣生厌断。即依他起令除二取。虽知此心虚妄显现。而未了达真性是何。若未知真不了妄故。是故经言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是故次初明唯识性即圆成实。显如一味故一颂明。前世俗谛。后胜义谛。为除二取广说谛也。意令有情断妄成佛。如来功德殊妙无边。非少修行可能圆证。故次第三明唯识位。彼修行时经三大劫。总十三住。略为五位。谓资粮等。要无边因得无边果。故时长远修行断障。方能证得菩提.涅槃。今论所明意在于此。劝诸智者应勤修学。故为三分科释本文。下第九卷五位初。云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于几位如何悟入。即依彼文判颂意也 第二三云。此三十颂分初中后。初一颂半。略标离心无别我法。以彰论旨辨唯识相。次有二十三行颂半。广明唯识若相若性。释诸妨难。后之五颂。明唯识行位大意同前。故第十卷论末说云如是三分成立唯识。即依彼文释为三也 第三三者。虽无文说。准诸经论判此有三。初二十五颂。明唯识境。次有四颂。明唯识行。末后一颂。明唯识果。先观所知方起胜行。因行既备果德乃圆故为三也。此皆准释瑜伽.摄论故有此判。然初境中。有世俗谛有胜义谛。一切所知唯此二故 且依第一判颂三分。初二十四颂明识相者。于中有二。初一颂半略释外难略标识相。余二十二颂半广明识相 第二三分判其颂者。此一颂半即初分也。依境.行果科二谛者同初性相。判文可知。余如枢要 然解第一一颂半中文分为二。初将发论端寄问征起第二举颂依义正答。

论。若唯有识至说有我法。

同类推荐
  • 修真十书杂着指玄篇

    修真十书杂着指玄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为霖道霈禅师秉拂语录

    为霖道霈禅师秉拂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杂纂续

    杂纂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痛史

    痛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金箓斋投简仪

    金箓斋投简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万界之上

    万界之上

    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这是一个修道的世界。传说中,万界之上,是道之本体所在,触之可得永恒。众生努力奋斗,只为永生。但他,不信道!踏破万界不为永生,只为陪自己心爱的女人看世界。
  • 纵马啸江湖

    纵马啸江湖

    江湖风雨几时休,看人生几度恩仇。勒马回眸处,荒草依依,旧人难觅。三尺长剑寒光现,天高地阔任纵横,却,情丝一缕难断。倚竹抚琴音犹在,怎奈缘尽离散,看大江滔滔东逝,空悲叹。
  • 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五帝的传说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三皇五帝的传说》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三皇五帝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三皇五帝的传说》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十寒

    十寒

    一代学子的悲哀,一代教育的腐朽。一个学生代表着一个时代。
  • 青少年最喜爱的逆境故事

    青少年最喜爱的逆境故事

    本书收录了大量关于逆境成长的故事,讲述了面对困境,每个人的态度和选择。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可以启发青少年心智,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时候,避免走弯路。本书旨在指导青少年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都要勇敢向前。
  • 商妇升财有道

    商妇升财有道

    赚钱,我来!送死你去!一朝穿越,直接跳过生儿育女,五岁大的女儿直接送上门。病残幼弱,身无分文,如何安家?她说,“你走吧,我一个残废,会拖累你的!”女儿说,“娘,你是不是嫌弃悔儿吃太多了,如果是,那悔儿以后都不吃了,你别撵悔儿走,好不好?”好,既然你有情,我便有义!她问,“不悔,你是想要金山银山,还是绫罗绸缎,我给你赚!”不悔说,“不要,都不要,不悔只要娘,只要娘!”都说女儿是赔钱货,教的再好,将来也是夫家的,不值钱,她偏不信,一定要把她的不悔教的千家聘,万家求,还求之不得!【片段】“娘,不悔真恨,恨自己为什么不是男儿身,让那些人,这般侮辱娘,生不出儿子!”她笑,“不悔,你且记住,他们辱你,骂你,气了,你就放大黄去咬,咬死一个是一个,咬死两个,算一双!”【片段】听说男神就住在隔壁。听说男神家财万贯,金山银山。听说男神丰神俊朗,玉树临风,谪仙容貌迷倒万千少女。隋缘眉轻蹙,眼微眯,嘴微抿。面前这个没经过她允许,睡她炕上的男人是谁?“半夜三更,你不回家,你家娘子造吗?”“你这般威武霸气,你兄弟造吗?”【种田发家致富温馨文,一对一,男女主身心干净】
  • 盛宠毒妃

    盛宠毒妃

    一国公主,大婚当日,本是凤冠霞帔,十里红妆,怎料夫君图谋不轨残忍虐待以至魂归西天。与现代惨死的病毒研发员时空交错,魂附凤体,一朝穿越。她与图谋不轨的王爷,相憎相杀。她在昏庸无道的政道下,明哲保身。她面对莫名门派的追杀,抽丝剥茧。她巧遇邻国质子与其,相爱相守。铁血枭妃,盛世风华!
  • 守护之战

    守护之战

    五年的分别,再次相逢时却是物是人非,认识的人,不再熟悉,自己的位置,也早已被替代,那我存在的理由又是什么?爱也好,恨也罢,无论再痛苦,也要生活,让痛苦的事,自己去悲伤吧!
  • 一个小城的抗战真相

    一个小城的抗战真相

    可不可以这样认为,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终战诏书》,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实际上完全失败了?甚至在裕仁的《终战诏书》里看不到投降字眼,也只是提到了日本与美英两国的战争,根本没有理会对中国进行的侵略。
  • 人生的五个问题:莫洛亚生活的艺术

    人生的五个问题:莫洛亚生活的艺术

    本书收集了安德烈·莫洛亚对人生、生活的一些思考,这些沉重的明天再作者笔下显得举重若轻,压制隽永。他用清新的语调、十个班的语言描述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五大人生问题。在每一个问题的解答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莫洛亚机智诙谐的生活艺术,就像作者本人一样,是以为用诗意话语记载伟大深刻思考、用精妙语言解释生活智慧的伟大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