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9700000010

第10章 文化名人之谜(3)

也有人认为杜甫原本就病逝于平江,而不是耒阳,所以他的墓所就在平江小田村。杜甫死后,杜宗武贫困无力迁葬,也在平江病逝。再加上当时的战乱,所以杜宗武、杜嗣业这一支就一直在平江留了下来,一方面也方便祭守墓地。

清朝同治年间,张岳龄在实地考察偃师后,写了一篇《杜工部墓辨》,指出偃师既无杜甫墓,也没有杜氏后代。李元度的《杜工部墓考》也这样说,认为“岳属别无杜墓,遗迹在小田无疑”。

关于杜甫究竟葬于何处的争论仍在继续,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看法。战乱中的杜甫受尽了苦难,死后他的去处依旧是一个未解的谜。这是诗人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9、 武当拳的鼻祖是张三丰吗

“北崇少林,南尊武当。”武当派是我国古代一支重要的武学门派,与著名的少林派齐名。两派并称中华武术的两大主脉。武当派武功的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武当派的源流却十分复杂,引起众多人士的争论。

据研究,武当派共有四大派,即正乙派、全真派、玄武派、三丰派。

武当正乙派,一般不外传,是武当山本宫龙门内部传接的一派。正乙派的“武当太乙揉扑二十三式”曾被金子先生向世人披露过。当年他向他的师傅李合林道长发誓不以此传人,才学得此拳。

李合林道长称,“武当太乙揉扑二十三式”是在明弘治年间,由本宫龙门及道门流派中的吐纳、导引、技击等融炼而成。从技击角度看,幅度较小,行动较慢。虽然后人不断更新此武功,但它仍具有很强的古典特征。

武当全真派与玄武派都有许多拳术、剑术。众所周知的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以及鱼门拳、猿猱伏地拳、六步散手等民间珍贵拳种均包括在内;剑术有武当剑、白虹剑等。这一派传授之人众多。现存疑问颇多,如太极拳是否发源于陈家沟,董海川是否创立了八卦掌等等。

历来认为武当派的鼻祖是武当三丰派。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武当武术由最简单的“八门五手”的十三势拳发展到今天,拥有众多门类,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武当太极拳、武当八极拳、武当剑、玄武棍、三合刀和龙门十三枪等。

有人在对史料中的张三丰进行了考证研究后,却指出武当的祖师并不是明代道人张三丰,而是源于少林派。

经过武当拳法研究会和一些专家在1999年初开始的潜心挖掘整理,100多个武当拳法门派和500多种拳谱得到基本确认。

几年中,武当拳法研究会和武汉体育学院的一批专家深入到民间考察,通过探访、召开武术名家座谈会等多方搜集资料,并查阅了成堆史料和数百件碑拓笔记。整理的资料总计1000多万字。

他们从以上史实资料中得出武当祖师张三丰历史上确有其人,并认为,在他提出的“守内、崇实、修性、健身”的原则指导下,武当拳运用“太极说”、“阴阳说”、“五行说”等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顺其自然、以静制动、技进于道”的特点,也进一步完善了武当派的独特理论和技术体系。

10、 郑和为何下西洋

郑和,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最出色的航海家之一。他奉明成祖朱棣之命,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非洲、亚洲两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的东海岸,创造了远程航海史的壮举。可惜当年郑和航海的全部档案都被当时的兵部侍郎刘大夏付之一炬,后人难以对郑和航海的史料加以详细考证,于是就有了关于郑和航海的诸多谜案,其中一直让后世学者疑惑不解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动机:郑和为何下西洋?朱棣称帝后为何忽然将目光转向了茫茫大海?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第一种说法是认为郑和远航乃是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寻找建文帝。

众所周知,明成祖朱棣是通过谋反登上皇位的。当初建文帝朱允为了巩固皇权,相继废削了握有军政大权的周王、齐王、代王、岷王等藩王的职权。燕王朱棣唯恐自己被废,并且他对皇位觊觎已久,早就不甘心让自己的侄子为帝,所以就借口“朝无正臣,内有奸恶”,起兵谋反,号称为“靖难”。战争持续了4年之久,朱棣取得了最终胜利,登上了皇位,随即将都城迁至北京,称明成祖,改年号为永乐。就在朱棣大军攻破南京城时,建文帝朱允在一场大火中下落不明。虽然朝廷宣称建文帝已经在大火中丧命,但是朱棣心里明白这只是为了安定民心的做法,建文帝实在是“不知所终”,甚至他一直怀疑建文帝已经出逃。这种推测自然让有“篡位”之名的朱棣不得心安,为了彻底除去建文帝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他多次派人四处秘访建文帝的下落。郑和就是朱棣派出寻找建文帝下落的一支。近年来,有学者考证说,为了寻找建文帝,郑和不但下西洋,而且3次东渡扶桑,到日本去过。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寻访建文帝是郑和远航的一个附带任务,说他是“专程”寻找建文帝踪迹不合情理。他们认为郑和的远航有军事目的。而以郑和航海时的巨大规模,势必也能够实现这个目的,因为在郑和远航的15世纪,世界范围内还少有如郑和船队那样大的规模和气势,船队所展示出的强大的军事实力足以震慑异域。

第三种说法认为郑和航海以经济目的为主。明成祖为了增加财源,弥补财政亏损,派郑和出海远航。史实表明,郑和的船队与其所到之处的居民开展了很多的经济贸易,不仅满足了明朝官方对外贸易上扩大市场的需求,而且沟通了西洋大国对明朝的“朝贡贸易”,收效甚好。并且有史料表明,明代的中国已经被纳入世界贸易体系,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都有贸易往来,不但明朝官府、周边国家,甚至连沿海官绅、百姓都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鉴于这样总体的经济环境,说郑和远航是出自经济目的是有一定根据的。

第四种说法认为郑和航海以政治目的为主。朱棣知道自己有篡位的坏名声,所以在他登基后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塑造一个好君主的形象。郑和下西洋的巨大规模向外界展示了自己所统治的国家的恢弘气势,这正是朱棣造成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以稳固政权的方式,并且也借此瓦解政敌势力。学者根据史料分析,郑和前三次航海,与东南亚、南亚沿海诸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后四次则向东亚以西的未知世界探访,开辟了新航路,使海外远国都“宾服中国”。也就是说,郑和远航已经达到了朱棣的既定目标。此外也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是政治和经济的双重目的,是“一箭双雕”的行为。

第五种说法则认为上述的诸种说法都有失偏颇,他们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有阶段性目的的。前三次的目的大致有三:一是追寻传说中逃往海外的建文帝的下落;二是镇抚海外的臣民,同时也是为了炫耀国威;三则是为了扩大海外贸易,沟通与南洋诸国的联系,保持南部海疆的和平。之后的四次下西洋,更多的则带有探险和猎奇的性质。朱棣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对南亚以西的未知世界很感兴趣,同时也想让他们对自己所统治的明王朝有更多的认识,因此派郑和开辟新航路,让海外诸国“宾服中国”。

尽管有这么多关于郑和远航原因动机的推测,但是至今并没有真正的结果。一个大陆国家为何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远程航海,都在刘大夏对史料的“付之一炬”中成了千古难解之谜。

11、 唐伯虎点秋香之谜

明代吴中才子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他恃才傲物,放浪不羁,每每遇到开心之处,则纵情开怀,放浪形骸。民间就流传有“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

唐伯虎的确曾为一个女子隐名为佣。这在《中国野史大观》中有记载,但只不过这位女子并非叫秋香,而叫桂华,是当时锡山华虹山学士府中的一名女婢,深得华夫人喜爱。唐伯虎对她一见钟情,因而以一才子屈身为佣,最终赢得了美人归。所以说,“唐伯虎点秋香”可能就是唐伯虎赚妻桂华这一故事的演变,唐伯虎没有点秋香,但是点了桂华。

一天,唐伯虎出去游玩,碰见了在华府为奴的桂华,对她一见钟情。从此唐伯虎怎么也摆脱不了那个漂亮女婢的身影,最终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到华府隐名为佣,改名华安伺机而动。

他到华府先为伴读,结果一手好文章让华学士对他刮目相看,将他留为亲随,掌管文房。一应往来的书信,均令华安处理,没有不合华学士心意的。因此,华学士对华安更加器重,恩宠有加。

不久,掌管华府典铺的主管不幸病逝,华学士便让华安暂时先代管其事,掌管典铺。华安不负所望,典铺的出纳账目处理得有条有理。华安的工作也特别小心谨慎,秋毫无私。华学士非常满意华安的工作,意欲将其升任为典铺的主管。但唯有一点使华学士不太放心,华安眼下尚是孤身一人,没有妻室,万一哪一天他一走了之的话,委任其主管这样的事务,岂不是有点儿用人不当?

华学士觉得眼下这样还很难对华安委以重任,必须等到华安有了妻室,心真正安定下来才好,于是找媒婆,商议起为华安择偶婚配的事情来。

最终,华安和桂华终于在华学士及其夫人的鼎力帮助下,拜过花堂,适时完婚。婚后二人情投意合,恩爱日深。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指出,唐寅并未自称过“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未点过秋香。唐在29岁时的科场冤案过后,本想以“功名命世”的他变成了一个“春光弃我竟如遗”的感伤者,变成了一个“猖狂披髦卧茅衡,万里江山笔下生”的失意者。在这种潦倒落魄的窘境里,曾经自谓“布衣之士”的唐伯虎决不会说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类自大之语的,更无心做什么三笑点秋香之事。

因此到底真相如何,也就不得而知了。

12、 蒲松龄血统之谜

清朝著名的文言小说作家蒲松龄,以其蕴涵深刻思想意义的作品《聊斋志异》闻名于中国文学史,在海外也享有盛誉。随着人们对《聊斋志异》及其作者蒲松龄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蒲松龄的血统问题产生了争议。有人说他是汉族,有人说他是蒙古族,有人说他是色目人,有人说他是回族人,还有人说他是女真人,一时间难辨各说真伪。而参考各种典籍文献,至今也难以确定蒲松龄的血统。

有说法认为蒲松龄是蒙古族人。

《蒙古族简史》就肯定地说:“蒙古族文学家蒲松龄,把采自民间的事编写成《聊斋志异》,借以反映社会现实,内容生动有趣。”

持此看法的人又将蒲松龄自己写的《族谱序》作为此说的重要证据。在这篇序中,从“般阳土著”、“鲁浑”、“元总管”等字眼中可以看出,蒲松龄的远祖蒲鲁浑应是元代般阳路总管,不像汉人。相传元朝即将灭亡的时候,蒲氏曾经将遗孤改换名姓寄养在杨氏处,后来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才改回自己的蒲姓。而许多姓蒲的人,都有他们是蒙古族的传说。

一说蒲松龄是回族人或回族人的后裔。

有人考证历史,发现宋代时前来中国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名字前面大多冠有“蒲”字。他们都信仰伊斯兰教,其中的一些人即以“蒲”为姓。而“蒲”是阿拉伯语的汉译,是“尊者”、“父亲”的意思。到了元代,回族人中一些人仍然使用阿拉伯名,但是逐渐改用了汉名汉姓。

他们根据这个来推断,认为蒲松龄的远祖蒲鲁浑、蒲居仁都是取其父名中的第一个字“蒲”为姓,而“蒲居仁”则为汉人的名姓,“居仁”正取自于《孟子》的“居仁由义”。

有书中还记载说,蒲居仁曾经任主盐酒铁醋专卖及管理市舶司的都转运盐使,当时担任此职务的人大多都是回族人。这无疑也为蒲松龄是回族人这一说法提供了旁证。

此外,根据《蒲氏族谱》的记载,有“世秉亲真教,天下蒲皆一脉”的说法,所以,蒲姓者无疑是回族的后裔。

对蒲松龄是回族人的说法,后人提出了质疑。

人们分析了《聊斋志异》,发现在这部作品中,蒲松龄毫无顾忌地提及了佛教、道教及俗话中传说中的城隍、判官、阎王等,由此就可以判断蒲松龄绝不是回族人。回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其教徒只信仰真主,对于多神教的诸神是绝口不提的。

另外,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说自己出生时,他的父亲曾经梦到一个佛教僧人托梦,并自称他的一生经历与僧人相似。可见,蒲松龄全家尊信的是佛教而不是伊斯兰教,因此蒲松龄也就不可能是回族人。

还有人亲自前往山东淄博采访了蒲松龄的同族人,从没有人说过蒲松龄是回族人。

还有说法认为蒲松龄是色目人。有学者根据有关资料推断,蒲松龄的远祖为元朝的般阳总管,明初改姓隐身,因而断定,蒲松龄大概是色目人。此外根据元代的官制,总管路政的人大部分都是色目人,也有回族人和女真族人,从这一点也可以推测蒲鲁浑不是蒙古族人,而可能是色目人。

有人在仔细研究了《金史》后发现,有的女真人的名字就是“蒲鲁浑”,而并不是姓“蒲”名“鲁浑”,也不是姓“蒲鲁浑”。也就是说,“蒲鲁浑”是金女真族习用的名字。根据这一点他们认为,蒲松龄可能是女真族后人。

蒲松龄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则认为蒲松龄是汉族。这些工作人员仔细分析了《族谱序》,认为应该明确认定的是,蒲的祖先是“般阳土著”。般阳,是指汉朝时的般阳县,明洪武元年改州曰淄川,即今天山东淄博市。既然史料说蒲鲁浑、蒲居仁也是当地人,且是当地的“土著”,那么他们就不会是蒙古族人,也不是什么色目人、回族人、女真族人。

蒲松龄写此《族谱序》时是康熙二十七年,修族谱也在这年,当时蒲松龄49岁,因而可以判断这部族谱是可信的。而福建的那部《蒲氏族谱》则并不可信,其所宣称的“世秉清真教,天下蒲氏皆一脉”,也没有理论根据,有些牵强附会,因此不足为信。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蒲松龄是汉族这一说法,但是由于相关的资料太少,所以还不足以证明他确实是汉族血统。人们期待着更多史料的发现,以早日解开这个谜。

同类推荐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陆地和水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陆地和水

    本书首先对陆地和水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概述,再分节讲述了其成因、分布、影响等,在书的最后章节,又为我们提供了水的种种处理方法,能为我们的节水提供好的主意。
  • 学会爱

    学会爱

    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你是不是常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而苦恼?在本书中,作者为你讲述:怎样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想法,怎样得到父母的理解,怎样和父母沟通交流,让父母成为你最贴心的朋友。
  • 生命故事总动员

    生命故事总动员

    本书主要介绍生命学科的相关知识,从“生命学家故事”、“生命重大发现”、“生命未来动态”三个篇章入手,使读者更容易、更有效地了解生命学科领域内的知识。
  • 奇妙的日食与月食现象(自然瞭望书坊)

    奇妙的日食与月食现象(自然瞭望书坊)

    人类是宇宙演化的杰作,宇宙是神秘莫测的存在。当宇宙的精灵与莫测的神秘结合在一起时,便碰撞出无数精彩的篇章。人类对宇宙的解读和探秘跨越了千年,宇宙的面貌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类面前。
  • 小猪弗莱迪:弗莱迪与火星来客

    小猪弗莱迪:弗莱迪与火星来客

    《小猪弗莱迪》系列童话故事书每册都是一个精彩独立的故事。或是迷案重重、悬疑跌宕的侦探故事,或是意外横生、步步惊心的冒险故事;或是斗智斗勇、充满惊险的间谍之战;或是想像奇特、笑料十足的太空旅行……
热门推荐
  • 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

    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

    本书所写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重点课题,由八位专家撰稿,陈晓明主编。从“现代性”入手来重新梳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变革和转型。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一直处于与外部剧烈动荡的世界对话中不断发生着各种应变的状态中。这些变革对促使中国文明步入现代化文明体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当代中国文学为回应“现代性”的挑战,在建构现代性叙事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不懈的努力。在现代性的框架内来探讨中国20世纪以来的文学的发展变革,把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看成现代性文学的实践形态。梳理出了二十世纪现代性文学的历史线索。
  • 都市神人续

    都市神人续

    人间界,修真界,几大仙界算什么,刘宇飞灭世天火一出,谁敢争锋。几百年前,灭世天尊传音:“小子,你的能耐不是用来玩这种没有挑战的游戏,不要再跟这边的这些小孩子瞎折腾了,记住你是我看中的人,眼光放远点你的舞台远远不止这些。”这缕声音深深的刻在刘宇飞的意识深处,直到另一场战事打响,到那时,这群孤儿,补天宫众人,刘宇飞家人都将会一一亮相,刘宇飞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强者,且看刘宇飞如何演绎强者天下。
  • 你是我的十七岁

    你是我的十七岁

    十七岁的赵晓晨遇见了插班生曲湘琳,爱上她,改变了原本平静的生活轨迹。
  • 医妃太嚣张:王妃不肯嫁

    医妃太嚣张:王妃不肯嫁

    初见时,她被误认成神女临世,皇帝下诏让她入宫,而他是忠心耿耿的将军,誓要将她送到皇帝身边,她想逃,却总被他拦下。“我说,那边那位美人,你真的不跟我私奔吗?“后来,他摇身一变成了权倾天下的摄政王,而她拐了皇帝儿子跑路,私奔不成带球跑。他扼住她的下颚,冰冷的唇轻抿了一下:“带球跑?”她怒道:“又不是你儿子!关你什么事?”“不是我的?”他笑了:“我倒要看看,你还有多少奸夫淫夫!”滚滚滚滚!老娘看上你的时候你不吭声,现在反悔,晚了!——作者君休假中,请勿入坑。
  • 难得的心思

    难得的心思

    桌子上放着一沓书稿,是同仁徐志良即将付梓的新闻评论集《难得的心思》。翻看书稿,不禁为志良感到高兴。为他的收获,更为他的耕耘。
  • 愿你与我度时光

    愿你与我度时光

    中国首部微电影小说,影视版权卖出百万价格。小说分为三段时光:“纯情”是小学毕业之前,那很纯很傻很天真的时光。“动情”是在初中开始,那情窦初开的时光。“真情”是长大后那在人海之中,找到了那属于自己的真爱与之真心畅想未来时光。变迁的时光,不变的你,时间偷走了年轻,却沉积了爱情。
  • 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

    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霸气女王:重生之爱你如命

    霸气女王:重生之爱你如命

    上一世,亲生母亲带弟离去,麻痹自己她勤奋工作,忘却自己迷失人生,最终抑郁生活,颓废度日,一朝贵人相助,后悔已晚,她誓要舍弃红尘遁入空门,为僧为侣俗家弟子两年,远行归来,确知师傅牺牲为饵,敌人一枪,两行清泪,她安然离去17岁的秋天,枫叶还是那么美,谁能扫蹋相迎,与她相守一世,墨幽迎风而上,站在高处俯视着告诉敌人,这一次我会反击
  • 侠染

    侠染

    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
  • 孔夫子的麻辣学堂

    孔夫子的麻辣学堂

    你必定也已经知道,孔丘老师早就不满足于旅游教学的形式,为了把自己的思想更加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们,他便决定不再到处闲晃,专门开办一所成功学校。这可是个干载难逢的机会,上了他老人家的课,成功还不是手到擒来之事!你若还是不信,不妨先去试听两节再下定论。瞧!学校已经打出广告:孔氏成功学校,历史悠久(两千余年),师资优良(圣人亲传),免试入学,欢迎试听! 没见过孔子拿西瓜刀砍人? 居然还鼓动学生去收保护费? 放狗咬客人?率众扁人? 有没有搞错,至圣孔子何时成了“极道鲜师? 本书彻底颠覆你对孔子的刻板印象,在嬉笑怒骂之中,让你深刻领会孔子的微言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