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20200000004

第4章

世尊依此说诸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余所引证广说如初。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世尊依此说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诸论亦说染净种子由染净法熏习故生。此即名为习所成种。若唯本有转识不应与阿赖耶为因缘性。如契经说。

诸法于识藏  识于法亦尔

更互为果性  亦常为因性

此颂意言。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切时展转相生互为因果。摄大乘说。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如炷与焰展转生烧。又如束芦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若诸种子不由熏生。如何转识与阿赖耶有因缘义非熏令长可名因缘。勿善恶业与异熟果为因缘故。又诸圣教说有种子由熏习生。皆违彼义。故唯本有理教相违。若唯始起有为无漏无因缘故应不得生。有漏不应为无漏种。勿无漏种生有漏故。许应诸佛有漏复生。善等应为不善等种。分别论者虽作是说心性本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名为杂染离烦恼时转成无漏故无漏法非无因生。而心性言彼说何义。若说空理空非心因常法定非诸法种子。以体前后无转变故。若即说心应同数论相虽转变而体常一。恶无记心又应是善。许则应与信等相应。不许便应非善心体。尚不名善况是无漏。有漏善心既称杂染如恶心等性非无漏。故不应与无漏为因。勿善恶等互为因故。若有漏心性是无漏应无漏心性是有漏。差别因缘不可得故。又异生心若是无漏。则异生位无漏现行。应名圣者。若异生心性虽无漏而相有染不名无漏。无斯过者则心种子亦非无漏。何故汝论说有异生唯得成就无漏种子。种子现行性相同故。然契经说心性净者说心空理所显真如。真如是心真实性故。或说心体非烦恼故名性本净。非有漏心性是无漏故名本净。由此应信。有诸有情无始时来有无漏种不由熏习法尔成就。后胜进位熏令增长。无漏法起以此为因。无漏起时复熏成种。有漏法种类此应知。诸圣教中虽说内种定有熏习。而不定说一切种子皆熏故生。宁全拨无本有种子。然本有种亦由熏习令其增盛方能得果故说内种定有熏习。其闻熏习非唯有漏。闻正法时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盛展转乃至生出世心故亦说此名闻熏习。闻熏习中有漏性者是修所断。感胜异熟。为出世法胜增上缘。无漏性者非所断摄与出世法正为因缘。此正因缘微隐难了。有寄粗显胜增上缘方便说为出世心种。依障建立种姓别者意显无漏种子有无。谓若全无无漏种者彼二障种永不可害即立彼为非涅槃法。若唯有二乘无漏种者彼所知障种永不可害。一分立为声闻种姓一分立为独觉种姓。若亦有佛无漏种者彼二障种俱可永害。即立彼为如来种姓。故由无漏种子有无障有可断不可断义。然无漏种微隐难知故约彼障显性差别。不尔彼障有何别因而有可害不可害者。若谓法尔有此障别无漏法种宁不许然。若本全无无漏法种则诸圣道永不得生。谁当能害二障种子而说依障立种姓别。既彼圣道必无生义说当可生亦定非理。然诸圣教处处说有本有种子皆违彼义。故唯始起理教相违。由此应知。诸法种子各有本有始起二类。然种子义略有六种。一刹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此遮常法常无转变不可说有能生用故。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此遮前后及定相离现种异类互不相违。一身俱时有能生用。非如种子自类相生前后相违必不俱有。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可有因用。未生已灭无自体故。依生现果立种子名不依引生自类名种。故但应说与果俱有。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此遮转识。转易间断与种子法不相应故。此显种子自类相生。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此遮余部执异性因生异性果有因缘义。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自然因不待众缘恒顿生果。或遮余部缘恒非无。显所待缘非恒有性。故种于果非恒顿生。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余部执色心等互为因缘。唯本识中功能差别具斯六义成种非余。外谷麦等识所变故。假立种名非实种子。此种势力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远残果令不顿绝即名引因内种必由熏习生长亲能生果是因缘性。外种熏习或有或无。为增上缘办所生果。必以内种为彼因缘。是共相种所生果故。依何等义立熏习名。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何等名为所熏四义。一坚住性。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此遮转识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二无记性。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能容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势力强盛无所容纳故非所熏。由此如来第八净识。唯带旧种非新受熏。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无为法依他坚密故非所熏。四与能熏共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所熏。唯异熟识具此四义可是所熏。非心所等。何等名为能熏四义。一有生灭。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乃是能熏。此遮无为前后不变无生长用故非能熏。二有胜用。若有生灭势力增盛能引习气。乃是能熏。此遮异熟心心所等势力羸劣故非能熏。三有增减。若有胜用可增可减摄植习气。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圆满善法无增无减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圆满。前后佛果应有胜劣。四与所熏和合而转。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能熏。唯七转识及彼心所有胜势用。而增减者具此四义可是能熏。如是能熏与所熏识俱生俱灭熏习义成。令所熏中种子生长如熏苣蕂故名熏习。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如炷生焰焰生焦炷。亦如芦束更互相依。因果俱时理不倾动。能熏生种种起现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种子前后自类相生如同类因引等流果。此二于果是因缘性。除此余法皆非因缘。设名因缘应知假说是谓略说一切种相。此识行相所缘云何。谓不可知执受处了。了谓了别。即是行相。识以了别为行相故处谓处所。即器世间。是诸有情所依处故。执受有二。谓诸种子及有根身。诸种子者谓诸相名分别习气。有根身者谓诸色根及根依处。此二皆是识所执受。摄为自体同安危故。执受及处俱是所缘。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此中了者谓异熟识于自所缘有了别用。此了别用见分所摄。然有漏识自体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彼相应法应知亦尔。似所缘相说名相分。似能缘相说名见分。若心心所无所缘相。应不能缘自所缘境。或应一一能缘一切。自境如余余如自故。若心心所无能缘相应不能缘。如虚空等。或虚空等亦是能缘。故心心所必有二相。如契经说。

一切唯有觉  所觉义皆无

能觉所觉分  各自然而转

执有离识所缘境者。彼说外境是所缘。相分名行相。见分名事。是心心所自体相故。心与心所同所依缘行相相似。事虽数等而相各异。识受想等相各别故。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说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此若无者应不自忆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故。心与心所同所依根。所缘相似。行相各别。了别领纳等作用各异故。事虽数等而相各异。识受等体有差别故。然心心所一一生时。以理推征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如集量论伽他中说。

似境相所量  能取相自证

即能量及果  此三体无别

又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三分如前。复有第四证自证分。此若无者谁证第三。心分既同应皆证故。又自证分应无有果。诸能量者必有果故。不应见分是第三果。见分或时非量摄故。由此见分不证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后二是内。初唯所缘后三通二。谓第二分但缘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证自证分唯缘第三。非第二者以无用故第三第四皆现量摄。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缘无无穷过。非即非离唯识理成。是故契经伽他中说。

众生心二性  内外一切分

所取能取缠  见种种差别

此颂意说。众生心性二分合成。若内若外皆有所取能取缠缚。见有种种或量非量或现或比多分差别。此中见者是见分故。如是四分或摄为三。第四摄入自证分故。或摄为二。后三俱是能缘性故皆见分摄。此言见者是能缘义。或摄为一体无别故如入楞伽伽他中说。

由自心执著  心似外境转

彼所见非有  是故说唯心

如是处处说唯一心。此一心言亦摄心所。故识行相即是了别。了别即是识之见分。所言处者。谓异熟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种及所造色。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遍似一。谁异熟识变为此相。有义一切。所以者何。如契经说。一切有情业增上力共所起故。有义若尔诸佛菩萨应实变为此杂秽土。诸异生等应实变为他方此界诸净妙土。又诸圣者厌离有色生无色界必不下生变为此土复何所用。是故现居及当生者。彼异熟识变为此界。经依少分说一切言。诸业同者皆共变故。有义若尔器将坏时既无现居及当生者。谁异熟识变为此界。

又诸异生厌离有色生无色界现无色身。预变为土。此复何用。设有色身与异地器粗细悬隔不相依持。此变为彼亦何所益。然所变土本为色身依持受用故若于身可有持用便变为彼。由是设生他方自地。彼识亦得变为此土。故器世界将坏。初成。虽无有情而亦现有。此说一切共受用者。若别受用准此应知。鬼人天等所见异故诸种子者谓异熟识所持一切有漏法种。此识性摄故是所缘。

无漏法种虽依附此识。而非此性摄故非所缘。虽非所缘而不相离。如真如性不违唯识。有根身者。谓异熟识不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根及根依处。即内大种及所造色。有共相种成熟力故。于他身处亦变似彼。不尔应无受用他义。此中有义亦变似根。辩中边说似自他身五根现故。有义唯能变似依处。他根于己非所用故。似自他身五根现者。说自他识各自变义。故生他地或般涅槃。彼余尸骸犹见相续。前来且说业力所变外器内身界地差别。若定等力所变器身。界地自他则不决定。所变身器多恒相续。变声光等多分暂时。随现缘力击发起故。略说此识所变境者。谓有漏种十有色处及堕法处所现实色。何故此识不能变似心心所等为所缘耶。有漏识变略有二种。一随因缘势力故变。二随分别势力故变。初必有用后但为境。异熟识变但随因缘。所变色等必有实用。若变心等便无实用。相分心等不能缘故。须彼实用别从此生。变无为等亦无实用。故异熟识不缘心等。至无漏位胜慧相应。虽无分别而澄净故。设无实用亦现彼影。不尔诸佛应非遍知。故有漏位此异熟识但缘器身及有漏种。在欲色界具三所缘。无色界中缘有漏种。厌离色故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于理无违。彼识亦缘此色为境。不可知者谓此行相极微细故难可了知。或此所缘内执受境亦微细故外器世间量难测故名不可知。云何是识取所缘境行相难知。如灭定中不离身识应信为有。然必应许灭定有识有情摄故如有心时。无想等位当知亦尔。

同类推荐
  • 删补文苑楂橘

    删补文苑楂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禅林僧宝传

    禅林僧宝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六十种曲运甓记

    六十种曲运甓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台战演义

    台战演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开饭吧,小辉煌

    开饭吧,小辉煌

    辛苦数载,供吃供喝,供出来的硕士男友居然把她甩了,天理何在!买醉发泄,明明说好一次性的交易硬被这扮猪吃虎的腹黑纯情男拖成了长期协议,女大男小,看这对协议情侣如何谱写爱情神曲……
  • 轮回

    轮回

    本书是小说。这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叶新、叶凡、叶枫祖孙三代人的人生经历,他们祖孙三人分别经历了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各自的人生际遇、爱情、婚姻生活因社会的巨大变迁而迥然不同。其中以叶枫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贯穿他和辛虹、陆晓云、周芸的爱情故事,穿插他的父亲和祖父的生活经历,细腻地描述出他对人生感悟的变化过程。
  • 快穿爱之力

    快穿爱之力

    他看着自己的双手插满了管子,眼底涌上一股热潮。然后他说,这一切都是假的!主受,耽美,慎入,1v1.
  • 深庭晚照(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深庭晚照(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恋戏

    恋戏

    凡晓梦是著名影星。某天,她睡醒后惊奇发现,她从26穿越至7年前她初到日本发展之时,那时她仅19岁。。。本故事是关于一女强人再次成长的故事,不知再次成长的她,会散发出怎样不一样的光彩!!!这是本人第一次发文文,希望大家喜欢!
  • 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一个困扰千千万万学子的热点问题;一个关乎每个家庭幸福的热门话题;一部历经十年读书炼心的生命感悟。作者花费十余年时间,以独特的视角撰写的这部关于有效家庭教育问题的著作,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朵既朴实又艳丽的鲜花。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倡导的借助心智修炼驯服精神、培养智感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 凰舞:帝王的男人

    凰舞:帝王的男人

    他,天山门掌门人,美如冠玉,与世无争——墨凰舞。他本无泪,却在那一刻泪如雨下。他,天穹国帝王,风华绝代,野心勃勃——北冥月。是谁在前世挑灯执笔,写下一纸红笺的缘分,是谁在奈何桥苦苦等待,却换来一次次的擦肩而过。(简介仅供参考,求亲们支持一下二千的另一本小说《鬼夫压床》,各种求哦!)
  • 豪门巨星之悍妻养成

    豪门巨星之悍妻养成

    娱乐圈很乱,真的很乱,晚晚汗颜,小卫常在她耳边说,“这个地方就不是她们这种柴火妞能呆的地方,一不小心就给湿了脚。”每次,当她面对傅博文那土王八蛋时,她总会想起小卫这句话,然后,总会无限忧伤,她到底,被潜了怎样一个土王八蛋!(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天启斩魔录

    天启斩魔录

    修仙,修的就是生活。修仙,修的就是时间。修仙,修的就是态度。修仙,修的就是对命运的掌控。.
  • 长恨天之武媚娘

    长恨天之武媚娘

    本书前三章详细叙述玄武门事变的前因后果,用建成的角度切入事变的核心,以平衡历史记载一面倒的偏袒唐太宗的观点。并特别呈现唐高祖,唐太宗,以及尉迟敬德在事变千钧一发关键时刻的心路历程。第四章开始是一个转折,记述建成忠心部属魏征,冯立以及谢叔方效法程婴匿孤的精神以寄望‘赵氏孤儿’复兴。第五章说明贞观之治的盛世,经由第六,第七章隋末唐初形势演变以及隋皇后返回长安而直接带出建成长子承道一生的艰苦奋斗旅程。第八章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承道生涯波折起伏一个接一个的高潮,承道在爷爷李渊庇护之下辗转逃生,投奔李渊故臣旧友武士彟,和武庄主幼女媚娘发生一段缠绵悱恻的伟大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