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20200000020

第20章

云何四智相应心品。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之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虽各定有二十二法能变所变种现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显。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即初现起。异熟识种与极微细所知障种俱时舍故。若圆镜智尔时未起便无能持净种识故。有义此品解脱道时初成佛故乃得初起。异熟识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犹未顿舍。与无间道不相违故。非障有漏劣无漏法但与佛果定相违故。金刚喻定无所熏识无漏不增应成佛故。由斯此品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不断。持无漏种令不失故。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二执故方得初起。后十地中执未断故有漏等位或有间断。法云地后与净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生空观品二乘见位亦得初起。此后展转至无学位或至菩萨解行地终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无心时皆容现起法空观品菩萨见位方得初起。此后展转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无心时皆容现起。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修道位中后得引故亦得初起有义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异熟识所变眼等。非无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无漏根方容现起。而数间断。作意起故。此四种性虽皆本有而要熏发方得现行因位渐增。佛果圆满不增不减尽未来际。但从种生不熏成种。勿前佛德胜后佛故。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真如为境。是无分别非后得智。行相所缘不可知故。有义此品缘一切法。庄严论说大圆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经说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现故。又此决定缘无漏种及身土等诸影像故行缘微细说不可知。如阿赖耶亦缘俗故。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余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余一分二准此应知。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第八净识。如染第七缘藏识故。有义但缘真如为境。缘一切法平等性故。有义遍缘真俗为境。佛地经说平等性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庄严论说缘诸有情自他平等随他胜解示现无边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缘真俗二智所摄于理无违。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缘一切法自相共相皆无障碍二智所摄。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五种现境。庄严论说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转故。有义此品亦能遍缘三世诸法不违正理。佛地经说成所作智起作三业诸变化事决择有情心行差别领受去来现在等义。若不遍缘无此能。故然此心品随意乐力或缘一法或二或多。且说五根于五境转不言唯尔故不相违。随作意生缘事相境起化业故后得智摄。此四心品虽皆遍能缘一切法而用有异。谓镜智品现自受用身净土相持无漏种。平等智品现他受用身净土相。成事智品能现变化身及土相。观察智品观察自他功能过失雨大法雨破诸疑网利乐有情。如是等门差别多种。此四心品名所生得。此所生得总名菩提。及前涅槃名所转得。虽转依义总有四种而今但取二所转得。颂说证得转依言故。此修习位说能证得。非已证得因位摄故。后究竟位其相云何。颂曰。

30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论曰。前修习位所得转依应知即是究竟位相。此谓此前二转依果。即是究竟无漏界摄。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清净法界可唯无漏摄。四智心品如何唯无漏。道谛摄故唯无漏摄。谓佛功德及身土等皆是无漏种性所生。有漏法种已永舍故。虽有示现作生死身业烦恼等似苦集谛而实无漏。道谛所摄。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是有漏。如来岂无五根五识五外界等。有义如来功德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无。离诸分别绝诸戏论。非界处等法门所摄。故与彼说理不相违。有义如来五根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摄。非佛五识虽依此变然粗细异。非五境摄。如来五识非五识界。经说佛心恒在定故。论说五识性散乱故。成所作智何识相应。第六相应。起化用故。与观察智性有何别。彼观诸法自共相等。此唯起化。故有差别。此二智品应不并生。一类二识不俱起故。许不并起于理无违。同体用分俱亦非失。或与第七净识相应。依眼等根缘色等境是平等智作用差别。谓净第七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平等品摄。起变化者成事品摄。岂不此品摄五识得。非转彼得体即是彼。如转生死言得涅槃不可涅槃同生死摄。是故于此不应为难。有义如来功德身土如应摄在蕴处界中。彼三皆通有漏无漏。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有漏者。彼依二乘粗浅境说。非说一切。谓余成就十八界中唯有后三通无漏摄。佛成就者虽皆无漏而非二乘所知境摄。然余处说佛功德等非界等者。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界等相故。理必应尔。所以者何。说有为法皆蕴摄故。说一切法界处摄故。十九界等圣所遮故。若绝戏论便非界等亦不应说即无漏界善常安乐解脱身等。又处处说转无常蕴获得常蕴。界处亦然。宁说如来非蕴处界。故言非者是密意说。又说五识性散乱者说余成者。非佛所成。故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纯无漏。此转依果又不思议超过寻思言议道故。微妙甚深自内证故。非诸世间喻所喻故。此又是善白法性故。清净法界远离生灭极安隐故。四智心品妙用无方。极巧便故。二种皆有顺益相故。违不善故。俱说为善。论说处等八唯无记。如来岂无五根三境。此中三释广说如前。一切如来身土等法皆灭道摄。故唯是善。圣说灭道唯善性故。说佛土等非苦集故。佛识所变有漏不善无记相等。皆从无漏善种所生。无漏善摄。此又是常无尽期故。清净法界无生无灭性无变易故说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无断尽故亦说为常。非自性常从因生故。生者归灭一向记故。不见色心非无常故。然四智品由本愿力所化有情无尽期故穷未来际无断无尽。此又安乐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二乘所得二转依果唯永远离烦恼障缚无殊胜法故但名解脱身。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二转依果皆此摄故。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种名受用身。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以五法性摄三身者。有义初二摄自性身。经说真如是法身故。论说转去阿赖耶识得自性身。圆镜智品转去藏识而证得故。中二智品摄受用身。说平等智于纯净土为诸菩萨现佛身故。说观察智大集会中说法断疑现自在故。说转诸转识得受用身故。后一智品摄变化身。说成事智于十方土现无量种难思化故。

又智殊胜具摄三身。故知三身皆有实智。有义初一摄自性身。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说佛法身无生灭故。说证因得非生因故。又说法身诸佛共有遍一切法犹若虚空无相无为非色心故。然说转去藏识得者。谓由转灭第八识中二障粗重显法身故。智殊胜中说法身者。是彼依止彼实性故。自性法身虽有真实无边功德而无为故不可说为色心等物。四智品中真实功德镜智所起常遍色身摄自受用。平等智品所现佛身摄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现随类种种身相摄变化身。说圆镜智是受用佛。转诸转识得受用故。虽转藏识亦得受用。然说转彼显法身故。于得受用略不说之。又说法身无生无灭唯证因得非色心等。圆镜智品与此相违。若非受用属何身摄。又受用身摄佛不共有为实德故四智品实有色心皆受用摄。又他受用及变化身皆为化他方便示现。故不可说实智为体。虽说化身智殊胜摄。而似智现或智所起。假说智名体实非智。但说平等成所作智能现受用三业化身。不说二身即是二智。故此二智自受用摄。然变化身及他受用虽无真实心及心所。而有化现心心所法。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若不尔者云何如来现贪嗔等。久已断故。云何声闻及傍生等知如来心。如来实心等觉菩萨尚不知故。由此经说。化无量类皆令有心。又说如来成所作智化作三业。又说变化有依他心依他实心相分现故。虽说变化无根心等。而依余说。不依如来。又化色根心心所法无根等用故不说有。如是三身虽皆具足无边功德。而各有异。谓自性身唯有真实常乐我净。离诸杂染众善所依。无为功德。无色心等差别相用。自受用身具无量种妙色心等真实功德。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具无边似色心等利乐他用化相功德。又自性身正自利摄。寂静安乐无动作故。亦兼利他。为增上缘令诸有情得利乐故。又与受用及变化身为所依止。故俱利摄。自受用身唯属自利。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属利他。为他现故。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小大。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证及所依身亦可说言遍一切处。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自性身土一切如来同所证故体无差别。自受用身及所依土虽一切佛各变不同。而皆无边不相障碍。余二身土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同处同时。诸佛各变为身为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展转相杂为增上缘。令所化生自识变现。谓于一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于不共者唯一佛变。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性法尔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尔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无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此诸身土若净若秽无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俱善无漏。纯善无漏因缘所生。是道谛摄非苦集故。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有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皆是有漏。纯从有漏因缘所生是苦集摄。非灭道故。善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性因缘杂引生故。蕴等同异类此应知。不尔应无五十二等。然相分等依识变现。非如识性依他中实。不尔唯识理应不成。许识内境俱实有故。或识相见等从缘生。俱依他起虚实如识。唯言遣外不遮内境。不尔真如亦应非实。内境与识既并非虚。如何但言唯识非境。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或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此中识言亦说心所。心与心所定相应故。此论三分成立唯识。是故说为成唯识论。亦说此论名净唯识。显唯识理极明净故。此本论名唯识三十。由三十颂显唯识理。乃得圆满非增减故。

已依圣教及正理  分别唯识性相义

所获功德施群生  愿共速登无上觉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当孩子遇到钱

    当孩子遇到钱

    钱可育人,亦可毁人。孩子一出生便生活在金钱的世界里,在理财能力已经成为基本生存能力的今天,如果孩子缺少对金钱的了解和良好的财商教育,会导致长大后为金钱所累、受金钱之苦,甚至走向极端。本书由著名教育专家徐国静用自己积累了30多年教育经验,结合大量国内外儿童财商教育成功案例,将财商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直击中国家庭教育的盲点和误区,向家长传授简单、实用、有趣的财商教育方法,让孩子的财、智、情三商均衡发展。
  • 妖王霸宠:溺爱天才除妖师

    妖王霸宠:溺爱天才除妖师

    一千年前,天才除妖少女成功斩杀妖王玄澈,世间得之平静。可古书记载,妖王将于千年之后重返人间。月华无意得到一本古书,她穿越到了一个妖乱的异世,被害代替姐姐嫁给那个人人畏惧的嗜血七王爷。传言,这位七王爷玄澈一出生就妖性极强,每每当他失控时,他的夙王府就会成了一片杀戮之地。
  • 山围故国

    山围故国

    十月革命后,白俄军及难民大股向中国境内溃逃,狼山烽火由此燃起,各种势力纷纷登台,明暗较量,一触即发。小说以宏大的叙事笔法,尽展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着力塑造各色人物,情节迭宕起伏,形象饱满生动,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艺术穿透力,为作者新近贡献于世的又一部长篇力作。
  • 网王快穿之女配大一统

    网王快穿之女配大一统

    网王之中,肯定有一个百合花,一个绿茶婊,和一个王子的妹妹,抱歉她全部占了,谁让她是女配呢。【本文系统文,女配逆袭。绝对不苏,不过没有cp】本文来自百度贴吧。
  • 飞翔的城堡

    飞翔的城堡

    一名普通青年,一座飞翔的城堡,一个神奇的世界,一段传奇的经历。
  • 龙行商海

    龙行商海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有准备却不一定抓得住,实力得有,运气也得有。
  • tfboys十年之约请等我

    tfboys十年之约请等我

    本人第一次写小说,如果写得不好请原谅,么么哒
  • 别哭我的爱人

    别哭我的爱人

    他是经历生活磨难,在理想与现实中苦苦挣扎的坚强孝子,为了母亲的生命得以延续,不得不以身试法,弄到身败名裂,跌入社会的最底层。她是自小便跟在他身后,从懵懂季节便深深爱上他,为了他宁愿付出一切,甚至生命的傻傻女孩。他们青梅竹马,情同兄妹。他当她是妹妹,是恩人,从未想过会爱上她。当心灵深处的爱恋终于觉醒,却发现她已经离开。她痴心从未改变,看着他一次次爱上别人,却只能独自将破碎的心隐藏在灿烂的笑容下,继续投给他无私的关怀。
  • 傅斯年传

    傅斯年传

    傅老虎、傅大炮轰遍高官显要;真学问、真胆识,道尽古今中外。是 子路,是颜回,是天下强者;为自由、为正义,为性情铁汉。傅斯年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对于新文化建设、历史学新领 域的开拓、新教育思想的提倡等,均做出过很大贡献。本书以严谨的态度 客观论述了他的一生功过,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人物传记。
  • 爆笑江湖:不二王妃

    爆笑江湖:不二王妃

    她痞气冲天、行为乖张,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秒杀众武林高手;她神经大条、闯祸无数,却有一颗侠义之心;她大智若愚、大勇若怯,更是一个顶级医者;她既不倾城、也不倾国,却得众多英雄之心。她不做太子妃,不做盟主背后的人,一心只想祸害江湖。她是真傻,还是装傻?她是真二,还是装二?爆笑、绝宠、很抽风!正常思维的朋友,请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