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之补给不能及时到达,很多士兵都吃不饱。所以军中的怨气越来越大。何可刚不愧为军中的‘政委’。
他不是把将士们召集在一起,做一篇大道理似的演讲便罢。他白天带着锦天到工地上与士兵们一起加固城墙,晚上则一个账蓬一个账蓬地走访。
军士们见到如此一位将军不辞辛苦地与他们同工同憩,从心里自是颇为感动。加上何可刚向军士们晓之以厉害“如大凌河城破,则必丢命。因为满人有屠城之恶习,每攻下一城,无论士兵还是百姓,一个不留全部杀掉”。
何克刚说这话绝非危言耸听。努尔哈赤的第二子阿敏就是这样一位将军,他每攻下一城,只要是汉人,一个不留”。
何可刚又向士兵们讲出第二个道理“假如你们不抵抗而投降清朝,你们的家人老小却都在关内。你们投了降活了命,可是你们的家人朝延必然不会放过。”
何可刚句句都说到了士兵们的心坎处。从此后,军心趋于稳定,军营中的怨声载道之声渐渐平息下来。
小锦天耳闻目睹了何可刚的超人之力,内心中无比佩服。当然,对于锦天来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使他明白了‘治军先要治心’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为他将来作为千军万马的优秀统帅,在治军上无疑是给他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少年轻狂,少年胆儿肥。这句话一点也不假。这一日满八旗兵又插入锦州与大凌河间进行骚扰。
祖大寿已经习惯了这种骚扰。所以今天他并未亲自出马,而是派了一名参将率五千军马去驱逐敌人。
小锦天每天跟随在大寿的左右,当然知道军务的一切动向。听到大寿的将令他就偷偷跑到后堂披挂好铠甲,并且偷着将祖大寿的宝马‘黑龙驹’也牵了出来。
穿上铠甲的小锦天除了个子矮一点,别人就不好分辩出他的年纪了。就这样,他跟在队伍的最后面,顺利地溜出了城。
锦天第一次见到了训练有素、鼎鼎大名的‘关宁铁骑’!他们行军非常地讲究,绝不落单,每十人一组,每组士兵的后背皆印有不同的图案,比如鹰、兔、鸡等。
只要双方一交战,无论战场形式多么混乱,这一组士兵始终能紧紧联系在一起,集中优势而对敌。
他们行军的队形不讲究,很随意地向前方行进。但每一组的十个人却是始终跑在一起。
终于看见了前方大清国的戈什哈们正与明朝的运粮士兵纠斗在一起。没有任何号角,没有冲锋号。
只见到领头的参将将手中的黑白小旗一挥。队伍立即分开,似离弦之箭向八旗兵包抄过去。
关宁铁骑的士兵们并不大呼大叫地杀敌。他们凶狠地冲近戈什哈挥动马刀便砍。见到如此训练有素的骑兵,锦天心中更是佩服义父不愦为一代将才。
当双方开始交战时,小锦天抽出背上的宝雕弓飞马近敌。‘嗖’一箭便将一位领头的戈什哈射落于马下。
又是一箭,对方又一敌兵落马。锦天射得兴起,连续射落几名满洲骑兵。此时八旗兵也注意到了这个箭不虚发的少年。有二个戈什哈挥舞着马刀向锦天冲杀过来。
锦天嘴角微微一笑,心道“今天刚好试试天杨师傅教我的武艺”。当二名清兵嗷嗷大叫地冲近锦天面前时,锦天突然一个‘仙人跳’猛地从马背上弹了起来,不偏不倚坐在一名戈什哈的马背上。
那名清兵还没有看清楚怎么回事呢,锦天一挥手中的小匕首割断了对方脖子的大动脉,‘吱’……鲜红的血液喷出老远。
另一名戈什哈见状,未等锦天过来,掉转马头就逃掉了。锦天又飞身跳回自己的‘黑龙驹’。刚欲再向前厮杀,却被明军领头的参将迎头拦下。
这位参将大人虽不识锦天,祖大寿的‘黑龙驹’他是再熟悉不过了!正打着突见一少年骑着大帅的战马左右厮杀,骁勇异常。忙跟了过来讨个究竟。
面对参将,锦天不敢怠慢,慌忙下马向参将施礼。参将高坐马头嗡声问道“你是何人?为何乘坐大帅宝马?”
锦天摘下红缨战盔道“我乃大帅义子锦天,今随将军来迎敌,没给将军惹麻烦吧?”
参将一听又问“可有大帅手令?”锦天一阵吱唔。参将一声口哨,马上飞驰过来两名骑兵。
参将吩咐道“你们俩个押送大帅义子至大帅账中,交于大帅处理。没有军令,他不能在战场”。说罢更是不理锦天,继续与敌厮杀去了。
两名骑兵虎视眈眈地抽出马刀,示意锦天上马回城。锦天心里苦笑,心道“关宁铁骑的人不但作战勇猛,还忒霸道!”没办法,只好飞身上马回城。
当祖大寿闻之锦天私去迎敌,着实出了一身冷汗。可当他知晓锦天杀了五六名戈什哈,心中又是一阵喜悦。
小锦天初入军营便小试牛刀,自此军中开始传扬祖帅之义子锦天,以十一岁的年龄勇杀六名清兵的佳话。锦天在军营中也小有了一些名气。
大凌河城在祖大寿的亲自督建下终于竣工了。孙承宗命祖大寿带三万士兵亲自守卫该城。
远在沈阳城的范文程也得到了大凌河城竣工的消息。他马上来找皇太极“陛下,机不可失。趁大凌河城粮草储备不足之时速速将其围困”。
皇太极那也是一代明君!如此机会他岂能错失?马上下旨,倾全国十三万余兵马,兵发大凌河城!
军令如山倒!代善、莽古尔泰、多尔衮三大贝勒亲率满八旗浩浩荡荡杀奔大凌河。一场历史上最惨烈的‘围城打援’的血战由此拉开大幕!
皇太极兵发大凌河城。他的战略构想很明确:围城在次,打援为主。
一句‘围城打援’的战略构想,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万分。要调动十三万的军马协同好此次战斗绝非易事。
首先,大凌河城内尚有三万多名虎狼之师,且由名将祖大寿亲自指挥。一旦包围不够彻底,以祖大寿的威猛,很可能突围出去。
其次,锦州、山海关两线的援军如果增援及时,也很可能使这次战略构想土崩瓦解。
虽然三大贝勒已经兵发大凌河,皇太极在皇宫内越想越觉得不放心。遂召来范文程商议。
“朕左右思之,总觉得心里没底。此次战役的规模不亚于几年前那场宁锦大战。如若再次失败,朕恐怕这龙椅坐不稳了。我的几个兄弟可都一直在窥视着我的这个宝座呢!尤其是代善与多尔衮,这些年屡立新功,在军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哇”。
老范心中也是没底。毕竟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不是一个正确的想法就想当然地胜利了!
范文程思罢道“臣斗胆谏言陛下御驾亲征。这样即可掌握战场信息,当机决断;亦可鼓舞士气。另外臣建议陛下速修书一封,恳求我们的盟友蒙古派二万兵做为后备,以防不测”。
皇太极不敢有丝毫迟误。当即修书给蒙古王公,请他们速发兵二万人助其兵困大凌河城。随后,携范文程一同赶往大凌河城。
大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大凌河的守军也发现了不寻常用的现象。以往是八旗军每隔三五天即来骚扰一次。可近段时间似乎偃旗息鼓了,大凌河城处于短暂的平静之中。
战场经验极其丰富的祖大寿闻到了‘血腥’之气。他对身边的何可刚道“你速修书给锦州及山海关的守将。请他们及早准备援军,老夫预感谢到大凌河将面临一场血战”。
对于祖大寿之言,何可刚深信不疑。他当即修书给锦州及山海关守将。请他们做好准备,随时驰援大凌河。
锦州城此时有孙承宗镇守,自是积极做着准备。可是锦州城的军队人数有限,不过二万余人。能够抽出救援的机动士兵也就万余人。
毕竟锦州城才是皇太极的攻打目标,都去救援大凌河,那不是等于把锦州城白送给满洲兵了?
孙承宗以辽东经略之职,再次修书给远在山海关的辽东巡抚邱禾嘉。命他速速准备援助用的车马、粮草,做好驰援备战的准备。
辽东巡抚邱禾嘉是个相当昏庸之人,加之他素与军中的总兵吴襄不和。所以并未真正把孙承宗的信当回事。
清朝这边可不会等人,兵贵于神速。不过是一夜时间,满州兵六万人将大凌河四周围了个水泄不通。
皇太极另派总兵佟养性携大清朝自己新近研制的红衣大炮阻于锦州城与大凌河之间。广挖战壕、修建壁磊。防锦州方向增援的部队。
皇太极自己亲自率领其余八旗兵,加上前来相助的蒙古兵阻挡于山海关方向。
大凌河城被围后,祖大寿亲率骑兵突了几次的围,皆未成功。清兵不但重兵防守,而且在城外挖了很多的深坑。往往突围的骑兵还没有正式进入战斗就全掉进了人家的‘陷马坑’。
大寿一见此势,束手无策,只盼锦州与山海关方向的明军速来救援。锦州方向的救援倒是及时,孙承宗接连几次派兵救援,怎奈锦州城的兵力有限,每次派出的士兵不过二三千人,根本冲不破敌人的封锁线。
现在唯一地指望就是山海关一线的援军了。因为那里驻有近六万人的明朝精锐部队。此时指挥这只部队的正是总兵吴襄、副总兵吴三桂父子俩。
祖大寿被困大凌河,身为亲戚,吴襄与吴三桂自是焦急万分!几次催促巡抚邱禾嘉尽快备齐车马粮草等行军物资。但邱禾嘉因与吴襄一直不睦,故意拖延。他这一拖,可是给皇太极帮了倒忙。
大凌河已被困了近三十天了,明朝的援军仍迟迟不来。此时祖大寿军中早已无粮食可吃。没有办法,大寿下令宰杀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