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艺海春秋
郭 沫若是四川乐山人,1938年离开家乡,第一次路过重庆,到北京和日本求学。抗战爆发后,他于1938年12月第二次来到重庆,最初住在张家花园,后来迁居天官府街和巴县赖家桥等地,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离开山城。
到重庆后,郭沫若遵照周恩来的指示,通过他担任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职务,安插和团结了一大批进步文化人士,把救亡运动从城市推向农村,从学校普及到社会,搞得有声有色。
1940年9月,国民党改组政治部,将左翼人士全部解职,另行组织文化工作委员会,但仍委任郭沫若为主任。
眼看文化界同仁遭打击,郭沫若本不愿再主持文化工作委员会。周恩来闻讯,前去劝导他说:“蒋介石怕你们跑到延安去,划了这个框框把你们圈起来,你们可跳出圈子干嘛!挂个招牌有好处,我们更可以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开展我们的工作。”
郭沫若顿悟,乃出任文工会主任。他冲破当局“只许做研究工作,不许从事对外政治活动”的禁令,按从前的老路子继续参与社会生活。其中尤为活跃的,是经常举办各种讲演会和座谈会,内容包括国际形势、国内时局、历史研究、文艺戏剧研究、日本问题探讨等。郭沫若每次总是带头参加,并动员文工会的委员轮流主讲或座谈,也曾多次请冯玉祥来讲演,还请国民党中不属于顽固派的人出席。
1941年11月16日,为庆贺郭沫若创作25周年暨诞辰50周年,文工会同仁聚会天官府街郭沫若家中,送他一支如椽巨笔,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将他誉为继鲁迅之后的中国文艺界的旗手。
郭沫若在重庆的文艺创作,当然首推他的六部历史剧,即《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棠棣之花》是他呕心沥血之作,从酝酿到反复修改,前后历时22年之久,终于在重庆修订完成。在他50诞辰时,这出话剧被搬上舞台公演,引起轰动。该剧的成功,激发了他对历史剧的创作热情,于是又产生了《屈原》的剧本。
那时郭沫著名重文坛,陪都报刊纷纷向他索稿,他经过斟酌思考,将《屈原》的首发权给了《中央日报》副刊主编孙伏园。1942年1月24日至2月7日,火药味极强的《屈原》,竟逐日在《中央日报》连载。国民党的宣传部长潘公展、张道藩简直惊呆了:“怎么回事,我们自己办的报纸来嘲骂我们自己?”
蒋介石严令宣传部追查责任,于是孙伏园被撤职。
这时大家才明白,郭沫若也有他的斗争艺术。
郭沫若在重庆先后写了不少评述历史人物的文章,最重要的有四篇,即《屈原研究》、《论曹植》、《甲申三百年祭》、《论李岩》。其中《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既是学术著作,又是政治论文,深刻地论述了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的失败原因,总结了农民运动的历史教训。该文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后,国民党的御用文人群起而攻之,《中央日报》专门发表社论进行围剿。与此相反,延安和国统区进步人士却大加赞扬,周恩来将此文特送延安出版成小册子,毛泽东则将此文指定为整风运动的必读文献。
郭沫若在重庆还有许多诗作,特别是旧体诗,分别收录于《蜩螗集》、《潮汐集》的《汐集》中。他本有深厚的格律诗词功底,又有诗人不可或缺的激情,再加上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时代责任感,故每月新作问世,总能牵动众多读者的共鸣。
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发表词作《沁园春·雪》,大后方民众争相传诵。国民党当局却授意《中央日报》、《和平日报》予以围攻,一些御用文人也跟着起哄,发表了不少歪诗歪词,故意跟毛泽东唱反调。这时,郭沫若挺身而出,填词著文反驳群丑,表明了他的爱憎。他还步毛泽东韵填写了两首《沁园春》,公开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