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理学发祥地”之称的涪陵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点易洞”,是“易学在蜀”的重要载体,也是重庆市内惟一一处易、理文化氛围很浓的历史人文景观。自宋至今,游人不断。由于该景点保护比较完好,而且又靠涪陵城西长江边上,交通十分便利,因此颇有研究、开发价值。
遐迩闻名的点易洞,因何得名?这得从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颐(公元1033 ——1107年)贬谪涪州说起。
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宋哲宗亲政,新党重新上台,指控元 期间上台的旧党为“元 党”人,并对时任崇政殿说书并曾授宣德郎的程颐进行打击迫害,于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被免职并流放涪州(今涪陵区)交地方管制。
程颐到涪州后,得到涪州籍的弟子谯定的帮助,于涪州北岩普净院讲学授徒。院西侧有个人工开凿的石洞,洞内高4米,宽2.8米,深2.2米。前临大江,背靠高岩,环境极为幽静。程颐常在此静居,点注《易经》,并在此写成《伊川易传》4卷。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州牧范仲武,将此洞题铭为“点易洞”,并于洞内塑程颐夫子像,同时还撰有对联一副:
“伊洛溯渊源正意诚心一代宗师推北宋;
涪江汇薮泽承先启后千秋俎豆焕西川。”
这副对联,将“易学在蜀”的来龙去脉以及易学与理学的传承关系,阐述得简明扼要,准确得体。对“点易洞”名称的由来也就不言而喻了。
(搜集整理:黄秀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