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61500000021

第21章 記喻夏士——元唐兀人劉伯温的家世與仕履

提要:虞集文集中所見的“劉伯温”,顯然不是明初爵封“誠意伯”的青田人劉基,而是生活在元中後期的張掖人劉沙剌班。考究這後者的生平,其出生在唐兀亦西夏人的官宦家庭,少年入國子監就學,成年後中進士,先後任甘肅行省檢校官、四川行省員外郎、西臺御史、山南、河東道廉訪司簽事、内臺御史、山北道廉訪副使、江浙行省郎中,秘書卿、江西、河南道廉訪使、西臺侍御史、甘肅行省參政等職,多有善政和文會。其個性的突出點,一生孜孜不倦於問學、修學、勸學、禮學。鑒於河西原是個“多武勇,而少文理”的地區,以“張掖”之劉氏而言,其入元的兩代,由入值衛士至入讀國子,始武繼文,可説是十分深刻而典型的變化。

虞集《道園類稿》卷一五《劉伯温畫像贊》云:“皇海宇之曠古,持盈成於悠久。六合同其清明,群獻發其靈秀。睠舊家於虎衛,得貴游之清胄。服禮義以在躬,信遺經而深究。倡斯文以變俗,達良才於豪右。過庭見聞之壯,形勝經營之舊。踐世官於御史,遂屢遷於藩部。視繭絲而哀矜,夜宣室而歸奏。執簡筆削之功,持節湖江之輳。大興學以成化,蒙稽古之三復。深有黄河之源,高有雪山之阜。樂君子之多儀,望綉裳兮來覯。”從其任職“踐世官於御史,遂屢遷於藩部”來看,這個“劉伯温”,顯然不是明初那個爵稱“誠意伯”、大名鼎鼎的處州路青田人劉基。《誠意伯集》卷首黄伯生《劉基行狀》:“公諱基,字伯温,世爲處州青田人。”“洪武元年正月,上登大寳於南郊。公密奏立軍衛法,外人無知者。拜御史臺中丞,適中丞章公溢奏定處州七縣税粮,比宋制畝悉加五合,上特命青田縣粮止五合起科,餘準所擬,且曰:使劉伯温鄉里子孫,世世爲美談也。”“三年七月,授弘文館學士。十一月,進封誠意伯。”朱元璋《明太祖集》卷二〇《贈劉伯温》:“妙策良才建朕都,亡吳滅漢顯英謨。不居鳯閣調金鼎,却入雲山煉玉爐。事業堪同商四皓,功勞早賤管夷吾。先生此去歸何處?朝入青山暮泛湖。”

這個品行被譽爲“深有黄河之源,高有雪山之阜”的“劉伯温”,其鄉貫爲張掖,其户籍則唐兀。《道園類稿》卷三九《劉沙剌班去思碑銘》、卷四二《劉完澤神道碑銘》:“公名沙剌班,字伯温,世家宿衛舊臣,有家學。歷西北山川形要,驗以前史如指掌,學於成均,知内聖外王之道。觀史傳,得古今之變,如親履之。拜御史,佐行省,明見卓識,出於學問。修金史於著廷,盡得其爲國之終始,使後世可以鑒其治亂也。家居時,常以四書五經,洙、泗、伊、洛之説親教鄉里子弟。”“惟夏之名族,别於唐兀,則有劉氏焉。始居敦煌,夏亡,徙甘州之張掖,今爲張掖人。”也有时人,以“酒泉才子”、“河西人”称之。宋褧《燕石集》卷九《竹山山中太皇觀小憩,道士白劉伯温御史舊所題二絶句,即景和寄》:“酒泉才子氣凌雲,落落清談久不聞。見説松廳深處坐,簡霜揮灑净妖氛。伯温名沙剌班,河西人。”“河西”、“唐兀”,皆與西夏有關,前者爲地方名,後者以族屬稱。吳海《聞過齋集》卷一《王氏家譜叙》:“逮中原爲金併,不能自還,雜爲夏人。元初,得天下,惟河西累年不服,最後乃服。世祖以其人剛直守義,嘉之,賜姓唐兀氏,俾附國籍,次蒙古一等。”

敦煌、酒泉、張掖,皆是西漢郡名。朱晞顔《瓢泉稿》卷五《麴生傳》:“甘露元年,天子因司馬相如之言,開敦煌、張掖、酒泉諸郡。”宋濂《宋文憲集》卷一二《送甘肅衛經歷張敏行之官序》:“甘、肅,在漢爲酒泉、爲張掖等郡,初因張騫言,建置城府,稍發徙民充實之,隔絶西域,而斷匈奴右臂。當時匈奴悍强,西域未盡服,故其策不得不爾也。”有元以敦煌爲沙州路,治今敦煌市;酒泉爲肅州路,治今酒泉市;張掖爲甘州路,治今張掖市。又於甘州路置行省,而取“甘”、“肅”二字爲號。蕭《勤齋集》卷三《李之復墓誌銘》:“至大元年龍集己酉三月戊戌,承直郎、甘州[路]總管府判官李侯希顔以疾卒官舍。孤鼎聞訃,哭走張掖,奉其柩歸。”張養浩《歸田類稿》卷五《甘肅行省創建來遠樓記》:“惟是甘肅,實漢通西域時,曰張掖、酒泉郡地。往年朝廷以密邇邊鄙,詔闢行省填之。”“竊惟張掖,距京師爲里數千,民錯居其間者,種復非一。其隸省州郡犬牙相靡,劇者以十數。地邈俗悍,利馴病逆,綏御小有失,易摇以離。”劉伯温亦即沙剌班之先世,始居沙州,後遷甘州,肅州介於其間,故而有“酒泉才子”之謂。

張掖之劉伯温的永久性居住地,乃在長安,即元京兆亦安西路。黄溍《金華集》卷一八《學圃詩序》:“翰林主人[劉]伯温甫,世居張掖,而其别業,在長安城東,有堂曰飬正之堂。堂之左有齋曰仁齋,右有齋曰學齋,學齋之外有圃,直其西北曰學圃。雜植蔬果花木其中,而引九龍池之水環屋東西,分注於蓮池,以漑其圃。九龍,即興慶池也。又於其旁作懷古之臺、濯纓之亭,四方賓客來過,必款而休焉。”虞集之記,更爲詳細。《道園類稿》卷二九《劉氏長安園池記》:“廉使劉公伯温,自其鄉張掖道長安至京師。約長安當道路之半,卜宅於其城東,在九龍池之西北。九龍受龍首渠之水,於唐爲興慶池也。門當通衢,其北堂曰養正之堂,西曰學齋,琴瑟文書在焉,講習之所也。東曰仁齋,震之位也。學齋之南有蓮池,曰君子之池,取濂溪翁之語。西北有圃曰學圃,圃有蔬果、卉木、泉石之勝,牡丹爲時多。東北有臺,故城累土之所遺,名之曰懷古,數嘗筆削著廷,登臨而有古昔之懷焉。臺下有亭曰濯纓,取孺子滄浪之辭也。於是,引興慶之水北行,至於其宅之東南,分而西者,經中門注君子之池,可以溉學圃,而遂西也。其隨舍而東者,經臺及亭而北出焉。”

張掖劉伯温之父,名完澤。初爲安西王宿衛,繼入選唐兀衛,後辭右衛千户的任命,而在合罕的宿衛裏服務,達二十餘年。《道園類稿》卷四二《劉完澤神道碑銘》:“有諱完澤字完甫者,所謂沈毅嚴重、偉然一代之名臣矣。初,世祖立極,辨方正位,分陝以西,立皇子爲安西王以鎮之,居六盤山。輿衛廬旅,咸所禀令。公居家數千里,給事王所,日上番直,年十三,無所闕失。維王與妃日見親愛,居數年,還鄉取婦,禮聘賚用,皆王賜也。王薨,請告歸省。朝廷初分侍衛親軍,列以爲衛。唐兀衛之立,遣使籍河西六郡良家子以充之。時乃顔之叛,軍事方興,所徵發多憚行,賂使者求免。公兄名在籍中,公曰:兄冢嗣當事父母。請諸使者,親代其行。至京師,得召見,備禁衛。漢兵右衛大小校之設,必自唐兀衛擇人以爲之監,將任公爲右衛千夫長。公曰:今天下事定矣,無所事乎行伍,幸得事上,左右盡心,進退獻替,以就遠業,則吾之志也。辭不受,朝夕禁近,居二十餘年。至大某年,拜監察御史,行臺江南,而公之年已四十九矣。”安西王忙哥剌始封在至元九年,莅藩在明年。“至大某年”,以元年計,時年四十九,上溯至至元十年,正好年十三。

劉完澤之出仕,頗有聲譽。《道園類稿》卷四二《劉完澤神道碑銘》:“仁皇乙太弟繼大統,簡任使以正綱紀,尤重御史之選。公(劉完澤)以老成自處,同列嚴憚之。”“延祐元年,拜御史,移西行臺。行臺治奉元,奉元路守臣之監,恃所親之貴幸爲不法,無所顧忌,執法者莫之誰何。俄以甘肅行省左丞相脱帖木兒拜西行臺大夫,始下車,即受民所言狀。公方守院,案狀具獄事明。其幸者果以他事激怒上,盡罷陝西行御史臺,而公歸矣。明年,復立陝西行御史臺,以公僉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事。”“俄以母憂去官,服闋,除僉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司事。泰定元年,文皇(圖帖睦耳)自長沙北還,顯言於朝曰:吾居南方久,周知吏民之情,觀乎司憲員,能剛直明斷、足以畏服人心者,其惟完澤乎!即召歸中臺,拜監察御史。其始至臺也,一見御史大夫、中丞而已,不復有私謁。而來謁者,非公事,亦未嘗降接。”“明年,除山北遼東道肅政廉訪副使。四年,改陝西漢中道。天曆兵興,乃嘆曰:吾老矣,不能事事,以疾辭歸。”虞集《道園學古録》卷二二《御史臺記》:“初由雲南廉訪司升行臺。大德元年,移治陜西,號陜西諸道行御史臺,莅陜西、甘肅、四川、雲南之地。延祐間,暫廢隨復。其官秩如南臺,而監察御史今二十人。”

劉完澤有子四人,其長即沙剌班亦伯温。《道園類稿》卷四二《劉完澤神道碑銘》、卷二九《雪山記》:“子男四人:長沙剌班,太中大夫、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使;次觀音奴,奉訓大夫、刑部郎中;次鎖住,蚤卒;次忙哥帖木兒,從事郎、蒙古翰林院應奉。女二人:長適同郡李某;次適邪卜不花,奉政大夫、大都都漕運副使。孫男、女幾人。”“公(劉伯温)弟仲賓甫,仕中朝爲良御史,佐宰相理西曹,進拜兵部郎官,以材器方見顯用,有懷父母之邦,不能以時歸至其處,乃繪雪山爲圖,因以自名焉。觀其高潔雄大所自托,可以知其人矣。仲賓剛毅有爲,英名風采如其兄。又善楷書、行草,文學之著蔚如也。爲御史時,上言於天子,請修遼、金、宋三史;其在西曹,贊丞相力成之,發明國家一代之製作,以垂後世;其所見蓋遠矣。”仲賓,顧名思義,排行第二,當即觀音奴。在孫女中,自有宣奴。同書卷四九《劉宣奴墓誌銘》:“下殤女子宣奴,初名般若,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使張掖劉公伯温甫之女也。後至元丁丑(三年),伯温居某官某處,生焉。從公來豫章,以至正乙酉(五年)病,醫不治殁,九月廿又四日甲辰也。公與其夫人哭之甚哀,葬諸郡新城門外,新建縣玉虚觀之北壖。”

劉完澤在官其間,夫人李氏與其子女皆住在故里的甘州路。《道園類稿》卷四二《劉完澤神道碑銘》、卷二八《學齋記》:“公(劉完澤)夫人李氏,贈禮部尚書某之孫、甘肅行省參知政事某之子也。公仕於外,未嘗與家人子俱。夫人事親於家,飲食、衣服備盡愛敬。有疾,湯藥之奉,不資於它人。”“太夫人殁,公在蜀,地遠計不時至,夫人悉家力以治喪。公之兄弟八人,皆欲致於孝,夫人曰:完甫倚天子恩,有禄食,得以伸情事,不當煩兄弟也。”“及公之歸,而葬、祭無不備具,亦賓敬之間,素有所儀刑矣。”“吾聞[劉]伯温昔從其先尚書之閑居也,尚書車馬之迹遍於西北,目力之所及,心量之所容,有古豪杰之風焉,治之之道可得而論矣。又聞伯温之居張掖也,以其得於師友、用之鄉人焉,禮義文物從而化之者甚衆,是以見吾道之可行也。”伯温父不曾爲尚書,據引文,當是其外祖父。虞集《道園遺稿》卷二《題劉伯温監憲所藏雪山圖》:“我家成都雪山東,公家張掖雪山北。吳船誰載鄭光文?起寫崑崙半天白。張掖雪融草木長,禾生隴畝多牛羊。烽火連臺擬樓觀,江海微茫秋練光。著書東觀夜如水,太一燃藜照圖史。從游冠帶文武備,斐然四郡良家子。”

張掖劉伯温的仕履,自其爲國子生“釋褐”日起。《金華集》卷一四《學齋記》:“[劉]伯温甫,以學齋扁其居室,而來諗於[黄]溍曰:予幸以國子獲執經於館下,忝釋褐而備官,使於西陲者二十載,异時,同舍生類能以文學論議自見,已獨無稱焉。”《道園類稿》卷二八《學齋記》:“學齋者,江右監憲張掖劉公伯温(沙剌班)藏修之處也。伯温蚤以成均貴游出爲御史,佐外宰相治吳越,經綜條理,旋副臬事,功用裕如。入踐著廷,筆削成史,受命觀風於斯部,曾未期月,籩豆弦歌,不動而化。”當年國子監的訓導,正是“純白先生”胡古愚。胡助《純白齋類稿》卷一八《純白先生自傳》:“純白先生姓胡氏,名助,字履信,一字古愚,婺之東陽人。”“稍長,唯善讀書,自以早失怙恃,孤苦刻志樹立。所居山野,去城府稍遠,獨學無友,里人咸笑其迂。凡經、史、諸子、百家之言,悉究其大旨,而不屑屑爲章句學。”“先生之爲學官也,實兼太學齋訓導,凡御史臺郎子弟,悉從授書去。後登科入仕者衆,其最顯者,前中書左丞吕仲實、江西監憲劉伯温(沙剌班)、遼省參政廉公亮、今禮部尚書趙伯器是也。治書侍御史趙公子英、監察御史周公景遠、禮部尚書曹公克明,皆一時明德,最相知。”

“使於西陲者二十載”,蓋指甘肅省檢校官、蜀省員外郎、西臺御史等职。此後,爲山南道、河南道廉訪司簽事,又爲内臺御史等。《道園類稿》卷一四《清獻室銘,並序》:“張掖劉公伯温,司臬江右,儉約自居,無所事乎公館之深廣。”“自甘肅省檢校官、蜀省員外郎拜西臺御史,僉山南[湖北]、河東[山西]兩憲事。入拜御史,出副山北[遼東]憲,以郎中佐江浙省,旋副其憲。召還,著廷修史,而持節於此也。數任之間,凡所以自治者,無所敢緩。”王沂《伊濱集》卷一四《送劉伯温序》:“[劉]伯温之少也,從先生國子,講論道德,以求其益其素學也,可知其仕也。爲名御史,爲賢部使者,其才又可知也。學以禔身,才以立事。自公卿大夫至於牛羊、倉廪之選,咸宜焉;况足國用、召和氣者哉!自通都大邑,至於荒邊側境,咸理焉;况浙哉!”當其爲内臺御史時,恰逢道士詩人句曲山人張雨也在大都,二人就緣成爲文字唱酬的知交。《句曲外史集》卷中《次韻劉伯温御史春游》:“草木幽馨磵道微,白雲拄杖去如飛。獨尋玉女洗頭處,相伴仙人采藥歸。幾疊翠微深杳杳?一帘紅素亂霏霏。可堪酒債兼詩債,老却江南白苧衣。”

《草堂雅集》卷五張雨《寄劉伯温大監》:“臺閣如公最有稱,軺車驄馬數能乘。校書在昔専劉向,秘監於今復魏徵。汗簡削成金作匱,泰階平處玉爲繩。信有山人唯寂寞,側身長倚白雲層。”所謂“大監”,當指秘書太監,可是,劉伯温衹當過秘書卿。《道園類稿》卷四二《劉完澤神道碑銘》:“至正三年,沙剌班拜秘書卿,修《金史》,持憲節江右”。《燕石集》卷五《至(元)[正]三年六月八日,史局作休,從伯京御史、公亮太監、伯温秘卿、伯循待制暫至城西。秘卿、待制别去,伯京歸家,予遂偕公亮回憩都水監雙清亭。監掾平伯欽留飲,即席賦五言十八韻》:“皇都官曹盛,銓衡簿領優。公庭臨紫陌,賓幕對滄洲。樹影移門暗,荷香曲榭幽。亭臺分錯綉,車馬去如流。市迴塵聲杳,山明霽色浮。廣寒南聳殿,齊政北瞻樓。心遠逾寥廓,身高不自由。茶瓜延永晝,絺綌藉清秋。翠牖何勞扇?珠帘不下鈎。冰盤丹果沈,石枕碧苔留。浪迸頻跳鯉,萍開緩泛鷗。畫船思蕩漾,紅粉廢歌謳。竹葉生高興,甘棠叙舊游。主人供飲饌,勝景得綢繆。洗硯惟呼僕,移床屢召騶。史才慚忝預,詩句費冥搜。聨璧知何在?乘騶計少休。詰朝重赴局,持此詫同儔。公亮,泰定間,嘗丞是監,故耳。”

劉伯温之遷江浙行省郎中,蓋在後至元六年。吳師道《吳禮部集》卷八《送劉伯温之江浙省郎中》:“江浙連閩屹巨藩,年來民力見凋殘。帝憐下土驅豺虎,人賀南州集鳯鸞。槐影晝籠青瑣闥,湖光晴炤畫闌杆。清風迅掃諸曹務,應共賓僚一笑歡。”《伊濱集》卷一四《送劉伯温序》:“(什喇卜)[沙剌班]郎中。至元五年,閩盗既平。明年夏、秋,嘉禾吳松江苦雨,具區溢,壞民田廬,秋斂用微,流移者衆,江浙省遣使告饑,朝廷議選通經術有材幹之士,爲元僚拯之,山北[遼東]道廉訪副使伯温甫往踐其任。伯温雅與余接,余聞而喜。”陳旅《安雅堂集》卷五《江浙省郎中實喇卜伯温之官序》:“國家制行省以莅外服,體勢侔中書。”“然而以勛戚大臣之柄政於上也,連帥牧守群有司之禀命於下也,乃使數君子者,於其間綜治文牘,論定可否,欲上無所咈,而事中律度,下有所受,而物順軌則,使百十郡邑之民,無或有愁苦之嘆,而政無不成者,則幕僚之爲任,亦難矣。然而舉同幕之議,而顓裁之,猶以其身任責於上下,而不得有所顧避者,則元僚之爲任,尤難也。而况任是責於江浙,又有尤難於他省者乎!至元六年,山北[遼東道]廉訪副使(實喇卜)[沙剌班]伯温除江浙行省郎中,蓋慎選也。”

余闕《青陽集》卷一《送劉伯温之江西廉使,得雲字》:“祖帳依山舘,車蓋何繽紛!使君驅駟馬,衣上綉成文。中坐陳綺席,羽觴流薄薰。情多酒行急,意促歌吹殷。况我同鄉友,同館復同群。”“蒼茫歲年徂,東西歧路分。道長會日遠,何以奉殷勤?惟有凌霜柏,天寒可贈君。”《道園類稿》卷三九《劉沙剌班去思碑銘》:“至正五年歲在乙酉,張掖劉公以憲節監於江右。江右之境,連歲旱饑,加以疫癘,道饉相望。公下車,至誠惻怛,思感化之方,上天降雪以應之,人情胥悦。公乃夙夜匪懈,正紀綱,省刑罰,審政令。不宜於民者,平而治之,簡條約以莅守令,使得以行其職而無侵其官也。未兩月,憲使覃懷李公至,忠厚仁恕,勤審不倦,與公合德,副使、僉事各以練達匡順其成。而幕府文學之士彬彬濟濟,禮律兼備,曾不逾時,蔚然數千里間,莫不復而通矣。”其到官的確切年、月,應爲至正四年十二月。《萬曆南昌府志》卷二七虞集《興學頌,並序》:“乃至正四年十有二月,太中大夫、[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使張掖劉公沙剌班上任之[三]日,謁先聖先師於大成殿,禮也。乃升講堂,延見提學事、教授諸學官,躬問其所以教,進弟子員,以次升降,而觀其容止進退。”

劉伯温之任江西湖東道廉訪使,不過十七個月。《道園類稿》卷三九《劉沙剌班去思碑銘》:“至正六年五月日,公適河南,士民依戀不忍去,是以刻諸石焉。言之不足,則永歌之。”《全元文》卷八五七録虞集《[荆門州]新建陸文安公祠堂記》(《天啓荆門州志》卷八):“至正丙戌(六年)夏,今侍御史張掖劉沙剌班、伯温氏,自江右轉憲河南。數月,移疾歸長安别業。明年,有旨宣慰山南。到官,按《圖經》,以觀風於所部,得故宋江西陸子静先生治荆門之事。”“且其治衰世小邦於師旅之餘,百廢舉而形勝立,蓋其人皆可用焉。求其流風餘烈於二百年之後,徒見磚城之刻而已,豈勝君子善治之遐思哉?乃以告請牧守,俾擇地而祠之,庶乎其有感發也。秋八月,伯温拜侍御史,行臺陝西道,過荆門,而祠已成。知州事郭秃滿歹以伯温之意,使其郡士張稧來告,請爲記之。伯温方之陝,在道有中臺之召,又寓書以屬集焉。”陳基《夷白齋稿》卷外《跋學齋侍御張掖劉公洛陽懷古詩》:“《洛陽懷古詩》,西臺侍御張掖劉公(伯温)之所賦也。公以學問政事,方用於世,而其爲詩清新,雅麗有則,至以周公、邵子爲言,則先儒之微意,而知公之學有所本也。刻而傳之,豈惟洛陽之盛事而已哉?”

茲“劉伯温”所見履歷繫年,最晚在庚寅即至正十年後“三數年”,時得升其鄉梓所在行省的“相執”。鄭元祐《僑吳集》卷七《跋聚星樓卷後》:“今春,劉張掖(伯温)降香南鎮而道吳也,聞其老而强健。今敬德之樓居溪山,宛然題識仍舊。然復欲得五君子者,登臨笑樂以合,並於斯樓之上,蓋斷然不復有矣。今年,至正庚寅(十年)也。”《夷白齋稿》卷一五《江月樓詩序》:“往歲,集賢學士張掖劉公(伯温)、崇文少監鄱陽周公(伯琦)代祀南岳,還過殊方,而余幸與郡史李金華、張君率性從二公至其處,覽山川之雄,飲中泠之泉,上下古今,竟日而去。未幾,上人(龍江浩)命善畫者繪樓爲圖,凡嗣王公而賦詩者,咸以次録之。且以書抵吳門,俾余序之。”“然俯仰三數年,張掖公以甘肅行中書左丞出奠西土,鄱陽方入踐臺閣,張君近擢赴海虞,而上人亦往主名刹於浙右。”《僑吳集》卷三《悲歌,寄呈劉學齋相執,王可矩、張德昭二尚書,周雪坡大監,王本中經歷,貢吉甫司業,宇文子貞助教,危太樸待制,貢泰甫授經,陳元禮孝廉列位》:“此心獨存何所似?夜夜長虹發光怪。青雲故人禄萬鍾,不割少許禆饑窮。忍令江南秋雨夜,頽垣腐草啼寒蛩。”

其著述,於今皆不存。《道園類稿》卷一九《劉公伯温學齋吟稿序》:“其修《金史》於著庭,見前代禁令,概非先王之遺意,流毒未已,而莫之革也。心聲之發,豈適一人、間一政之謂哉?[張掖劉公]伯温之持憲江右,集以斯文之舊見焉,示以詩三十餘篇。發感慨於情性之正,存憂患於敦厚之言,是爲不可及者。若其體制音韻,無愧盛唐,則又時人之所共知者矣。”《金華集》卷一八《學圃詩序》:“伯温甫即其齋以藏焉、修焉,所以飬其内,性理之學也;即其圃以息焉、游焉,所以飬其外,物理之學也;是固有不可偏廢者矣。傳所謂人情爲田,禮耕義種,而學以耨之者,蓋以農喻學,此則以圃喻學也。庸因或者之疑而釋之,以爲學圃詩序。”《道園遺稿》卷三《題劉伯温行卷,並序》:“監憲伯温劉公,出示館閣諸君子送行詩文兩大卷。其一自中臺出佐浙省時賦,衆仲(陳旅)題其端,有以見朝廷選任之專、職事之難者。後一卷則自著廷持節江右之賦也,伯循(袁桷)跋其左,具言述作之暇,道西北形勢,古今之迹,經覽之壯,有重會講明之約,一代文物之懿,備見於斯,何其盛哉!”“西極山河轍迹通,載馳江海視民風。帝王漸被知今遠,秦漢經營嘆昔雄。憂國早聞生白髮,濟時誰識信丹衷?斯文一縷通微顯,隨地成能造化工。”

《道園類稿》卷四二《劉完澤神道碑銘》:“至於世祖皇帝,神武達於海表,莫或問焉。尚論數百年間,統部莫大於西夏。風氣休復,俊杰間出。遭時承平,無戎事以自見,懷其智勇忠直,以宿衛於王庭,資寄於耳目。雖或位不充其才,然其足以用世而無疑者,猶可因事而論著也。”可是,追溯前代,河西還是個“多武勇,而少文理”的地區。《青陽集》卷四《送歸彦温赴河西廉使序》:“河西,本匈奴昆耶休屠王之地。三代之時,不通於中國。漢始取而有之,置五郡其間。自李唐以來,拓跋氏乃王其地,號爲西夏。至於遼、宋,日事戰伐,故其民多武勇,而少文理。”以張掖之劉氏而言,從完澤至沙剌班、觀音奴,由入值衛士至入讀國子,始武繼文,可説是十分深刻而典型的變化。《道園類稿》卷二九《雪山記》:“雪山者,天下諸山之最高處也,是爲崑崙之山,在諸羌中。自蜀觀之,在其西;自敦煌、張掖等郡觀之,在其南。或云古匈奴以爲祁連山者也。”“其取諸形勝地力以成武功者,各獲其志之所及而止。若夫載筆以問諸鞧軒,考索而求諸故牘,概不足以盡之也。”“今天下一家,治平之日已久,奇偉杰特之資,折節學問而千古高深之閟,一旦發諸圖史,如指諸掌,人文之盛,不亦偉乎!”

與之若合符契,劉沙剌班的一生,孜孜不倦於問學、修學、勸學、禮學。《道園類稿》卷三九《劉沙剌班去思碑銘》:“公(劉沙剌班)蚤嘗見朱子言羅仲素清介絶俗,即刻志欲學之,題其齋居曰學齋,而宴居謂之清獻之室,蓋又欲尚友趙清獻公之節也。所至門無雜賓,公退,潜心以居,肅如也。淡泊儉約,如諸生,無嗜好,行李無畏物,唯所讀之書而已。詩文雅純,爲伐所重。”“乃以暇日親理學校,自龍興郡庠至於東湖、宗濂兩書院,皆作新之,去蠹弊,廣學舍。立五經之師,聚生徒而教之,弦誦相接。又大合樂,洞達幽顯,圜宫墻而觀者,千數百人。父老訓其子孫,閭里更爲敦睦,聞風而興者,幾遍屬郡。命提舉學事者,取經義治事文義,列爲條目,分布學官,使學者各以所能對,四方畢至,課卷千餘。禮進士及古學之有文者,論定其得失,以致切磨成就之功,得士數十。用程子學法,開待賓吏師齋於東湖,致耆老以居。親與爲客主人之禮,陳説道義,從容敬恭。自省府官屬至於學者,來無虚日以集之,不肖(虞集)亦奉與焉。”《萬曆南昌府志》卷二七《興學頌,並序》:“於是,參政(迷只兒)爲初獻,劉公(沙剌班)爲亞獻,(隆)[龍]興路達魯花赤聳吾兒海牙爲終獻。”

或許是近水樓臺,或許是臭味相投,或許是兩者皆具,毫無疑問,曾爲江西湖東道廉訪使的劉沙剌班乃是有元一代文豪虞集最爲“心儀”的人物之一。這種情况,既不難從數量衆多的相關作品看出,也不難從作品的字裏行間流露出的贊嘆、頌美中窺知。《道園類稿》卷二四《龍興路宗濂書院記》:“今江西憲使張掖劉公沙剌班、河内李公守仁,與其同官幕府,皆有學問,欲以文教興治化之本。下車之初,即致意於郡之學校,次第而至於宗濂書院焉。”“今二公與副憲寧夏脱脱公、僉憲益都郝公源、幕府經歷東平司君允德、知事河中張君汝遴翕然相聚於斯堂也,父老耆宿,慨然興嘆,皆以爲不异於至元之盛焉。督其役者,憲史阿里沙也。”暨,吳景旭《歷代詩話》卷六六《元詩滕王閣》:“葉盛謂《道園文集》往時劉伯温所刻大字本,有歐陽圭齋(玄)序,今板已亡矣。近見崑山新刻(幹)[斡]克莊建本,遂於先生四世從孫虞湜家摸得此序並書一通,冠諸首云。”投桃報李,這個劉伯温,當然就是也給以退居鄉里的虞集各種照顧的劉沙剌班了。《道園遺稿》卷三《謝劉伯温》:“世外高情與道謀,欲令斷木出寒溝。終身不敢窺韓子,病目誰能念左丘?生晚見聞慚禮樂,業荒文學感春秋。未忘垂白從耕稼,鳴鳥高梧咏不休。”

令人回味,與彼劉伯温相似,此劉伯温曾因“崇文”而究心於用於寫文的筆。《道園類稿》卷一五《黄羊尾毛筆贊,並序》:“西北之境有黄羊焉,玉食之珍品也。西夏之人,有取其尾之毫以爲筆者,歲久亡其法。張掖劉公伯温,嘗命筆工之精技作而用之,果稱佳妙。其修史著廷,蓋嘗用之。中朝之士,咸爲之賦。而伯循、廷心、伯敷,又稱杰作於一時者也。公廉於江西,亦以告予。惜乎髦矣,不能及諸君子之盛,姑述之以贊云。”“名書之家,世資精技。毛翰須鬣,隨取銛利。觀象兑澤,角趾其類。非麕非麋,黄以爲异。飲雪於池,茹豐於汜。獸人效鮮,鼎食之貴。生而善馳,射不容羿。趨風不回,毋踐後。冰霜勁强,末穎全鋭。治擇約束,工嘆未試。筠管犀弢,妙絶當世。維時天禄,校書更歲。日書萬言,其用不匱。聖明幾暇?書法游藝。繰藉以進,發揮文思。雲漢昭回,海岳衣被。”《趙氏鐵網珊瑚》卷一《薛尚功摹鍾鼎彛器款識真迹》:“予讀薛尚功集古金石文,常嘆其博,及見謝長源所収尚功寫本,乃知金石刻僅得其半,而寫本字畫爲精。夫學至於博而精,豈特論藝文而已。至正元年後五月廿二日,臨武斡玉倫徒克莊在武林驛書。是日,以潘雲谷墨試張掖劉伯温所遺黄羊尾毛筆。”

同类推荐
  • 清末之复国大业

    清末之复国大业

    曾经很痛但已过去,如果能在那时重生也许就不一样。从清时复生,从清时复国,从清时探索一条不一样的路。{本书修改,换名为《天下变局》大家多捧场。
  • 重生之武神星魁

    重生之武神星魁

    主角冷天枫意外的遇上空间扭曲,杀手之王竟在异界重生,灵魂意外的附在了水浒传中晁盖的弟弟晁枫身上。自此玄女托梦、赐予神技、见英雄、会英雄,齐聚梁山替天行道,杀高俅,除奸佞,没有原来宋江的忍辱负重,有的是快意恩仇。都说水浒中美女稀少,且看本书主角晁枫如何坐拥美人纵横水浒,如何以众星之魁的身份带领天罡地煞上演新一代的忠义传奇!
  • 政海秘辛

    政海秘辛

    《政海秘辛——百年中国风云实录》是程思远先生对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从北伐胜利后蒋介石召开的编遣会议开始,直至“文化大革命”浩劫来临,李宗仁逝世止,对桂系与蒋介石集团及桂系内部的诸多有影响的事件作了较为客观的描述。
  • 大唐新手

    大唐新手

    穿越界的新手,重生的流放犯官之后,开国县伯宁家的独苗,却身在岭南这不毛之地,好在有京城几大国公的照顾,日子虽苦也还能过得去。平反了,终于能回到长安了,一干纨绔子弟,驰骋与长安的朱雀大街,这是何等的畅快,何等的飞扬跋扈。有人眼红,有人嫉妒,当然也有人暗地里做手脚,一桩桩,一件件的祸事都落在了宁文头上,没办法,也不能就这么丢了穿越人士的脸面,于是振作精神,见招拆招,总算躲过了这些暗算。入朝当官,还是算了,这朝堂上都是一个个的大腕儿,哪里有宁文立足的地方,还是不趟这谭混水吧。挣大钱,修院子,圈土地,咱们直接到太平洋那边去,阿拉斯加的鳕鱼,哈哈,咱们建祠堂,修碑林,总之要让美洲人民知道,咱们才是正统。
  • 《不落皇旗》

    《不落皇旗》

    重生成为大隋靠山王杨林的儿子,面对风雨飘摇的隋朝江山,且看杨洛如何凭借手中的长枪,捍卫杨氏一族的荣耀,撑起大隋这面不落的皇旗。。。李元霸、宇文成都、伍云召、罗成......一个个盖世英雄,壮怀激烈;陈宣华、萧后、长孙无垢、杨玉儿......一名名绝色美女,起舞倾城;世家与寒门的博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的碰撞,一切尽在不落皇旗!!!
热门推荐
  • 前世情今生债:此生不负君

    前世情今生债:此生不负君

    当纯情女遇上渣男,错付真情,身死魂穿。异世再遇渣男,苦涩不已,只是这一世。。。。。
  • 乞丐王后花心王

    乞丐王后花心王

    梦魇的召唤让二十四岁的莫小兮穿越到了风之国。非皇宫贵族,非千金小姐,她居然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小乞丐。不甘命运的作弄,聪明伶俐、乐观向上的莫小兮成了劫富济贫的“雪女”!谁知,三国的战争,后宫的纷扰,还有那个花心的王,让她的心渐渐冰冷...<br/>  
  • 卡耐基成功处世艺术

    卡耐基成功处世艺术

    戴尔·卡耐基的成功得益于他高超的处世艺术,他在自己的奋斗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而有效的处世经验。卡耐基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具体的,因而个性各异,与这些独特的个人交往必须倾注满腔的热忱和诚意,饰外修内,表现出坦荡和真诚的品性,对方才能相信自己,这是成功处世的基础。
  • 阵法通神

    阵法通神

    阵法狂人杨连,重生得到无限丹田秘法。当别人小心翼翼的在丹田中尝试蕴养奇物异宝,他却能肆无忌惮,即便报废了一个丹田,他还有无数个。无数玄奥的阵法席卷整个世界,无敌的姿态力压当世所有天骄。
  • 地下城的战场统治者

    地下城的战场统治者

    “只有外行人才仅仅看重枪械,子弹的力量一样重要。”弹药专家。他们对枪弹制作有着出色的技巧,他们把枪当作生命,子弹当作粮食般珍惜。对于他们子弹比任何技术都为重要。不过对于一位当初听信谗言而成为大将军的东一来说....“谁说弹药只能在远处阴着打,谁说弹药只能在外场远远支援指挥,我偏要用体术加子弹干掉对手。我偏要冲在前面,擒贼先擒王。”这样的一位大将军,却在一次围剿当中....也正是这一次意外,他从天界跌落至传说中的地下城,那个正在发生大转移的地下城...一切也许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 女性幸福指导

    女性幸福指导

    常听人说:“女人爱幻想!”女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内心深处的希望,或想更美丽些,或想更魅力些,或想更被人疼,或想更加成功……这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是女人们在追求幸福。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些愿望呢?
  • 再入红楼潇湘情缘

    再入红楼潇湘情缘

    绛珠还泪归来之时怨气太重,只待在在太虚幻境,不能回归神界,所以受好友女娲指点再入红楼,这一世的她了解一切后还会重蹈覆辙吗?神界早已苏醒的他却早已下凡等待与她的邂逅,他(她)们究竟能否重续前缘!
  • 御猫媳妇是恶霸

    御猫媳妇是恶霸

    恶女丁月华要休了她夫君展昭。下水救人的女混混穿越时空变成了御猫展昭的媳妇丁月华,这南侠竟然长得跟她那个杀千刀的负心汉一模一样!丁月华下定决心去开封府击鼓告状,甘愿坐牢也要休夫!【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混世邪神

    混世邪神

    他,一个被世人所不耻的地痞,意外得到的绝世神婴,却让他陷入被世人仇视的境地;异域的追杀,冥冥中让他肩负起挽救天下苍生的使命!绝世神婴,天下苍生!欲望掠夺,恩仇情缘!他将如何踏足这条逆境之路,让万人敬仰,让世人诚服……【本故事纯属虚构,切勿模仿!如有雷同,皆属巧合】
  • 鬼瞑仙迹之剑皇降临

    鬼瞑仙迹之剑皇降临

    冥界突发动乱,冥帝第四子惨遭暗算逃至人间,功体散尽,力量全失,非人非鬼,只带得历练千年的剑皇意志。却在偶然之下,触得窥天之道。从此,执剑踏锋芒,斩仙尘乱世,悠悠天地之间,唯我,独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