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60700000035

第35章 梁鸿与梁庄

梁鸿和我太太是同事,都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书,而且教的是同一个专业:中国当代文学,即一九四九年以后的文学。随着中国当代主流文学创作式微,作家作品的精神境界日趋矮化,作为研究者还有什么讲头?即使民间冒出少许亮点,这门课程在整体上也很难产生学术魅力。我太太退休前几年,兴趣转向了口述历史。梁鸿也有同样的苦恼,她甚至对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产生了羞耻之心,感到这样无病呻吟,言不及义,与现实,与大地,与心灵没有任何关系。于是,她选择了散文,用非虚构的方式记述家乡人的命运。

从二〇〇八到二〇〇九年,她利用两个暑假的五个月时间,回到故乡,采访家人,采访乡亲,倾听他们的述说,记录他们的命运,写了一本《中国在梁庄》。一炮打响,广受好评。我和妻子还帮助她把被图书编辑删掉的一章,拿到一家杂志发表。二〇一一年到二〇一二年,她又到南阳、呼和浩特、北京、郑州、深圳、青岛等地,寻访几十位梁庄外出务工者,写成《梁庄在中国》,在《人民文学》二〇一二年十二期发表出来。我偶然从朋友看到这本杂志,借回家,竟一口气读完了。

梁鸿写梁庄,看似简单,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四十多年前,我下乡当过知青,深知城里人要想真正了解农民的命运,很不容易。我插队三年,和农民一样挣工分,经历了近乎脱胎换骨的痛苦,才懂得农民为什么说自己是“受苦人”。如今,也有官员到农村调研、慰问、扶贫,也有记者、作家、学者,到农村采访、体验,说到底,他们是外人,身份不同,不是居高临下,也是走马观花。而梁鸿对于梁庄来说,却不是外人,而是自己人。她二十岁以前,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和家乡的感情血脉没有断。她写父亲,写哥哥,她写儿时的伙伴,写同村的长辈和晚辈,就是在述说着自家的故事。这就让她的文字,带着一种体温,怀着一种感情。当然,她又和梁庄的农民不同,她经历了京城的学术历练,获得了更广的文化视野,有可能从全球、全国的视角,回过头来看故乡,这是乡亲们做不到的。

父亲告诉她:“你爷是一九六〇年的春上二月十四日死的。你三爷正月初七死的。你大伯全身浮肿,饿得都哭不动了”,“咱们梁庄的梁家人一九六〇年前有两百多人,一九六〇年饿死六七十人,几乎是挨家挨户都有死人”。“当时的粮食都控制在各大队的粮仓里,都放坏了,也不让吃,麦收之后,又死了一批老人,因为饿的时间长了,肠子饿细了,一吃多,就撑死了。”

哥哥告诉她,前些年到北京打工时被收容,“在昌平关了两天两夜,第三天点名往安阳遣送。武警闲着没事干,找些人取乐,说,你,过来过来,说着,就扇这个人两嘴巴子。我悄悄骂:‘日你姐,这算没有地儿说理了。’被听见了,武警问谁,谁说哩,我逞英雄说:‘我’。武警说,过来。往我头上抡了七八皮带,又狠狠踹我几大脚。叫我站军姿,挺胸,打一嘴巴子,抬头,再打一嘴巴子,再抬头。站有两个小时。打得我满脸是血。”

让她开蒙的“梁庄小学”,当年兴建时,全村人参加盖房,“上学的钟声一响,村民的一种敬仰、尊重之心油然而生”。如今小学沦为猪场。现在三十几个小学生在镇上读书,梁庄的一群老太太老头一天三趟匆匆地接送。“在我的少年时代,只有因为贫穷孩子才可能无法上学,没有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上学的。而现在,则是家长看不到孩子上学的希望,在焦虑一阵之后,通常对孩子持一种放任的态度”,“只有极少数孩子是真正想上学的,逃学、旷课、整天沉迷于游戏机的,是家常便饭。老师也没有心思教学。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失望与厌学的情绪,它自然也会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

养育她的故乡,烧砖毁了大片的耕地,挖沙破坏了河道,顽皮的儿童被淹死,昔日长满荷花和莲蓬的水塘,成为黑色的淤流。“一走近坑塘,就会被一种臭味熏得睁不开眼”。

故乡就这样一步步走向凋敝。但故乡人还得生活。于是他们外出打工,足迹几乎遍布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男孩在厂里当保安、工人,女孩去当保姆和餐馆服务员。他们到山西、陕西、新疆,下煤窑,下油井、蹬三轮车、种地,或者干各种苦力活;他们到西南做生意、卖菜、校油泵、跑长途运输。有的落入了传销的陷阱,有的倒火车票,作为盲流被关押,被收容,再逃跑。有的在有毒的工厂长期作业,过早地死去。就是那些有机会考上大学的青年,想找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融入城市,也是难上加难。梁鸿本人能够在二十年前,通过公平的考试,从故乡到北京,由硕士而博士,由教师而教授,已经是一种时代的幸运。在她之后,这条通道似乎已经阻塞,她的成功新一代难以复制。

梁庄只是中原大地上一个太普通的村庄,不要说在全国寂寂无名,就是在河南省或南阳市恐怕也没人多少人知道。但是,梁鸿这两本书,却把它和中国联系起来。梁庄既不是先进典型,也没有发生过惊心动魄的恶性事故或焦点事件,却更能代表中国农村的一般处境。梁鸿以文学为专业,又远离权力,自然没有能力改变故乡和乡亲的命运。但她的笔是诚实的,她有心为乡亲们代言,向读者展示他们的挣扎和奋斗,让更多的人听到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这起码可以让自己心安。或许,文学起码的尊严,知识人起码的尊严,就在这里。

同类推荐
  • 走进耶鲁

    走进耶鲁

    苏炜的散文,无论是记人或叙事,均坦诚投入。本书是他对耶鲁这片校园热土的深情随笔集。书中既有他在耶鲁讲学的一些趣事,又有校园文化留给他的思考,还有对一些名家著作的读后感。耶鲁对他来说就如同枕书而眠的梦乡,另他深深依恋。这就是缔造了300多年传奇历史,以“光明与真知”为校训的学术圣殿——耶鲁大学,让我们跟随一个很“美国”的中国人一起走进耶鲁,探寻一个旅美作家的生活点滴……
  • 2013散文排行榜

    2013散文排行榜

    散文是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 76号特务实录

    76号特务实录

    抗战初期,顺应全国民众的呼声,军统在上海对日寇官兵、大汉奸及日伪机构进行暴力袭击,使日伪遭受重大损失。汪伪76号特务展开报复行动,破获军统上海站,杀死大批军统特务。不断升级的报复与反报复让上海滩充满了血雨腥风。本书形象地再现了汪伪76号的每一场风云突变,揭开笼罩已久的神秘面纱,真捣恐怖而罪恶的特务组织核心。惊心动魄的策反、暗杀,血雨腥风的剧变、惨案,零距离目击极斯菲尔路76号,刺目刻画历史上的黑色一笔。以理性的眼光、客观的态度、细腻的笔法,深度透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最大的汉奸特务组织。
  • 戴望舒作品集(六)

    戴望舒作品集(六)

    一九二八年,戴望舒从法译本《西班牙的爱与死的故事》中选译十二篇小说(另有《良夜幽情曲》和《夏娃的四个儿子》二篇为杜衡所译),分别于当年九月和十二月,以《良夜幽情曲》(收入小说七篇)和《醉男醉女》(收入小说七篇)为题,分作上下两集在上海光华书局出版。上集有译者的《题词》,下集收录孙春霆所作《伊巴涅思评传》。一九五六年七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根据译者遗留的改正稿,并作了一些必要的修润,以《伊巴涅思短篇小说选》(共十二篇)为题印行。本辑收入的十二篇小说和译者《后记》,即依据这个版本。
  • 美丽时光走丢了

    美丽时光走丢了

    新概念作文人气新星+90后主力青春作家,集体书写生命之初那些最美最真令人动容的友谊与爱情。
热门推荐
  • 幻想之旅

    幻想之旅

    身为一个杀手的他,不应该对任何人产生感情,而他却违背了自己的职责,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当爱情与责任相并时,他该如何选择?
  •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作者从中央三代领导心系宁夏,当代中国的旗帜,邓小平理论与宁夏实践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宁夏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进行了分析阐述。
  • 雨下的秘密

    雨下的秘密

    今日题量过度,双手不堪重负。虽有答案书,误抄书页他出。加速,加速,大脑一塌糊涂。
  • 极品小子闯异界

    极品小子闯异界

    21世纪小小烟民投入了穿越异界的大军中……魔法?抽了红塔山,什么魔法不能用!斗气?抽了白将军,什么斗气不牛叉!金币?这是累赘,一根香烟卖几十万金币!擦亮双眼,看看地球上的烟民在异界如何混的风生水起,快活逍遥!
  • 腹黑真君:符咒小霸王

    腹黑真君:符咒小霸王

    “虚怀若谷尝百草,岐黄妙术展幡旗。”他是一个流落街头无人不欺的小乞丐。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这个梦使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是一个医术高超,见人就救,还有一点腹黑的医圣。最终成为天君真帝
  • 忆抗战

    忆抗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光辉业绩,可很多人却不曾知晓有多少平凡却不简单的英雄故事已被时光所掩埋。董毕平,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一条与人民大众相同的路,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并在抗战胜利后不图名利、不求回报,默默的作回了一名普通农民。
  • 末世猫妖

    末世猫妖

    在这个崩序的世界,让我们以一只猫的视野来看一场不一样的末世......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看着这个这场世界的博弈。以一个游历者的角度,看着这末世的冷暖与人性。有时他会热血、、冷漠、残忍,视人命如草芥,有时却又如同一只可爱、搞怪的邻家小猫....一只好奇,冷漠,随性,却并不寂寞的猫。“此处九尾猫妖出没,请注意安全!”(本书不会变人)并非千篇一律的科幻末世,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会一直坚持我的特色,就这样写下去。读者交流群:110665872。(我会第一时间在群里发布更新信息)开始整改中——凡是用阿拉伯数字标示的章节都是改过后的。PS:非脑残、非种I马、无王八之气、无变态金手指,不喜勿入。
  • 季羡林私人史:一个国学大师眼中的百年中国

    季羡林私人史:一个国学大师眼中的百年中国

    作为一个人生足迹走过近百年的世纪老人,季羡林一生的经历与现代中国的诞生与觉醒几乎同步。《季羡林私人史:一个国学大师眼中的百年中国》是一位亲眼见证了中国近百年来历史变迁的知识分子历经劫波之后淡定的人生体悟;是一代国学大师烛照自我的心灵“自画像”。《季羡林私人史:一个国学大师眼中的百年中国》共分五辑,在文章篇目的编排上,以时间为序,将季老所撰写的有关其人生经历及其因此引发的抒怀感兴之文逐一辑录,使之成为一部记录季老坎坷一生穷究学术、追求真理的“私人史”,一部以私人的眼光见证和亲历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的“口述历史”。通过先生对于百年现代中国的观察和社会转型的思考……
  • 快乐语言学

    快乐语言学

    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了很多关于趣味语言学的着作,比如计永佑的《语言学趣谈》、徐青的《趣味语言》、王希杰的《语言百题》、于根元等编的《语言漫话》等等,都是从通俗易懂兼之有趣两个角度介绍语言学,打算为枯燥难学的语言学找到一条趣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