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02600000024

第24章

第五得舍分齐。于中有二。一得。二舍。得中又二。一得缘。二时节。得缘复二。一差别缘。二无差别缘。初差别缘唯在具足别解脱戒。无差别缘通在一切。差别缘有二。一得具足别解脱缘。二羯磨得别解脱缘。初缘通在佛及弟子。羯磨非佛及与独觉。然二皆通现在。灭后。且得具足别解脱缘。诸教不同。四律五论诸宗异说。四律者。一十诵律。是萨婆多宗同俱舍第十四。律毗婆沙。并杂心论。及顺正理。显宗。大毗婆沙。十诵律云。佛在竹园。告诸比丘。十种受具足。一自然得。谓佛。独觉。尽智心位自然得之。问何故许有罗汉沙弥得通无戒。不许独觉亦通无戒。皆自然得。以利根故。二见谛得。俱舍等云。谓入正性离生。即五苾刍。问何故苾刍初入见道有初得戒。诸尼初得无见谛者。胜。劣异故。若尔。即应由佛胜故见谛时得。弟子劣故无学时得。何故。佛及独觉唯尽智时得。初转法轮见谛时得。彼初解法信法增故。余则不尔。三善来得。俱舍等云。佛命善来。谓耶舍等。唯佛自作非余所能。满道被故。四自誓得。俱舍等云。信佛为大师。谓大迦叶。何故四分。迦叶自云佛建立善根上受具足。以宗别故。余人何故不自誓得。信不增故。五论议得。俱舍等云。善巧酬答所问。谓苏陀夷。其年七岁。佛问言。汝家何在。彼答佛言。三界无家。佛叹聪明善答所问。虽年未满令僧为受。非由答时即便得戒。何故鹙子不令尔耶。命善来故。西域记中。目连。鹙子皆善来得。六受重法。俱舍等云。敬受八尊重法。谓大生主。十诵律云。优婆离问。波阇受重法。即是出家成比丘尼。余尼云何。佛言。应现前作白四羯磨。若尔于时众既未满。诸尼云何后时得戒。若许初受八尊重法更有余尼。便违十诵令作羯磨。萨婆多师云何释此。萨婆多论。十四年前八敬度女。十四年后羯磨度之。便无是失。五分亦云。五百尼众亦八敬得。七遣信得。俱舍等云。谓法授尼。五分律云。淫女半迦尸。欲往兰若住处受具戒。贼欲逆路伺取彼女。女闻此事时不敢去。佛听遥遣为受具戒。先尼众中作本法竟。置受戒人于一处所。将十尼众往兰若处礼僧众足。尼羯磨师为从僧乞戒。僧羯磨师乃至为作白四羯磨已。和上阇梨将十尼众还至本处所。呼受戒人令礼众足。在羯磨师前胡跪合掌。为说僧众白四羯磨。令其听已具说二八。两四。谓八堕。四喻。八不可越。四依。乃至余所未知者。和上当为说。八边五得。俱舍等云。持律为第五人。此有释云。以无僧故。极少犹五。四人成僧。一人羯磨故。名持律为第五人。和上不入其数。同僧祇律。若减不成。阙法事故。既尔即应四人羯磨一人表白大德僧听余三非僧。或应白自。以要四人方成僧故。故五人中。一持羯磨。一为和上。羯磨牒名。余三僧体正所和白故。边地极少犹五人辨法事。摩得勒伽论。边地多僧。但取五人得名受具。僧得可呵罪九羯磨。俱舍等云。十众谓于中国。彼律通说僧尼得戒。故云羯磨。以尼受中二部极少犹须各十。犯戒缘多。必须二部对受方得。简择所宜令生羞耻不敢犯故。论唯据僧故言十众。又依论说二部各十合名十众。如边地五亦不相违。十三归。俱舍等云。三说归佛。法。僧。谓六十贤部。谓有六十仁贤众类共集。佛遣无学为说三归。便得具足。毗尼母云。诸阿罗汉。教令剃发染衣凭伏三宝。归依心成即发具足。故名三归得。亦名三语得。何故诸尼无三归得。无贤众故。二四分律是法藏部。五种得戒。一善来。二上法。古来相传解。谓成无学证有余灭名为上法。即便得戒。故四分云。若修道成阿罗汉果。即名出家受具足戒。罗汉沙弥非此宗义。三三归。四八敬。五羯磨。彼宗意说。自然即上法。得无学果成受具故。不唯属在佛及独觉。其见谛得即是善来。律中自云。六群比丘互论。迦叶不如憍陈善来受戒。不如毗舍离跋耆子三归受戒。亦不如婆卢波斯那羯磨受戒。云何与诸比丘布萨羯磨。迦叶答言。我在多子塔边。世尊为我建立善根。第一受具足故。初见谛即是善来。由此亦无信佛为大师。迦叶自言上法得故。其问答。遣信边五。中十。俱作羯磨。皆羯磨摄。故唯说五。三僧祇律是大众部。四种得戒。彼律云。成道五年比丘清净。自是已后渐渐为非。随事制立说木叉戒四种受具足法。一自觉具足。谓佛自觉。初证菩提善受具足。二善来。佛自觉已。在竹林园告诸比丘。如来处处度人。汝等当效如来度人。诸比丘由此亦善来度人。时诸比丘善来度人不能如法。为世所讥。身子默然举以请佛。俱名善来。有如。不如。云何令比丘善具具足皆悉如法。佛因于此而制十众。三十众。彼律云。和上十众内不名受具。合十一人。四分等但言十众。和上在中。四五众。彼律初标。虽言四种受具足戒。乃言。爱道尼言。佛为尼制八法。我等得广闻不。佛为具说八相。八相之中。初六与四分别。后二法同。以此理推应有第五受八重法。不尔诸尼初云何得。前唯说僧。是故唯四。此宗意说。见谛。信佛为大师二。亦自觉得。得阿罗汉成受具故。从佛为名名为自觉。其问答。遣信不异中十。俱十众故。无三归得。所以不说。四五分律。是化地部。律有五受具足。一自然。二善来。三三归。四八不可越。五羯磨其八不可越。彼律兼有五百尼众。彼律云。为汝制八不可越。若能行者即是受具足戒。大爱道言。若佛说八不可越。我及五百当共顶受。又佛言。爱道及舍夷诸尼。亦得戒。此宗意说。见谛。信佛为大师二种皆自然得。其问答。遣信。边五。中十。四种皆即羯磨。更不别说。此中自然与上受具足。名字虽殊。义推亦与四分稍同。五论别者。一毗尼母论。二众各五。总即为十。比丘五者。一善来。二建立善根上受具足。谓得阿罗汉果。三敕听谓论议。言下即得。四三语。谓三归。五羯磨。其见谛信佛为大师。自然皆上受所摄。边五。中十即羯磨故。尼亦五者。一善来。二上受具足。三师法。谓八敬。四遣信。五羯磨。合有七种。一善来。二上受。三敕听。四三归。五八敬。六遣信。七羯磨。二磨得勒伽论。十种得戒。一无师即自然。二见谛。三问答谓须陀夷。四三归。五自誓谓迦叶。六五众。七十众。八八重法谓大生主。九遣信。十二部谓诸尼。此宗乍观同萨婆多。然无善来。来舍俗相后更与受故。边五中十唯在僧中。故尼加二部众。即是十众二十众也。三善见论。八种得戒。一善来。二三归。三敬授。即见谛。因佛教已敬受佛语便得戒故。四问答。五受重法。六遣使。七八语。谓尼。于二部中。义推遣信即十二语。八白四羯磨白四即四语。此说弟子无自然。信佛为大师即羯磨。羯磨已方得戒故。或信佛为大师即敬受得。边五中十即羯磨故。四萨婆多论。七种受具。一见谛。二善来。三三语。四三归。五自誓。六八法。七白四。此说弟子故无自然。三语即遣信。此初一至彼一来后一。其问答。边五。中十。皆白四故。此是萨婆多宗。与俱舍等同。增减数异。体性不殊。五明了论。三乘得戒合有九圆德。圆德者四万二千功德无不具满。称曰圆德。声闻有七。比丘有四。一善来。二三归。三略羯磨。四广羯磨。略羯磨者。佛初成时。闻法得戒故名略羯磨。即见谛得。其信佛为大师。及论议边五中十。皆广羯磨摄。尼有其三。一善来。二遣使。即法授尼。瞿娄多达磨敬尊重法。遣阿难传语遥为授故。三广羯磨。即遣信。二部等。上来七种声闻得戒。第八独觉有量功德至得。九佛无量功德至得。此二皆自然。大乘之中无别教文。多分且用萨婆多宗十种得戒。然敬受八法不唯大生主。非但同彼萨婆多论。亦同五分律。佛言。爱道及舍夷诸尼。亦敬受八不可越得戒。上得具足别解脱缘。次羯磨得别解脱缘者。昔来相传四分律具四缘。八比丘中解。一羯磨者。比丘若受大戒者僧数。满足缘。二白四羯磨如法成就。教法成就缘。三得处所者。结界成就。界内不别众缘。四住比丘法中者。年岁满足身无遮难缘。要具此四是大比丘得成大戒。亦即灭诤五法现前中。除其灭诤。别所为者具四现前。一能秉僧。二所秉法。三秉法处所。即界现前。四所为事。谓人现前。今此受戒即别所为。故具此四即能发戒。僧祇律六缘。即是释八比丘文。毗尼母论五缘。一和上如法。二阇梨如法。三七僧清净。四羯磨称文。五界内和合不别。此之五缘。四中初三摄。初三是第一缘。次一教法缘。次一不别众缘。今依四分四缘具足。于前四缘中第四身无遮难之中。瑜伽五十三云。由六因故不应为授苾刍律仪。即是解彼遮难所以。恐文繁广至后当释。于第一僧数满足缘中。瑜伽又云。又除阙减能作羯磨。阿遮利耶。邬波托耶。住清净戒圆满僧众。此中义意。其上坐部。及萨婆多师。犯重不舍戒。故受戒时。阇梨。大众必须清净。和合与戒发戒胜缘。故和上不定。其受戒时除去和上外。彼受戒者名。及诸难名。三衣名等。若不牒标有所亏阙则不得戒。大众捡验有所阙故。非和合故。其和上名牒。与不牒。及在众内不在众内。若清净不清净。并悉得戒。大众但知某为和上。令其摄录所受戒者。非要发戒之胜缘故。然具牒和上名。身在众内戒清净即无罪。若不牒名及不在众。若知和上无戒破戒与他受戒。彼虽得戒。现前大众得突吉罗。羯磨但言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不言从和上乞受戒故。设复和上戒德清净。大众阇梨有所阙少。戒德有犯。即不得戒。无胜缘故。制多山部等并同此说。又有诸部说。但和上清净。大众不净。亦得大戒。和上胜缘发其心故。大众但是访委受者无遮难罪。和合与之令堕僧数。故羯磨云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非是发起彼胜心缘。何要清净。其大众部律。和上大众并须清净。然始得戒。和上亲教最是胜缘。发彼胜心亦由和上。又若持戒便是众僧。犯戒非僧。何得教诲成师资道。又戒从僧乞。僧和合方得。众既戒行不清净。先非堕入僧数。何得辨其法事辄说戒律之言。又僧亦是受者胜缘。僧既犯戒不发彼心。岂是受者之胜缘也。故要和上及大众清净。受者方得大戒。今者大乘略有二说。一者三品心犯重皆失戒。二者中下品心犯重不失戒。上品心犯重即失戒。若依后义。和上不清净。但大众清净即得戒。从彼乞故。法事辨故。和上但是教授之缘。设知不清净不从彼乞戒。何故不得。若依初义。和上众僧必须清净方可得戒。和上是胜教授之缘。未体僧前。已从和上乞大戒故。且如边方。僧众满四人法事辨故。与戒缘故。阙一犯重俱为不可。无僧非僧与戒故。瑜伽云邬波拖耶住清净戒圆满僧众。住净戒言。上属和上。下属僧众。两俱须故。上来所说。佛在及灭一切弟子。除独觉果余受具戒。非谓一切。上来所辨有差别缘。无差别缘。有诸戒通缘。应说颂曰。苾刍非自受。从他简择故。近住等诸戒。自受亦从他。表业名从他。无表唯自受。自受唯意表。无表示他故。是别解脱戒。瑜伽五十三云。此中或有由他由自而受律仪。或复有一。唯自然受。除苾刍律仪。何以故。由苾刍律仪非一切堪受故。若苾刍律仪非要从他受者。若堪出家。若不堪出家。但欲出家者。便应一切随其所欲自然出家。如是圣教便无轨范。亦无善说法毗奈耶而可了知。是故苾刍律仪无有自然受义。以简择故必从他受。此除自然及见谛二。或可。除信佛为大师。余一切得别解脱戒。彼无简择故。然彼亦由无遮难等事。方可自然见谛等得。故俱舍论说十种得戒已云。如是所得别解脱戒。非必定依表业而发。何况从他。即许除苾刍戒。余一切戒自受亦从他。故瑜伽问。若除苾刍律仪所余律仪有自然受。何因缘故复从他受。答由有二种远离恶戒受随护支。所谓惭。愧。若于他处及于自处。现行罪时深生羞耻。如是。于离恶戒受随护支。乃能具受。故从他受。此中意说。由有惭故于自处现行罪时深生羞耻。由有愧故于他处现行罪时深生羞耻。或由惭故于他自处作罪之时。顾身生羞崇重贤。善。或由愧故于他。自处作罪之时。顾世生羞轻拒暴恶。故愧现前非必有惭。必有惭者必定有愧。是故惭法最为强胜。若有如自所受而深护持。当知所生福德等无差别。由惭顾自必愧顾他。有愧顾他未必顾自惭起。虽护世名不顾己故。此说出家五众之戒。近事。近住。及菩萨戒。皆通二受。不同余宗其近住戒必从师受。故菩萨地第四十云。若有欲于三种戒藏勤修学者。若在家。出家先于无上菩提。发弘愿已。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先礼双足。乃至广说受戒五相。第四十一云。若不会遇具足功德补特伽罗。尔时应对如来像前。自受菩萨净律仪。四十又云。若虽聪慧于戒无信解。不善思惟。有悭贪者。大欲无足。毁戒慢缓。忿恨不忍。不耐他犯。懒堕懈怠多耽倚卧好合徒侣乐谈喜话。心多散乱。下至不能构牛乳顷。善心一缘住修习者。暗昧愚痴。劣心诽谤菩萨藏者。不应从受。是名菩萨戒师之缘。璎珞经云。若千里内无戒师时。方得自受者。令尊重戒千里寻师。非要定尔。如一女人身不自在。或贫病身欲受菩萨戒。岂要千里。故知但是一相之语。瑜伽不论处近远故但许自受。此上诸戒。若从他受必有表无表。表示他故。若自受者唯有意表。无身语表。可成无表。故瑜伽言。若自然受者。唯有意表业。纵有傍人见其自受。非是师长惭愧缘故。定无表业。或亦有表。论说傍边一人亦无自然受者。唯有无表业。如今对众发露受戒自誓邀期。定有表业。定道无表准对法说。法处五色中名受所引。远前方便亦从他受。正起无表。亦有从他义。如佛为说法得入见道。远尘离垢得入三昧即便得戒。若尔亦应说有表业。此亦不然。此思不发外身。语故。是无漏故。无有表业。故唯可说有无表业。然正得道定无表之时。无心外缘。云何受得。从远方便得彼受名。五十三说。若即于此所受律仪。能无缺犯。以为依止。修无悔等。乃至具足入初静虑。由奢摩他能损伏力。损伏一切犯戒种子。是名静虑律仪。此说如苾刍等。受律仪已。能无缺犯。以为依止。由无犯故无悔。无悔故心喜。心喜故心乐。心乐故心安。心安故得定。若有所犯终不得定。大集经中。佛言。我本无数劫中处在凡夫。字遮他陀。在加伦罗国。作贾客贩卖虚妄无实。造诸恶行不可具说。是时愚痴害父淫母。举国知之。与六畜无别。国王欲杀。吾怖往投异方。作沙门三十七年。以五逆罪障心不得定。后因乞食。拾得一钵。钵中有此陀罗尼。名集法咒舍苦难。经一年余诵持不绝。方得禅定。其苾刍等犯重禁已。心悔故心忧。心忧故不乐。不乐故不安。不安故不得禅定。故持戒等得禅律仪缘。若所持戒。于此身中犯重禁已。必不得定。不善思广损障深故。由咒威神。先在俗位犯五逆罪。今身可得。上说因戒而得定者。亦有初定不由戒者。如劫坏时最初一人所得禅定。法尔初故。故定律仪亦有他缘。亦有不由。其道共戒。瑜伽又说。若即于此尸罗律仪无有缺犯。又复依止静虑律仪。入谛现观得不还果。尔时一切恶戒种子皆悉永害。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惑皆悉永害。此说得超越第三果。并次第人依根本定及未至。说诸得道戒必先净定以为其缘。其四善根色界系故。其不律仪及处中戒。若生彼家。不生彼家。自发期心。或父子等自相教习。故得外缘。或不由他得。二皆无失。不同小宗。不律仪不从他得。上说得缘。得时节者。初说得表时。后说得无表时。且说苾刍。苾刍尼得表时者。谓从僧众乞戒时得。五十三云。又若起心往趣师所。殷勤劝请。方便发起礼敬等业。以正威仪在师前住。又以语言表宣所欲。造作胜业是名身表及语表业。成业论同。不能繁引。要现行思近因等起。正发身。语为转因者。是表业体。故要此时。若说前位从僧乞时心。上中下以判于业。祈愿满足。要第三羯磨时。方得表者。此小乘义。非今所宗。表业非是形色摄故。唯发身语现思摄故。其时无心。或染。无记。或异缘故。准此自余出家三众。近住。近事。皆从师前礼拜等受得表戒。此等后时虽随师言。不必有心在。而未必善。亦不决定。乃是随转非转心故。若对人前许自然受。有身语表及意表者。即于佛前求礼时得。其菩萨戒即请受时。第三周了慈悲故字时得。以决定故。定道唯无表。不说得表时。其不律仪。要作事时。或处分时。方得表业。五十三云。若有生在不律仪家。有所了别自发期心。谓我当以此活命事而自存活。又于此活命事重复起心欲乐忍可。尔时说名不律仪者。由不律仪所摄故。极重不如理作意损害心所摄故。但成广大诸不善根。然未成就杀生所生及余不善业道所生诸不善业。乃至所期事未现行。此意说言。若生彼家不生彼家。发心忍可即由成彼不善根故。从当所起为名。即名不律仪者。彼论又云。后若现行若少若多。随其所应更复成就诸不善业。此意说言。后若自作。若处分他作少多事。虽未命断等。即成杀生若身若语不善表业。若后彼事自。他作已。前生命断等少多遂心满本愿故。方成无表。不同他宗前事究竟。表与无表俱时发得。初发胜思起身语业。即是表业。其事究竟是随转非转。得无表故。得名不律仪。表业如今说。处中表业或发期愿。或处分时。或作方得。上说身。语二表得时。其意表业举心即得。上说得表。得无表者。别解脱无表得有三类。一出家大戒。第三羯磨竟是事如是持时得。其菩萨戒。亦第三羯磨答言能持时得。先发期心所邀胜颜今满足故。僧众法事此时具故。虽由前位思表熏种。法事今竟。虽或无心。或别缘心。由彼先期今愿满故。从初念后防恶思种用。倍倍增名为得戒。有说思种体。倍倍增名为得戒。此亦不然。法事竟时。彼或无心。或异性缘。既无现思现表熏习。如何种子体忽尔得新生。由此故知。随彼遇缘新。旧种子。若别若总。现行缘因思所熏种。今缘会满。用倍倍增名得无表。以随心戒虽念念中是未曾得。若非用增是体增者。岂念念中皆现熏种。定。道无表既是现思。无一心中有多思故。准此别解脱无表亦非体增。初刹那位一七用增。第二刹那即二七支。乃至未舍运运增长。决择第六十云。不善业道若到究竟。即此亦名由涂染过成于重恶。成大不善能引增上不可爱果。何以故。若有用染污心能引发他不可爱乐欣悦之苦。彼随苦心威势力故能引发苦。补特伽罗思便触得广大之罪。是故名为涂染过失。此意说言。若身自作。若令他作不善业道。令他命断等。事究竟时法尔威势。能自行者及处分者思。便触得广大之罪。先心今满他苦亦满。故自触罪名为涂染。彼论又云。彼虽不发如是想心。诸能引发我之苦者当触大罪。然彼法尔触于大罪。譬如礠石虽不作意诸所有铁来附于我。然彼法尔所有近铁。不由功用来附礠石。此中道理当知亦尔。日珠等喻亦如是知。又于思上无别有法。彼威势生。来相依附说名涂染。当知唯是此思转变。由彼威力之所发起。此意说言。即思种子由前期心今时满足。他苦圆满。功用便增名思转变。更无别物。犹如魔王惑媚无量娑梨药迦诸婆罗门长者等心。令于世尊变异暴恶。非于彼心更增别法。说名惑媚。唯除魔王加行威势生彼诸心令其转变成极暴恶。此亦如是。翻恶业道有此善故。故成涂染。用倍倍增方成无表。十种得戒中。佛自然得者。有诸菩萨初地即得变易生死。或八地得更不经生。其别解脱乃至有种一得不舍。转成圆满无漏之法。不定种姓声闻无学回心向大受变易生。亦复如是。此说别受别解脱戒。非菩萨戒中律仪戒也。何故得名自然得戒。若约成佛之位。现非受得。亦名自然得。自然得者解脱道时即得无表。设有表业非发无表。成佛已后不熏习故。独觉之心解脱道位。犹不发身语。何处得有表。见道得戒亦复如是。五人见谛亦无表业。初入见谛即得无表。此初时有非于后时。后有僧故初未有故。善来耶舍言之下即得无表业。此等众多但唤善来。鬓发自落袈裟变成为沙门者。皆是此类。信佛为师者。犹未见佛。遥闻即信。信时即得。亦无表业。有说见佛信忍为师方得无表。非未见时。问答得者。唯苏陀夷一人言下即得。亦无表业。亦有说言。年未满二十。因其问答佛令为授。敬八尊重法者。时无尼故。闻教敬授时便得无表。未有尼故可言无表与表俱时。亦言别时。初表后无表唯初非后。遣使受者。表在遣时得无表者。在所使尼彼受竟时。五众十众即从师受。如前已说。三归表发。在初归依创求礼时。无表得在三归竟时。此十皆是佛在有之。佛无之后唯有三种。一自然独觉。二十众。三持律为第五人。余非无佛可得有之。上初类说。第二类者。其出家三众。近事得无表。即三归竟得。俱舍论云。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素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尔时即发近事律仪。出家三众后说戒相非发无表。无表亦是三归竟得。第三类者。其近住戒有二义。一云三归竟得。与近事无别。二云若尔何故俱舍不说三归竟即得近住戒。何故说相不同近事。近事别说五戒之相。近住连环三周说相。又彼颂云随教说具支。不说近事亦随教说。故知近住非三归得。其心广遮一日夜。故非前即得。由此故知随师后说。第三周竟方发无表。静虑无表。初起上地初未至地一品之心。即名初得。后随所起何地根本未至定心皆名成就。对法第八说。静虑律仪所摄业者。谓能损害发起犯戒烦恼种子。离欲界欲者所有远离。离初。二。三静虑欲者所有远离。彼自释言。离欲界欲者。谓由伏对治力。或小分离欲。或全分离欲。唯初未至于犯戒非。是断对治。已上皆是远分对治。且七作意初六是未至地。其了相胜解二作意。为损伏对治。犹未断惑远离作意方始断惑。此有二释。一言了相犹为闻思间杂。创观欲界为粗。上地为静。未能断障。胜解于此数数思惟。从此已往一向修相。此二作意故名厌坏。至第三远离作意方断上三品。犹损伏对治。已是修慧。故了相胜解俱已得定戒。上三品断惑要至第三作意。故说远离方能断惑。二云了相断上上。胜解断上中。远离断上下品惑。上品都尽得其断名。非了相中不伏烦恼。故定俱戒初心即得。亦无妨难。应说颂曰。定戒唯无表。初近分名断。余持远分性。是名定律仪。若无漏无表。初得见道无间道俱即名为得。色界五地得入见道。皆断对治。余色无色皆成远分。此长徒义。若依色界六地。无色下三种。预流果超证第四果。犹如刈竹。横断烦恼。于欲界中修道烦恼。有断对治。余名远分。虽有经说依未至地得此初果。更不进修上无漏义。非定唯尔。可如前说。不尔无色无断对治。此定。道戒应随心转。但得彼心即名为得。不待表发。法尔定道。性违于恶。故此二俱必有无表。不律仪无表得者。其不律仪依瑜伽第九。有十二种。一屠羊。二贩鸡。三贩猪。四捕鸟五。罝兔。六盗贼。七魁脍。八守狱。九谗刺。十断狱。十一缚象。十二咒龙。对法第八有十五种。一屠羊。二养鸡。三养猪。四捕鸟。五捕鱼。六猎鹿。七罝兔。八劫盗。九魁脍。十害牛。十一缚象。十二立坛咒龙。十三守狱。十四谗构。十五好为损等。涅槃经中说十六种。牛。羊。猪。鸡为利故买肥已转卖为四。为利故买买已屠杀即为八种。捕鸟。捕鱼。猎师。劫盗。魁脍。两舌。狱卒。咒龙复为八故。杂心说十二。非此所宗。此皆意乐损害即广。即与其名。非唯定尔故对法言乐为损等。此等无表得之时者由前表引。至后满遂其宿心已即成无表。故对法云。所期现行彼业决定者。谓身语方便为先。决定要期现行彼业。故表在前后行彼业。杀令命断。盗令离处。变异覆藏养成属己。捕入罝网。皆名现行。定成无表。处中无表要自作时。或初发愿。或处分时。事满本心即得无表。如遣杀生。生后命断方成无表。名涂染过。义如前说

同类推荐
  • 黄龙四家录

    黄龙四家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Selected Writings

    Selected Writing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Enchanted Typewriter

    The Enchanted Typewrit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老子指略

    老子指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身观经

    身观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宫阙锁清秋

    宫阙锁清秋

    一个秘密以男儿身份生活的21世纪女强人,却因为一次偶然穿越到了三百年前的康熙年间,成了一个原本应该早逝的皇阿哥。他能否适应重生后的复杂宫廷生活,他的到来又是否会改变历史。。。。。。娜莎只是一个小说迷,没有什么优美动人的文笔,也写不来那种波澜壮阔的情节,只想把自己想到的故事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通过写一个现代人回到古代的方式,去描述我心里的清朝人物和生活。当然作为架空小说,改变历史的情况还是会发生的。但是,我想把它写的更切合实际一些。所以在这里提醒那些想要看一些天马行空的YY和风流倜傥的11的朋友们,请你们小心选择啦喜欢读书和写作的朋友可以到这个教学资料论坛来看看,地址:http://bt3017765.ttsite.com/偶新办的,欢迎来批评指教。。。如果对清穿架空小说有兴趣的朋友也请进我的QQ群来玩,群号:41292922欢迎大家来和我交流。。。
  • 狂者实录

    狂者实录

    一个少年偷吃了由一株万古仙树生长出的冰霜果,学习了已经失传的霸天秘术,从此,体内的灵魂被淬炼,全家受人欺凌的他成为了不败的传说......
  • 都市之超能指环

    都市之超能指环

    一枚被盗窃从而遗弃在都市中的超能指环,一个平凡但又不平凡的大学生。机缘巧合之下将两者结合在了一起!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 嗜血黑玫

    嗜血黑玫

    “我只想过普通的生活,平平安安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哎?这样啊。。。真遗憾,你的这个愿望可能实现不了了。”一朵黑玫,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也冲破了她身上浓重的束缚。生与死的意念,她看清了藏在自己灵魂深处的欲望,是对世俗的向往还是享受无情的平静。强加的命运勒紧着她的脖颈,却又为何没有挣脱。异世大陆,一切未知的恐怖,从未体验过的血腥,她软弱的心灵能否承受的住?这是一条通向神灵的道路,也是一条不归路。
  • 霸道夫君懦弱妻

    霸道夫君懦弱妻

    她——一朝穿越成为了丞相府最不受宠的嫡女,再次睁眼,懦弱退去,狂颜轻笑。他——世界首富,古代黑道的老大,皇帝中的皇帝!但是初次相遇,居然在床上?既然吃了他,岂有拍拍屁股就走人的道理?☆☆☆☆☆☆☆☆☆☆【片段一】刚劲有力的手掌用力的钳住她,沐琬玥泪眼婆娑的看向那霸道的男人,不屈服的说道:“我不会妥协的!”霸道男人什么也没说,直接大手一甩,沐琬玥便被压在了床上。四目相对,泪眼里透露着坚定:“就算你得到我的人,也只是一个躯壳!”男人扫了身下女子一眼,开口到:“没收你全部财产!”霎时,沐琬玥笑的妖艳如花,媚声到:“老大,人家和你开玩笑的呢,一晚一千两银子如何?”不就是成为抱枕睡一晚嘛,好说好说!【片段二】某女蹑手蹑脚的回到家中,却正好被某男守株待兔逮住!“干什么呢!偷偷摸摸的!”某男不爽的声音响起。某女顿时停下了脚步,僵硬的脸立马转变为灿烂的笑容,朝着某男呵呵道:“老大,人家不小心把魏国太子的赌坊给烧了!”“小事情!”“呵呵,老大,人家还不小心打断了魏国太子的手!”“断就断了!”“嘿嘿,老大,人家更加的不小心输掉了你一千两黄金!”“一千两而已!”“哈哈,老大,人家更加更加的不小心输掉了自己……啊,老大你去哪里?”“杀人!”【片段三】“老大,如果某天我结婚了,你会来参加我的婚礼嘛?”某女双眼发光,大红包啊……“当然,新郎不去,你怎么拜堂?”
  • 观察诸法行经

    观察诸法行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对垒极品校草:我可不可以说爱你

    对垒极品校草:我可不可以说爱你

    终于踏上了上高中的路,这意味着我(陶小淘)将要成年,谈恋爱了!上官晨,我班的班长,有着一双黝黑的眼睛,白白的皮肤,因此我给他取了个外号(白沙沙),帅气的五官,让我不得不陷入爱情的陷阱……看淘气小淘如何摆平冰山校草。发生在青涩校园的爱情故事就这样爆笑上演……
  • 神级高手

    神级高手

    杜磊在玉石风水街打工,晚上看店遭罪,与之缠斗,却被贼人用玉石砸晕,意外获得了上古神兽霸下的记忆。
  • 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简明学习手册

    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简明学习手册

    企业精神是一种武器。在未来的世界里,只有信奉者生存的空间,却没有彷徨犹豫者立足的余地。铁人精神民族魂。铁人精神给当代人带来的震撼与激励从未因岁月的流逝而削弱,这是铁人精神不朽的源泉。
  • 秦汉史考订文集

    秦汉史考订文集

    本书共收录论文17篇。包括《颛顼历表新编》、《两汉时期数学发展概略》、《两汉市卖风俗琐议》、《后汉洛阳东观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