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皇帝”一词的由来吗?
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等。
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自认为这是自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议改称号。他们和众博士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秦皇最贵,可改“王”为“秦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高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并自号始皇帝。从此,“皇帝”的称号为历代君主所袭用。
“焚书坑儒”所焚之书都包括哪些?
“焚书”和“坑儒”是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制造的两起重大事件。公元前213年,秦统治集团内部围绕分封问题发生激烈争论。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禁止私学,发布焚书令。所焚之书包括秦统一前的列国史记和民间所藏的《诗》、《书》、百家语。秦国史记、博士官所藏的图书和民间所藏医药、卜筮和种树等技艺之书,则不在焚烧之列。同时宣布,有敢再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次年,又因术士卢生等在背后讥刺秦始皇滥用刑罚。秦始皇下令穷究,受到株连的400余名儒生均被活埋于咸阳。焚书坑儒体现了秦政的暴虐,给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造成极大损失。
赵高为什么要“指鹿为马”?
公元前208年,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利用秦二世胡亥杀死丞相李斯,自己当上了丞相。从此,赵高更加野心勃勃,妄图篡夺皇位。
赵高做了丞相,把持着朝廷大权,专横跋扈。
一天,赵高闷闷不乐,正在梦想篡权做皇帝,可篡夺皇位是件不容易的事,即使当上了皇帝,朝中文武百官会顺从吗?经过一番苦思,赵高终于想出一条奸计来。
一次,赵高趁胡亥正在上朝时,牵着一头鹿来到殿上,故意对胡亥说:“皇上,臣献给您一匹好马。”胡亥一见笑着说:“你错了,这是一头鹿,怎说是一匹马呢。”赵高把脸一沉,然后奸笑了一声说道:“皇上,这是一匹马,不信您问左右群臣!”在场的文武百官都默不作声,生怕讲出实话来得罪了赵高,要遭杀身之祸。
隔了好一会儿都没有人作声,赵高有点耐不住了,他为了在皇上和众大臣面前显示自己的权势,点出几个亲信来回答,都一致说是马。这时,群臣中也有几个官员实在忍不住了,纷纷指责赵高丧心病狂,颠倒黑白的行为,他们说:“这明明是一头鹿,怎么故意说成是一匹马呢?!”可是,退朝后,这几个说鹿的官员,一个个都被赵高杀害了。从此以后,朝廷中再也没有人敢说实话了。
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有文字记载的历法是什么?
《太初历》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太初历》成。根据“改正朔、易服色”的思想,汉朝使用新历法。
早在前111年,太史令司马迁就建议武帝改革历法,而改革历法的动因,主要是所谓“改正朔、易服色”的思想。这一思想本是当年董仲舒竭力倡导的。它说的是,一个新王朝诞生之后,必须改变计岁的历法,以及代表这个新朝代的服装颜色。步入晚年的汉武帝,觉得自己的政治成就足可以开创一个新时代,就接受了这种观念,下令由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共计20余人,改订历法。经过近7年的观察和推算,在这一年制成《太初历》。《太初历》是中国古代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科学测定出135个月的日食周期,以及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根据这部新历法,汉朝中止了沿用秦朝的以每年十月为岁首的计年方法,而以每年正月为一岁之始,这正与夏历相合。在易服色方面,根据五行相复的学说,决定汉朝尚黄色。与此相应的,还有礼仪制度等多方面的改变。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什么?
《汉书》,书名,东汉班固撰。100篇,12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西汉一代史事。继承《史记》体例而稍有改变,如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增加了“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及“百官公卿表”等,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史料。
汉朝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是什么?
“三公”,汉朝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三公之设始于周朝,但所指说法不一。从汉武帝起,因受经学影响,称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三公。西汉成帝后,渐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并以改称后的三大臣为三公,同行相权,并称宰相。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因尚书台上升为政务中枢,三公被架空。汉和帝以后,外戚、宦官交相专政,三公仅为备员。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罢去三公而置丞相、御史大夫,并自为丞相,汉朝三公制遂告终止。
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什么?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人许慎写的。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把部首相同的字排列在一起。每个词下面先解释含义,再分析字形,最后辨别读音。全书一共收录了9353个字。在解释字义的时候,涉及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制度、礼仪、世间人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合称是什么?
九卿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合称。先秦文献中有卿之说。秦始皇时无九卿之称,实则中央事务机构也超过九个。汉初沿秦,名称有所变更。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之中。《汉书》中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内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10余种官。将九卿定为9个机构及其长官名称始于新莽,其制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士、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东汉中央政府中亦设九卿官职。《续汉书》中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九卿固定为九官之后,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刘熙《释名》否认汉有九卿之说,认为所置是十二卿;韦昭《辨释名》则认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谓外卿。
【读史心得】
《说文解字》成书后,从三国时期就开始有人研究它,陆续有人为这本书作注。研究《说文解字》成了一门专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