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317200000055

第55章 理性与理智之分别

理性与理智的分别

“理性”“理智”的字样,只在近三十年中国书里面才常常见到;习惯上是通用不分的。就如在前章讲“理性与宗教之相违”,亦是浑含用,未定偏指一面。但今却有分别的必要。

有何必要呢?假如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有分别的话,我以为就在中国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西洋长于理智而短于理性。为了指明中国文化的特征,首先要分别理性和理智才行。

从前中国人常爱说“读书明理”一句话。在乡村中,更常听见指某人为“读书明理之人”。这个“理”何所指,中国人不须解释都明白的。它绝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学的理,一切自然科学上的理;乃至社会科学上的理,亦并不包括在内的。却是同此一句话,在西洋人听着,亦许发生不同的了解吧!

中国有许多书,西洋亦有许多书;书中莫不讲到许多理。但翻开书一看,却似不同。中国书所讲的,不外人世间许多情理如父慈、子孝、知耻、爱人、公平、信实之类。若西洋书,则所谈的不是自然科学之理,便是社会科学之理,或纯抽象的数理与论理。因此,当你说“读书明理”,他或以为是明白那些科学之理了。

科学之理,是静的,是一些知识。知其“如此如此”而止,并不立即发动什么行为。而中国人所说,却正是行为上的理。它就在指示人们行为的动向。它常常是很有力量的一句话;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它尽可是抽象的,没有特指当前某人某事,然而是动的不是静的。科学之理,虽亦可与行为有关系,但却没有一定方向指给人。如说:“触电可以致死”,但触不触听你了。想自杀的人,亦许去触的,没有一定。大致科学上所说,皆是“如果如此,则将如彼”的这种公式。它始终是静的。

所谓理者,既有此不同,似当分别予以不同名称。前者为人情上的理,不妨简称“情理”;后者为物观上的理,不妨简称“物理”。假如大家承认可以这样分开的话,我们再来看人类对此不同之两种理的认识,是否亦出自两种不同之认识力。我以为在认识上是有分别的。即后者的认识,不容稍存主观之爱憎迎拒;而前者则离却主观之爱好与憎恶,便无从认识。现时流行有“正义感”的一句话,正义感是一种感情;对于正义便欣然接受,对于不合正义的便厌恶拒绝。正义感,即是正义之认识力。离开这种感情,正义就不可得。一切是非善恶之理,皆同此例。善,就在乎崇敬悦服赞叹的心情上;恶,就存乎嫌恶愤嫉不平的心情上。反之,我们若不为求善而意在求真,则非屏除一切感情极其冷静不可。

必须屏除感情而后其认识乃明切锐入者,我谓之理智;必须藉好恶之情以为判别者,我谓之理性。

人类的两种错误

我常说:人类之所以可贵,就在他极容易错误,而不甘心于错误。至若动物生活则几无错误可言,更无错误之自觉。错误只是人的事;然人的错误却有两种不同。

譬如学校考试,学生将考题答错,是一种错误——知识上的错误。若舞弊行欺,则又另是一种错误——行为上的错误。前一错误,在学习上见出低能,应属智力问题;后一错误,便是品性问题。事后他如果觉察自己错误,前一觉察属理智,后一觉察属理性——我们从这里亦可见出理性理智的分别。

两种错误,人皆容易有,不时地有。然似乎错在知识者问题小,错在行为者问题大,试看社会上发生的纠纷,你责他错了,我责你错了,所互相责的率以后者为多,而自错误所引生的祸害,亦每以后者为严重。在纠纷中,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所彼此争辨而各自表白者,亦多在情理上——即此亦见理性如何重要了。

儒家之理性主义

日本学者五来欣造说:在儒家我们可以看见理性的胜利。儒家所尊崇的不是天,不是神,不是君主,不是国家权力等,并且亦不是多数人民(近代西洋要服从多数)。只有将这一些(天、神、君、国、多数)当作理性的一个代名词用的时候,儒家才尊崇他。其言甚是。儒家假如亦有其主义的话,应理就是“理性主义”。前说孔子专作启发理性的功夫;又说“儒家独具之精神,就在他相信人有理性,而完全信赖人类自己”(见前章)。那正指这不同乎理智的理性。

最能切实指点出理性给人看的,是继承孔子精神的孟子。其言之明爽警辟者,如: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日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下略)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下略)

(上略)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可欲之谓善。(下略)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人能充无欲穿瑜之心,而义不可胜利也。

其后继承孟子精神的,为王阳明;就说“只好恶便尽了是非”。他们径直以人生行为的准则,交托给人们的感情要求,真大胆之极!我说他“完全信赖人类自己”,就在此。这在古代,除了中国,除了儒家,没有谁敢公然言这样主张的。

我说:在中国,人类理性开发得早;即指此。

儒家的教条

径直以人生行为的准则,交托于人们的感情要求,是不免危险的。在中国的西北如甘肃等地方,回民与汉民相处,恰可得一对照。回民都没有吸雅片的,生活上且有许多良好习惯。汉民或吸或不吸,而以吸者居多数。吸雅片,就懒惰,就穷困,许多缺点因之而来。彼此相形,全然两样。其故就为回民是有宗教的,其行为准于教规,受团体之监督,不得自便。汉民虽读儒书,却没有宗教规条及组织。

这种失败,孔孟当然没有看见。看见了,他仍未定放弃他的主张。他似乎彻底不承认有外面的准则可循。固然制礼作乐,从外面影响到生命亦是必须的;然制作必本乎人情。孟子总要争辨义在内而不在外,就为此。勉循外面标准,只是义的袭取,只是“行仁义”而非“由仁义行”——论调之高如此;然这是儒家精神,不可不知。

因此儒家没有教条;有之,便是教人反省自求的一条而已。他没有旁的,只是说:在你心里清明之时,好自想想吧!例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子贡方入。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上皆摘自《论语》,可以想见距今两千五百年前孔门的学风。处处教人自己省察,自己去想,养成你自己的辨别力(对于情理之辨别力)。尤要有自己当心容易错误,而不甘心于错误。除了信赖人自己的理性,不再信赖其他——这是何等精神!人类便再进步一万年,怕亦不得超过吧!

人类的特征在理性

一般的说法,人类的特征在理智。这本来不错的。但我今却要说,人类的特征在理性。此一理论,颇未易言。这里只粗陈大旨。

生物的进化,是沿其生活方法而进的。从生活方法上看:植物定住于一所,摄取无机质以自养;动物则游走求食。显然一静一动,从两大方向而发展去。而动物之中,又有节足动物之趋向本能,脊椎动物之趋向理智之不同。趋向本能者,即是生下来依其先天安排就的方法以为生活。反之,先天安排的不够,而要靠后天想办法和学习,方能生活,便是理智之路。前者,蜂若蚁是其代表;后者,唯有人类到达了此地步。综合起来,生物之生活方法,盖有如是三大脉络。

三者比较,以植物生活最省事;依本能者次之;理智一路,则最费事。寄生动物,即动物之懒惰者,又回到最省事路上去。脊椎动物,自鱼类、鸟类、哺乳类、猿猴类以及人类,以次进于理智,亦即以次而远于本能。他们虽趋向于理智,但若在进程中稍有偏违,即不得到达。所谓偏违,就是不免希图省事。凡早图省事者,即早入歧途;只有始终不怕费事者,才得到达——便是人类。

唯独人类算得完成了理智之路,但理智只是本能中[反]乎本能的一种倾向;由此倾向发展去,本能便浑而不著,弱而不强。却不是人的生活,就全然和本能不相干。其余者,理智发展愈不够,当然愈靠本能。此所以除人类外,大致看去,各高等动物依然是本能生活。

人类是从本能生活中解放出来的。依本能为活者,其生活工具即寓于其身体;是有限的。而人则于身体外创造工具而使用之,为无限的。依本能为活者,生下来——或于短期内——便有所能,而止于其所能;是有限的。而人则初若无一能,其卒也无所不能——其前途完全不可限量。

解放始于自身生命与外物之间,不为特定之行为关系,而疏离淡远以至于超脱自由。这亦即是减弱身体感官器官之具体作用,而扩大心思作用。心思作用要在藉累次经验,化具体事物为抽象观念,而运用之;其性质即是行为之前的犹豫作用。犹豫之延长为冷静;知识即于此产生。更凭藉知识以应付问题。这便是依理智作用为生活的大概。

人类理智有两大见征。一征于其有语言;二征于其儿童期之特长。语言即代表观念者,实大有助于知识之产生。儿童时期之延长,则一面锻练官体习惯,以代本能,一面师取前人经验,阜丰知识。故依理智为活者,即是依重于后天学习。

从生活方法上看,人类特征无疑的是在理智。以上所讲,无外此意。但这里不经意的早隐伏一大变动,超过一切等差比较,就是:一切生物都盘旋于生活问题(兼括个体生活及种族生活),以得生活而止,无更越此一步者;而人类却悠然长往,突破此限了。我们如不能认识此人类生命的特殊,而只在其方法上看,实属轻重倒置。

各种本能都是营求生活的方法手段,一一皆是有所为的。当人类向着理智前进,其生命超脱于本能,即是不落方法手段,而得豁然开朗达于无所为之境地。他对于任何事物均可发生兴趣行为,而不必是为了生活——自然亦可能(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是为了生活。譬如求真之心,好善之心,只是人类生命的高强博大自然要如此,不能当作营生活的手段或其一种变形来解释。

盖理智必造乎“无所为”的冷静地步,而后得尽其用;就从这里不期而开出了无(所)私的感情(Inpersonal feeling)——理性。理性理智为心思作用之两面: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本来相连不离。譬如计算数目,计算之心是理智,而求正确之心便是理性。数目错了,不容自昧,就是一种极有力的感情。这一感情是无私的,不是为了什么生活问题。分析、计算、假设、推理……理智之用无穷,而独不作主张;作主的是理性。理性之取舍不一,而要以无私的感情为其中心。此即人类所以于一般生物只在觅生活者,乃更有向上一念要求生活之合理也。

本能生活,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不须操心自不发生错误。高等动物间有错误,难于自觉,亦不负责。唯人类生活,处处有待于心思的作用,即随处皆可致误。错误一经自觉,恒不甘心。没有错误,不足贵;错误非所贵,错误而不甘心于错误,可贵莫大焉!斯则理性之事也。故理性贵于一切。

人类特征之在理智,易见;人类特征之在理性,不易见。我故曰:人类的特征在理性。

同类推荐
  • 江南冬景(感动青少年的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

    江南冬景(感动青少年的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按西点的方式做事(Ⅱ)像西点人一样思考和行动

    按西点的方式做事(Ⅱ)像西点人一样思考和行动

    本书深度挖掘西点军校做事的核心精神,如西点校训(责任、荣誉、国家),西点训条(准时、守纪、严格、正直、刚毅),都将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去深思,去学习。
  • 潘石屹的坎

    潘石屹的坎

    他,地产大亨,身价不菲,拥有“华尔街夫人”,微博粉丝上千万,在这个房价高昂的时代,秒杀众多人的梦想。然而,市场坎、管理坎、媒体坎、家庭坎……样样他也曾遭遇过。浮华的光环背后,谁能想到他也经历了一路坎途?本书用大量真实的资料,详细记述了潘石屹由暴穷到暴富、引领建筑潮流的传奇经历,再现了他屡陷困局的艰辛创业路,揭示了他不做大多数、乐观自信、敢于正视危机的独特个性和智慧,对于在路上的年轻人来说颇有启迪。
  • 背着智慧闯天下

    背着智慧闯天下

    本书是一本人生处世经典,以一种令人惊异的智慧态度,深刻地描述了人生处世经验,提供了战胜艰险、困顿与迷茫的种种神机妙策。
  • 成功法则全书

    成功法则全书

    本书以希尔的17条成功法则为骨架,以实用而又独特的“特别训练”为血肉,多角度、多方面地鼓励青年立志,走上成功之路。
热门推荐
  • 归灵日

    归灵日

    第一次尝试写灵异小说,有时间就会更新,望书友喜欢。
  •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大学者,他晚年曾写出一系列谈东方文化将重现辉煌的文章,体现了他长期思考义理之学的结果。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主张文化起源多元论、文化交流论,认为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方式。《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季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对于理解季羡林先生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 吃的一千零一问

    吃的一千零一问

    本书作者参考大量医学、营养学、养生学文献,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以问答形式阐述了吃的科学知识和具体方法。全书分13章1001个问答,包括吃的基础理论和新知识,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六大营养素,健康食品、垃圾食品和食品安全知识,不同个体、不同季节、不同食物的科学吃法和饮食宜忌,以及与吃有关的疾病防治等。本书内容丰富,阐述简明,指导性、实用性强,对纠正人们在饮食上的某些盲点和误区,提高科学饮食水平,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适于广大群众、家庭主妇、基层卫生人员和饮食行业人员阅读参考。
  • 绿色未来与新思维(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绿色未来与新思维(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绿色未来与新思维》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米阐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以很火篇幅来阐述环保对生态、家居环境、生活习惯、生命健康等的影响,突出了主题,阐明立场。另外,还适当地介绍了与环保相关的环保组织的建立、结构、功能等问题,对主题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 洪蒙炼仙传

    洪蒙炼仙传

    讲述一个懦弱、虔诚而执拗的部落小子的“炼仙”故事。他历经巫道盛行的风神大陆洗礼,崛起于中世纪的修仙界,强盛于血雨腥风的海洋板块,始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悠悠仙史,血雨腥风;横跨数界,无所畏惧,带你历尽时空和历史的跨越,进入一个神奇异境,探索仙巫的奥秘,品味别样的精彩人生。
  • 极速青春

    极速青春

    一个是璞玉待磨的赛车天才路杰,一个是慧眼识珠的前任车手天野,为了同一个追求速度的梦想,两人并肩成长,但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是殊途同归,又或者分道扬镳,问题的答案就在赛道的终点!
  • 宫门权冠:绝色乱世悍女

    宫门权冠:绝色乱世悍女

    邈邈江南间,顾目扬州,见万亩良田,百姓安居。君子的才华,就应该像珍宝相似,不应该轻易炫耀而让外人知道;才华深藏于心,这才是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她会像深藏于深山中的美玉,一有机会,便会才华横溢,惊动世人!所以,我决定把‘道香’二字,作为她的名字,使她名垂青史!--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约翰探长1之古堡探秘》

    《约翰探长1之古堡探秘》

    约翰探长是本人第一本书,预计将会出22部,这本是第一部,初次写书,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谢谢您的关注与打赏。约翰等人受学校委托闯入十几个学生的葬身之地——古堡,开始了第一部的故事,谜题答案将会在下一章公布。
  • 伏仙记

    伏仙记

    修仙一途,探阴阳,窥生死,脱胎换骨,脱凡入圣!凡人王灿,不甘心平庸,因为一次机缘巧合得到了圣芒古剑的剑柄,从此踏上修真界。打破修真界数千年的沉寂,一步一步成为绝世强者,纵横三界,傲视宇内。仙途茫茫,这里最绚丽的斗法,最刻骨的温情,最真挚的友情,最激烈的战斗,最感人的故事!三界在我手,我命不由天!没有人能阻挡我成仙的步伐,魔挡屠魔,仙阻伏仙!一切尽在——伏仙记!
  • 铁血奇侠传

    铁血奇侠传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说到底不过是那些充满野心的少数人的游戏而已,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将大多数无辜的百姓当做草芥任意玩弄!但是,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求名不求利,为了毫不相干的人挥洒热血!情节虚构,切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