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51000000027

第27章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1)

———记72级校友, 甘肃省省长刘伟平

刘伟平,男,1953年5月生,黑龙江富锦人,1968年10月参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航空航天工业部洪都机械厂第一设计所技术员、工程师,厂办秘书组秘书,副组长、组长,厂办副主任;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副处级秘书、正处级秘书、办公厅副主任,江西省南昌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青海省副省长、省委常委、秘书长,青海省委副书记;甘肃省委副书记兼省委党?[1]校长,甘肃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委党校校长。2011年1月18日,当选为甘肃省省长。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2年,人们盼望的春天似乎来得很晚,4月初的天气还有丝丝寒意。从洪都机械厂厂房破旧的窗户望进去,一位身着工作服、身形瘦削的青年正默默地擦拭着操作台。工人们都下班了,厂里的广播正播放着激昂的歌曲。和往常一样,这位青年认真地把工具归类、进箱上锁,一切动作都是那么娴熟;和往常又不一样,他的脸上多了些郑重其事。明天,他就要告别这里,去到梦寐以求的大学读书,重塑和修炼自己的人生。他,就是南航飞机设计系72级杰出校友,现任甘肃省省长的刘伟平。

从知识青年到工人,再到省长,刘伟平走过了整整40年,他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的事业。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总是保持着为国为民的大爱、见贤思齐的胸襟和千锤百炼的坚韧。磨砺铸人生,勤政心为民,刘伟平当选甘肃省省长时,坚定地宣言:“殚精竭虑促进甘肃跨越式发展,尽心竭力为全省人民谋求福祉。”他正努力用行动兑现这一承诺,以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传奇。

少年壮志 漫漫求索

能走进南航这座神圣的大学殿堂,对于刘伟平来说绝非偶然。“绝非偶然”在于尽管岁月蹉跎、历经坎坷,但机遇总是垂青那些好学上进、孜孜以求的人。1968年,年仅15岁的刘伟平作为一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来到江西省南昌县八一公社新坊大队插队落户。在那个“用青春播种希望,用热血灌溉理想”的年代,知识青年的稚气和纯真与现实生活的苦难和艰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天,他们在田间地头,卷起裤脚衣袖下田插秧;夜里,躺在用竹子搭成的床上,透过稀疏的茅草屋顶,望着茫茫的星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繁重的工作劳动、艰苦的知青生活锻炼了刘伟平。他并没有得过且过,而是把这种经历看作是锻炼意志、磨砺人生的必经阶段,他始终保持着脚踏实地、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生产大队,他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面对艰苦的环境,读书成了平淡知青生活中的调料。学习帮他学会思考,学习让他懂得人生。当年,每天干完农活后,刘伟平总是喜欢独自一人在住所的小阁楼上看书,夜里常常是就着煤油灯看书到深夜,第二天天不亮又起床读书,随后才参加劳动。他对学习有一股孜孜不倦的精神,遇到“双抢”的时候,每天凌晨4点钟就要出工,晚上要到七八点钟才能收工,但他仍坚持每晚在蚊帐里学习。刘伟平为人严谨有分寸,注重团结合作。当时他和另外4名知青是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些十几、二十几岁的小青年,生活上难免有些小摩擦,但每次刘伟平都会主动去调解。他不仅善于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还乐于助人。烈日当头,知青们在田间劳作的间隙,一般都会到田埂上歇息片刻,他常常利用这难得的时间回到住处,将凉水凉茶送到劳动现场,为同伴们送去一片清凉。他的好学上进、乐于助人赢得了村民们的好感和同伴们的尊重。

1970年,当时三机部 (国家航空主管部门)下属的国营洪都机械厂到农村招录工人,劳动表现好、政治素质过硬的刘伟平幸运入选。“从进厂的第一天起,我就对那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求知欲特别强烈,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补充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在工作实践中,我非常羡慕在一起共事并经过航空院校培养的技术人员,能到大学深造成为我梦寐以求的愿望。”1972年,刘伟平迈出了人生历程中重要的一步。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刘伟平由厂里推荐,经过笔试和面试等重重环节,从众多人选中脱颖而出,如愿进入南航一系飞机设计专业接受系统教育。当时,刘伟平所在的班级共有32人,其中江西籍的有18人,同学中他的年纪较小。大学的一切又是另外一方天地。经历过田间地头和企业工厂的那些岁月,又能进入大学深造,刘伟平感到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而是一种内在的追求。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流逝了那么多好时光,更知时间之宝贵。同学们学习热情非常高涨,白天课程满满,到了晚上几乎所有同学都去定点的317教室上自习,没有人会出去玩儿,大家拼命学习,生怕自己落在后面。工人出生的刘伟平初入校门,并未对专业课感到力不从心,学习起来反而得心应手,这与他早年不懈努力打下的知识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浓郁的大学氛围、教师的谆谆教导令刘伟平记忆犹新。他还记得给他们上课的冯太华老师,冯老师的结构力学、材料力学课讲得很好;系里的李章全支部书记既管他们的学习,又管生活,还管思想政治教育。好学上进的刘伟平平时话不多,但很乐于助人,只要是系里、班里的事情,他总是热心为大家服务,为大家排忧解难。作为班里的文体委员,组织各种文体活动时总有他忙碌的身影。在那个时代的大环境下,有的学生受极“左”路线的影响,一碰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 (如恢复期中考试制度等),就要“造反”,要求学校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一次,班里同学和学校又起了冲突,导致老师和同学之间矛盾升级,平日里话不多、性格内敛的刘伟平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从师生两方面进行协调,最终化解了矛盾,尽管在班里刘伟平年纪较小,但他对待复杂事物的认识,处理问题的冷静、睿智、大气、从容,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有什么“解不开、过不去”的难事都会想到刘伟平。因此,有的同学形容他有“领袖气质”。

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大多数同学的家庭经济情况都不富裕。学校的条件要好于家里的生活条件,每个学生定期还能领到生活补助。那些成了家、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的同学还要把生活补助省出一大半寄回家。刘伟平年纪小,家里也没什么负担,条件自然要好一些。经历过艰苦生活的他更能明白同窗的处境,每到快发生活补助的前几天,他总会有意无意地找借口请那些同学吃饭,这样既帮助了同学,又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帮助,维护了同学的自尊心。他的细致和宽厚令同学们备感温暖。第一学年结束后,经李章全书记推荐,党小组长侯金棋、党员范丽华作为入党介绍人,党支部一致通过,批准刘伟平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光荣地成为了班里第一位预备党员。

通过大学生活的积淀,刘伟平由一名青涩的少年成长为理想远大、意志坚定的大学生。说起自己进入大学最大的收获,刘伟平有过认真的总结:“母校培养我明确了人生的目标,使我树立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母校让我养成了不断学习的强烈意识,学习无止境,探索无终点,我一直把学习作为进步的阶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母校培养了我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坚持言必有据、严谨细致、从多角度比较并从中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做事成事必不可少的条件;母校让我秉承了唯实创新的良好作风,使我养成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大学是广大青年书写人生的摇篮,大学生活是人生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经历。在母校度过的4年时光,刘伟平始终难以忘怀。虽然已经离开母校36年,但一切都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他由衷地感叹:“忘不了母校的一草一木,忘不了孜孜不倦的老师,忘不了相濡以沫的学友,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南航严谨的治学氛围,‘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校风,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丰富充实的大学生活使我的思想得到洗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看待问题日趋理性。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成为30多年来我不断克服困难、追求进步的不懈动力。”

脚踏实地 扎根江西

大学毕业后,好学上进、踏实严谨的刘伟平被系里推荐留校工作。担任大学老师是当时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业,被称为六朝古都、江南胜地的南京地处长江三角洲,区位优势和熟悉的学校环境对个人发展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但他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回到养育他并且战斗过的江西。刘伟平是由洪都机械厂工艺研究室推举、经过厂里层层选拔才踏进南航求学的。他信奉陶行知先生“行以求知知更行”这句话,学有所成、投身实践是他当初到南航深造的根本目的。他更忘不了厂里领导、工艺研究室的同事对他们这批毕业生的殷切期望。如果说年少时的感恩是出于对生活的珍惜和感念,经历了大学的锤炼和师长的教诲,少年之义便逐渐演化为一种投身航空、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976年1月,刘伟平毅然回到洪都机械厂第一设计所当了一名技术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航空工业已进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时期,其间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绩。到70年代后期,地处“三线”地区的洪都机械厂,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制造歼击机、轰炸机、教练机和机载设备的成套生产基地,迫切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一个有志向的青年,就会有忠于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把实现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刘伟平脚踏实地从技术员干起,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加上大学打下的基础,他在工程设计方面更加得心应手了。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指点他:在咱们所,那些设计报告、工程笔记本最值钱。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一头扎进报告堆里,把办公室几十年积攒的“家底”挨个儿全部翻了个遍。他一份份查看,一页页对照,乐在其中。经过日积月累,他逐渐掌握了大量的工程设计要领,不久就独当一面,在专业领域内自由翱翔了。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本来文字功底就扎实的他,在这些工程报告的海洋里又经历了一次逻辑和思维的锻炼,从此更是妙笔生花,厂里许多重要的工程技术报告也开始由他执笔。慢慢地,刘伟平放下“画图板”,拿起了“笔杆子”,厂部把他调至厂办公室当起了秘书。人们形容他“文章好、品行好、为人低调”,后来他渐渐当上了副组长、组长、厂办副主任。从工程专业技术转到行政管理,这样的选择为他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开辟了另一番新天地。

1986年9月,刘伟平被调任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副处级秘书。6年后,他被提任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1995年3月,他任江西省南昌市委副书记、代市长。1996年1月,刘伟平又被任命为江西省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从工程技术到企业行政,从普通机关工作人员到地方父母官,随着工作职务的不断变化,刘伟平的角色也一直在变。每一行都不同,每一行都要熟悉,到底行不行? 要怎么适应? 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但他脚踏实地发展经济,情系老百姓,始终为老百姓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效的性格和心气始终没有改变。刘伟平说:“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国家机关工作,我都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千方百计挤出时间来学习,虚心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的同志和群众学习,不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对自身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这使得他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凭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他能够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刘伟平十分注意向老同志和基层同志学习,他常常说:“他们的经历和阅历非常丰富,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要充分尊重老同志和基层同志的意见。”在担任市长期间,1998年9月—1999年7月,他前往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同时,又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专业学习。总之,不断学习是刘伟平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法宝。

同类推荐
  •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您也可以尽览全书,在闲暇之余,您可从《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中觅到华丽词章,让您在休闲时光里与美词相伴、满口生香。中国人历来爱热闹,婚丧嫁娶、节庆礼宴都要举办仪式。众宾客齐聚一堂之时,怎能没有司仪、主持以妙词新语为气氛添砖加瓦?更有各种酒席、宴会,也少不了祝酒致辞。如果您还在为“理屈词穷”而愁上加愁,就一定不能错过《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婚礼、宴会、生日、节日、葬礼、商务庆典及其他多种喜事庆典主持辞及经典致辞,《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应有尽有,您尽可取己所需,在四方来客面前风头尽显。
  •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50万年前,一支名为“藏象生命体”的外星生物来到地球,它们发现这里是茫茫宇宙中罕有的生命天堂;这个星球的陆地、海洋、天空,充满着美丽、丰富、不可思议的生命。它们决定留下来。时至今日,这些外星生命仍然寄生在我们的身体里,它们是我们的共生体,它们是经络与灵魂的混合体,它们让人类对宇宙深处的秘密有着神秘的感知——为什么星相学中的28星宿,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的命运?为什么当我们静静地仰望星空的时候,可以感到灵魂安静下来?为什么这个星球上,除了人类,没有任何动物,会仰望一无所有的星空?其实,仰望星空的,并不是我们人类自己,而是我们身体里的外星人,它们在仰望自己宇宙深处遥远的故乡。
  • 公文写作大全

    公文写作大全

    公文是党政机关,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或处理公务活动中产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有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比一般文章要规范要多。公众学习公文写作,既是我国民主政治不断进步的表现,也是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体现,每个人和集体都要至少了解几种与自己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种。
  • 国际传播发展战略

    国际传播发展战略

    《国际传播发展战略》以全球化为切入点,结合当今世界主要传媒集团的发展现状,对国际传播发展战略进行详细评析,并以对国际传播能力的评价体系为基础,对中央提出的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等发展战略,进行理性思考和经验总结。在编写过程中,《国际传播发展战略》力图做到宏观战略与中观策略、微观措施相结合,既充分体现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全球眼光,又体现出国际传播实践的中国视野。
  •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张鸣杂文集。从历史与现实的细节着笔,观察、分析中国政治体制与官僚制度,评论当前官场风气与时事风气,拆解出其中的文化因素,继续批判国民性。
热门推荐
  • 邪王小傲妻:腹黑三小姐

    邪王小傲妻:腹黑三小姐

    一位白衣男子带着一小厮踏入青楼,对貌美如花的‘女子’上下其手:“小美人,跟着本大爷走吧?包你吃香的喝辣的。”‘女子’脸色铁青,咬牙切齿:“滚!本王出去后一定要拆了这家青楼!”某女无视他的反抗,调戏完后果断赎身带走。某女本以为自己买了只‘小绵羊’谁知是只‘大尾巴狼’!如今发现后悔已晚。一个相府的嫡女不受家人宠爱,还每天过着非人的生活,终于有一天被人暗算打死在山头,等她睁开眼后再也不是那个懦弱的嫡女三小姐。
  • 都市重生记之:凝霜之梦

    都市重生记之:凝霜之梦

    一家只有午夜凌晨才会开张的甜品店,只有有缘人才能进入的奇幻之门。一个美如天仙却冷若冰霜的女店主。对这就是M市最近特别火的一家甜品店。不管你是人、是鬼、只要吃了她制作的甜品你会忘却烦恼,忘却痛苦,甚至忘却自己是谁,可以得到一个全新的人生。不过想吃到这家的甜品你必须付出你相应的代价。“给我一杯忘生”一个穿着体面,面若刀刻的男士突然出现在了柜面,另一个冰冷的声音回到“请付费”,“用我全部的财富和我所有的情感”“请稍等”“····”这就是故事的开始,也是这两个人宿命开始的,“我宁愿从来没有爱过你,也好过现在生不如死”“那就让老天给你一个全新的人生,里面没有我的出现”·····
  • 往日的情书

    往日的情书

    《往日的情书》可说是一部真情实录,其中收录了叶辛和当年的恋人王淑君从萌生初恋到进入热恋及两地相思期间的所有通信。时间跨度是从1969年的12月至1973年的5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0周年时,出版社酝酿出版一套《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当时由于叶辛参与主持上海作协日常工作,天天上班,挤不出时间撰写大块的回忆文章。出版社复印了叶辛夫妇这段时间的通信,除了一些辨认不清的字句,几乎是原封原样编撰了这本书,当年印刷了一万五千册销售一空。这一次收进文集,仅在体例上做了调整,所有文字仍按复印信件出版。虽是年轻恋人的通信,可在字里行间,仍能读出知青生活里男女情人间的相思和意味。
  • 家庭主妇“经济学”

    家庭主妇“经济学”

    本书没有生涩的公式和图表,完全用一种轻松的方式,以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为主线,将经济学原理蕴涵其中。本书内容涵盖了家庭主妇们关心的消费、理财和在相夫教子、休闲娱乐、婚恋情感等过程中涉及的经济学知识。读完本书后,家庭主妇们会发现,原来经济学是如此实用,如此易学,如此贴近生活。
  • 泼妇招夫

    泼妇招夫

    穿越到异界,爹不亲,娘不爱,下头还有五个妹妹,古代超生队是有,可要全都是女孩,就不被人待见了。家里堂兄弟多,可尽欺她们没有兄弟,爹娘怕没有人养老,早早的巴结别人家的孩子,属于放养的孩子伤不起,特别是还要照顾这一干小屁孩子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太家常便饭了,生活怎么可以这么悲崔!于是穿越过来的有喜怒了,吃不饱,只要能入口的,都让她找了出来,穿不暖,小本生意可以做,只要六姐妹齐心,这日子还是过得风风火火的。只是,为啥这些三姑二大姨的,个个都争做媒婆了?她这泼妇不是无人问津的吗?还有,这些最是无耻的堂兄弟,说的是人话吗?什么叫她们只是赔钱货,迟早都要嫁出云,她们东西都要他们的?最最可恨的,明明她们这一干姐妹的努力,怎么到了父母的嘴里,就变成他们的产业了!她陆有喜就要守住家业!女孩就不是传后人了吗!于是,村姑的招夫行动开始了。被一干恶狼般的亲戚吓狠了,陆有喜的招夫对像,必须要满足第一个,那就是无父无母,无不良亲戚!想像太美好,结果招了个家里尽是兄弟的曾一鸣。原因无他,人家兄弟多,保准家里的亲戚占不到甜头!相公人是穷,不过看他志不穷的份上,她就接收了。
  • 穿越之皇后娘娘

    穿越之皇后娘娘

    女主角允汐穿越到了古代的一位皇后身上,这位皇后的过去非常令人讨厌,而且也不受皇上的宠爱,后来允汐的活泼和才智,重拾了皇上对她的宠爱,还变成了一个人人都喜欢的皇后娘娘.............
  • 葬血

    葬血

    面对命运,一切的反抗都如同螳臂当车毫无意义?面对命运,是不是只能去选择臣服低头随波逐流?万物伊始,生命能否从来...若有来世,你会不会绝顶九霄、傲视群雄.本书纵贯爱情、亲情、友情,以情感纠葛为线索牵扯出一段扑朔迷离、惊心动魄的传奇。亲人的离散,命运的捉弄,兄弟间那血液中流动的羁绊,硬是让一个修习元武的少年从江湖游侠成长为绝代将神,然后..............
  • 涅槃神戒

    涅槃神戒

    一枚神奇的戒指,藏着一个神秘的灵魂。一套奇怪的功法,写着一段怎样的传说。面对种种意外与选择,他会如何抉择?他又将如何自处?
  • 暖手

    暖手

    最真实的感受,最真挚的情感,最稚嫩的文笔表达社会底层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最真实的一面。人——病——医院——家庭——医院....,这个生态链条中最真实,最常见却无人触及的情感、迷茫.....
  • 繁花殿之狂少崛起

    繁花殿之狂少崛起

    本文自编短篇小说,是仿写其他小说,电视剧,由于写作水品有限,有大多不合适的地方,还望见谅。本文主要写的是堕落家族长子莫无辰在CD市精英学校的一系列爱情故事,后来恢复家族辉煌,成立家族繁花殿家族主要人物介绍:莫家:家主莫良,其妻李美唯,其子莫无辰;夏家:家主夏东方,其妻贾舒莲,其子夏繁;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