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49300000026

第26章 在磨砺中前行(2)

钱卫曾经回忆到他与管德的一次交谈:

1994年管老师的《气动弹性手册》出版,形成了二代机的气动弹性分析体系,但国外已经是三代机、四代机了。

他的《气动弹性手册》在我们做试验的时候,有很好的参考、指导作用,但使用中也存在问题,我们就出现了争论。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就是《气动弹性手册》上没有说到的,如果年轻人想用、想提出问题就有困难,管总《气动弹性手册》中没说,你怎么能随便弄呢?有这个问题,这也是学术领域常见的问题。

譬如颤振模型,用的是缩比弹性相似模型。飞机是薄壁结构,是蒙皮加梁组成的,缩比以后,《气动弹性手册》里面是把蒙皮去掉,用一个骨架来替代刚度分布。我们当时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1997年引进苏-27,我们去俄罗斯看了,人家的模型是带蒙皮的,俄国人告诉我们,模型最好带蒙皮。回来以后我们就争论这个问题,我们光用梁可能不行。争论中有人就说我不尊重老同志的成功经验。

我就去问管老师,我说管老师你的成功经验弄得我想弄蒙皮都弄不成,我说你这是什么成功经验呀!

我跟他熟悉以后,说话顾忌也就少了。你肯定想不到他说

了些啥。

他说:“我当年是因为没找着好的胶,模型的蒙皮粘不牢,一下就给吹掉了。你们这些人怎么搞的,我整这么个破事你们怎么就当成功经验了。”

我觉得发生在管老师这里的有些事很有意思,这是他自己说的,说我粘的蒙皮,没买到好胶,粘不住。

——钱卫访谈(2012年3月)

在青年一代面前不摆大专家的架子,没有故作深沉,也不显得高深莫测,这是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

《论语·为政》中有“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句,多数学者断为:“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为:“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是对知的态度。’”但也有人将其断为:“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也随之改为:“孔子说:‘实践教导你,以此而有智慧啊。依智慧而进一步实践,以此而有新的智慧;不依以实践而有的智慧进一步实践,就不会有新的智慧。这,就是最根本的智慧。’”

以上解读,国学界自然会有赞同和不赞同的争议,但两种释义却正好对管德光明磊落的德行操守做了一个诠释:“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依智慧而进一步实践,以此而有新的智慧。”

管德在科学知识面前实事求是的态度,恰恰是最根本的智慧,唯有大家,才有这样的大度。历史实事求是地记录了管德的贡献:

“由于飞机外形和流动特性复杂,完全依靠计算是有困难的。完全用静气动弹性模型试验,由于风洞尺寸太小,模型承载能力不够等原因,也难以实施。对此,管德采取了以刚体模型风洞试验结果为基础,通过静气动弹性计算和必要的静气动弹性试验,推求弹性飞机空气动力的基本思路,并且提出了对于各种不同的空气动力载荷情况和操纵性、稳定性导数的具体推求方法。经过歼7、歼8两种飞机的飞行试验验证,除操纵效率导数外,结果是良好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管德》)

歼13飞机

1971年底,601所提出设计一种歼6后继机更新部队装备的设想和方案。经过两年多时间去空军、海军部队征求意见和所内组织技术人员反复论证,于1976年1月正式上报歼6后继机战术技术要求,同年4月由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批准,定名歼13飞机。

歼13飞机设计指导思想是突出中低空机动性能,采用一台涡扇6加力涡扇发动机,全机总重8078千克,最大平飞速度马赫数为2.0~2.45,最大航程2340千米,最大爬升率254米/秒。采用固定翼传统的正常式布局,两侧进气。

601所对机翼平面形状进行了8种不同平面形状和参数的选择,共3000多次高低速风洞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定展弦比3.2,根梢比5.08,前缘后掠角40°,平均相对厚度为4.6%的中等后掠小展弦比薄机翼。这种平面形状的机翼可望在高亚声速和跨声速时有较小的诱导阻力,而在超声速时又不会带来波阻大的问题。同时,采用中等翼载,起飞重量时翼载为345千克/米2,作战时为300~320千克/米2,使飞机在格斗时有较好的机动特性。

在这一段时间里,管德的主要精力用在了歼13的气动弹性计算与试验工作方面。他记得很清楚:搞歼13的时候有计算机了。他说:

搞歼13我们没少干活,歼13的机翼不是三角翼,挺不好弄的。

——管德访谈(2011年10月)

管德的工作是有成就的,但歼13飞机却由于多种原因下马了。

歼13飞机研制中进行的飞机气动力布局研究,采用了不少新技术,进行了包括机翼抖振特性在内的多项试验验证工作,在近10年的气动布局研究中,累计风洞试验达1万多次,这对于以后新歼击机的设计研究无疑是一个贡献。

“7210”专业组

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空气动力研究的机构和科研队伍。以后国家决定发展导弹、航天事业,航天系统也组建了空气动力的基地和研究机构。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空气动力的发展主要由航空、航天工业系统的科研、生产、使用和院校4个方面。

1961年,组建六院以后,为适应航空科研需要,组织发挥四方面专家的作用成为航空气动力研究的重要措施。1963年成立的航空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委的咨询机构,办公室设在六院)下设空气动力专业组,组长为沈元、副组长为王培生、庄逢甘,王南寿为学术秘书,负责统一规划气动力研究课题和风洞建设。1964年,国防科委成立空气动力学专业组,负责全国气动力学研究的规划和风洞建设,钱学森任组长,沈元、庄逢甘、马明德、徐舜寿任副组长。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断了专业组的活动,直到70年代初,六院根据当时飞机设计对气动力研究的迫切需要,对分散了的研究机构和新成立的设计机构进行了调研,并在调研的基础上,于1971年8月30日在四川绵阳召开了“气动力研究工作座谈会”。

在中国航空科研史上,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尽管当时“文化大革命”还在进行中,但与会人员还是专心致志地讨论了气动力学五年发展规划,确定了当时首先急需解决的课题。会议还做出一个决定,翌年召开专门会议,把航空系统各单位技术力量组织起来,安排落实气动力研究任务。

1972年10月,会议按预定计划召开。会上提出成立专门办公室负责组织专题研究,确定把这个会议日期——“72年10月”作为任务的代号,称为“7210”任务,并起草了《“7210”任务暂行工作条例》。办公室定名“7210”办公室,隶属于六院。1973年4月,“7210”办公室成立会议在北京召开。

根据“7210”办公室的任务,成立了3个专业组,即手册组、数据组和直升机组,分别负责《航空气动力手册》的编写和出版、国内风洞试验数据使用与修正的研究和直升机气动力专题研究(含《直升机气动力手册》的编写)。

随着“7210”任务工作的开展,从事飞行力学和气动弹性专业的一批技术骨干积极要求成立专业组,纳入“7210”轨道,开展科研工作。1977年,“7210”第四专业组——飞行力学组成立。

1979年7月,“7210”的第五专业组——气动弹性组成立,管德担任了组长,副组长卢奇正、赵令诚。至此,“7210”所包含的业务范围已扩展到气动力计算、气动布局、风洞试验和试验技术、飞行力学、直升机气动力学以及气动弹性等整个气动力学研究范围。

“7210”任务办公室成立后完成的任务和活动主要有以下几项:

“7210”办公室对成果的推广较为重视。为使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能尽快用于实践,曾组织过跨声速差分计算方法巡回讲课;亚声速有限基本解计算方法短训班;气动弹性力学专题讲座;飞行品质学习班等。

“7210”任务办公室成立以来,为航空事业的发展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不少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有明确的方向任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以及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外,与各级领导的积极支持是分不开的。

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亲自参加了第一次气动力数值计算方法会议,听取了汇报,对这项工作的开展做了多次具体指示,他对大力协同编写气动力手册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这项工作是非常可喜的事情。国防工办副主任叶正大也曾指出,“7210”任务很重要,是一项航空气动力研究工作的基本建设,应坚持下去。三机部副部长徐昌裕在领导六院工作中,也为“7210”任务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六院副院长许明修对这项任务非常支持,经常参加“7210”任务活动,检查工作。总之,“7210”任务办公室的成立对航空气动力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协作攻关及学术交流活动,是难能可贵的。

潘一心对管德在“7210”工程的气动弹性专业组的工作有很深的体会:

我认为首先在气动弹性专业建设方面,从飞机设计的工程应用方面,管总是一个创始人。第二就是学术方面。我们气动弹性是一个边缘专业,不管是在601所,还是在全国其他单位、院校,都是非常薄弱的。通过管总的努力,在“7210”任务中成立了一个气动弹性专业组,这对我们这个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从“7210”任务可以拿到一部分经费,这个专业领域里要搞一些课题,管总可以用这个经费给予支持。还有两年一次开技术交流会,把全国各研究所总结的经验进行交流,看看取得了什么成果。

这个作用很大。因为气动弹性力学研究内容涉及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力学和大气层飞行动力学等方面,是一个边缘科学,专业面比较窄,很难得到各方面足够的重视,及时地解决相关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有了这个专业组就不一样了。管总想法很多,对专业发展的下一步应该做一些什么,把握得比较准。

还有一点,“7210”任务还有一个成果评定,专业组有这个权,不需要请其他的专业来评定了。有了成果,我们气动弹性专业组里就可以评定。

所以我认为,他对我们这个专业的发展起了很大很大的作用,这确实靠管总。

——潘一心访谈(2012年3月)

潘一心认为,将一个发展历史较短、与多学科相关、研究的范围相对比较窄的专业发展起来,能够在外国技术封锁很严重的情况下,达到较高的水准,系统、科学地解决了当时高空高速作战飞机设计中的颤振计算等问题,在“文化大革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管德通过“7210”任务,为气动弹性专业的发展争取到了难得的机遇,他做出的努力“功不可没”。

当时,航空学会下设有空气动力学、结构动力学等专业组,而气动弹性力学介于上述两个学科之间。同时,从事气动弹性力学的人员很少,不可能在航空学会下再设立一个气动弹性力学专业组。为了气动弹性专业的发展,管总奔波于上级机关和有关厂所之间,终于在“7210”任务办公室下设了气动弹性专业组,并于1979年10月在广西南宁召开了第一届气动弹性技术交流会。在会上选管总为该专业组组长。他在主持气动弹性专业组的工作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

(1)人员培训

当时,从事气动弹性工作的人员都来自不同的专业,缺乏气动弹性专业的系统知识。为此,委托北京航空学院办了一期气动弹性专业的短期培训班。随后,通过定向培养气动弹性专业的在职人员,学校已培养出许多硕士。管总是北航的博士生导师,至今已培养了多名气动弹性专业的博士。这些硕士、博士已成为各单位气动弹性专业的带头人,有些已成为总师一级的人才。

(2)课题研究

气动弹性专业的课题一般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比如需用大型计算机、高速风洞等。管总采用两方面的工作,对于有型号任务的单位,以型号工作带动课题研究。对于高等院校,争取“7210”办公室给予经济支持,开展了非线性颤振、跨声速非定常气动力等课题的研究。

(3)技术交流

两年一次技术交流会,及时总结各单位型号工作中的经验,介绍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及气动弹性专业的发展方向等,对提高我国气动弹性专业的技术水平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气动弹性专业组可以评定本专业的科技成果,把成果评定结果直接上报上级机关批准即可。这样,激发了本专业人员从事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管总是我国气动弹性专业的开拓者和带头人,实至名归!

——潘一心访谈(2012年3月)

同类推荐
  • 茅盾的青少年时代

    茅盾的青少年时代

    青年茅盾的人生旅程,可以称得上是有声有色。亦文学亦政治,他都满腔热忱,也都有过精彩时刻。但在进入而立之年的时候,一茅盾的生活轨迹发生了一次很大的变化,他拉开了与政治的距离,专心进入文学创作领域。
  • 慈禧全传之伟大的统治者慈禧太后(第三部)

    慈禧全传之伟大的统治者慈禧太后(第三部)

    我到达中国开始在《香港孖剌西报》的工作时,义和团运动已经发展到顶峰了。从外国记者和中国沿海居民的口中,我常常可以听到诸如“慈禧太后是个嗜杀成性的老泼妇”或“慈禧太后是一个杀人女魔王”的话语。时代在不断变革中前进。近年来,我常常从美国人口中听到对慈禧的赞美。美国人毫不吝啬地给予慈禧太后以热情的赞美,我承认,我并不能解释清楚其中的缘由,但是这并不能否认欧洲人对慈禧太后的厌恶。
  • 梅花上将张自忠

    梅花上将张自忠

    本书真实地描写了抗日名将张自忠从参军到为国捐躯的传奇经历,主要写了张自忠将军亲身经历的“北京政变”、中原大战、长城抗日、卢沟桥事变等重大事件。
  • 原来雍正

    原来雍正

    他人到中年才登上皇帝宝座,却一直背负着弑父杀弟的骂名;他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却少被后世史家赞誉;他处事果断凌厉,却痴迷于佛道的修身养性……在雍正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神秘。雍正是不是篡位登基?改诏说?弑父说?一段历史,几多疑问。勤政爱民的是他,杀戮功臣的也是他。昏君乎?暴君乎?千秋功过,任后人评说。 本书作者张研教授兼具史识和才情,以丰厚的学养、通俗的笔触,从历史大背景、人性层次以及权力斗争的微妙细节着手,通过对雍正身心、雍正信仰、雍正功过乃至雍正之死的分析,向读者娓娓讲述一个原来的、真实的雍正。在历史的天空中,还原一个被妖魔化的帝王。
  • 李嘉诚全传

    李嘉诚全传

    “传记”部分,从李嘉诚祖上搬迁定居潮州开始,到其父李云经违背祖训下南洋,再到他年幼时就随父迁到香港,逐渐成长为华人世界首富,全面地反映了李嘉诚家族的传奇经历,对他的个人成长经历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对他创造的商业神话进行了再现。后两篇着重分析李嘉诚的管理智慧、资本运作技法、做人原则以及运用财富的高度,并对其旗下的几位香港打工皇帝进行了详细讲述,这是以前的李嘉诚传记中看不到的内容。
热门推荐
  • 卢修斯

    卢修斯

    有人曾经问我:“你为什么愿意忍受上千年的孤独?”“为了回去找她。”我说道。`“那你会死吗?”“会的,很久以后,或者很久之前。”
  • 一个海军军官的网络情缘

    一个海军军官的网络情缘

    一位海军军官的真实的网络恋爱经历。龙哥先后在网上结识了可可、姗姗两个可爱的女孩并与她们温暖愉悦地交往。姗姗因种种原因自动退出,龙哥与可可渐渐相知相爱,美好的恋情从网络走向现实,终成眷属。小说以散文化的风格反映了长沙、西安等地城乡的民情风俗,从一个新的视角呈现出时代的风貌。
  • 亲仇

    亲仇

    这部小说围绕一个家庭里父母与儿女、祖父与孙子以及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家庭琐事中将三代人的故事细细铺展开,写出了三代人的性格特质与内心情感,表达了当代人的情感困惑与追求。
  • 网游之邪云逆天

    网游之邪云逆天

    虎落平阳他依旧是虎,龙落浅滩他依旧是龙;待猛虎归山必将群兽拜服,待蛟龙入海必将惊涛骇浪;且看一代兵王,如何克服心中的阴影,缔造传奇神话。待王者归来,必将风云涌动...
  • 争仙途

    争仙途

    修仙要好的灵根?谁说的?赵铁可不信,他拥有世界上无比烂的灵根!修仙还要好的资质?谁讲的?赵铁还是不相信,他的灵根资质简直惨不忍睹!“那你怎么修仙?”有的人很疑惑了!“吃各种金属啊!先是吃铁,然后金子,接着再吃各种灵铁宝钢!就这样吃啊吃的我就修仙了!”赵铁站在仙界修仙界第一矿山上面邪邪的笑了起来,无视无数大宗门老祖宗的哀求,直接将矿山吃了下去。“味道不错!!!”。。。。。。。。
  • 中国楹联

    中国楹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对联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清风明月

    清风明月

    《清风明月》:本书收录刘瑛十几年来写作的小说、散文,舞台剧剧本(话剧、音乐剧、小剧场戏剧、科幻剧和话剧小品等),电视剧本,影评、剧评等。
  • 神印大陆之灵境

    神印大陆之灵境

    天道无常,与天夺命!世事难料,谁主沉浮?曾经的所向披靡,不可一世。站在强者的顶峰,俯览苍生。
  • 庇护之光

    庇护之光

    啦啦啦德玛西亚啦啦啦撸啊撸啊啦啦啦德玛西亚啦啦啦撸啊撸啊撸啊撸啊剑圣偷塔撸啊撸啊蛮王又开大撸啊撸啊艾希射啦人没射着自己死啦撸啊撸啊猴子真假撸啊撸啊空降斯巴达撸啊撸啊盲僧抓瞎武器大师一个挑俩撸啊撸啊努努空大撸啊撸啊寡妇不见啦撸啊撸啊德玛西亚草丛才是真正的家
  • 无心之始

    无心之始

    君子曰:人无心则必死,树无心则必枯!小人曰:人无心则难缠,树无心能藏身!嬴前曰:人无心则无畏,树无心则必古!读者曰:人无心则收藏,书无心则点击!在浩瀚如海的网文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冒出了一座清净淡雅的竹楼,竹楼被他的主人命名为自然门。赢前正躬身立于竹楼之外,单手抚胸:“各位看官里面请,精彩故事即将上演。”进来坐坐吧,喝口茶、看会书、放松一下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