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48100000002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延续。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创立初期,就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这突出表现为:党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但由于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所以未能巩固革命的胜利,使革命遭到失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向,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从思想方法和认识路线上概括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形成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雏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之作。在此前后,党内的教条主义一度占据上风,直至发生政治上的“左”倾冒险主义,使中国革命遭受了几乎是致命性的打击。惨痛的教训,促使全党逐步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以遵义会议为转折点,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第一次空前持久的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站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最前沿,他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了一系列具中国特色的理论建树。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联系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1]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缘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经历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在国民党统治区,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这一切都是由于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但这一时期内,党对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还不够自觉,特别是由于1931年开始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党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合乎实际的完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将这些普遍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特殊的国情,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不仅革命的条件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同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同样,在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而且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是因为它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2]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1942年,毛泽东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 [3]在这里,“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一致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同样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更无法照抄别人的经验。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关起门来搞纯粹的理论工作,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它的基础是中国人民的实践。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积淀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这些历史经验加以认真地概括和提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加了新的内容。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的特点、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之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这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 [5]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样做的结果,就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同类推荐
  • 党魂之光:100名铁骨忠心的共产党人

    党魂之光:100名铁骨忠心的共产党人

    本书是以土地革命时期在江西苏区战斗过的100位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为素材,紧紧围绕“党魂”这一核心主题,选择他们当中最动人、最闪光的事迹,从各个不同视角,诠释和解读中国共产党人“党魂”的一部新作。
  • 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

    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一代航天人艰苦奋进的动人业绩和英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探寻航天精神,全方位学习航天精神,鼓舞着每个人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赤诚和热血。
  • 做纯洁的共产党员:谈谈入党动机

    做纯洁的共产党员:谈谈入党动机

    所谓入党动机,就是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在入党前固然要端正入党动机,入党后更要不断端正入党动机。端正入党动机需要每个共产党员一生的不懈努力。本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端正入党动机是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首要问题;正确入党动机是成为合格党员的第一个关口;错误入党动机的主要类型及其表现;现阶段影响入党动机的环境因素分析。等等。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广大入党积极分子、新老共产党员以及党的各级干部。本书有助于大家思考“我为什么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应当做什么、如何做”这些问题,也就是说,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合格党员。
  • 党的优良传统

    党的优良传统

    1942年2月,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报告中曾经对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命题的科学内涵作了一个经典性的表述,即“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 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社会裂变中的舆情态势及问题治理是一个现实而急迫的大课题。社会转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的裂变过程,社会位置的差异、多年形成的刻板成见使这一过程充满着隔阂、矛盾、误解、偏见和冲突,而最为社会情势表征的舆情恰是其中最为活跃和富有驱动力的一道社会景观。本书将社会裂变中的传舆情态势及问题的治理分别置于社会学和舆论学视野下,对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必要的阐释与现实图景呈现。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的理论框架。
热门推荐
  • 让青少年热爱科学的故事(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

    让青少年热爱科学的故事(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

    为了激发广大青少年朋友对科学的热爱,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让青少年热爱科学的故事》。这些小故事中既有讲述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努力学习并最终成才的,也有讲述对人类生活影响巨大的发明是如何诞生的。希望广大青少年朋友读了此书以后,也能够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科学……
  • 错惹豪门冷少

    错惹豪门冷少

    她是穷抠丑小鸭与落迫千金的合体,他是豪门少爷和嗜血恶魔的化身;轻腐女遇上冰山帅男,上演了一场老鼠捉弄猫的游戏。一枚黑色尾戒,开启了一场充满阴谋与算计的豪门盛宴。四年后的她褪去青涩,圆梦成为一名医生;而他,走出阴暗,已是纵横商界顾氏的总裁。身份特殊的两人,再相遇,早已物是人非。他却重新将她禁锢,她画地为牢,“苏沫,我说过,你,永远逃不出我的手掌心!”
  • 汉景帝阳陵探秘

    汉景帝阳陵探秘

    本书内容包括:承前启后汉景帝、规模宏大的汉阳陵陵园、千姿百态话陶俑、阳陵动物俑、工艺精湛的汉代兵器等。
  • 收魂记

    收魂记

    人死后三魂七魄会散去。如果将三魂和七魄收集回来,可以让人起死回生吗?
  • 混世书生修仙记

    混世书生修仙记

    一个在妓院长大的读书人,机缘巧合被带到修仙界,因为没有灵根,流落到修仙城中自生自灭,他仗着一分坚韧,以儒家格物术为基,获得了推演阵法、功法、丹药乃至天道法则的超级能力,从此以狂者精神证道,与人斗其乐无穷,爽事不断,与天斗其乐无穷爽事不断。
  • 血武星域

    血武星域

    ............................................
  • 半夏暖凉人

    半夏暖凉人

    匆匆那年,我们许下太多诺言,最后却都没有实现。我们总怪时间过得太快,一直追赶不上他的脚步,却发现原来是自己站在原地不愿向前迈开脚步。曾经你说,时间是个伟大的治愈师,多少你几经辗转忘却不掉的人和事最后都随时光而消逝了。曾经你深入骨髓的伤,后来终究是被岁月抚平结痂而愈。最后只剩下一道浅浅的疤痕。只是,多少次我们被现实的耳光冷冷的拍斥着。这是关于我的故事。最后,听故事的人笑了,讲故事的人却哭了。
  • 萝莉重生:霸道总裁你别逃

    萝莉重生:霸道总裁你别逃

    重生前,她是他的“小丫鬟”,被他抢了初吻,毁了容。谁知他一甩支票让她麻利利的滚。重生后,她是他的未婚妻,被他夺了初夜,霸了床。谁知他婚礼现场头也不回就跑了。要认错?把婚跟我离了先!想和好?把孩子还给我先!别以为萝莉就该柔柔弱弱任你摆布,看我上蹿下跳,任性胡闹,把你家弄个鸡飞狗跳。重生倔强小萝莉,恋上高冷纯情大总裁,且看如何逗B,耍宝,掉节操。
  • 异界之绝代双骄系统

    异界之绝代双骄系统

    系统,为我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人生;那么我,也要还系统,一个重新的选择看那绝代风华的人物,又何止双骄?看那满心遗憾的结局,又于心何忍?我和他们,是结伴一同行走于异界的旅人:看遍风景,倾尽繁华,一世纵横……待他年回头,不论这一切是否如梦,愿我们,强大而不失本真。做一个,只不过比其他人都更强、更能打一点的,普通人。“夜深了……”弃笔起身,推窗望月,江千宇留给世界的背影,是那么的优雅而怅然,散发着令人着迷的深邃气质……“今晚要去摸谁的的房门呢?唔……干脆还是一起好了!”
  • 机械骑士与机械之魂

    机械骑士与机械之魂

    不知道是不是宇宙第一的机械骑士陆嘉年追妻日记:1、约会地点:参观自己的独家武器库。约会完一定要送小乔回家,遇到甜腻小吃店,虽然很讨厌甜酥酥的味道但还是要买。2、出于风度以及私心,下战机时要帮小乔开门,将她扶下战机。当然我是出自风度,陆嘉年发誓。3、被女生拒绝后不要轻易放弃,有时候她是在考验你的耐性以及对她的真心。嗯,我绝对有真心以及对待小乔的耐心。4、送女生的礼物不一定要名贵,但一定要贴心。贴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