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35700000003

第3章 礼仪

家对于人们来说都是温馨和舒适的,它是我们的归宿,也是我们的依靠。像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就叫作成家。当然有了家就要有家具,没有家具的家只能称为房子,现在的人很难想像在没有家具的房子里如何生活,因为我们的生活大多是在家具上度过的。

最早出现的家具——席

大约五、六千年以前,先民们开始逐渐从游牧状态向农耕时代转变,最早的房子就是山洞或是在土坑上加个顶子,称为穴居。为了使生活更舒适、更方便,先民们建起了自己的房屋,“家”这个字就出现了。

从象形文字来看,家这个字就是有顶的房子里养着猪。因为再早的时候,人们饲养的主要是牛羊,牛羊可以跟着人们一起迁徙,而猪不能。人们只有定居下来才能养猪,有了房子、有了家就可以遮风蔽雨,可以休养生息。定居下来的祖先们开始围绕着家生活,这时家里的器物也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增删。

定居下来的祖先们,最先拥有的家具可能就是席。有了席,就可以在上面坐卧。家具是随着人们不同的需要产生的,在这个时期,席就变得异常重要。因为室内铺着席,所以古人进屋之前都是要把鞋脱在外面。

一张席子上的礼仪

席除了实用性以外,很快就有了一系列的使用规定,比如天子五重席、诸侯三重席、士大夫二重席。这时,对于席的编织花纹、质地、封边、大小,对几个人可以席坐一张席就有了明确的规定。人们在家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席上度过的,谁坐在什么位置也慢慢地固定下来。一家之主一定是坐在最好的位置上,夏天通风、冬天向阳,这个位置的席就是主人的席,即主席。

关于坐的礼仪,观复博物馆马未都先生说:“中国人今天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儿就是主席,从《礼记》中就可以查到关于主席的痕迹,《礼记》中讲道:群居五人,长者必一席。意思是说五个人聚在一块儿,就不能坐在一张席子上了,长者、有身份的人,要单独坐在一个小席子上,这样就形成了主席这个概念。英语单词chairman是指椅子上的男人,而我们称主要席子上的那个男人,就是主席。”

现在的人如果没有沙发、椅子、凳子而是每天坐在席上面工作和生活,恐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适应,但如果想象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们,他们不但都是坐在地上,而且还要跪坐,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这种跪坐的方式叫跽(jì)坐,臀部离开脚踝叫跪。这样的坐姿和当时的服装有很大关系。那时,裤子还远远没有出现,更不用说内衣了。人们穿的上半身叫衣,下边类似裙子的叫作裳,合起来今天念衣裳。

席子与礼仪 按照规定,天子坐的席子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之席两重,席的花纹也有差别,显示了等级差异,即便是在家独处也不可铺错了。

我们今天坐在地上的方式在古代不仅是不雅观的,也是非常不礼貌的。这种敞开腿像簸箕一样的坐姿叫作踞坐,也叫箕坐。汉代韩婴写的《韩诗外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孟子有一天到他母亲面前告状,要休掉自己的妻子,原因是他进门看见妻子踞坐,就是像簸箕一样坐着,然而孟母则是站在儿媳的立场上批评了孟子,因为他没有通报就进屋是失礼在先了。

有趣的是,至今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席地而坐仍然盛行。中国的近邻日本,在一些传统的场合,还可以看到跽坐的场面。日本的榻榻米几乎就是由席演变而来的,他们的坐姿或许能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古人的状态。因为有了席,人们才能跪坐在上边,各种相应的礼制也就随之产生了。

几的出现

尽管对于习惯了跪坐的人们来说,这种姿势并不是很累,但坐长了总有累的时候,特别是老年人,因此便有了凭几,它的功能就是当人们跪坐累了以后,有个器物可以凭靠一下。

在这幅《伏生授经图》中,人们可以看到当时几种不同的坐姿,以及伏生倚靠的凭几。传说,伏生冒着生命危险,将一些古籍藏了起来,躲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大劫。到了汉文帝时,九十多岁的伏生开始讲授他珍藏的古籍。因为年迈,他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说话,他的话只有女儿羲娥才能听懂,于是伏生就讲给女儿听,再由女儿转述。伏生因为年势已高,已经不再讲究坐姿,而且身旁还有一只凭几。

“几”这个字,从形象上就可以看出它的形状。后来,凭几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慢慢地有了半圆形的,和更加宽大的几。有的几上面也可以放些东西,有的几就像今天的茶几。

屏风的出现

今天,人们若是坐在地毯上,或是躺在地上睡觉,会感觉到门外吹来的风。而古代的房屋并不像今天的样子,它没有四面封起来的墙,门窗也没有像今天这样严紧,人们席地而坐,身后放一个遮挡物,既安全又挡风,这就有了屏风,古人叫作 (yǐ)。渐渐地,屏风也有了权威和仪式的象征。

为什么叫屏风呢?因为它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东西,可以隔断的东西,所以我们今天也叫屏障。古人最早称屏风叫“囗”,本身也是一个依靠、依挡的意思。屏出现以后,它就把空间作了一个有限度的隔离。在古代,如果我们在一个大的空间中,需要摆出一个主位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屏。

直到今天还是这样,我们看国宾接待的时候,领导人后面一定有一个大屏风,即使没有屏风也有一张巨大的画,表明这个屏风的存在,这是我们古代文化的礼仪所留下来的。

屏风有三个作用。第一是有庄严的作用;第二是有挡风的作用;第三是有安全的作用。

传说这是宋人画的一幅《女孝经图》。尽管是宋代的绘画,我们仍然能看出古人房间里屏风的使用、坐的位置,以及不同的坐姿。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当年房屋的开放式的结构。

广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院院长方海说:“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决定了家具的发展,比如说,在古代中国,我们是席地而坐的,因此,我们所有的家具都是低家具,我们是坐在一个毯子上,或者是坐在一个坐垫上,又或者是坐在一个席子上,前面摆着小托盘,或者是一个矮的小茶几。人们睡在一个矮的床榻上。到了唐代,人们慢慢开始坐高了,坐高的原因很多,其中,胡床的传入、佛教的传入,都引起了中国人行为方式的改变。我们开始越坐越高,这个时候才开始出现了座椅,开始了座椅时代。”

高坐的椅凳

今天的家家户户都有椅子凳子,是什么时候,又是为什么出现了这些高坐的家具呢?

在中亚、埃及等地,四千年前就有了高坐具。在中国,东汉之后,陷入了数百年的分裂状态,连年的战乱、民族的交融、佛教的传播等,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现象。

魏晋时期的人们,或许觉得佛教僧侣们高坐的方式,体现出了一种尊严、一种庄重,于是开始模仿和接受这一坐姿,高型的坐具随之也慢慢兴起。此时,服装的变迁也使高坐成为了一种可能。然而这一坐起来的过程,持续了五六百年才基本完成。

观复博物馆马未都说:“高坐起来,人们对家具的要求不仅仅是桌椅的高度,还要求了视觉之内的所有家具的高度,比如柜子,我们的柜子明显比日本和韩国的高,我们的大顶箱柜,高的有三米多,壮观之极,如果是坐在地上,这么高的柜子会使人感到很不舒服,所以我们的家具,就随之全部升高,包括衣架、屏风等等。”

曾经在加州博物馆工作的柯蒂斯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中国古典家具文化,他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一变化的过程。

柯蒂斯认为:按照席地而坐的变化,要坐在有高度的椅子上,一定跟佛教有关系。因为佛教进入中国,也带来了高的椅子。这是因为要配上符合儒家地位的概念。我们从云冈石窟、敦煌石窟那里都能看到,早期的佛像都是坐在佛座和小凳子上面的。

中国文化也会受外国文化的影响,在对外国文化吸收、消化的过程中,不断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的过程,这个变化不是一百年、两百年就能形成的,它有可能是五六百年才形成的。

《韩熙载夜宴图》也许是中国古画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幅。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史的专家们纷纷从画中的生活场景寻找着各自的证据。

韩熙载是南唐时期的吏部员外郎,为了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猜测他有政治野心,他每日花天酒地,与宾客纵情嬉戏。皇帝于是派顾闳中前去观察,顾闳中回来后画了这幅画向李煜汇报。虽然这幅画到底是不是顾闳中画的,是不是当时的原画,是后来别人画的、还是临摹的,至今仍有争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幅画至少是南宋之前的画作。不管怎样,这幅画为我们展示了宋代之前的众多家具形制以及它们的使用情况。

在这幅画里边出现了很多家具,特别是椅子。椅子的出现除了功能上满足了高坐的需求外,更主要的,是它带有浓浓的地位感和庄重性。直到今天,一个单位或部门最主要的位置和最大最好的那把椅子一定是最重要的那个人坐的,这把椅子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而在《韩熙载夜宴图》中,椅子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随处摆放。大家不分官阶,欢聚一堂,表现出了韩熙载对于政治、仕途不屑一顾的心情,用以打消皇帝的猜测。

一张椅子,除了在功能上能让我们看到使用者的状态,还能从它的结构上,看到它背后的制作者,也就是匠人对于木结构的种种思考和把握。中国传统上把家具与盖房统统称为木作。盖房的人叫大木作,做家具的人叫小木作或细木作。

木结构的房屋缩小了就是家具,它们之间几乎就是大小的区别,这幅示意图也许可以让人们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桌子也是同样的原理,都是用四根立柱来支撑重量。

远古的生活和今天比起来异常艰辛,然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今天却没有什么不同。先民们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的生活舒适和方便,这是家具最先出现的动机。

人们从远古的游牧时代慢慢走向了定居生活,有了家,有了家具,尽管这些家具还很简单粗糙,实用的功能始终占据着第一位。但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带有了多重的文化指向,人们赋予了它礼仪上的、美学上的种种元素。人类文明的进程,文化的传播,无不在他们身上留下印记。我们今天,可以从这些蛛丝马迹中,去追溯那些惊心动魄的变革、激动人心的进步。面对一件件传世的家具,我们可以凝想,古人是如何在这上面憩息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可能就承载着千百年的传统。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内容简介:世界遗产包含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它们或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或是人类自身的杰出创造。了解这些世界遗产对于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民族风情、社会历史、建筑艺术、价值观念、文化内涵等具有窥斑知豹的作用。
  • 汉学研究新视野

    汉学研究新视野

    著名汉学家顾彬教授以丰富的外文资料、融贯中西的学识,对近年来德语、英语世界所出版的汉学新书中所涉及的新译本、新材料、新观点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其中绝大多数的材料都是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来。同时,他也对中西文化在文、史、哲等领域的异同进行了深入探讨。材料新颖别致,分析鞭辟入里,是了解西方汉学界学术前沿的最佳捷径。
  • 困窘的潇洒:民国文人的日常生活

    困窘的潇洒:民国文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的写作受到赫勒“日常生活”理论启发,主要关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日常生活,透过他们在私人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等中的记述,揭露其在历史变换中的真实心理状况,研究其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师承关系、思想轨迹等情况,展现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喜悦与悲伤。借由对文人日常生活的个案解读,作者也尝试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全新视角。
  • 对联楹联(中华国学经典)

    对联楹联(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高风亮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高风亮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热门推荐
  • 红楼之小妹不要太悲催

    红楼之小妹不要太悲催

    瑶小妹一直认为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这句话就是她人生的写照。出生豪门?但是她未满百日父母就双双出了车祸怎么算?好不容易大学快要熬到大学毕业,结果室友的订婚喜糖,竟然被她卡到了气管里——嗝屁了!或许……她不用再悲催了吧?这个想法在她醒来后顿时轰然倒塌。
  • 安胎养胎百科全书

    安胎养胎百科全书

    男婚女嫁是人生的正常过程,生儿育女,是每一个家庭都免不了的俗事。当新人步入婚姻殿堂时,社会责任及义务也接踵而至,幸福与压力并行,我们必须坦然面对。一个新家庭的诞生,必然会催生出许多新问题,我们必须寻求解决的途径。本书阐明了优婚优孕的理念;解析了胎儿的形成与发育的过程;讲解了安胎的全程方案;介绍了养胎的具体方法;叙述了胎教的实施步骤;指出了安胎养胎的误区。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便于掌握和运用。 此书好比是一名家庭顾问,她的光顾,会让你如愿以偿,使你家庭幸福美满。
  • 一生繁笑

    一生繁笑

    “盡(jin)笙一,记住!我叫繁笑!从今天开始,我向你挑战,相信我们会是很好的对手”一妖孽少年自信飞扬的笑容绚烂了谁记忆中的黑白色彩~少年一双桃花眼勾勒着无限迷雾,注视着前方俊挺直立,清冷出尘,寂然孤傲的盡笙一,盡笙一跨步缓缓向前,直视着少年“我接受你的挑战”清清淡淡的语调融化了在场多少人的心~少年望着那双如深渊般仿佛装了许多幽深却又仿若只是淡漠的双眸。笑容越发妖娆~后来的后来,盡笙一才明白,原来他的一生不是繁华盡落,原来他的一生也可以斑斓久之……
  •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本书共分十七章,内容包括:绪论、细胞、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并附有相关的实验要点。
  • 替身夫人

    替身夫人

    他:神秘组织暗影的首领,宛如神祗的面孔下是一颗冰冷的心。她:绝望离开,凤凰涅槃,只为雪耻。Angel吧里,她无助的拽着他的裤脚。从此,噩梦开始了,自尊被无情地践踏着。情如风,情如烟,改名水梦,让所有情感随梦而去,剩下的只有恨。“南宫剑心,我不再是水木语,我叫水梦”,魅惑的表情下尽是孤傲。
  • 说话艺术模板

    说话艺术模板

    本书就是为人们在提高说话水平方面提供一种有资可鉴、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基本套路,基本模式和基本方法。一个说话讲究艺术的人,常常是说理切、举事赅、择辞精、喻世明;轻重有度、褒贬有节、进退有余地、游刃有空间;可陶冶他人之情操,也可为济世之良药;可以体现个人的雄才大略,更能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因而。一个人能否把握说话的艺术,对其人生的成败是非常重要的。
  • 魔与夜

    魔与夜

    夜是如此美好,而每一个不眠人,心里都睡着一个可爱的人。
  • 如果云朵会说话

    如果云朵会说话

    她穿越云海气流,孤身一人远赴千里搅动他的城市出万千花火。年少时短暂相聚,长达几许岁月的时光那头,黑发悠悠拂过。他时常想起,铭印入骨,而再次见面,伊人冉冉一笑,时光回忆尽数消去。他看不得她如此远离,伸手牢攥。这是一场力量的较量,胜利品是那颗最为骄傲飞扬的心。待我把你抓牢,不再傲娇可好?
  • 军旅日记

    军旅日记

    这本《军旅日记》的原则一是说实话,照原样。本子上怎样记的,怎样抄下来。因此不同时期都有当时的话,甚至是错话和幼稚的话,现在不好理解的话。二是日记不是全部。一年只摘录了几十篇。三是日记特点是事情多、学习多、会议多、接待多、吃饭多。这后面“三多”,特别是最后一“多”正好是要反对的。
  • 本姑娘要定你

    本姑娘要定你

    两个月前,因为我爸爸说我以前和人有过婚约,而且要我去相亲,不管我如何反对,都无济于事。所以我就来了个轰轰烈烈的离家出走,来到另一个城市的普通高中,这高中可真是破的要死!也不知道我是怎么熬过来的。哎!我的离家出走就这样以被哥哥抓回告终,但是,回来了也不错嘛,吃嘛嘛香的,还有帅哥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