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32300000018

第18章 代汉第三步:加九锡(2)

这份奏章的主旨就是自贬和自保。太后王政君乐意看到王莽采取这样的态度,于是下诏说:“安汉公的高尚品德和丰功伟绩举世瞩目。所以,王侯公卿和各级官吏、百姓都不约而同地要求赏赐他。如今,他每次来觐见我,都是痛哭流涕,声称不想接受朝廷的封赏。如果一定要封赏他,他就打算辞职。制礼作乐的浩大工程尚未完结,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都需要他来裁断。因此,我们权且顺着他的心意,把封赏的事情搁置一下,等制礼作乐完工后,再加以讨论。”

让王莽和太后王政君意想不到的是,太后的诏令也阻止不了朝野上下对王莽的狂热崇拜和要求加封他的声浪。包括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和列侯在内的九百零二名大臣一起走上朝堂,公然抗拒太后的懿旨,坚持要求赏赐给王莽九锡。

这些人振振有词地说:“圣明的君王不管是招揽贤良,还是奖励干才,都是遵循品德高尚的人官位就高、功劳卓著的人赏赐就多的原则。因此,受到人们拥戴的人可以位列上公,赏赐九锡。如今,皇族和外戚相互友爱,王侯公卿等级分明,万邦协和,国人敦睦,标志着圣王治世的各种祥瑞都出现了,四海升平。

“在帝王中,没有比唐尧、虞舜的成就更显赫的,太后能够与他们并立;在大臣中,没有比伊尹、周公功勋更卓著的,宰衡可以与他们比肩。这是时代不同、功德相当的奇迹啊!所以,我们恳求根据经典的记载,制定策命九锡的程序,赏赐给宰衡。”

太后王政君没有想到,这些人竟然公然抗拒自己的懿旨。她内心的感受是不安中渗透着浓重的凄凉。“这些没有良心的家伙,已经不把我这个老婆子放在眼里了。他们的眼里只有宰衡,这种力量我已经无法抗拒了。”她感到帝国的命运渐渐脱离了自己的控制,难道刘汉的江山将来要葬送在自己的手里吗?

忽然间,王政君觉得自己老了。虽然自己已经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但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一直都很好,现在却觉得身心俱疲,精神萎靡不振,浑身上下一点力气都没有。她在宫女的搀扶下登上了一座高台,眺望眼下鳞次栉比的宏伟宫殿,一直延伸到烟雾朦胧的远方。

已经是黄昏时分了,落日的余晖笼罩着整个皇宫,让老太后的心情更加黯淡了。侍从小声提醒说:“太后,天气凉,请回吧!”

王政君仿佛没听见一样,依旧凝视着这块她生活和奋斗了几十年的地方。自从十八岁入宫,六十年的光阴都在这里消耗了。她已经侍奉了五代皇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为维系刘汉的皇统鞠躬尽瘁,忠实地履行着大汉帝国守夜人的职责。所以,她怎么忍心让自己为之耗尽毕生心血的江山社稷落入他人之手,即便这个人是自己的至亲。

在高台上沉默着坐了很久,王政君终于在侍者的反复劝说下回宫了。而她的内心仍旧没有问题的答案,“走一步看一步吧!”

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太后王政君来到未央宫,亲自主持为王莽策命九锡的典礼。姑侄二人四目相对,都有难言的苦衷。但事态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能力,他们只能被这股强大的时代潮流裹挟着,在舞台中央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身不由己的事。

所谓的九锡,包括衣服、车马、弓矢、斧钺、秬鬯(一种祭祀用的香酒)、命珪(供策命九锡用)、朱户(红漆大门)、纳陛(将殿堂前的台阶修建到檐口以内)、虎贲勇士。这是至高无上的赏赐,后来就成了皇位禅让的前奏。

王莽属下的官吏按照周公的故事进行了重新配备,还有三百名虎贲勇士担任他的卫士。进出王莽的官邸,必须登记,就连三公、四辅这样的高官,都必须出示通行证。

暗中较劲的姑侄倆

王莽接受了九锡的赏赐之后,又遇到了一件锦上添花的大喜事。八名被派往全国各地巡视和观察风俗的使者陆续返回。根据他们的报告,现在帝国上下风俗统一,即便是穷乡僻壤,也是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他们收集了各地歌功颂德的民谣三万多字,上报给朝廷。

从安汉公、宰衡再到策命九锡,这一路走来,王莽发现,朝廷的赏赐与自己的工作成绩总的来说还算相符。既然自己每次的谦让都没有结果,那何必继续谦让呢?索性坦然地接受这些荣誉就是了,反正自己的成绩有目共睹,当之无愧。时代的潮流是无法抗拒的,那就顺应这股潮流吧,让它把自己带向任何地方。

他也向朝廷递交了一份奏章,表示:现在民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百姓生活富足,市场上买卖公道,即便是有人犯法,惩罚也只是象征性的。意思是说: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太平盛世吗?赏赐自己没白拿,因为我工作干得确实出色。

太后王政君看到王莽在表功,觉得自己这个侄子开始变了,不再是以前那个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了。他开始炫耀自己的功劳,开始骄傲自满,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自己必须有所作为,巩固和强化自己的权威,否则,就可能被这个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侄子完全架空,成为一个毫无作用的傀儡。

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一年四季坚持外出巡视,向满朝文武和全天下人证明自己的存在。在所经过的地方,慷慨地施舍赏赐,慰问孤寡老人,接见民间贞妇。她还带领皇后和列侯夫人们一起到灞水边上采桑,以鼓励农桑。

王莽对太后的行动了如指掌,心里也很清楚太后这么做的原因。他希望弥补姑侄两个人之间的裂痕,恢复往日的默契与融洽。在内心里,他感激太后王政君对自己的提携和帮助,同时更知道,如果与太后的关系恶化,自己的地位很可能有被颠覆的危险。因为太后王政君毕竟是名义上的最高当权者,她的权威和影响力以及积累了几十年的人脉关系,是不容小觑的。

“那些表面上对我歌功颂德的人,很可能内心里妒忌得要死,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把我赶下台,打翻在地,踏上一脚。如果太后发出这样的号召,未必就没人响应。人心叵测啊!”王莽随时都在提醒自己。

一天,王莽安排在宫中的耳目给他报信,说一个非常受太后喜爱的宫女家里有人生病了,连太后都跟着着急呢!王莽立即行动了起来,亲自前往这个宫女家中探望,留下一大笔慰问金和礼物。宰衡屈尊看望一个宫女的家人,让他们受宠若惊。这种有悖于常理的举动,多少反映出王莽讨好太后的急切心情。

为了挽回太后的心意,王莽对已经入土的哀帝外戚——丁、傅两位太后下手了。他上奏说:丁、傅两位太后的墓葬不符合礼制,墓冢的高度与汉元帝一致,并且以皇太后的玺绶殉葬,身为元帝的妃妾(傅太后本是汉元帝昭仪),却当自己是正妻皇后。所以,应该挖开她们的坟,取回皇太后的玺绶,并将傅太后的坟迁回定陶封国,和她的儿子定陶恭王刘康葬在一起。

面对王莽的奏章,太后王政君心如明镜,知道这是在向自己示好。自己当年受到傅太后的欺压和凌辱,被直呼为“老妪”,王莽这么做就是为了给自己出口恶气。但太后王政君毕竟年纪大了,心肠软了,不想再为当年的旧怨而去折腾一个死人。她回复王莽说:“都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就不要再提了。”

王莽却不依不饶,坚持自己的要求。最后,太后王政君作出了让步,同意迁坟,但不必开棺,以免过分惊扰过世的人。谁知,王莽还是不肯罢休,说:“丁、傅两个人的棺椁被称为梓宫,下葬时穿的是金缕玉衣,不符合礼制,所以,必须更换棺椁和服饰。”

面对如此固执的王莽,太后王政君不想再跟他纠缠,毕竟侄子的本意是向自己示好,如果强行阻止,引起对方的不满,觉得自己不领情,不利于改善双方的关系,也就同意了王莽的请求。

在王莽的号召下,公卿大臣们纷纷捐款捐物,组织自己的族人、儒生和百姓参加平坟运动。这场运动的规模和效率竟然和修建明堂、辟雍、灵台一样,有十多万人参加,仅仅用了二十多天,就将丁、傅两位太后山丘一样的坟冢给铲平了。看来,连工程的土方量都差不多。

经过这一番努力,姑侄二人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进入了微妙的平衡状态。但这种状态究竟能维系多久呢?

同类推荐
  • 第六帝国(下)

    第六帝国(下)

    十九世纪,欧洲有六大势力,大英帝国、普鲁士(后来的德意志)、法兰西、奥匈帝国、俄国……还有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个家族还有另一个显赫的外号,就是“第六帝国”。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形容二十世纪二战前的美国情况“民主党是属于摩根家族的,而共和党是属于洛克菲勒家族的……”其实在这句话后面还应该跟一句“而洛克菲勒和摩根,都曾经是属于罗斯柴尔德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发迹于18世纪中期,其创始人是梅耶·阿姆斯洛·鲍尔(Mayer AmschelBauer),后更名为梅耶·阿姆斯洛·罗斯柴尔德。
  • 蔡锷自述

    蔡锷自述

    蔡锷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他曾经响应辛亥革命,并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中,做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青年将领。他短暂的一生中,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本书的出版,有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起源与进程,了解早期革命家们矢志不渝、无私奉献、艰苦卓绝的人生经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读物。
  • 那时临水照花人:最美张爱玲

    那时临水照花人:最美张爱玲

    张爱玲10岁时在期盼爱,20岁时在书写爱,40岁时在放弃爱,60岁时在整理爱。短短三、五年的爱情,这样细水长流地被思量、被咀嚼,被雕刻,好比写一本书,前言花去20年,后序花去50年,最厚重的却仍是青春那三五年。她孤傲、敏感、卓尔不群,却逃不开心灵的篱栅。本书纵览张爱玲一生,讲述民国的临水照花人从歌舞升平到繁华凋谢,她用一双冷眼,热望尘世,化作心泪如雨。在这本书里,这位民国的“临水照花人”将从旧时光里向我们走进,用一种静默柔情的文笔,让我们体悟她的清冷孤绝、她的无可奈何,她的意犹未尽。
  • 明清的那些皇子

    明清的那些皇子

    本书以传略的形式,选取明清时期有影响力的皇太子,描摹当时波澜壮阔的重大社会背景,再现他们宫廷争斗的历史片段。
  •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本书综合大量曾国藩遗留的著述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从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思想及实践经历,以及他同他所依托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政治观点、治军方略、学问之道、文学创作、教育思想、外交思想等诸多方面,全面而深入地剖析曾国藩其人,探讨分析了他对中国近代文化的深远影响,并在最后附录了130年来人们对曾国藩的研究评述,力图让世人对曾国藩有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与客观的评价。
热门推荐
  • 嫡女萌妃:邪君滚下榻

    嫡女萌妃:邪君滚下榻

    一个是不受宠的相府嫡女,受尽欺凌,一个是不受宠的云国七皇子,因一场意外,两人的命运紧紧的牵连在一起。什么?草包变聪明了?竟然有诡异的功法!医术在手,天下我有,涅槃重归,势不可挡!招惹了不受宠的妖孽七皇子后,却发现其太黏人,卖萌装乖求扑倒!草包变天才,不受宠的七皇子竟然是……强强联手,甜到掉牙,斗姨娘,灭渣男,爽点不断!
  • 小丫头看你往哪跑

    小丫头看你往哪跑

    他是赫赫有名的豪门大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她只不过是人海中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丫头,经过男友与闺蜜的背叛,使她不再相信爱情,面对着豪门大少的追求,他们会不会擦出火花呢?
  • 诛天魔神录

    诛天魔神录

    应预言出世,顺天道出生。本是受命于天道,却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逆天道而行,入魔道,灭天道,少年不败热血!
  • 嫡女皇后

    嫡女皇后

    她费心入宫,只为接近他的身;她天真烂漫,只为留住他的心;她龙榻跪爬,只为勾住他的魂!她是妖女,人人诟骂的祸水!世人却不知,她已不是‘她’,缱倦在他的怀里,她瑟瑟发抖,喃声叫屈,眸色却冰凉而深沉……
  • 乱世仙帝

    乱世仙帝

    高锋一个修炼世家的子弟,侥幸拜得玄羽仙尊为师,并得知了他体内的仙帝灵脉,开始了他艰苦的仙帝之旅,他会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试目以待。
  • 妃我倾城之凤凰劫

    妃我倾城之凤凰劫

    高中生的她,原本幸福地生活在父母身旁,却因为不合格的闫判,错勾了她的魂魄,又因为她曾说过的话,她的父母火化了她的肉身,她注定再也回不去了。借尸还魂的她来到陌生的国度,成了一个小乞丐,卖身青楼。一昔之间,有了父母、哥哥不说,还多了个贵为皇子的表哥。“我们是近亲,生孩子会痴呆的。”一句话拒绝了表哥的爱慕之情,却苦苦单恋着一座冰山。“哼,他越是跑,我就越要追。”“钰儿,跟我去沙歧吧,做我的皇后。”“钰儿,跟着你的心走,做你想做的吧。”君越痕、君越尘、千羽、凤栖梧……她和这些人注定纠缠不清了……
  • 爱哭鬼系列之暖心丫鬟

    爱哭鬼系列之暖心丫鬟

    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但由于身份的差距,王玲玲(女主)成为了幕羽(男主)的贴身丫鬟,幕羽身为梦回国际企业未来接班人,忘记自己的身份与丫鬟展开了一段纯美的恋爱史,少爷!我只是你的丫鬟啊!
  • 绝色冠宠:凤妃在上

    绝色冠宠:凤妃在上

    异世大陆,穿越成相府嫡女。什么,她为爱自杀?苏安瑾斜眼:为爱自杀那是有病吧!绝处逢生,刻苦修炼。三年后,当初的新郎官问她是人是鬼。苏安瑾腹诽:连自己媳妇儿都不认识难怪宿主不喜欢你了!可是,既然互相不喜欢就别总往我跟前凑好吗?还有相府那群“至亲”,也麻烦你们好好在屋子里待着不要时不时来烦我好吗?至于北野三殿下……为什么她和三殿下的正常交往模式是这样的:相逢、打怪、分别;相逢、刺杀、分别;再相逢……敢不敢多一点二人世界?北野煜表示:这都是我安排好的坑,你跳吗?苏安瑾:我考虑考虑喏
  • 长歌醉饮

    长歌醉饮

    岁始更。天降大雪。失踪多年的清淮郡主今日,归京了。本以为她早已化作尸骨,没想到却变得更为强大,修为更是无人能敌。一战成名,奉旨为将。戍守边疆,无人再敢犯云昭!天下人不知云昭国幼帝,只知白衣摄政王与第一女将。天降大雪。岁始更。
  • 纨绔公子爷

    纨绔公子爷

    他是嚣张跋扈的帅气公子,更是热血沸腾的傲骨男儿,为了家族利益,为了心中女子,一步一步走向属于他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