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22200000005

第5章 柳色青青 (4)

这所学校虽然是一座专科师范学校,但我认为这就是我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大学,比我后来知道的所有名牌大学都好。也是后来我才知道,在我等通知书的日子里,母亲怕我着急上火,每天晚上都想方设法改善生活,而我竟浑然不觉;封永祥老师常常骑自行车到30多里外的县城,去县教育局打听我的录取消息,这天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便直接骑车送到我家里了,他想让我早一点知道,早一点高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父母,我的老师,我的亲人,我怎样才能报答你们!我的父亲、母亲和封永祥老师都已过世了,真正是恩德重如山,三生难报答啊。

这就是我参加的难以忘却的梦想成真的1978年高考。

我的母校

直到入学报到那天,我还不知道母校在哪里,但心里似乎一点也不陌生,好像是一处久违了的地方,我决定独自一人去报到。本来接到《录取通知书》,公社和村里很是起了一阵波澜。我是福山四中一级和二级两级学生中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是我们村“文化大革命”后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当时所在公社干部考上大学的唯一一个,亲戚朋友都纷纷祝贺,家里父母和兄弟也都感觉很荣耀。到学校报到那天,父母兄弟和朋友都打算送我,是我执意谢绝,独自一人到村头的公共汽车站乘车,带上在公社期间使用的被褥行李登上开往东方的汽车。此时我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着。我独自一人坐在车窗边,望着窗外匆匆而过的风景,心中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说不出来的感觉。

我的母校张开了双臂,欢迎她的学子。汽车一到烟台长途汽车站,就受到前来接站的师哥师姐的热情接待。学校的大客车拉着同一天乘车来报到、来自各地的同学,不一会儿就来到当时还是位于烟台市南郊的母校。我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大学,当时感觉学校一切都很好,老师和蔼,学问渊博;校园好大,楼宇成群;道路宽敞,绿树成荫;教室敞亮,窗明几净;宿舍里热闹,8个同学在一起,一会儿就熟悉了,总有说不完的话;餐厅里人多,近千人在一个大餐厅用餐,每桌10人,不用掏钱,吃什么都香,馒头、窝窝头、黄瓜汤、西红柿汤,每餐必一扫而光,难得周末改善生活下厨帮助厨师包包子、包饺子,餐后总是感觉吃不饱,女生的剩饭男生也绝不会嫌弃,不论多少统统报销;图书馆里书多,有看不完的书,一本接着一本借书看,遇到好书同学们争着看、换着看、等着看。放在今天会有人认为,不就是一座师范专科学校嘛,有那么好吗?现在回头看,那时的校园不到200亩,不足今天的十分之一;在校生不过一千多人,不足现在的二十分之一;最高的楼宇不过4层,教室、宿舍、餐厅、图书馆更是无法与现在相比。但当时就是那样一种感觉:一切都太好了,这既是当时城乡差距的实际状况的反差,更是人的心情、心态和感情使然啊!

我的母校在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一共迎来了934名新生,他们共同的标志是77级、78级。走进大学,印象最深的就是77级、78级同学之间年龄相差太过悬殊。77级、78级实际入学时间只相差半年,且时代的背景和学生质量基本相同,后来社会上和学界提起“恢复高考”,总把这两届学生相提并论。因为这两级执行的基本上是同一个招生文件,文件规定的招生对象为: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出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这一政策,使一大批当年的“老三届”,即原本1966年、1967年、1968年高初中毕业生考进77级、78级。据当时参加招生的母校老师回忆,当时入学考生主要是两种情况,一种是考生因为年龄比较大,家庭负担重,不得不选择就近高校。当时烟台师专是烟威地区唯一的高校,也就成了唯一选择。一种是77级考生和78级第一批考生政审不合格,放宽条件后被学校有意录进来的。这样一来,一个班级年轻的17岁左右的应届毕业生寥寥无几,应届与“老三届”之间的学生也不多,最多的是30岁以上的“老三届”。甚至来自农村的考生由于上学晚,实际岁数可能更大,据说最大的有37岁!

“老三届”考生虽然年龄偏大,但生活阅历丰富,“文化大革命”前接受的中学教育基本功扎实,复习备考极其刻苦,所以在考试中发挥出色,普遍以高分录取进校。据有的同学统计,像我所在的78级3班共40名学生,“老三届”就有20名,占50%。中文系78级一共4个班,所招151名学生中,“老三届”的近70人,约占45%。其他文理科生源中,“老三届”所占比例大致如此。再加上“老三届”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蹉跎岁月,上山下乡、民办教师、务农打工……所以这两届学生,也包括“老三届”以外的学生都十分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十分期盼通过掌握知识来改变命运。那些“老三届”同学尽管家务重,但极少旷课或请假。我们班“老三届”同学有两个或三个孩子的有十几位,而且不是民办教师就是农民,没有带工资上学的,靠妻子在家支撑或父母、亲戚资助上学,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其中,还有父子同学、夫妻同学、兄弟同学、姐妹同学、师生同学的,更是携手并进、比翼齐飞。我们班的王锡水和爱人一起考进学校,一个在中文系、一个在物理系,上学期间没有任何收入,家中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但他们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至今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我和我在高疃联中教过的当年的应届高中生姜秋茂也成了同学,他与我见面总是尊称老师,我回敬的总是同学。放在今天让人感觉有点匪夷所思,但现实就是如此。特殊的历史条件、特殊的历史机遇、特殊的人生阅历造就了特殊的77级、78级。

经历过那段学习生活的人恐怕都会记得,当时的学生,除了上课,就是自习,系里和学校偶尔组织几次课余活动外,很少有唱歌跳舞这样的休闲活动。当时还有一个奇怪的规定,男生和女生上学前结婚的可以,但在校不准谈恋爱,一旦发现同学谈恋爱不是批评教育,就是劝退。毕业多年后发现同学之间也成了几对,那一定是秘密恋爱啦,绝不可能像现在的大学校园,恋人们可以公开搂搂抱抱。而且那时的男生和女生严重不对等,一个班级几乎清一色的男生,女生寥寥无几。我所在的78级三班,40位学生,只有两位女生,其中一位还是已婚的老大姐,想谈恋爱也没有条件,与现在大学中女生多于男生正好相反。那时看书看得实在头脑发胀了,最多是到操场上去打一会儿篮球、排球。图书馆的座位很难占得到,教室晚自修从来都是座无虚席。我们班的两位女同学,尽管年龄都不小了,但不论什么课程考试每次总是名列前茅。同学们有的向她们请教过学习方法。其实不用她们回答,我们都清楚,就是认真,听课认真,节节课不落;笔记认真,老师逢讲必记;作业认真,没有一点差错。用功到了这样的程度,你说还有什么能难得倒,就连当时的任课老师也惊叹,这些学生就是不一般。

我的母校对77级、78级学生的呵护哺育,仅有两年的时间,最后入学的同学还不足两年的时间,这也可能是最短的大学教育学制了。现在专科也需要3年的学习时间。匆匆两年过去了,我们77级、78级在同一年入学,又在同一年毕业了。当时毕业去向,先是由个人报志愿,77级、78级大学生毕业后大多都想留校任教。尽管当时高校师资缺乏,但留校的名额毕竟有限,除了几个班干部和学习尖子留校外,其他人很少有机会了。但由于我们是“文化大革命”后首届毕业的大学生,又由于我们专科学生比本科学生早毕业两年,社会各行各业都急需人才,我们毕业是由国家包分配的,除留校的一部分学生外,一批毕业生被选拔分配到省市县党政机关,一部分被分配到乡镇锻炼。当然由于是师范毕业生,最多的还是到中学当了老师,没有一个待业的。也不像现在进公务员队伍要考,进事业单位要考,当个中小学教师也要考,考来考去还有一大批待业的。从这一点上讲,当时的毕业生是十分幸运的。那时考研、读研的同学不多,后来据说全校也就几个人考上了研究生,主要是年龄大、家庭负担重的原因,使大多数人望而却步。那时还没有盛行出国留学,即使让我看当时那批学生也没有几个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留学费用的。那时的毕业生分配取向,排序应该是大中专学校、科研院所、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和企业的顺序,不知其他同学是不是认同这一点。

我的母校与我十分有缘。一般来讲,一个人除了留校工作以外,极少有可能重返母校工作,而我就有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机缘。我1980年毕业后,有幸被分配到烟台地区(1983年地改市)党政机关工作。同在一个城市,母校就在身边,常常回母校与老师同学聚聚,看着母校日新月异的变化从心里感到高兴,但从来没有想到会重新回到母校工作。我记得很清楚,那是2004年7月1日到省委组织部谈话,随之一纸调令,我在离开母校24年后又回到了母校。母校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这些年先是在全国本科教育评估中被评为优秀,接着由师范类院校改为综合性大学,又隆重举行了建校80周年庆典。我有幸和全校师生一同播撒汗水,一同收获成果,共同见证了母校的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遐迩闻名。我到母校工作以后,还特别感受到来自校友,尤其是77级、78级校友对母校的浓浓情谊。每当母校遇到困难,每当母校需要解决问题,每当母校前进的关键时刻,来自校友深情的关爱、无私的帮助、鼎力的支持,都使母校在每一次发展机遇中峰回路转,跨越激流,绽放美丽。校友园中那一级级台阶、一棵棵树木、一块块石头、一幢幢亭阁都记载着校友的汗水和奉献。有时同学聚会议论,我们的母校算不上什么名校,但有悠久的历史,光辉的历程,深厚的文化传统,优良的教风和学风,我们每一位从这里毕业的学生都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这就是所谓的母校情结吧。每当听到这样的议论,都激励着我更加珍惜这份与母校的缘分,在岗位上更加努力地工作,为母校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我的母校,已经走过了80个春秋,迄今培育了12万多毕业生,在校生已达2.8万人,77级、78级校友仅仅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特殊时代、特殊身份、特殊阅历,注定他们是有抱负、有作为、负责任的一代人。岁月如梭,人生如歌。恢复高考至今已35年,77级、78级那些“老三届”学生,几乎全部退休,但是,他们对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容否定的。那些年轻的,他们作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培养的首批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他们有的成为专家学者,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学术权威;他们有的成为国家干部,成长起一批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干部;他们有的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台,成为优秀的中学教师;他们有的成为文坛巨匠,为胶东作家群增光添彩;他们有的驰骋在商海中,成为创富兴业的企业家。当然,他们有的至今仍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从全国人才培养的角度讲,这两届大学生共同接续了中断11年的中华文脉,成为国家与民族承前启后的中流砥柱。不管他们今天处于怎样的职位,不管他们有过怎样的遭遇,他们在35年中的信念,他们在35年中的拼搏,他们在35年中的坚守,他们在35年中的成就,都无愧于母校的教诲!他们拥有最充实、最饱满的人生!他们是母校众多学子最优秀的杰出代表!

这就是我的母校:过去的烟台师专,今天的鲁东大学!

这就是我们的母校:过去的教师摇篮,今天的人才高地!

金秋十月,母校:请接收来自77级、78级校友的感恩,感谢老师,感谢友谊,感谢母校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

金秋十月,母校:请接受来自77级、78级校友的祝福,未来的鲁东大学一定会更加精彩、更加辉煌、更加美好!

同类推荐
  • 忆往抒怀

    忆往抒怀

    著名作家程树榛是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重要作家,曾任黑龙江省作协主席和《人民文学》杂志主编。2008年推出汇总其近60年创作精华的十卷《程树榛文集》,文集包括小说、报告文学、电影文学、散文、诗歌及评论。2008年后散文创作成为作家创作的主要题材,近日八十高龄的老作家程树榛将其2008年至2014年间创作的散文结集成册。散文分以追忆旧友、域外感受、生活感悟等分六辑,其中多篇在《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报纸刊发。
  • 大雅村言

    大雅村言

    本书共收录散文作品45篇。包括:“皇帝与作家”、“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人的感觉误区”、“胡椒八百石”、“嘴巴的功能”等。
  • 庐隐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庐隐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他住在河北迎宾旅馆里已经三年了,他是一个很和蔼的少年人,也是一个思想宏富的著作家;他很孤凄,没有父亲母亲和兄弟姊妹;独自一个住在这二层楼上,靠东边三十五号那间小屋子里;桌上堆满了纸和书;地板上也满了算草的废纸;他的床铺上没有很厚的褥和被,可是也堆满了书和纸;这少年终日里埋在书丛纸堆里,书是他唯一的朋友;他觉得除书以外,没有更宝贵的东西了!书能帮助他的思想,能告诉他许多他不知道的知识;所以他无论对于那一种事情,心里都很能了解;并且他也是一个富于感情的少年,很喜欢听人的赞美和颂扬;一双黑漆漆的眼珠,时时转动,好象表示他脑筋的活动一样
  • 元曲之美:最是销魂曲中调

    元曲之美:最是销魂曲中调

    本书选取了二十位具有代表性的元曲作家,用充满爱和美的笔触,如诉衷肠般通过品评曲人们的作品、思想生平,让我们了解元曲、欣赏元曲,最终爱上元曲。作者笔法清新,又不乏力量;说人说曲,两厢映照,将元曲自由活泼、质朴天成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失为说元曲的美文。
  • 顿河晨曦

    顿河晨曦

    本书将通过近些年来在俄罗斯有过较长逗留的10多位中国学者的所见所闻,反映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大体包括:莫斯科冬日即景、节日红场剪影、复活门前的企盼、造访列宁墓、众说纷纭的俄罗斯、深灰色的西装、新处女公墓记、又是玉兰盛开时、莫斯科购书记、走访索尔仁尼琴和拉斯普京、外交官笔记、桃花源里可耕田--访东正教小村、林中明亮的空地、冷眼看俄罗斯光头党现象、中俄学者的文化对话等数十篇散文,文章具有思想性、可读性,且文字优美,并配有几十幅相关图片。
热门推荐
  • A Little Tour In France

    A Little Tour In Fran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灵妖界

    灵妖界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人间泪

    人间泪

    明轩一个出生不久就在冬天寒冷的夜晚,抛弃在孤儿院门前的大树下,被路过的一个老乞丐遇到,原本明轩以为自己可以安静的和老乞丐一起生活下去,可没有想到的事情,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老乞丐也离开了明轩,更加让人没有让人想到的事情,明轩竟然检查出自己有白血病,更加意想不到的事情,明轩的血型竟然是熊猫血……
  • 蓝魔剑之王子归来

    蓝魔剑之王子归来

    “蓝魔剑之王子归来蓝魔剑之王子归来蓝魔剑之王子归来蓝魔剑之王子归来蓝魔剑之王子归来
  • 如果云朵会说话

    如果云朵会说话

    她穿越云海气流,孤身一人远赴千里搅动他的城市出万千花火。年少时短暂相聚,长达几许岁月的时光那头,黑发悠悠拂过。他时常想起,铭印入骨,而再次见面,伊人冉冉一笑,时光回忆尽数消去。他看不得她如此远离,伸手牢攥。这是一场力量的较量,胜利品是那颗最为骄傲飞扬的心。待我把你抓牢,不再傲娇可好?
  • 经营你的一生

    经营你的一生

    本书是希尔从他诸多的成功学著作中归纳出的最有价值的成功规律,本书从“建立科学的人生评估体系”、“重建新的自我教导系统”、“改变一生的最关键几个问题”等六个方面阐述人类取得成功的各种客观因素。
  • 重生之逆天雪狐

    重生之逆天雪狐

    重生异世,青丘之狐;妖人人魂,舍子幻梦;帝姬雪狐,执掌轮回;立于那洪荒苍穹之上,品味那六界孤寂沧桑。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特种部队:从官二代到铁血特种精英

    特种部队:从官二代到铁血特种精英

    他们与死神亲吻,在枪林弹雨里浴血拼杀;他们与绝望共处,从残酷战斗中艰难崛起。一场场的射击、格斗、武装泅渡成就他们的钢铁身躯,一次次的狙击、侦察、反恐任务锻造他们的坚韧与彪悍。只有经历无数子弹与硝烟的磨砺,埋藏儿女情长,割断柔肠犹豫,他们才能穿行于丛山峻岭,飞翔于蓝天之上,成为一名真正的特种空降兵。梁伟军就用自己的铁血青春证明了这个奇迹。利用父亲在军方的关系,他进入部队,起初他吊儿郎当、惹是生非,后来,终于在一次口角中明白真正的特中空降兵身上那种凛然尖锐的杀气从何而来。从此,加入敢死队,参加尖刀连,演习对抗,高空跳伞训练,解救被劫持油轮,参加对敌战斗……梁伟军久经淬炼,生死起伏……翻开这本书,透过枪林弹雨、残酷厮杀,见证中国首批特种空降兵的铁血成长历程。
  • 天缘仙人

    天缘仙人

    “我”原本过着再普通不过的大学生活,直到一天一个人来找我,告诉我他的一个朋友被抹去了存在过的所有痕迹,然后用强硬的手段逼我去一起找他的那个‘不存在的朋友’……逆转物理规则的仙妙无双幻境、不被载入史册的仙语十城、号称通往阴间的锁龙井,青铜殿里的遗骸究竟在等待什么人?唐刀与芭蕉扇有过怎样的纠葛?袁天罡与李淳风曾有过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这红尘万象中所谓仙人究竟为何物?没有人知道仙人的世界究竟通往何方,只希望你曾被这个哭泣着到来的凡尘温柔地对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