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是省定粮食自给市。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表面上看,人均口粮消费下降,现约为每年250 公斤。全市630 万人口,年总需求量约157 万吨。但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调整,对粮食的实际需求量越来越大。仅以1995 年为例,烟台市肉、蛋、奶的消费总量为71.4 万吨,按每3斤粮食转化为1斤肉、蛋、奶计算,则要消耗粮食213 万吨,相当于我们今年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再加上很难用数字统计的酿酒等工业用粮,我们至少还有60 ~ 70 万吨的粮食缺口。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粮食是每人每天都要均衡消耗的生存必需品,离开人均占有量去讲总产量毫无意义。国际上公认粮食过关线为人均500公斤,而且仅将谷物类计作粮食。但我们将大豆与薯类也计作粮食,仍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更久远的忧思
据测算,到2000年,我市人口将增加20万,达到650万。按现有人均占有粮食数量计算,年需增加粮食近10 万吨。就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来说,要达到这个目标又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
首先,耕地不断减少。建国以来,全市耕地面积减少了288.45 万亩,人口却增加了254 万,人均耕地已由建国初期的2.54 亩下降到1.07 亩,低于全国1.19 亩和全省1.15亩的平均数。如果照此速度下降,用不了多少年,全市就到了无地可保的地步。同时还应看到,“九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将步入快车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各类建设还将继续占用耕地。这是相当危险的。
其次,抵御自然灾害尤其是干旱的能力,还远远不够。烟台是一个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我们近几年之所以会赢得连年丰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天帮忙。1989 年那场特大旱灾,人们是不会忘记的。当年全市684万亩粮田受旱,近100万亩绝产,减产粮食3.48亿公斤,造成经济损失几十个亿。尽管我们每年拿出几千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而每年增加的55 万亩左右的有效灌溉面积,则恰恰与每年因基建占用和水利设施人为损坏、老化失修所造成有效灌溉面积减少数基本抵消。我们的农业还没完全走出靠天吃饭的境地。
第三,农民种粮积极性还不稳定。据统计,1994 年1~3月,尿素、磷酸二铵、碳铵、钾肥、磷肥、复合肥六种化肥综合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24%。到了下半年,有的地方化肥价格涨幅则在50% 以上,主要品种尿素价格涨了近一倍。种田不划算。由此,农民对土地的隐形抛荒现象也屡见不鲜。自去年以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回升,尤其是粮价上调以后。今年全市小麦、玉米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36 万亩,这也正是今年小麦单产减少11 公斤、总产却增加了4.2 万吨的主要原因。然而,有一点我们是不容回避的,在连续丰收之后,由于我们的储备、调控等能力不够,某些地方已出现了卖粮难现象。甚至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倒挂”现象,玉米的市场价已跌落至每公斤1.02 元,比国家定购低0.26 元,与1995 年每公斤1.60 元的市场价格更是相差甚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会不会因此而减?
在转变增长方式上做文章
粮食,的确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然而,这也绝不意味着我们的粮食生产无路可走。去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到本世纪末确保粮食总产300万吨,力争350万吨的战略目标。我们认为,只要经过努力,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从耕地看,尽管我们分析了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土地后备资源的严重不足:但应该该承认,建国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走的是粗放型的路子,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很低,节约土地的潜力还很大。有关专家认为,根据目前我国城镇实际发展水平,人均用地指标应控制在100平方米比较合理。而我市县城和140多个建制镇人均占有土地129平方米,烟台驻地市区人均用地达到135 平方米。如果按照人均100 平方米来算,全市节约土地的潜力还很大。再加上大力进行综合开发、荒垦,以及耕地保护计划的实施,在今后14年内确保660 万亩耕地还是有希望的。
从粮食单产看,我们仅仅是欧美的60%,小麦、玉米是欧美的50%。这就说明,只要我们做好科技兴农文章,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增产的余地还是很大的。从去年开始,我市已投入很大的财力和科技力量,搞种子攻关和农业重大生产技术的推广。据有关专家测算,到本世纪末,我们如果能够实现现有品种更新一次的话,再辅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每年可增加小麦1亿公斤、玉米3亿公斤、地瓜1亿公斤。
另外,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水平,这也是增加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国企效益:提高了还是下降了?
——烟台经济走势分析之二
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个一向只为经济管理者关注的问题,如今已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热点话题。由于效益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的利益,而眼前企业经济效益也的确存在许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又难以用传统观念来解释、来评价。所以,人们对企业经济效益投入更多的关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究竟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
有人说,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在下降。因为一个明显的客观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许多企业不景气,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还有一些企业倒闭了,破产了。记者从有关方面获得的信息也似乎表明了这一点:今年1 ~ 10 月,全市403 户(不包括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下降2.5%,亏损面比去年同期增长2.5%,亏损额比去年同期增长96.6%;另外有9户企业破产。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下岗人员、放长假人员,甚至失业者。如果把这个现实放在十几年前来看,这的确是一个可怕的现象。
但是,对眼前的这个局面,我们不能简单地下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应该看到,今天的现实是在逐渐建立市场经济下的现实,应该用市场经济的观点看问题。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性经济。劣汰,是一种正常的,而且必要的现实。尤其是40 年来的计划经济,积淀了一批因早已失去生命力、不得不淘汰的企业,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是国有和集体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他们的问题相对集中地暴露出来,其数量比正常情况下要多一些,这也是不足为奇的。比如企业潜亏问题,这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另外,没有劣汰,就没有竞争,就没有优者的迅速膨胀和发展。我市的“万华”、“东方”、“有色”等集团,都是兼并了一些劣势企业而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的,这是在计划经济下所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在评价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时,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概念问题。近几年许多国有企业成为中外合资或股份制企业等,而这些企业又多半是过去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他们被许多人在概念上从国有企业中分离出去。其实,按照市场经济的观点,他们也属于国有企业的一部分。如果将这部分加在一起看,1 ~ 10 月份,全市国有企业实现利税,不但没有下降,还比去年同期增加3.9%。
在局部,部分行业的部分企业,的确存在着经济效益下降的问题。但是,正如对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看待一样,经济效益问题也应如此。首先从整体上看,有效益下降的企业,也有提高的企业,有伏有起。我市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的确都呈增长的趋势。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方面,亏损面的增加幅度并不大,只有2.5%;而亏损额的大幅度增加只能说明,那些劣势企业更劣了,急需加快改革依法淘汰。另一方面,在亏损额增加的同时,盈利额也在增加。1 ~ 10 月份,亏损额占盈利额的比重是36%,盈利远远大于亏损。
另外,还应看到,效益分流也是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效益分流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工资福利增加;二是贷款利息增加;三是用于城市发展的费用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省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职工工资1995年比1990年约增加1.67倍,各项福利也有增加;1995年利息支出比1990年增长3倍;平均折旧率由1990年的4.16%,提高到1995年的5.8%。另外,用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煤气、供热等方面的补贴,更是有增无减。以烟台造锁总厂为例,仅此费用去年就达52.5万元,相当于同期年利润总额的8.7%。由此可见,只看账面利润,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许多企业下功夫练内功,挖潜力,通过内部挖潜,获得一大块效益。据统计,全市工业系统今年推广学习邯钢经验以来,累计节约和降低成本、费用3.6 亿元。其中冰轮集团、张裕集团等14 个企业,年节约价值均在千万元以上。这是质的效益,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集约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市场处于低谷时,他们的这一努力,为将来新的市场春天的到来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尚未到来的效益。这一效益比经济过热时的效益更可贵,含金量更高。
看待企业的经济效益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据了解,1992 年全市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改造投资达5.7 亿元,而今年1~9月即达到5.9 亿元。这种投入的增加,不仅表现在量上,还表现在质上,投资的高新技术项目比1992 年大幅度增加。按照过去我市投入、产出效益比,全部项目投产,将新增效益4.7 亿元,比国有工业企业(包括控股企业)1 ~ 10月的总效益还多1.4亿元。当然,这些投资,在现阶段不仅没增加效益,反而是企业的负担,许多企业因此效益滑坡。但是,今天的滑坡是为了明天更快的发展。如果不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这些问题,只能得出悲观的结论。
当然,效益不佳的问题毕竟是存在的。无论是历史的因素,还是现实的原因,它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难点问题。当客观地、辩证地分析了效益问题之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必须加快改革。因为只有改革,才是解决当前效益问题的根本出路。
市场物价:高了还是低了?
——烟台经济走势分析之三心平气和看物价。
物价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些年来,它一直成为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烟台市场物价跟随全国物价波动的步伐几起几落,已经使人们在这方面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增强。但是,由于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形成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每每谈及物价问题,许多人的情绪仍不免有些激动,嫌物价太高和价格涨幅太大的不满和责备之声,总是时有可闻。
我市的物价到底高不高,价格涨幅到底大不大?我们不妨先看几组数字的对比:
烟台与全国价格涨幅比较:去年全国零售价格涨幅为14.8%,烟台为11.5%;今年1 ~ 10 月份,全国涨幅为6.2%,烟台为7.3%。
烟台与全省价格涨幅比较:去年全省零售价格涨幅为14.2%,高出烟台2.7 个百分点;今年1 ~ 10 月份,全省涨幅为7.4%,高出烟台0.1 个百分点。
烟台与周边城市价格涨幅比较:去年威海、青岛、潍坊、淄博的零售价格涨幅分别为11.3%、14.2%、11.8%、11.8%。除威海以外,其他城市均高于烟台。今年1 ~ 10 月份,上述4城市的零售价格涨幅分别为8.4%、6.3%、6.8%、8.4%,除青岛、潍坊以外,其他也均高于烟台。
烟台自己纵向比较:1993年至1995 年,全市零售价格涨幅分别为13.8%、19.1%、11.5%。今年1 ~ 10 月份涨幅为7.3%,其中每个月的涨幅分别为:10.5%、10.2%、9.4%、7.9%、6.9%、6.7%、5.5%、6.7%、4.9%、4.7%。
从上述数字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烟台物价的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价格涨幅一直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也低于周边多数城市的水平;二是价格涨幅呈逐步回落的趋势。
涨幅较低有原因
我市出现零售价格涨幅较低并且逐步回落的局面,有多种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近年来,国家在宏观调控上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同时,适当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资金上支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收购,支持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出口企业的生产,进一步增加了有效供给。这是影响我市价格涨幅的十分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