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更重要的是建设无形的“桥”。烟台市委、市政府认为,市场是一种机制,是一种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并不单纯是靠砖头瓦块建造集市商城,更重要的是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组织引导,生发中介机制,强化载体功能,建造“隐形市场”,这是“无形”的桥。其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公司+农户,规模上市场。目前,全市各类联农公司达1100多处。这些公司“龙头”伸向市场,“龙身”连着千家万户,农户只管生产不愁卖。
“三资”企业+农户,不出家门闯世界。如今在烟台一些地方,最关心“三资”企业的是农民,最受人欢迎的是“农字号”“三资”企业。莱阳市现已兴办“农字号”“三资”企业12家,建起18万亩的出口基地,带动20万户农民走向国际市场。烟台市已批准成立的1700多家“三资”企业中,涉农企业达222家。
商贩+农户,脑筋一换天地宽。他们大张旗鼓地为商贩正名,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目前,全市已形成10万之众的商贩大军。龙口市文基乡盛产草莓,乡内外几百名草莓贩子现场批发交易,几小时就把草莓贩到烟台、青岛等邻近城市,一夜之间就贩到大连、沈阳、天津等地,最高价每公斤达160元。这一来,农民不出地头就装满钱包,满心欢喜,商贩一买一卖大有赚头。越贩越欢,城里人及时尝鲜,越吃胃口越大。生产、流通、消费三道环节相互促进,越搞越活。
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烟台市发展市场农业报告之三
“大锅饭”时代,对农民的要求是,不管百姓种啥苗,听话出力就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对农民的要求是,卖足国家的,交够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市场农业,则要求农民盯着效益行事,依靠智力勤劳致富。因此,发展市场农业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对农业生产经营者实行脱胎换骨的“改型”,造就市场农业的一代主人。烟台市在这方面又先行一步。
换脑筋,催发第二次飞跃
烟台市的决策者们发现,在诸多旧观念中,对市场农业发展束缚最大的是“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近几年来,这种思想由过去的“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演变为“吃上馒头喝上酒,一台电视一条狗”。
烟台市各级党委、政府对症下药,下大气力帮助农民更新观念“换脑筋”。去年以来,他们在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谈话和党中央指示精神中,引导农民同世界发达国家比,看未来远景;同我国南方农村比,看现实差距;同本地富村富户比,看身边的榜样。同时,市、县各级相继出台了鼓励农业开发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优惠政策,终于催发了责任制后农村生产力的第二次大爆发,涌现出一大批敢闯、敢冒、敢试的先进生产力代表。莱州市柞村镇东朱宋村农民迟冠竹前几年做石材生意赚了一笔钱,想“见好就收”。去年,他脑筋一换,重整旗鼓,投资600多万元成立了莱州市冠磊石材公司,进行大规模石材开发,并与著名美术家韩美林合作开发石雕产品,打入大连、天津、北京市场,并出口日本。现在他又在与美商探讨合资开发项目。像迟冠竹这样的事例,在烟台城乡有很多。据资料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11.2万户,最高注册资本达1000万元。
科普村,“智力型”农民的“摇篮”
去年秋后以来,烟台农村出现了外地人纷纷前来高薪“请老师”的热潮。栖霞县一批农民被请到河南省当“苹果老师”;招远市一批农民被辽宁省请去当“粉丝老师”;海阳县东山镇凉山后村几名农家妇女被威海市请去当“大棚黄瓜老师”……他们,都是从烟台市星罗棋布的“科普村”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烟台市是从1988年开始,围绕科技兴农开展“科普村”活动的。他们把“科普村”活动作为培养“智力型”农民的摇篮。目前,全市已有2225个村庄达到“科普村”26个乡镇达到“科普乡镇”标准。预计到“八五”末,全市60%的村庄将建成“科普村”。
“科普村”培养农民的主要形式,是开展各类“专业研究会”活动。目前,全市农村粮油、果菜、禽畜等各类专业研究会发展到2028个。这些研究会,上挂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下联千家万户,农民干什么行当就入什么会,入什么会就学什么行当的技术。莱阳市岚子乡传统种芋头,他们成立了“芋头研究会”,先后培育出“莱芋1号”、“莱芋2号”和“孤芋”等8个新品种。去年全乡种植6000亩芋头,平均亩产从过去的600公斤提高到2100公斤,最高亩产5386公斤,创我国北方芋头亩产最高纪录。全乡芋头年收入1960万元,平均每户1900元;研究会的50多名骨干会员,家家都是“芋头万元户”。梨黑心病是莱阳梨乡的“老大难”。河头乡崖后村“莱阳梨研究会”两年攻关成功,并编写了20多万字的《莱阳梨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一书。据市科协统计,全市各类研究会每年举办培训班3000多期,培训人员6万多人次,先后取得新技术、新成果上百项,其中5项国内领先、17项填补国内空白。
“科普村”活动也大大激发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目前,全市农村各类研究会会员4.8万人;“农函大”、“农广校”毕业生1万人,在校生1.05万人;已经获得技术职称的1.87万人;从全国各地招聘人才1万多名,农民的知识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
建好班子,创造“能人效应”
牟平县宁海镇的“企业家现象”给人深刻启示:三中全会后,该镇先出了个李德海,带起了一个西关村;又出了个常宗琳,带起一个新牟村;紧接着,王家疃的王荣团、文化里的祝伟思、东油坊的孔祥烈、集庆里的胡广玉等一大批农民企业家群雄竞起,带动了全镇经济蓬勃发展。去年,全镇总收入27亿元,65个村庄中有31个收入超千万;其中6个过亿元,最高的达6亿元。今年上半年,全镇总收入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0%。
烟台市从“宁海现象”中认识到,造就新型农民,关键是选好农民带头人,建好班子。从某种意义来说,市场经济就是能人经济。为此,烟台市抓住“两头”创造“能人效应”。
一是,对经济发达村建设“超强型”班子,造就农民企业家群体。去年开始,他们先后对牟平、蓬莱、福山、芝罘等地的10个经济发达、党员数量百名以上、干部队伍素质较高的村庄,组建了村级党委,赋予这些村庄的农民企业家更大的权利。同时,通过组织培训、推广典型、解剖案例等多种彩式,强化农民企业家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组织纪律观念、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其影响力、感召力。目前,烟台市级以上的农民企业家达212人。全市农民企业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对造就一代新型农民产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二是,不拘一格选能人。为此,烟台市放开眼界,大胆从个体、私营企业的能人中选拔优秀分子挂帅掌印。目前,全市已选拔培养了1260人,其中335人已挑起了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他们一上台就施展抱负,治村致富,卓有成效。龙口市城关镇遇家村建筑业主许少平担任党支部书记不到六年,就兴办企业28个,全村固定资产从无到有,增长一亿多元,自有流动资金发展到7600万元。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值1.69亿元,实现利润1245万元,双双超过去年全年。
从家庭培育市场农业生长点
——烟台市发展市场农业报告之四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的过程中,烟台市一方面坚持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另一方面引导农民家庭经营向市场农业靠拢,调整经营结构、经营方向、经营方式,发展以专业户为主的专业化生产,从而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发展市场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市场农业牢固地植根于千家万户之中。
建立开发性投入的家庭经营格局
随着农民家庭经济规模的扩大,农民单靠承包集体的土地、农机具进行责任管理式的经营,已经受到局限。而在承包基础上加上家庭自我开发性投入,通过扩大再生产增加收益,则成为大趋势。为此,近3年来,烟台市从实际出发,打破以承包为主要特征的土地经营体制的局限性,探索建立以农户开发性投入为主要特征的土地经营新体制,形成以联产承包为基础,与家庭再投入相结合的土地经营新格局,使农民家庭经向商品化、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加快迈进。
这种土地经营新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农民新承包的土地、山滩、水域等,不再仅仅是责任经营对象,更主要的是当作投入经营的对象;农民不仅仅靠尽责任而收益,更主要的是通过再投入行为而收益,从而形成承包经营与投入经营两种手段并举、责任收益与投入收益两种机制并存的格局。具体说,就是鼓励农民通过转化消费性基金为生产性基金,通过借贷,以及资金的股份合作等形式,以家庭或联合的家庭为主,进行生产开发性投资,发展规模经营,开发高效、速效、长效农业,获得高收益。
栖霞县有个寨里乡,全乡8500户农民,平均每户一亩苗。每户一年平均投资近3000元,用来施肥、打药、浇水和雇工等,果苗畅销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去年,8500亩果苗平均每亩收入1.2万元,人均收入3700元。85%以上的户育苗年收入1万元以上,有230户年收入5万元以上。牟平县大窑乡东沙子村农民孔宽法,去年投资5000元,饲养200只美国彩山鸡,年收入竟达8万元。
烟台市农民家庭的再投入生产经营,目前已发展到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在农业上,不仅投资于具体经营项目,而且投资于农田基本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为鼓励农民进行开发性投入,烟台市正确处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与完善的关系。重点稳定的是把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重点完善的则是农民家庭与集体的关系调节方式。既强调农民对集体的责任与义务,更重视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帮助农民解决扩大再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如农村实行大包干责任制以来形成的平分土地、影响农民规模种植等问题,通过合理调整得到了解决。有些地方开始突破大包干的方式,实行土地租赁制。如招远市道头镇,根据大多数农民群众的要求,经过充分协商,将全镇6万亩粮田中的4万亩,重新进行了规划调整,从中划出1万亩作为经济田。然后将这4万亩全部实行公开招标租赁,连片开发。对租赁土地后投入资金不足的农户,镇、村提供借贷资金,农民加大投资后增加的收入完全归农民所有。这样,全镇2000户农民租赁经济田,有3000户农民租赁了粮田。其中租赁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000个,年投资每户每亩少则2000元,多则上万元,土地产出效益显著提高。
责任经营与契约经营相结合
围绕着重塑农民家庭这一市场农业经济主体目标,烟台市认真改善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几年来,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政府行为的向导作用,一方面注重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搞好责任制经营;另一方面放手让农民同各类经济组织、市场组织建立经济联系,实行契约经营,形成了政府与市场组织共同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经营的新局面。
为此,烟台市各级政府首先进行职能分化,对一部分政府部门实行改组,组建市、县、乡各级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围绕果业、水产、蔬菜、畜牧等的发展,已建立服务组织1.37万个、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1万多个。这些服务组织与各级商、粮、物、供企业密切结合,对广大农民的有效经营发挥了引导作用。
在建立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烟台市根据各种市场服务组织的经营范围、经营方向,鼓励农民与之订立经营契约,进行多业开发。现在,全市农民根据“三资”企业和外贸部门经营的要求,已建立果品、水产、蔬菜等10大出口创汇基地。菜阳市6家“三资”企业与全市4万多菜农签订蔬菜种植契约,向菜农提供良种、化肥、农药和种植技术。菜农按照契约的规定进行种植,成菜全部交“三资”企业加工保鲜冷藏,然后出口国外。去年,全市蔬菜出口量达到2.8万吨,分别占全国和全省蔬菜出口总数的17.6%和36.7%,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出口创汇基地。
万顷田畴一线牵
——莱州市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纪实
1997年8月26日,莱州市农业科技服务热线正式开通。当时,这部号码为2211111。莱州市开通农业科技服务热线,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科技推广服的电话铃声或许没有让多少人感到在意。然而,很快这部热线的回音就在莱州大地引起了深深的震撼。据了解,热线开通至今,已先后为农民服务2万多人次,直接受益的农民达10万人以上,有几十项农业科技成果通过热线得到迅速普及和推广。那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回荡起的是一股汹涌澎湃的科技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