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摄这些新闻和专题时,我就有计划积累表现蓝色海洋经济的镜头资料,其中包括,乳山的对虾养殖,芝罘岛和威海的海带养殖,还有养马岛和长岛的海珍品养殖,捕捞加工以及蓬莱的海珍品和海带立体化兼养等场面,我都按时令选择最佳时机拍摄。有海上养捕船队晨曦里的景象,也有陆地工厂化养殖场面和加工水产品的流水线,还有航拍海上养殖大区片海域镜头。更可珍贵的资料还有水下海珍品原生态环境,这些立体化三维状态下的镜头来之不易,需起早待晚等时间抓拍日出日落。
为此,我曾两次登上烟台航拍飞机,航拍了烟台市区和芝罘湾,开发区、八角湾、蓬莱、长岛、龙口、招远和莱州湾等地。还利用多种关系,动员打捞局某救护队的舰艇,启用了烟台市唯一能在海中水下摄录设备,到芦洋湾录取了海参、扇贝、海胆、海蟹、鲍鱼和海虹等原生态鲜活状貌镜头,为编摄大型海洋经济的专题奠定了坚实的影像基础,积累了40多盒影像资料。后来在编辑《海上烟台》和《大海畅想曲》、《庙岛行》、《蓝色长岛是我家》专题时,镜头资料非常厚实,创意自然水到渠成。能够较早地在全国率先宣传蓝色经济意识和海洋经济开发的理念,这是最值得我自豪的业绩。与此同时,也发了《烟台市依靠科技抓好海洋开发》、《烟台口岸形成良好工作机制》、《蓬莱市利用世行贷款发展海水养殖成效好》、《烟台市农副产品大步走向世界》、《长岛护鸟爱鸟蔚然成风》等十几条重要新闻,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加大了烟台海洋兴市的宣传力度。直到8年后,山东省才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思维,可见,烟台市走在深化蓝色海洋经济建设的前列,这与我们能坚持十多年海洋情结,率先践行烟台海洋经济宣传不无关系。20多部涉猎海洋主题的纪实专题,十多条央视联播新闻,长枪短炮,瞄准聚焦的都是烟台海洋开发建设。三级电视台播出传播,还通过外宣渠道,译成外文,在国外华人和东方卫视播放,传播面广,成效不能低估。例如:1987年,我拍了一部《山言海语话荣成》大型纪实专题,长度57分钟。从荣成的黑驴岛拍起,到东边的成山头,南边的石岛,苏三岛和九顶铁槎山脚下的大渔岛,荣成几百里海岸线、港湾的风光资源和人文历史及风俗民情,选择了典型景点都记录了下来,用话说方式解说,反映了荣成人民开发海洋经济,弘扬海洋文化,传承海洋风俗习惯的渔家真实生活。为了把这些专题传播到国内外,我还通过中央电视台记者张健民,邀请央视新闻联播主播杜宪和她的丈夫陈道明,来荣成为我主持了3个专题节目的现场录制,没要一分钱的劳务费,荣成县过意不去,免收了我们的住宿费。当年,就是这样风清气正地录制节目。记忆中,我在烟台台前后录制的300多个纪实专题和纪录片时,台里从未投入一分钱,不像别的台要成立剧组,和拍电视剧一样有预算经费,吃住能报销,还有劳务费。我们全凭自觉自愿地奉献,把自己从事的电视工作当成事业去认真做。我作为一名本土媒体人,扪心自问,对得起家乡父老,对得起烟台的山和海。仅凭这些业绩,所以1994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我“全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时,我欣然接受,问心无愧。
第二个业绩是,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和历史机遇,这是我绽放青春活力和业务功力的大好时机。我投身这个难得的时代大潮,用手中的电视录像设备,发挥了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媒体职业担当,自觉自愿地为烟台市改革开放做出了波澜壮阔的宣传鼓动,讴歌了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女的先进业绩,赞颂了这方地域的生态文化和资源优势。从1984年到1996年,在这十多年的黄金大外宣年代,我为烟台外宣工作做出的贡献,有一个5000多字的工作总结,可以说明这时期的主要业绩和概貌。
烟台电视台对外宣传工作起步较早,建台初期就注重对上和对外宣传。发展到1991年,电视外宣工作已经有了丰硕成果和广泛影响。我们通过电视媒体介绍烟台的投资环境和人文生态资源,介绍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各项政策,树立了烟台的良好形象,为吸引外资,营造了亲商的国际舆论氛围。
为适应烟台对外开放的需求,1985年我们就录制了《烟台》和《烟台外贸》两个大型专题;1989年录制了《中国烟台》和《海上牧场》;1992年又录制了《迈向国际化的烟台》和《海上烟台》。这6部大型综合性专题,记录了烟台迈向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的进程,呈现了全市融入改革开放大潮、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辉煌业绩。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和山东电视台播放。而且其中的5部译成英、日、韩和粤语等外文版,通过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以及上海台、广州台、山东台、山西台在国外的宣传渠道和华语台播出,在海外产生了极大影响。
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投巨资相继在北美和欧洲开通了电视卫视转播。中央电视台的中文和英文电视节目覆盖美欧大陆。全国已形成了以中央电视台为中心的大外宣格局。为了搭乘全国大外宣这班车,我们先后两次给市委书记和市长写报告,陈述建立我市电视外宣队伍,形成电视节目生产力,让烟台通过电视传媒走向世界的意义。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烟台电视台于1987年正式成立了对外部,后改名为国际部。编摄人员开始仅3人,后来增加到6人,配备了两套摄录设备和一套编辑机。
大家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生产条件。我们始终认为,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生产一样,要根据市场需求定位自己的产品,打造产品品牌。1987年我们创办了《今日烟台》,栏目时长15分钟,每周一期。栏目定位:既对下又对上,既对内又对外,内容要贴近烟台改革开放现实,丰富多彩,手法以纪实为主,文体表述多种多样。为了能与山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外宣栏目接轨,我们在《今日烟台》栏目中,精心设计了《看烟台》、《星座》、《山海风情》、《外商在烟台》、《胶东人家》、《烟台与世界》、《名星企业》和《开放快讯》等十几个小版块。不但整档《今日烟台》有特技包装,而且每个小版块也有象征性图标。每个小版块5分钟左右,体裁多变,有人物纪实,文化专题,也有新闻报道,更多的是故事化表述。例如《千里有缘》、《仙乡绣花女》、《牟氏庄园》、《烟台专利村》、《文化边缘的故事》、《无臂奇女》、《春果第一枝》、《剪纸巧女栾淑荣》、《烟台SOS儿童村》、《西关农民的夜生活》、《玫瑰花红时节》、《小镇来了洋专家》、《庙岛行》、《临街小市》、《陈汉才和他的小夜曲》、《大疃的风范》、《中医柳少逸》等。这些节目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烟台日新月异的城乡生活,折射出改革开放给烟台带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深刻影响。透过这些真人真事真情真景,让国内外观众感受到烟台的变化与进步。《今日烟台》栏目的思想内涵和品位,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肯定。
每一部优秀作品都倾注了创作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我们拍摄《无臂奇女》是在初春季节,我们到海阳大辛家镇小滩村采访任吉美,她的丈夫不欢迎我们,认为媳妇是残疾人,表演给人看是丢人的事,她对电视媒体也不太了解。为此,我们做了许多说服工作,到她家帮干家务,自掏腰包为她买了营养品和孩子的学习用品。为了让她全家支持工作,我们凑了60元给她作为误工补贴。并劝说:拍电视是宣传弘扬她身残志坚的自强不息精神,最后她的丈夫同意拍摄。我们从任吉美一天生活开始拍起,洗脸、梳头、烧火做饭……她做这些活全凭两脚,一只脚站立,一只脚干活,坐在炕上用两脚穿针引线,绣花缝衣,用牙咬住背篓到河里洗衣服。为能近距离正面拍摄,我们冒着春寒,脱下鞋袜,跳进河里,拍摄这个奇女洗衣的娴熟动作,展示了这双万能脚的神奇功力。我们吃住在村里的车马店里,用了一个星期记录了奇女和家人的生活、生产。最后制作了纪录片《无臂奇女》,被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人员看好,经过再次加工剪辑,以《中国一绝》的名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