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72500000017

第17章 票据刑罚:市场自己会监督(4)

在李国鼎的生涯中,相比起他促进台湾电子产业发展的功勋,《票据法》修正也许只是他一个不引人注目的侧面。但这件事情恰说明,即便一个人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但当整个社会对问题认识还不够清晰时,要推动改革是很困难的,哪怕他是“财政部”部长。

1960年的修正案维持了13年,李国鼎主持的1973年修正案只维持了4年时间。很快人们就发现,加重刑罚仍然无法遏止空头支票,票据犯反而以更快的速度被抓进监狱。

戴立宁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致力于票据刑罚的废除。

徒劳的力争

有人开始明白了

1974年6月,戴立宁从哈佛大学归来,继续在税制委员会工作,当时台湾岛内在税制方面最主要的工作是销售税的改制工作,把传统式的销售税改成欧洲式的增值税(Value Added Tax,台湾地区称做加值税)。戴立宁在税制会工作期间参考了外国政府的各种税收制度,写了不少关于税收改制的报告。

另外,他和一同去哈佛的张五益感到在实践中,不管是管理部门还是会计部门,都经常需要计算往年的税赋,这就要用到以前的税法。如今,由于网络的发达,查阅以前的法律已经不成问题,但在20世纪70年代,坊间几乎没有办法查到那些已经过时的旧法。戴立宁和张五益分工,张五益负责财务和经营,戴立宁则挂名总编辑,合作出版了一大套台湾《财政部税务法令汇编》,囊括了所有的税目,分从立法(立法沿革)、行政(行政解释令)、司法(司法解释、判例、判决)三方面收集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一共十余本。这一套法律汇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会计师、律师几乎人手一册,某一年单年度发行销售额就超过了千万元新台币。

除了工作与汇编法律之外,戴立宁开始注意到愈演愈烈的空头支票事件。

关注这件事也可以反映出戴立宁的性格。事实上,空头支票作为金融的一部分,并非是戴立宁的本职税制研究工作,按照传统的官场来说,狮子老虎各有自己的地盘,只要不是自己的地盘,就不要随便发言,而只要是自己的地盘,也绝不欢迎别人乱插嘴。戴立宁作为公务员,却涉足不属于自己的领域,并且其论点与现有政策相抵触,显然是要承担风险的。他这么做,反映出他只想着做事、不大顾及别人感受的性格,也根本不懂得“为官之道”。

他写了一篇名为《空头支票处刑之商榷》的论文,发表在“财政部”发行出版的《财税研究》(第9卷第4期,1977年5月)上。

在他发表这篇文章时,恰逢《票据法》再次面临修订。

1973年,台湾“立法院”将每张票据的刑罚罚期从一年提高到两年,但刚刚过了4年时间,人们竟然发现两年的罚期又不管用了。更多的人被送入了监狱,而且空头支票仍然层出不穷,数量节节上升,于是人们在讨论下一步该怎么办,是不是应该把罚期提到三年?

1976年6月,修正《票据法》功败垂成的李国鼎已经离任“财政部”部长一职,继任的是费骅。果然,在他的任上,一份新的修正案又提交给了“立法院”,在新修正案中,一张票据的刑罚从两年提高到了三年。这意味着,只要开7张空头支票,就可以达到有期徒刑的最高刑期20年,惩罚之重令人咋舌。

也正是由于刑罚过重,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时有人已经意识到,即便再加大惩罚力度,也不见得有用。他们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探讨这个问题,即便不见得能够一下子找到解决之道,却把空头支票刑罚带来的问题逐渐揭开了。

如果说《违反票据法问题之研究》只是行政当局内部的研究报告,那么,这时进行讨论的已经有了民间力量的身影。

较早期的文章包括:1977年1月25日,曾经担任“经济部”部长的张兹闿在《国际金融简讯》发文《使用银行服务的一个坏习惯,所引起的“人头支票”问题》,明确地说:“如果社会上仍如此之滥,而银行处理支票仍如此马虎,则既使罚则增高至枪毙,仍不能堵塞此种漏洞。”张兹闿所谓“银行处理支票如此马虎”,是指开设甲种账户的审查如此不严格,以至于即便没有信用的人都可以钻漏洞开设。

张兹闿在这里提出了“人头支票”的问题,这也是台湾社会由票据刑罚衍生出来的另一大弊端。所谓人头支票,是指诈骗集团专门为了诈骗而使用的支票。为了对付空头支票问题,政府除了制定严厉的刑罚之外,还缩减了空白支票本中支票的张数,从最初的100张逐渐缩减到了25张,一个人刚开户时只能领到25张一本的支票本,并且只有使用完20张之后才能申请下一本支票本。随着信用的累积,他可以申请50张一本的支票本,最高信用者可以申请100张一本的支票本。

政府认为信用高者不会乱开空头支票,而信用低者即便出问题,也只有25张空白票。但这样的限制却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对于许多人来说,25张支票并不够实际的需要。

在困扰正常生意人的同时,这样的措施对于诈骗集团却毫无影响,甚至创造了一个人头支票行业。

诈骗集团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空白支票,会借用别人的身份证“买人头”积累支票。在最初阶段,“人头”们频繁地使用支票签发小额款项,并且总能及时还上钱款,因此他们的信用上升很快,一两个月后就已经可以申请100张的支票本。同时,当该支票本用完70%时,他们就可以申请下一本,也就是说他们最多能够积累130张空白支票。

当培养时间一结束,诈骗集团利用这每人130张的空白支票进行诈骗,使市场上在短时间内涌现出大量的空头支票。所有的人头支票几乎都是空头支票。

严格的管制限制了好人的生意,却阻不断恶意者的侵犯,因为他们总是能够钻到空子。

张兹闿的文章聚焦在人头支票上,虽然已经意识到罚则的无效,却未明确建议废除对空头支票的刑罚。

此处,1977年6月6日,台湾着名投资家、评论家邱永汉也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票据法上的罚则是否可以考虑加以废除》,明确提出了应该废除票据刑罚。

《空头支票处刑之商榷》

戴立宁的文章稍早于邱永汉,并且写得非常有条理,将空白支票刑罚的问题写得很透彻,明确指出必须废止刑罚,让市场自动调节人们的信用。如果是资金一时周转失灵,持票人和开票人很容易达成还款协议;如果一个人空头支票开多了,自然会失信于他人,也就没人再要他支票了。这样的惩罚足够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转,并不需要行政的干预。

在这里,不妨再追溯一下戴立宁对空头支票研究的源头。

第一,在东吴大学求学时期,戴立宁接受大法官林纪东的教育刑理论。这位大法官与兼职教授特别强调“悯刑”的观念。悯刑要求不做无谓的惩罚,也不做过分的惩罚。如果把无辜的妇女都关进了监狱,当然称不上悯刑。

第二,英美法系要求人们尊重传统,如果一个事物是通过传统慢慢发展起来的,并且符合人们的需要,那么就应该承认它的地位。法律只是在事后追认它的合法性,并在承认的基础上做出一定合理的规范。而远期支票也是台湾社会发展出来的一种民间信用工具,已经深入到经济的各个方面,法律如果废除它,只会导致民间金融更加混乱。

第三,戴立宁此时恰好处于一个过渡时期,许多他后期的理论正在形成,这时的他已经注意到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他认为如果市场可以自发地产生规则,那么政府就不要干预,政府所做的是对具有严重外部性的事情进行规范和参与。

第四,他之所以了解空头支票刑罚问题,得益于他的经历。在台湾大学时,他的导师韩忠谟是研究刑法的,作为研究生的他自然对于当时的票据刑罚有所耳闻。再到后来,戴立宁虽然一直在“财政部”工作,却也在大学里当兼职教师,教授商事法。商事法课程里包括了票据法,这让他警觉到,票据犯罪占据了所有刑事犯罪的70%,于是开始着手认真调查研究。

在《空头支票处刑之商榷》一文中,戴立宁用几个统计上的关键性数据来检验对空头支票处刑的实际效果。

第一,预防效果如何?

根据一般预防主义的观点,刑法是给没犯罪的人看的,让他们惧刑法严苛之可怖而不敢犯罪,那么,《票据法》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呢?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调查数据,在票据罪犯中,犯罪前知道《票据法》有刑罚规定的只占63.32%,不知道的占36.68%。更说明问题的是另一项数据,在回答签发支票时有没有想到将受刑事制裁的提问时,65.25%的人表示没有想到。他们认为自己只是签发一张支票而已,没有想到会被卷入到刑事犯罪中。

这个数据也反映了社会上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也不可能认为签发远期支票就是犯罪,所以不管处多重的刑罚,如果人们都没有感受到这是犯罪,那么所谓的预防则是无效的。

那么,对于特别预防主义的观点,即刑罚是为了教育,是否有效呢?

另一组调查数据说明了问题,数据显示,即便在坐牢之后,也只有48.37%的人表示已经感觉到了过去的错误,对人有愧,那么至少还有一半的人仍然不认为自己是犯罪。这还由于是政府部门做的调查,如果是私下里,表示不服罪的比例可能还会高很多。

这些事实无一不表明,人们即便入狱了,仍然感到莫名其妙,或者表现出不满。

第二,入狱人数是否下降?

重刑带来的恐怖后果就是入狱人数一再增加。戴立宁列出了1973年《票据法》把刑期从一年修订成两年后所带来的后果,这可以和1960年修订后的情况作一个对比。

前面已经提到,1959年和1963年违反《票据法》的案件数分别是22610件和40583件,接受自由刑的人数分别是43人和801人。

而第二次修订后的1973~1976年间,违反《票据法》的案件数分别达到36893、36619、68131和102067件,开始两年还显得节制,后来则每年以近1倍的增速冲高。

至于判处自由刑的人数则更加代表了问题的严重性,这四年间,分别是3540、4248、10623和19716人。

可以把1959年和1976年单独拿出来作一个对比。1959年没有票据刑罚的规定,只有个别的人因为涉嫌诈欺罪被判刑,且刑期不长,当年判刑人数是43人;不到20年的光景,1976年判刑人数已经增加到1959年的450多倍,刑期也是逐渐加重。与此同时,空头支票案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5倍。

第三,法院是否处理得过来?

由于票据案件占所有刑案的百分比大幅增加,法院的负担加重,法官们也不堪其扰,到了1976年,高等法院审理的68.74%案件和地方法院审理的69.25%案件都是票据案件,比起1963年的36.29%几乎翻了一番。可以说,每加重一次刑罚,票据案的刑案占比就增加一次。

这里,引用一段邱永汉的话,邱永汉在《票据法上的罚则是否可以考虑加以废除》一文中生动地描述了司法当局对票据犯罪不胜其扰、鸡飞狗跳的情景,可以作为一篇讽刺文学来阅读:

据说,最近司法当局最感头疼的是关于支票退票的案件有增无已。例如,台北地方法院一个月内受理的票据案件多达四五千件,如果由各推事分担审理,每人将承办200件左右。加上其他的刑事案件,每名推事的工作量真是够瞧的。

也许就为了这个缘故,四月开始,台北地方法院设立了“票据法庭”,由四个刑庭负责审理票据案件,而票据法庭承审推事每人分担的案件约在350件前后,至于票据法庭以外的推事承办案件则在100件上下。

单是这一数字就不难想见票据法庭推事们案牍劳顿的情形,但最使司法当局困惑的,还不是案件太多,理不胜理,而是根据票据交换所所送被告资料寄送传票时,往往会发现被告业已迁移他处,以致无法送达本人。不得已,以公函请求户籍机构代为查询,而根据新地址发出通知时,不是被告再度乔迁,就是“本人不住在这里”为理由,拒绝收售通知。最后,法院不得不以“公示送达”的方式,将传票张贴在法院的公告栏内,寄望本人看到后自行投案。公示30天,被告仍未投案的话,法院得以迳行判决,或将之拘留。但是,在此公示期间,法院仍应继续向户籍机构查询被告住所,如获得新地址,就得再一次寄送传票,要是遗漏了这一步骤,就构成送达不充分的要件,判决之后,被告得据以上诉。

民间罪犯充斥,官府不胜其扰,也难怪人们会感叹说“空头支票漫天飞、法曹案牍如山积”。

第四,关于欺诈和非欺诈的公平问题。

由于对空头支票的处罚过重,整个刑罚体系乱了套。本来,票据犯罪的严重程度远低于诈欺罪,但实际判刑上却可能比诈欺罪重得多。上文谈到了连续犯的问题,诈欺罪适用于连续犯罪的规定,于是最多只能判7年半,但票据犯的最高刑期已经到了20年,再高就只能是无期徒刑和死刑了。这样的判决显然有违公平。

第五,退票金额和退票数的关系,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也许还有人会说,前面所述的事实只能说明两点,第一,票据刑罚加重了,第二,犯罪人数上升了。但这时,人们可以争辩说,如果票据刑罚不加重,犯罪人数会增加得更快,如果废除掉票据刑罚,犯罪人数会出现更大幅度的增加。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将军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将军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历代将帅有的智勇双全,胸怀大志,驰骋疆场,所向披靡;有的精通战略战术,指挥千军万马,临敌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的忠心耿耿,保家卫国,马革裹尸,无怨无悔;有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命途多舛,几经沉浮;有的无勇无谋,畏敌如鼠,屡战屡败,贻笑大方;有的变节投敌,屈节卖国,为后人所不耻……总之,中国的将坛,群星璀璨,灿烂辉煌。今天的读者,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些将帅,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将其绝对化。
  • 清太祖努尔哈赤(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清太祖努尔哈赤(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本书介绍了一个足踏北斗天赐神勇的传奇英雄——太祖努尔哈赤。本书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合理的艺术创作,在广阔深邃的时代背景上生动地描绘了这一伟大英雄及其相关的各种人物,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战争图画、各具性情的人物图画、绘场绘色的风俗图画及柔情蜜意的感情图画。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斥着野心、杀戮、权谋、奇情。从血染黄沙的征战搏杀,到春意躁动的闺中逸闻;从皇亲贵胄的权力斗争,到市井小民的野趣俗情;从女真部落的繁衍兴盛,到明廷的腐败没落,均有力透纸背的笔墨渲染,如果说朝代是证明历史兴衰的元素,那么一代皇帝的传奇人生则为元素的波澜起伏寄予了无穷的韵味。
  • 大清相国魏裔介

    大清相国魏裔介

    本书从明末写起,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采用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笔法 ,生动刻画了清初名臣魏裔介从生到死,从入仕为官叱咤朝廷,到激流勇退久居乡野,死后却迟迟未能得到皇上封谥的辉煌却又布满凄凉的悲情人生。
  • 韩愈与柳宗元

    韩愈与柳宗元

    韩愈与柳宗元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头上顶着光环的人物,其文章不但在古代而且在今天都是学生的必读范文。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反不容易见到其真面目。有光环的地方,就有盲从,就容易放弃理性的思辨与探索。时至今日,普通学子对韩柳的认识又比古人深刻多少呢?
  • 你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学名家100人

    你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学名家100人

    《你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学名家100人》精选最具代表性的100位世界文学大师,通过翔实的生平介绍,精辟的写作特点分析,生动的代表作解读,呈现世界文学大师独特的精神面貌及其代表作熠熠生辉的艺术魅力,便于轻松掌握广博的文学知识。
热门推荐
  • 异世王妃:惹上腹黑冷王爷

    异世王妃:惹上腹黑冷王爷

    我去,现在不是流行佣兵穿越吗??自己这是怎么回事?他就是一练杂技的,竟然也赶上这潮流了。还遇上神马恶毒继母挡路,各种阴谋接连不断,这是要玩死他的节奏吗?“女人,你要对本王负责”,艾玛,这肿么个情况??不是有洁癖吗?不是对女人过敏吗?不是能冻死人,那这个眨着星星眼求负责的是怎么个情况啊?当她再次醒来,已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从头再来,看一代杂技皇后如何掐桃花,斩强敌,于异世携腹黑冷王爷叱咤风云。
  • 追爱酷总裁

    追爱酷总裁

    他们青梅竹马,一起成长、共同度过人生最美好的童年时光;他是她永远的避风港,最温暖的栖息地。他一直深爱她,但现实的桎梏、道德的枷锁却总让她百般抗拒他,爱她着了魔,他不惜一切摧毁阻挠。他说她是他的天使,却极其残忍的折掉她洁白的羽翼,圈养于华美的牢笼;他说她是他的一切,却生生毁掉她所有在乎的东西。爱情的帷幕拉开,隐埋幸福表面上的惊天阴谋被无情揭开,金钱、权势和个人感情交织在一起,血淋淋的争斗随之拉开序幕......爱情就好像那朵毒恶的罂粟花,情到深处,爱到极点,花便盛开。开得那般妖娆,那般凄美,幸福或毁灭却不得而知,然这场爱恨情仇的盛宴,没人能够全身而退。本文结局喜,慢热,过程较虐,亲跳坑要三思哟。
  • 最强召唤系统

    最强召唤系统

    刘丙天泡妹被打意外穿越至天龙大陆,身带游戏升级系统成为偏门的召唤师。岂知他的出现竟是预言之子,是魔界大军入侵整个大陆的契机!冥王、神兽、仙女龙,任凭召唤,成就天才之名。随着修为等级的提升,自己的身世慢慢浮出水面,却发现自己身上的召唤系统,魔界的入侵,神秘人的帮助,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阴谋。而刘丙天,他只不过三界选中的一枚棋子。只不过,他是一枚决心跳出棋盘、主宰命运的大棋子……
  • 王明阳集

    王明阳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四少的小狗:偷吻成灾

    四少的小狗:偷吻成灾

    “影孝溪,从现在这一刻开始,你就是我四少风宿羲专属的狗了,以后不管你在哪里在干什么,只要我有需要你就必须,马上立刻跑过来讨好我;我不需要你的时候你也得时时刻刻待命着,绝对不允许对别的人摇尾巴,知道了吗!!!”“啊!哈......”“死丫头,你这是什么反应?!”“哦,我无所谓啊,只要你负责喂食,负责把我养的白白胖胖,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姐是无所谓的。”“啊!哈.......”
  • 中国名侦探江南2:初出茅庐

    中国名侦探江南2:初出茅庐

    在破掉校园连续杀人案件和捣毁神组织的阴谋之后,江南根据线索毅然前往上海,继续调查神组织。在调查的过程中,江南开办侦探事务所,同时设计圈套,智擒国际大盗灵狐,并强迫灵狐成为事务所的员工。随后,一件件复杂诡异,令人震撼的案件接踵而至,江南和灵狐抽丝剥茧,将真相一一揭开,中国名侦探江南的名声由此在社会上迅速传播,为越来越多人熟知。而且在与灵狐查案的过程中,江南一直冷漠封闭的心也渐渐的在开始改变···········中国名侦探江南再度归来,第二部初出茅庐敬请期待。(读者交流群:286100517)第一部校园有鬼的在线阅读地址是腾讯云起,点击右侧我的作者名,进入作品也可以看到。
  • 快穿之主角配角

    快穿之主角配角

    给她重新取名的人唤她安宁,有一世长安之意,但她的人生一帆平顺为少,跌宕起伏居多!怀着放不下的爱恨纠结和满心不甘,在身死后安宁选择与无极系统签订合约,替无数不甘的人化解怨气,以另一种形式活了下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冷冥幽魂之冷情魔妃

    冷冥幽魂之冷情魔妃

    冷幽,鬼界召唤师,魔武双修前世的飞机失误疯爹爹的离家出走契约各路萌宠神兽被暗灵珠附体请问还有什么苦逼事情是冷幽没有遇到的?
  • 墨子凡

    墨子凡

    只因一个偶然的机遇,改变了他的一生。幼年无知闯祸,却反而被带上天庭。数百年后重新下凡,使得“通文阁”出世。这个不平凡的小店里,经常发生着松鼠追着猫跑的奇葩景象。冥冥中,这个小店注定会一直与故事相伴,让我们一起期待。
  • 朱光潜经典作品选集

    朱光潜经典作品选集

    《谈美》和《谈美书简》是朱光潜两本最为经典的美学入门书,语言通俗易懂,本书将这两部作品合为一辑。《谈美》是朱光潜早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阐释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谈美书简》是朱光潜晚年的心血之作,探讨了西方美学思想。《西方美学史》是美学泰斗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谈修养》是朱光潜对自己人生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也是作为过来人的他与青年的亲切谈心。本书针对青年人普遍面对的人生困惑,进行了分析和解答。全书由二十多篇文章组成,话题都是与青年人密切相关的,如立志、心理、伦理观、学问、读书、交友、性爱、恋爱结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