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哈萨克族风俗礼仪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传统生产方式密切相关,有着浓郁的草原游牧生活特色。
婚俗
1.婚前仪式
哈萨克族的婚姻十分重视血缘关系,同一个氏族部落内部严禁嫁娶,七代以内近亲不能通婚,这在古代哈萨克法典中作了明确规定。这种习俗延续至今,且被写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方法中。
在哈萨克族的婚俗中,如果父母发现儿子相中了外乡的姑娘或者自己发现了适合儿子婚配的外乡姑娘,就到姑娘家说亲。如果女方家有意,那么他们就要到男方家了解其家境。如满意,认为合适,那么临走时就告诉男方家同意这门亲事,可以继续进行相关仪式。男女双方的婚事议定后,男方父母及近亲带上礼品到女方家,女方家则邀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举行订婚仪式,哈萨克语称“乌勒特尔托依”,即得到生者和死者的祝福之意。前来定亲的男方父母及近亲根据经济状况,带来成马、小马驹或者布匹等礼物,而定亲的客人离去时,女方也要回送礼物,经济上比较富裕的人家要送马、牛、羊等牲畜,至少也要送一些布料等。
哈萨克族的婚俗中存在赠送“哈愣马勒”的传统习俗,即送彩礼的风俗。赠送的“哈愣马勒”,要根据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而定。在旧社会,部落头领或有权势的富裕人家最高彩礼为100匹马,而一般家庭也不能低于17匹马。根据史料记载,哈萨克族婚俗中的“哈愣马勒”习俗源于公元前作为哈萨克民族先祖的各氏族部落中。根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王迎娶解忧公主时,向汉廷进献聘礼3000匹马。
哈萨克族婚俗中,虽然男方要向女方赠送许多彩礼,而女方将驮运嫁妆的骆驼等大畜作为嫁妆一并转送给出嫁的女儿,同时向男方送去“克依特”,即娘家送给婆家的礼品,富裕人家赠送的礼品也有马匹等大畜。
订婚仪式后,小伙子要到女方哥哥家与姑娘会面,这是哈萨克族婚俗中的特殊习俗。在此之前,小伙子不能拜访女方的阿乌勒,这是小伙子初次登门女方家,男女双方正式会面,如果彼此欣赏,那么亲事的相关事宜可以继续进行,婚礼日期就可确定,否则,之前的订婚等仪式将全部取消。
哈萨克族中也存在子女未成年时由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一般由男孩的母亲带上礼物到女方家给女孩佩戴扎鹰羽的头巾,表示预订了婚约,将来女孩长大后他们要给儿子说亲,哈萨克族称其为“乌克塔胡”,即扎鹰羽。
2.婚礼仪式
在婚事议定,女方的嫁妆筹备齐全后,男方家遵照习俗,带上一定的礼品前往女方家娶亲,并确定婚期。婚期一到,新郎和伴郎在长辈的带领下到女方家正式娶亲。新郎不能直接到女方家,新郎必须下马步行走进阿乌勒,由男女青年出门迎接,并向新郎撒去糖果、包尔萨克等食品,把新郎请进屋子。而出嫁前姑娘在姐姐、嫂嫂的陪同下到亲戚家辞行,而亲戚长辈们要盛情款待前来告别的姑娘,临走时还要赠送马儿、布料、衣服等礼物,之后便要举行婚礼。哈萨克族的婚礼仪式要根据举办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来决定,一般部落头人或有权势的富裕家庭,儿女举办的婚礼非常隆重。在举办婚礼期间,要举行赛马、刁羊、姑娘追、摔跤、阿肯弹唱等娱乐活动。婚礼仪式后,姑娘要在娘家留宿一天后才可出嫁,一般在姑娘的母亲和其他亲戚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富裕的家庭给出嫁的姑娘赠送的嫁妆有新做的毡房、5~7峰骆驼和驮运的物品。迎来的新娘不能直接进入男方家里,一般新娘离家一箭之地处,由新郎的嫂子带领一群年轻的妇女前来等候。送亲和迎亲的人会合后,分散喜糖,并由最先接过新娘坐骑的人骑上新娘的马赶回家中报信,而新娘马鞍下事先准备的布料也归其所有,以示酬谢。前来迎接的妇女们搀扶着新娘来到婆家门前,早已在门口迎候的婆婆则将奶酪、包尔萨克和糖果等食品向新娘头上撒去(哈萨克语称恰秀)。待公婆和年长者入席后,将新娘领进新房,至此,在男方家举行的隆重迎亲仪式便开始了。婚礼开始时,首先要举行揭面纱仪式,在新郎父母毡房中进行,由揭面纱的小伙子手拿系有绸带的马鞭,在新娘面前用最美的语言吟唱“别特阿沙尔”歌,主要内容是欢迎新娘的到来和对新娘的赞美,以及对新娘告诫的一些话。之后,有老人为新娘做“巴塔”,为新人祝福,然后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如刁羊、姑娘追、赛马和摔跤等。
生育风俗
哈萨克族以能增加人丁为喜事,对怀孕的妇女特别关心和爱护,不让其承担重体力劳动。
在妇女分娩时,一般在房屋的右侧拉紧绳子,让产妇双臂挂着绳索而坐。如果孕妇不能顺产,围着产妇,用木杵狠击地面,口中念叨“降生啊、降生”。从孕妇的背后抱其腰部,称“拉腰”(哈萨克语称“别勒塔尔吐”)。除此之外,还要不停地用大铁锅煮肉,称其为比赛大锅,意为“大黑锅烧得快还是黑婆子生得快”,周围的人要祈福。婴儿出生后,脐带要由有威望的妇女来割,并称其为孩子的“肯德克阿帕”,即“脐母”。“肯德克阿帕”要缝制婴儿穿着的第一件衬衣,而孩子的父母则要向她赠送回礼。在孩子诞生的夜晚为了不让生育的母亲受惊吓,要举行“齐勒达哈纳”仪式,男女青年聚集在生孩子妇女所住的房子周围,通宵欢歌对唱,愉悦刚刚分娩婴儿的母亲。一般子女较少的家庭,“齐勒达哈纳”仪式更热闹,类似规模较小的喜庆活动。一般婴儿出生后40天内,要用羊尾巴炼出的油擦拭全身进行保养,并要拉伸其四肢。
摇篮礼
在婴儿出生后7天至10天,要举行摇篮礼,即放婴儿进摇篮仪式。摇篮礼规模不大,主家邀请左邻右舍的妇女前来参加,参加仪式的妇女都要给婴儿赠送衣物等礼物,表示祝贺。在摇篮礼上,同时举行命名仪式,邀请当地有名望的老人或毛拉为婴儿起名。有的富裕家庭也将起名仪式举行得很隆重,要宰羊庆贺。
满月礼
在婴儿出生40天时举行满月礼,即40天礼。要给婴儿洗澡,并第一次给婴儿剔除头发,参加仪式的妇女要给婴儿赠送礼物,并向婴儿祝福,向主人祝贺。
开脚锁
“开脚锁”,音译为“途扫凯苏”,是一个假想的开锁仪式。哈萨克人认为,小孩学步前,肯定有一把脚锁绊住了他(她)的腿脚,只有剪掉它,小孩子才能学会走路,少吃苦头,顺利踏上人生旅途。所以在小孩学步前要进行开脚锁仪式。父母邀请一位手脚麻利的人为他们心爱的孩子开锁。一般把黑白花绳或羊肠缠在小孩子的两腿间,边剪断腿上的绊绳,并由两人唱开锁歌,边牵着小孩向前走。据说,过去有钱人常把“开脚锁”仪式办得像割礼仪式一样隆重。
割礼
割礼仪式也是哈萨克族仅次于婚礼的十分隆重的仪式,是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以后形成的习俗。哈萨克族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在男孩子5~7岁之间举行割礼。举行割礼后,才算成了真正的穆斯林。以前,由毛拉或霍加切除男孩生殖器的包皮,而为此举行的仪式即为割礼。现在随着医学的发展,割礼也由医生进行。过去富裕的家庭在为孩子进行割礼时,一般给小孩赠送马驹或3岁马,作为割礼马将其拴在毡房外展示给参加割礼仪式的人们观看。举行割礼的那天,有的富有人家也要举办赛马、刁羊等娱乐活动,较隆重举办割礼仪式。除了哈萨克族外,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同样也有割礼仪式。
葬礼
哈萨克族的丧葬仪式与伊斯兰教密切相关,其葬礼基本上按照伊斯兰教规进行。在哈萨克族中,丧葬不仅是死者家的事,而且也是整个阿乌勒的事。一般人死后立刻派专人报丧,大家听到噩耗后,都纷纷前来吊唁并帮忙料理后事。人死后当天不能出殡,遗体要在家停放一天,要宰羊邀请毛拉念经守灵。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要为死者净身。净身者要细心地为死者用水全身沐浴三遍,洗干净身体的各部位,为死者剪指甲、理发,然后用白布缠裹遗体。最后举行加纳扎仪式(葬礼),出殡安葬。哈萨克族实行土葬,不用棺材。
根据死者身份的不同,出殡仪式规模各异。所有男性亲属都必须为死者送葬,而女亲属要唱着丧歌,哭着送出家门。
按照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对死者要进行长期的哀悼。一年内,死者家属不娶、不嫁、不设宴,男性不能参加姑娘追等娱乐活动。在此期间,死者的妻子和女儿,遇到与死者相关的事,要唱挽歌,其内容主要是死者一生的经历和业绩等,表示亲属对死者的缅怀和哀悼。
哈萨克族牧民转场时,在驼队最前面牵上死者的坐骑,要配好鞍具,盖上其衣物,这种马,哈萨克族称为“托勒阿特”(失去主人的马),而在死者周年祭日,将其宰杀祭奠死者。
死者埋葬后举行各种祭祀。在葬后7日举行7日祭,40天时举行40日祭,一周年后举行“周年祭”(哈萨克语称“阿斯别尔乌”)。死者7日祭时,向为死者净身的人发放衣物,以示酬谢。向为死者念经主持各种仪式的毛拉赠送马匹或羊只。
礼俗
哈萨克族向最尊贵的客人赠送马匹或者骆驼,根据客人的级别和身份,赠与衣裳,而年龄最小的也要赠送小花帽。
由于哈萨克族大部分在山区分散居住,以往的生活中没有旅馆客栈,因此,山区的牧民家庭热情招待来访的游客及出门远行寻找牲畜的牧民,这在哈萨克法典中有明确规定。所以,招待好来客是每个家庭应尽的义务,这种习俗至今还保留在山区的牧民群众当中。根据来宾的地位、身份招待宾客的礼仪,长期以来在哈萨克族社会生活中逐渐普及,并成为优良传统。在严寒季节来访的客人,如果被拒之门外死于荒野,那么这个家庭将承担一切责任。不按照习俗热情招待好客人的家庭,将要受到惩罚,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