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99500000002

第2章 找到立脚点,心安方有所立(1)

中国有句俗话说:“安居乐业”,意思就是说人只有住得安稳了,才能够有更多的心思去思考事业。人也只有先要找到人生的道理,找到安身的目的和道理,然后才会心里安稳,就如南怀瑾说的那样,心安必有所立。

人生于世,孤独一人。想要在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事业是很不容易的,在人生的路上遇到困难或挫折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人应该先树立目标,这样也就树立了人生的立脚点。心里稳当了,也就有了人生的方向。

先安身,后立命

南怀瑾认为人要做一番事业,做一件事情,要进行某种行动,必须先求安身,身安而后动。这句话总结起来就是人要先找到自己的立脚点,然后再提高自己的修养,塑造自己的素质和精神境界。

在《景德传灯录》这本书上,曾经记载过一段对话。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实际上,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安身立命是一项重要的思想内容。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在不断地对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内在关系进行体察和阐释的同时,也在苦苦搜寻着自己精神家园的最终归宿。

东晋的陶渊明少时既有大志,史载其“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然而,当时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使庶族出身的陶渊明备受轻蔑。在多次的宦海沉浮之中,他看到了世事的污浊、官场的腐化。于是,不肯因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的陶渊明最终挂印去职,结束了他长达十多年的仕宦生活。

在那个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的混乱时期,抱有济世安民之志的陶渊明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他辞去官职,回归乡里,与家人过起了“躬耕自资”的悠闲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生活虽然有些清苦,但是他那曾经壮怀激烈、忧心忡忡的激烈心情得到了片刻的安息。

陶渊明不用再和黑暗势力为伍,可以过着让自己心灵安静的生活。“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此闲适安逸的生活在他看来才是自己真正的心灵家园。

陶渊明确实是一个隐士,他的诗和他的人生哲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以至于儒家的士人一旦难以在政治上、精神上安身时就会想起这位隐逸大宗师,于是群起而效之。

但是陶渊明安身立命的方法毕竟是在社会大环境难以改变之下的无奈之举,不免给人诸多非议。儒家给人的信条就是要积极仕进,在这方面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安身立命之道更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家境宽裕的地主家庭,自幼便勤奋好学,虚心向人请教,20多岁便考取了秀才。此后虽然多次会试不中,但其始终坚守祖辈的教诲,好学上进,从而一步一步踏上了仕途之路。

在官场中,他“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不为当时腐败的官场所同化。他宽人律己,甚至不畏龙颜之怒而直言上谏。众所周知,清末官员贪污成风,武备松弛,列强侵略国土,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面对当时清朝衰落的趋势,曾国藩不与时同,始终站在儒家的正统观念上,力陈时弊,意图挽救遥遥欲坠的清王朝。当然,他更深谙中国历史,对升官保官有着深刻的领悟,所以才能升官最快,保官最稳。

在持家教子、处世交友上,曾国藩一直“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故而培养的儿女无纨袴之习,荐举的同僚、学生多为栋梁之材。

曾国藩严格地遵守着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价值观、道德观,这些对其日后编练湘军,“绞杀”太平军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先自治,后制敌”,“扎硬寨,打死仗”等便是其军事思想的重要精髓。

曾国藩的为人、为官、交友、治军,虽有诸多争议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数十年为官以及戎马生涯中,自始至终以儒家的思想来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谨慎处之,同时又不乏果断之举,所以才在文学上、军事上取得了时人难以比拟的成就,最终成为清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成了显赫一时的封疆大吏。

曾国藩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找准自己的目标,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坚持不懈,然后我们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而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所要追求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也在工业化的滚滚浪潮中不断摸索,不断定位。有的人心浮气躁,难以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自己的思想意识也在随波逐流,终至一无所成。所以南怀瑾说现代人无所安身的道理,是心无所安,也就是无所立。

我们在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提高自己家庭生活的品质,甚至在参与着社会进步的某个环节。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命途多舛”,在自身的奋斗过程中屡屡失利。然而,你要记住:地球不是平的,人生也是一样。

而身要有所安,就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困苦,耐得住别人的讥语,在自己选择的正确道路上勇敢前行,那么我们就有了安身而后动的基础了。

同时,我们在苦苦寻找自己安身之道时,塑造自己良好的品格,树立崇高的理想,这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找好自己的立足点,由简趋繁,由易至难,练好自己的基本功,那么“立德、立功、立言”也就不请自来了。

没有立脚点,浮沉于世间

南怀瑾认为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没有立脚点的人,浮沉于世间,水高了就浮上来,低了就沉下去。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周围也许能看到很多。

比如那些曾经令人憎恨的民族败类。他们毫无良知与责任,毫无民族气节与尊严。当社会清平之时,只会隐匿于社会的角落之处,丝毫不敢嚣张放肆;一旦时局混乱,他们便蠢蠢欲动,进而兴风作浪。这样的人是为社会所不容的,他们最终会为大多数人所唾弃,被社会前进的滚滚车流碾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反面教材。

又如那些混迹于社会的投机分子,他们在世间沉浮,没有是非善恶的观念,蝇营狗苟,为人做事不择手段,直到实现自己的罪恶勾当才得以暂时罢手。他们的行为为人所不齿,受人鄙薄,直至如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

而那些立足于自身,立足于现实,立足于正确的思想,立足于正确的价值观的人,则往往会取得不凡的成就。其事业为世人所推崇,其精神为世人所称誉。

于是,我们看到了楚汉相争中,萧何镇守关中,安置流民,恢复农业生产,修建宫廷、县城,颁布法令恢复秩序,安定民心等。这些广得民心的措施不仅巩固了刘邦的后方立脚之地,更是保证了其在前线兵员和物资的急切需要,从而为其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还看到了海尔从曾经亏损上百万元的小厂,通过立足于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市场策略和产品服务,从而逐渐成长为了全国家电行业的龙头老大。

当我们把握住自己的立脚点时,我们便能够有的放矢开展自己的事业,展示优秀的文化,发扬不朽的精神。我们便能够登高而博见,顺风呼而闻者彰;便有假舆马而致千里的气魄,假舟楫者而绝江河的雄心。

当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自己的希望在何方之后,我们沿着这条道路前行,便会取得我们引以为傲的成绩。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少年时期便立志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以及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境遇。此后,他积极推行平民教育,创办社团,进行民主活动,他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整个国家的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可谓鞠躬尽瘁、奋斗终生,称得上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认为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他的观点可以说是站在了教育的一个很高的立脚点上,去阐发教书育人的深刻含义。

毛泽东说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说他是“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可见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巨大影响力。因而,可以说陶行知以及他的精神不仅属于我们这个民族,更属于全世界。

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在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这本是不错的,我们不仅要有适合自己的立脚点,更要追求立脚点上的平等。这就如同追求平等的受教育权一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赛跑,才是我们讲求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

没有立脚点,我们便要在世间浮沉游荡,飘忽不定,难以抓住自己想要的事物;有了立脚点,我们便有了根,有了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据地”,便能够前进后退,左右开阖,却又不失稳重和信心。

这一有一无,几字之差,但要人真正抓住,却要费一番心力。“为伊消得人憔悴”,“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都是有可能的,那时就需要我们耐得住这“寻寻觅觅”之中的“冷冷清清”,忍受得住无限愁苦之中的哀伤,保持住命途偃蹇、备受打击的信心。

在《西游记》这部典故中,玄奘西天取经路遇的苦难有真的,有假的;有偶遇的,有必经的;有故意的,有无心的。他们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成正果,可见取得真经的艰难程度。

我们苦思冥想,投身实践,去搜寻自己的立足点,想必也得费几番周折才能够寻得到。而当我们“度尽劫波”之后,就会发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而人们在有了立脚点之后,就不会如空中的风筝到处飘浮,不会再像墙头草一般随风摇摆,不会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

这个立脚点是什么?它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正确方法,判断事物的正确途径,体察事物的正确态度。有了这个立脚点,人们就会拥有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获得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当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就能够多一份从容,少一份怯懦;多一份执著,少一份懈怠。有了这个立脚点,人们也就能够更好地安身立命。

做人就应有自己的风格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无论你承认与否。做人就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这是一种做人的姿态与风度,也是一种修养与智慧。

南怀瑾认为任何人都有个标准,如果没有一个风范、没有风格,这个人就完啦。

那么怎么才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呢?

首先要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要乐观、开朗、自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积极向上的力量。人们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工作、学习以及生活都会得心应手,还能够感染别人,给人带来快乐,播撒无穷的力量。玫瑰赠人,手有余香。人们把微笑、关爱、敬意送给别人,不仅让别人感到一丝快慰,留给自己的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古人荣启期说过:“值得我快乐的事情太多了。天地生有万物,唯有人最为高贵,而我得以为人,这是一乐也;人有男女之别,我得以为男人,这是二乐也;人生有不得见日月,未离襁褓便夭折者,而我年已九十,身体还很强健,这是三乐也;至于贫穷,乃是人之常情;死亡,乃是人生终结。处常而待终,有何不乐呢?”

由此可见,每日每时抱着一种乐观向上的心理,烦恼忧愁就会离你远去。把心放宽,不患得患失,那些繁琐的小事也就没有什么可在意的了。儿童因为天真而充满快乐,不会有成年人的众多忧愁。

因此,人们只要少一些计较得失,不过多地看重功名利禄,就会拥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就会天天与愉悦握手,也会带给别人美好的氛围。

其次,人的谈吐要诙谐有趣。有的人说话过于呆板,有的人则过于直接,因而说话显得枯燥无味。

林语堂先生就是一位幽默大师。曾经有一次,林语堂先生参加一个学校的毕业典礼。但是有许多人的演讲时间太长了,因此直到11点多才轮到林语堂发表演讲,当林语堂先生演讲时,他说:“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大家乍听懵然不懂,随后仔细品味就都大笑了起来。还有一次,林语堂在外国的一个集会上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情妇。”

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人生观的观点,一种应付人生的方法”。谐而不谑的说话、动作均可以让别人深受感染,让别人高兴,让别人在快乐之余感受到你的无限魅力,感受到你别具一格的做人风格。

再次,人们多在学问上下功夫,让自己的学问见识变得丰富。当你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所说的话具有十分深刻的含意,能令人品评回味,就会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做学问做得扎实,有深度也有广度,自然就博学多才。与人交往,为人处世自然也就有着不一样的风度,有着不落俗套的风格。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秦秦宓难张温一节中,秦秦宓的博文巧达就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这段说的是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推行联吴抗魏的政策。孔明派人出使东吴,意欲与孙权重修盟好。孙权也答应了,于是就派张温进行了回访。

张温到了蜀国之后,很傲慢,一日在宴席上看见一人不请自到,感到很奇怪。于是,他就问孔明:“此何人也?”

孔明回答说:“姓秦,名秦宓,字子敕,现为益州学士。”

张温笑着问:“名称学士,未知胸中曾学事否?”秦宓严肃地说:“蜀中三尺小童,尚皆就学,何况于我?”

张温进一步问:“且说公何所学?”秦宓回答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

同类推荐
  • 言行要低调细节要高调

    言行要低调细节要高调

    本书内容包括:说话低调是一种人生境界;把握低调原则,忍让也是一种智慧;不要在言行上贬低任何人;从细节入手,做最好的自己;把住细节关,铺平交际路;靠细节提高你的沟通能力等。
  • 责任胜于能力2

    责任胜于能力2

    现在的社会并不缺少有能力的人,但每个企业真正需要的则是既有能力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才。如何激发员工勇于负责的精神,协助把握人生成功的先机?本书中全球500强企业奉为圭臬的理念和价值观,是为你造就优秀员工的第一思想准则和行为指南。这是一本造就优秀企业和员工的职场箴言,是一本体现完美职业态度的培训经典,也是你把握人生成功先机的必读之书!
  • 释放一段时光给心灵

    释放一段时光给心灵

    《释放一段时光给心灵》用一个个渗透着仁和爱的故事,向我们展开了激荡人生的壮丽画卷。本书文笔优美,笔触细腻。通过仅150个哲思故事,能让读者在美好的阅读体会中,挖掘到幸福人生的和悦泉眼。
  • 世界很浮华,守住这颗心

    世界很浮华,守住这颗心

    本书以“抚平浮躁,守住本心”为主题,让你学会在浮华世界中以平常心面对得失,在磨砺中获得成长,在烦恼时合理调节情绪,能找到幸福的真谛。帮助你抚平生活中不时袭来的躁动,领悟世事沧桑,守住那份难得的真心和初心,好好地爱与生活。
  • 做事的智慧与禁忌

    做事的智慧与禁忌

    用智慧的方式做事,你将迅速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而如果做事触犯禁忌,一番辛苦之后也许是徒劳无功的。《做事的智慧与禁忌》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例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运用正反对比的方式,将告诉你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做事才能更容易获得成功。合上《做事的智慧与禁忌》后,相信你一定有所收获。本书由廖康强编著。
热门推荐
  • 朴素荒原

    朴素荒原

    带你领略远古荒原的善良和凶猛并存的世界,领略龙笑的成长之路。
  • 封灵师传奇:诛妖有桃花

    封灵师传奇:诛妖有桃花

    她痛心质问:“不关我事,你为什么不信我?”他目光如冰,话锋如刀:“欠债要偿,你把双膝给她,我自会代替你的双腿......”她饮下孟婆汤,嘴角冷笑:“妖孽薄情,我只愿来生,诛尽天下妖孽。”他救下她,眼里满是天真:“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成为一个好人
  • 出格者

    出格者

    若这世界为我编织了一张巨大的蛛网,那么我会撕烂这张网,抬头看看这个世界的真实!
  • 诗集

    诗集

    作为一本诗歌读物,本书选稿的基本原则是不论门派,但求好诗,鼓励勇于承担,直面现实,体现汉语诗性魅力的写作;无条件地向那些将汉诗带入成熟、开阔、高贵、大气之境界的诗人致敬,向那些给汉诗的未来投注新活力、体现新难度、创造新格局的诗人致敬。写诗在今天比起任何时代都更是一项寂寞的事业,新世纪诗歌版图的拓展,有赖澡雪精神,日益精进的一代人的共同戮力,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隐忍自处,孤怀独往,引领风骚的巨匠与杰作的出现。我们也将不遗余力地发现新手,向有借鉴价值的实验之作开放。
  • 神佛录

    神佛录

    只求一片净土,奈何天地相欺!天若欺我,我定踏云逐日,摘日月,毁星辰;地若欺我,我定掘地三千,擒阎罗,扫幽冥!
  • 寻魔弑道

    寻魔弑道

    无上神朝为何离奇消失?诸神无道为何能受尽世人尊崇?万古密局又是谁与谁在博弈?一口黑剑,一尊黑鼎,一位身世不详的少年,又是什么让他踏上了一条诛神弑道之路?
  • 逆光·元年

    逆光·元年

    仙女棒画一个心,爱得流光溢彩。太妃糖加巧克力,甜到天旋地转。你曾陪我买金鱼,我送你一只小“维尼”熊。你说我的笑声就像夏天的烟火喧嚣又灿烂,我喜欢你用微翘的鼻子轻轻磨蹭我的双颊。我们靠在一起呢喃细语翻看第一年的笔记。还有很多很多……也是这个仲夏夜,我们种下一个秘密,约定来年还要在一起,看它开出怎样的甜蜜。
  •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正鉴于此,我们择取古本、兼采众本,精校精审,荟萃众家之长,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编成。《易经》的六十四卦详解,是全书主体。按经上、经下分为两章,每卦独成一节,各节皆有原文、译文、解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可先窥其门户,后登其堂奥,由浅入深,从而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本书在保持了传统《易经》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努力为读者提供可以深入阅读的平台,以期让每个读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一本《易经》。
  • 叱咤红人韦小宝

    叱咤红人韦小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孙冠华看着林峰微笑的说道:你,还爱我吗?林峰轻笑着说道:阳光如你,单纯如你,我依然爱你。孙冠华笑了笑,许久没有说话,然后看着林峰的眼睛在次问道:如果,你知道我是她,那你还会爱我吗?林峰歪了歪脑袋,看向天空,然后站了起来,低头看着孙冠华说道:会啊,因为我喜欢蝴蝶啊
  • 斗灵邪帝

    斗灵邪帝

    预言师说他将毁灭半个大陆、占卜师说他的未来堆砌通天尸骨、灵战士、灵骑士、灵弓手、灵陷师、灵师、诅咒师、规则师盛世出英雄,千骄万杰、谁能笑傲同代,登临万古绝颠?他会告诉你,复仇者的血路,终点,将是凄迷的辉煌……御姐、萝莉、萌妹子、小辣椒,精彩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