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91800000018

第18章 乾隆十三年(1)

17.自失

在乾隆十三年这个不祥的年头里,还发生了哪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呢?

苏州一案是所谓“大不称心”几件事中,没有提到的一件。之后复因各省屡有聚众抗官事件,特命刑部照陕甘刁民聚众之例,立即正法。

到乾隆十四年的秋审、朝审,皇上还一改从前的做法,不留情面,大批勾决,即行处死。

一时大狱叠起,形成前所未有的恐怖气氛。据说,昔日时的宽仁皇帝,一下子变成了铁腕皇帝,整个朝廷为之震惊。这一切似乎都是由于丧妻后产生的一种变态心理。皇上在处决他的大臣时,不再垂泪颁谕,心中戚戚,而是怒气冲冲,心安理得。由寅畏小心,一变而为生杀予夺,逞情而为。

刘松龄的书信中并未提及此事,但他所说假如在江苏、浙江发生了什么起义的话,是否也有所指,我们就很难断言了。不过,对于“金川之役”,他却是有很多看法。

乾隆十三年处理的另一大事,正是“金川之役”。金川处于四川西北部,地势极为险恶,气候恶劣异常。乾隆十至十二年,在金川附近的“瞻对之役”中,清廷用兵二万,耗帑百余万,结果只草率了局。金川之役则耗费了军费近二千万两(当时一年岁入惟二千七百余万),调用十万官兵(加夫役几近二十万人),死伤数万,阵亡总兵、副将、参将等将领数十人(对方只有人口一万,战士数千)。为了这场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惨败,处死了经略大臣讷亲、川陕总督张广泗、大学士庆复等。战争最终以一个虚假的“胜利”结束(它成于另一个亲信大臣、皇上的妻舅傅恒之手),以之挽回在全国面前丢尽的颜面。

这在乾隆朝十几年时间里还是没有过的。

十三年十二月辛卯,上谕:朕实为大不称心。如果说表达了对皇后丧仪风波的一丝自责之意,对这两次战争就更明显了。针对瞻对之役,上谕:

既已失之于前,不可文饰于后。此一事,我君臣皆不得辞未曾妥酌而率尔兴戎之咎。

对于金川之役,更屡次谕及:

朕心深为追悔,不知上年何以办理至此,岂非前谕所谓命运使然者耶?朕思用兵一事,总系从前不知其难,错误办理,今已洞悉实在形势……此事错误,朕君臣同之。朕既知而速改,……乘此收局,犹为未晚。若更日引月长,无所底止,何以善其后?部库帑藏,内地民力,皆所当惜。

而更重要的则无过于对乾隆初政第一大事——粮政努力的自责。

乾隆初年,政府成倍增加了仓储和扩大了赈恤力度,至少它在救灾中——那几年灾害颇多,特别是乾隆六到八年——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也带来很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如同其他许多事情一样,积因已非一日,皇上早也有所觉察,但迟迟难以下定决心罢了。

在乾隆八年两江赈灾时,皇上就有过一番检讨。但认为那不过是一个短期现象,因此只采取了一些权宜措施。乾隆十二年十月十三日,御史欧堪善重提这一问题。十二月戊辰,终因“迩年以来,(米价)日见腾贵”,发动了一场对粮政和粮食问题的大讨论。时距皇七子永琮出痘而殇,尚有半个月时间。上谕:

朕思米谷为民生日用所必需,而迩年以来,日见腾贵,……夫商贩流通,贵则征贱,间或暂时翔踊,何至连岁递增,有长无落?

若谓囤户居奇,此实弊薮,然自地方官力所能禁,何至全不奉行,任其垄断累民?……

若谓户口繁滋,则自康熙年间以来,休养生息,便应逐渐加增,何独至今日而一时顿长?

若谓水旱偏灾,则亦向来所有,何以从来未闻如此之贵;且亦当歉者贵而丰者贱,又何至到处皆然,丰歉无别?

若谓康熙年间仓储有银无米,雍正年间,虽经整饬,亦未详备,今则处处积储,年年采买,民间所出,半入仓庾,未免致妨民食,此说似乎切近,……朕反复思之,不能深悉其故,亦未得善处之方……

因此令各省督抚“详求得失之故,据实陈奏”。

其后几个月时间里,在经过一番小心的试探之后,各省督抚纷纷把他们的意见奏告上来,共有二十余份。自乾隆初年以来,这种“汇议”已有过多次,如有关矿政、水利,以及禁铜、禁烟、禁酒,等等,而这一次恐怕就是最著名的了。

粮政方面的努力已持续了十几年时间,现在要求“下马”,这能行吗?对这样一个政体来说,最不愿意面对的就是所谓“失败”了,它可能引起各种连锁反应,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因此即使没有那些政治风波,那些官员们也有充分的理由格外当心了。

封疆大吏们各执一词,又像是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各个角度开说着各自的道理,生怕没能团弄好皇上,事与愿违,惹出不必要的麻烦。不过,毕竟由皇上先带了头,他们那些大胆的言论,也就不显得那么尖锐和冒失了。终于,矛头都对准了人事上的原因——采买过多。或可与这些地方大员媲美的,是大学士傅恒在金川战事中如何“诱导”和“维护”皇上下定“收局”的决心的。

其时“运度驳杂”,特别是“自办理金川军务以来,一切政务,未免因此分心”。诸项大事交织在一起,交互作用,没想倒促使皇上下了决心。乾隆十三年七月,讷亲在金川的败报传来(同时关于粮政的大多数奏议已经上报),与其拖延下去,似不如快刀斩乱麻为好。新的决策就这样定了下来,上谕:

迩年以来各省米价不见其减,而日见其增,反复推究,莫知致此之由,……众论颇以为采买过多,米价益昂。因思生谷只有此数,聚之官者太多,则留之民者必少,……朕既知初意之失,不可不为改弦之图……

令各省常平仓谷悉照康熙雍正年间旧额,其多贮者,以次出粜,著大学士等妥议具奏。所谓“既知初意之失”,已与“罪己诏”相去不远,跟着政策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其时,几乎接到一个败报,即有一个新的决定出台。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大学士等议复:通计十九省应贮谷三千三百七十九万石,较之乾隆年间定额四千八百万石,计减一千四百余万石。

为此皇上不惜回到雍正朝苛严的老路上去,乾隆十四年二月己亥,上谕:

朕恭阅皇考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见批示原任浙江巡抚黄叔琳缓征一折,备悉外省官民,沽名邀誉,藉端逋欠情弊,曲中隐微。仰见皇考聪明睿智洞达治体,朕远不能希踪万一。

迩年来各省督抚,凡有奏请缓带旧欠钱粮,朕必降旨俞允……督抚身任地方,固当爱养斯民,亦宜兼筹国计。如偶遇水旱歉收,民力果属拮据,自应据实陈奏。不然,则违道干誉之积习,与顽户猾胥之浇风,亦当深戒而切禁之,毋谓殊恩之可以滥邀也。

乾隆十七年,谕:

所有存贮实数得十分之三四,即不必亟资买补。其动帑委员采买之处,似可概行停止。

随后,米价也随之下降并趋于平稳。

但此一事中,亦不免有虚夸、好名之一面,日后曾于《御批纲鉴》(卷40)中写道:

常平亦不过救什伯于千万耳,曾力行之,终无实效……利不什不变法,废之而其怨者将益众,毋宁仍旧贯而不为其已甚,斯可耳。

乾隆二十一年三月,上谕:

事当据理据实,慕虚名而为多损少益之事,初年或有好名之心,今则经事久而见理真,不为此矣。

乾隆初年的“粮政事件”就这样中止了。它前后贯穿了乾隆初政十几年时间,到乾隆十三年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以致粗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清代史书中几乎没有关于此事的记载。又像是有人蓄意隐瞒,清廷档案缺失最严重的就是乾隆朝前十三年这一段了(比照前后两个时段都少了很多)。

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从此,皇上放弃了他“回向三代”的宏大目标。一个常人对于普通的“失败”都难以接受,何况关乎到他——要知他虽未经民选,却是抱着一番信念,有理想,有抱负,而充满自信的走上这个位置的——的毕生事业呢!此刻皇上心中的痛苦,真是不可言喻。

历史是一个大整块,在“乾隆十三年”这件事上,不能不看到皇后之死和金川之败的原因,也很难说哪一个是带有决定性的因素。而只能说,粮政困扰是时间更持久,层次不同,或者也是更应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政治事件。它的一“进”一“退”,都亟富有意义。

皇上也多少意识到了,这一“退却”决非无谓。他后来追述说:乾隆初年,打算充盈仓储,一举解决粮政和粮食问题;实行一个时期以后,“旋因市价增长,即令停罢”。开始认识到,“陈编所载余三余一之文,固为足食本计,第在当时原属地广人稀,又列国各守其封域”;而今情势变易,“何如即以此留之民间”,政府“临时善为补偏救弊”而已;除此之外,恐“无他一劳永逸之计也”。

又说:“以君养民则不足,使民自养则有余,诚不易之论”;若“举身家衣食之切务,皆委之在官”,官米有限,“焉得人人而济之?”“大概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扞格”。

事隔多年之后,还说:“(米粮)何如留于闾阎,听其自为流转?”米粮盈绌,“总在转运流通,源源接济,方不致市价腾涌”;“若概欲官为经理,势必有所难行”。

当时还很少人认识到这一高度,唯袁枚批评流民留养资送制度时说:昔日“病在恩之过少”,今之“病在恩之过多,遍地皆赈,故转而生游惰之志”,与其如此,“何必纷纷官办”?

由此可见,乾隆十三年粮政决议的真正含义,是在政府角色的深刻转变,而并不在于粮政一个方面,以及国家粮食储备的数量多少,更不是为节约钱粮起见,或为一时的财政紧张所致。

乾隆十三年以后,随着粮政方针的改变,其他一些方面也出现了政策的“收敛”。

如何定义这一个“收敛”和确定它的范围?粮政无疑是首要的一个,其中包括捐监的停止,流民留养资送制度的废除,烟禁、酒禁的解除等等。其他还有:

停止金沙江等水利、河工及地方工程;

停捕蝗收买蝗子等“非概可经官办理”者;

改商业贸易之官办者为“仍令商办”,“而官为总摄照看”;对蒙古开垦发布严厉的“封禁令”;

限制和固定“火耗归公”以来增加的地方行政开支;

定满洲相杀例,于秋审时俱入情实;

停止由大学士、九卿通行甄别现任科道;

著停止进呈经史;

著停止使用奏本,一律改用题本,“以示行简之意”。

恢复屡次免除的米豆关税;

定关税赢余,一照雍正十三年额;

停议改铸钱文,“以不治治之”;

从初期对天主教较为和缓的做法,改为厉行禁止传教;

浙江海塘(北岸)动帑官办,(南岸)不若酌从民便,听其自为修补;

在其他一些地方,则出现了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一类的现象,……等等。

皇上为此也得到了不少经验教训,其中之一,就是经过十几年的执政,有了更多的实际经验。乾隆十四年十月戊寅,上谕:

盖执两用中,必随时消息。当临御之初,因人命攸关,实切切而不忍,宁失之宽。今阅历既久,灼见事理。若一味姑息纵舍,则失之懦弱。裁度因时,方得权衡不爽。非有意从宽,亦非有意从严。且非前此从宽,而今又改为从严也。此中斟酌苦心,众人安能尽喻,是以详悉谕令知之。

所谓“阅历既久,灼见事理”,或“天下事有言之近理,而行之了无实际者”,“知其一不知其二”,以及“务虚名而受实祸”云云,大约也都是指这一类情形。

“收敛”的那些内涵是很难用由“宽”变“严”来解释的。尽管由宽转严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现象,“宽严之辨”也成为一个被多次议论的话题。

不过,乾隆初期并不是一味从宽,只宽不严的。比如,处死曾静、张熙,比乃父可是还要“严”了;甄别僧道,也不能说就是“宽”;对于“聚众”,始终都是“严”的;在扩大仓储上,更有许多地方“严”过了以前。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乙亥,上谕:

总之办理事务,宽严当得其中。若严而至于苛刻,宽而至于废弛,皆非宽严相济之道……朕降此旨,非于即位之初申饬诸臣以示威,欲其畏惧也。

明摆着是有其“严”的一面,并申明必要时还须用“严”的。乾隆元年以后,即发生若干从严的实例,五月庚申谕:

朕御极以来……去其烦苛,与民休息,并非宽纵废弛,听诸弊之丛生而置之于不问也。而内外臣民,不喻朕意,遂谓法令既宽,可以任意疏纵,将数年前不敢行为之事,渐次干犯……

朕看此等情形,天下臣民,竟有不容朕崇尚宽大之势。《传》曰:宽则得众。《易》曰:元者、善之长也。朕以天地好生之心为心,岂肯因一二无知之辈,即自改其初志。但治贵得中,若于玩法之徒,亦用其宽,则所谓稂莠不除,将害嘉禾。倘不速为整理,恐将来流弊,无所底止。是以近日处分臣工数案……

为治之道,固当如是。朕岂忽变而为严刻者哉……总之治贵得中,事求当理。不当宽而宽,朕必治以废弛之罪;不当严而严,朕又必治以深刻之罪……则朕之百姓,可以永久受朕宽惠之泽矣。

乾隆六年七月癸亥,谕:

近来鄂善、喀尔钦、萨哈谅及赵国麟、卢焯等案,皆朕准情酌理,不得不如此办理者。而外人不能深知,未必不以为涉于严峻。即进言进讲诸臣,颇有以效法皇祖崇尚宽大为敷陈者,则外人之议论可知矣……

从古帝王,以优柔寡断而致败者恒有之,从未有振纲肃纪,生杀予夺,大权不移而致败者也……夫栽培倾覆,惟人自取。或宽或严,总归一是。成心不可有,定见不可无。朕岂中无主宰,忽然而宽,忽然而严者乎?……

同类推荐
  • 大明之不败妖孽

    大明之不败妖孽

    明中期,朝野奇葩妖孽横行。对付妖孽,我更妖孽。非人锤炼的少年神刀不败,江湖邪道公认的妖孽,被俘后从人到树,石中复生,联手王阳明唐伯虎,百家争鸣镇魔屠兽,拯救天下苍生。
  • 财倾大明

    财倾大明

    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如果大明有钱,那流寇和满清鞑虏都不是问题。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金融大学生获得了一个玉佩,让他可以来回穿越自己前世和今生,并且可以携带双手触碰到的东西一起穿越,这样让他感觉到自己发财了。所谓独发财不如众发财,他依靠两袖金风行走天下,所到之处上至贵族官僚地主豪商,下到普通庶民百姓,都在他的银弹战术之下弄得跪地投降,纷纷主动结成利益集团。“我要让流寇、建奴、西方洋人,都统统在我的金山银海里面摔死淹死,让大明帝国的皇帝,在我的银弹之前跪下唱征服!”本文关键字:种田、赚钱、练兵、打仗、泡妞、开疆拓土、海外殖民
  • 穿越古代娶媳妇

    穿越古代娶媳妇

    怎么说呢?就是田园种树,逗狗放猪的游戏人生。
  • 极品御弟

    极品御弟

    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而且是最没有用的那种男人。无意中来到一个陌生的古朝,还变身为王爷。胆小怕事的他,该如何改变自己以前的人生,用这个全新的身份去过上一段崭新的生活?还是个处男的他,又该如何去讨取古代美女的欢心?若是心爱的女人爱上了别人,他又是如何征服那少女的芳心的?且看一个小人物的自白,一个没有武功,没有异能,没有文才,只知道耍无赖的混混,是如何混的风生水起,美女投怀的。----------------------------------------如果你觉得本书还有点意思,请大力收藏。看了一段时间,觉得本书还值得,请推荐。
  • 大宋天命师爷

    大宋天命师爷

    一朝回宋土,小小师爷挥戈从戎,开封富甲,高俅、六贼、笑破奸佞权争,战天下英雄,金祖完颜、辽帝耶律、草原天骄。只为我大宋安宁,跨马过处皆宋民,血染之地皆宋土。群龙并起,翻云覆雨,颠倒乾坤,紫薇星出,谁与争锋,累累白骨铺路,为之为,天上日独明,天下帝权倾。《大宋帝争》且看小人物张权如何在战火和权谋中,步步为赢。
热门推荐
  • 超级狂医

    超级狂医

    太上老君炼丹童子——徐甲,惹怒玉皇大帝,在孙猴子的庇护下,魂穿人间。凭着一手炼丹术、医术,风水,道术,混的风生水起。
  • 网游之争霸上古

    网游之争霸上古

    上古时期,仙,妖,魔三界大战,诸神陨落,元神或是直接消散,或是被封印,或是化作无数碎片散落在三界各地,诸神大战导致三界生灵涂炭,许多传承被失落,上古被分解成无数失落遗迹与秘境宝地,许多天才地宝应运而生,经过数千年的修生养息,三界渐渐的初具规模的时候,一群异族人世悄无声息的进入这个世界。最终,究竟是仙妖魔三界重上历史的轨迹,还是异族人争霸三界,成仙封神,一切且看《上古》为你演绎。
  • 血色南朝

    血色南朝

    本书叙述了上自晋末,中经南朝的宋、齐、梁、陈,下至杨隋灭陈等六代“易君变国”的全过程。既歌颂了开国君主(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果敢的英雄气概,又谴责了他们为夺取帝位而采取阴险自私、草菅人命的残暴做法;既对齐朝的萧鸾、梁朝的侯景、陈朝的陈顼这些中道篡位者做了辛辣的讽喻,又揭露和抨击了史上罕见的荒淫乱伦皇帝刘骏。特别是,本书还重点揭露和抨击了后主们(如:刘义符、刘子业、刘彧、刘昱、萧昭业、萧宝卷、陈叔宝)荒淫无能、重用佞臣、嗜杀成性、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行径,揭示了他们必然会因此而得到废黜和弑杀灭亡的命运。同时,本书还描述了在封建君主们糜烂宫闱之中,妃嫔们享尽奢华和侍女们惨遭荼毒的情景。
  • 最终进化

    最终进化

    末日降临,全球进化。当一只猪开始追杀人类,当一只老鼠开始吆喝着称霸世界,当全球遍布丧尸的足迹……人类一旦赶不上全球的进化,只能灭绝。富豪散尽千金只为买一块面包,校花辗转床笫只为吃一包辣条,文明的秩序崩溃,道德被生存的欲望掩盖,一切只为活着。新生还是毁灭?一切尽在《最终进化》!
  • 绝色狂妃狠倾城

    绝色狂妃狠倾城

    流水葬落花,更凭添牵挂。粉面含笑微不露,嘴角衔颗相思泪。一朝穿越,竟变成废物,崛起之路正慢慢向她走来。一切都很美好,她是冥神,他是魔君他们一心杀敌,就在那一战,他负伤,消失,渺无音讯,相传,他带着一个女子走了。十年之后,他又重现她身旁然而,她带着她的哥哥径直从他的身边走过————————————————“既然你走了,为什么还要回来折磨我?你知道我有多心痛吗!莫要再说多余的,你现在立马走开,我不想再见你!”他的难言之隐又是什么?——————————————一滴泪,从他们的眼角滴落他们谁都放不下谁!
  • 万古圣魔

    万古圣魔

    罗辰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居然附身到了一具诡异的童尸之上,他拍了拍脑袋无奈的展开了自己的传奇。想要成为罗辰的敌人,就要做好在骨灰盒里忏悔的准备,且看罗辰如何一路高歌猛进,斩仙灭魔……
  • 愤怒的公牛也会笑:罗伯特·德尼罗传

    愤怒的公牛也会笑:罗伯特·德尼罗传

    罗伯特·德尼罗(1943-)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演员之一,他所塑造的一系列银幕形象不仅成为世界电影史的不朽经典,也让更多的人喜爱并迷恋上了电影。秉承方法派体系的德尼罗独创了“获得授权”的表演理论,以改头换面的方式挑战不同的角色,其间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使他当之无愧地得到同行的尊敬和钦佩。
  • 吾族为皇

    吾族为皇

    “龙腾大帝荣耀的一生,有太多偶然的因素在里面,但是有两样东西,是其他帝王所不具备,甚至无法理解的,它们一个叫八极,一个叫兵法......”出自《东陆大帝史,龙腾大帝篇,卷三帝王品质卷首语》”
  • 执渊星空

    执渊星空

    封印大陆,一个沉寂了近十万年的神秘大陆,被阵禁封锁,与世隔绝。在这里,没有人类,只有灵兽幻化的‘人’。而慕庵,出生起便生活在封印大陆的少年,身为一殿少主,其人类身份与封印大陆的‘人’们身份格格不入。饶是如此,他却成为岁月长河中踏出封印大陆的第一人,肩负着打破封印大陆阵禁解救‘族人’脱离的重任。他真正的人生历练,便由他踏出封印大陆开始。且看他,如何腾渊出陆,傲啸强巅,纵横八荒,赴进星航,光其命芒,倾泄星空之汪洋……
  • 烈焰春萌

    烈焰春萌

    悠闲的午后,慵懒的阳光洒落在池塘上,掀起一片光晕,少女倚在一边发呆。这里是翠航山的深处,一个叫做馆的私人别墅。来到这里已经一个礼拜,而这几天发生的事情,好像梦魇一般。而且这个梦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