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鹿每年有两次长距离的迁移,在山区则沿着水草丰盛的河湖沿岸前进,以度过食物缺乏的冬季。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驼鹿面临的是血与肉的搏斗,大森林又成为虎狼横行的乐园。这时,驼鹿虽然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食物“营养”自己,但又整天心惊肉跳,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虎狼口中之“佳肴”。
驼鹿性情温和,愿意同人接近,可驯化为家畜,现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林区的交通运输工具。
“清道夫”貂熊
貂熊,又名狼獾,当地老百姓叫它山狗子或飞熊,是寒温带针叶林区的特有动物,与黄鼠狼、紫貂等同类,是食肉目鼬科动物中个体最大者。
貂熊体形似狗,外形既像獾又像熊,体长76—86厘米,尾长18厘米,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较长,尾巴蓬松且长,全身披深棕色毛,背部较深,两侧较浅,喉部有白色斑纹,胸部有块红黄色毛斑,四肢和腹部黑色,尾尖黑褐色。足迹印似人脚迹或熊足迹,后脚总是踩在前脚迹上。体形似獾,尾像貂,足类熊,叫声似犬吠。头大嘴短,耳短而直立。体粗壮,四肢短健,掌面宽大。
每年4—9月份,是貂熊寻偶交配的季节,此间,常能听到如犬吠的貂熊叫声。翌春3—4月,通常每胎可产2—3只貂仔。幼仔经过三个月的喂养,才能吃些杂食。两年后,幼仔才能性成熟,三岁便可交配繁殖。
貂熊惯于夜间活动,尤其晨昏时刻和阴天更为活跃,并善于根据乌鸦等动物的活动,迅速发现动物的尸体。它是以动物尸体为主要食物的凶猛动物,常捡食其他食肉动物的“残羹剩饭”,对大自然起着十分重要的“清道夫”作用。另外,貂熊也吃榛鸡、蛙类、小鸟及鹿类动物的幼崽。
貂熊像个流浪者,无固定的安乐窝。经常挤占狐狸、獾子等动物的洞穴。侵占不着时,就随便在山坡裂缝、石头堆的空隙或枯树洞中栖息,无论森林、沼泽、山地、平原、冻土地区或岩石裸露的山顶,都能适应,真可谓“四海为家”。
冬天,黑熊“蹲仓”了,候鸟南迁了,貂熊自然地到处觅食,一昼夜可跑20—45公里。
貂熊还是个善于运动的“全能运动员”,既会上树,又会游泳。从树上或山冈上跳下时,四肢上的长毛和尾毛蓬松飘动,大有飞翔之势,所以,又有“飞熊”之美称。
弱肉强食,貂熊软的欺负硬的却不怕。它敢于伏击比它身体大几倍的驯鹿、马鹿、驼鹿等。常常埋伏在树上,当它看到小狍子、狐狸、水獭等动物在树下路过时,就疾速跃下,用利爪抓住,伏在猎物背上,咬住脖子不放,一直咬到喉管断气为止。嘴馋时,还敢到猞猁的嘴边去抢东西吃。它也常吃一些比它小的松鼠、野鼠、松鸡、榛鸡等。有时,遇不见可口的佳肴时,也得吃一些浆果、松子等素食。
貂熊性情活泼,动作敏捷,走起路来轻巧无声,有时还像猫一样,高高躬起背部。貂熊借助于大自然,还有着自己的“隐身术”。它的毛色随季节,一年变换两次。冬毛棕褐色,背部中央和四肢较黑,夏毛淡袍色,背部中央和四肢的毛色仍比较深暗。使它爬在树上或躲在林中、草地时,与枯草落叶的颜色相仿,伪装得连猎人和捕食它的动物都不容易发现它。
如果貂熊遇见鄂伦春人的猎狗,准吓得魂不附体。因为猎狗一旦发现它,就会穷追不舍。貂熊被追急了,就会放出“催泪弹”——一种臭液,猎狗被熏得打嚏喷,呛得晕头转向,于是貂熊趁机逃之夭夭。
因貂熊极为稀少,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早在1984年被国家列为第一类保护动物。
“独往独来”的金钱豹
金钱豹,又叫银钱豹、文豹。金钱豹体形似虎,但比虎小,尾巴长。体黄色,全身密布圆形或椭圆形黑褐色斑点或斑环,状似古钱,故名“金钱豹”。胸腹部及四肢内侧毛色趋淡而近乎白色,其上遍布稀疏的深灰色的斑块。
金钱豹和虎同属于食肉动物中的猛兽,蹄印都像猫的一样,呈圆形,但比猫大得多,属于猫科。豹和虎的蹄印不一样,豹的掌后印有三个脚趾印,而虎的后趾都是平齐的。豹的爪可伸缩,趾垫、掌垫厚实发达。
适应能力强,是金钱豹生活习性的一大特点。不管森林灌木丛,还是平原湿地,乃至荒漠草原都是它栖息的地方。金钱豹为季节性多次发情的动物。每年1—2月发情,配偶期数日或十余日,晨昏交配,每日十多次,每次持续数秒钟。若无受孕,雌豹可再发情多次。大约三个月以后,受孕雌豹可产2—3只小豹,多者可产5只,母仔共同生活到秋末或冬初。金钱豹活动范围与食物的丰盛程度有关,领域内不允许同性同种的个体共栖,范围用自己的粪和尿标志。其大小随生存质量、食物及性别而有很大差异。常因食物的影响而迁移或游荡。繁殖季节有固定巢穴,筑穴于密林中或灌木丛、草丛、岩洞或树洞里,构造简陋,底垫物仅为一点干草和自己身上的落毛。
金钱豹会上树,跃起来会在空中转弯。常栖息于多树的平原,喜隐伏在大树上。主食中小型草食兽,捕食时一般不穷追,而先是找个地方隐蔽起来,像虎一样,待猎物走近时,冷不防跳起来,静观默守一阵,确认没有危险时,它才出来正式“享用”。
据北大荒的当地老百姓们讲:金钱豹一般独来独往在山林中,捕捉食草类动物。只有在冬天,实在找不到食物时,才下山闯进村庄,伤害家畜家禽,在天亮前返回山林。金钱豹的粪虽然与虎的粪一样都是骨渣和杂毛,但它不像老虎随地拉,一串串的,而是都是圆球形,它一般拉在两山相接的凹处坡上。在黑夜,金钱豹的眼睛会发出微弱的光亮,远看,像两盏小车灯在闪亮。
据50年代开发北大荒的老职工们说,当年遇见金钱豹时,豹子不敢接近人,光是蹲着看人。后来,进山伐木,水利工地放炮,金钱豹害怕,就躲进深山去了,多年来已很少见到金钱豹了。1984年,国家把金钱豹列为一类保护动物。
不朽的碑林
世人瞩目的北大荒(黑龙江垦区),不仅是块神奇的土地,更是块英雄的土地。在这五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耸立着一座座纪念碑。这些纪念碑已成为北大荒人进行爱国主义和光荣传统教育的基地。
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
位于黑龙江省兴凯湖北岸的档壁镇,过去只是八五一?e3ac农场一个不见经传的打鱼点。它南距俄罗斯图里洛格镇两公里,以向东汇入兴凯湖的白棱河为国界。这里南临烟波浩渺的兴凯湖,北倚叠翠溢彩的完达山,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中俄贸易口岸。“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就坐落在档壁镇旅游区。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是和新中国第一任农垦部长、中国农垦事业的奠基人王震将军分不开的。当年,王震将军带着全身留有七处创伤的身体,亲率十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从黑龙江畔到完达山麓,从松嫩平原到兴凯湖之滨,五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留下了将军的足迹。
1993年3月12日,王震将军走完了他的人生征途,在广州溘然长逝。然而,北大荒人却没有忘记他。为了纪念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中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委员会、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经中央同意和黑龙江省委批准,委托牡丹江农垦分局,于当年的10月,在他当年踏查过的八五一?e3ac农场十队东南角的档壁镇建立起了纪念碑。
踏上花岗岩铺成的台阶,映入眼帘的是用数万粒鹅卵石镶嵌成的五角星及五色土,象征着北大荒人来自五湖四海;抬头望去,是挺拔、庄严的纪念碑,高780厘米,由红色大理石建造,正面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的金色碑名:“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
纪念碑的两侧是巨幅玻璃钢浮雕,生动地再现了复转官兵、移民、科技人员、地方干部、知识青年共同开发北大荒的历史画卷;碑的背面记述了王将军率领开发北大荒50年艰苦创业的历史。高85厘米的王震副主席戎装半身汉白玉雕像,坐落在云灰色天然大理石基座上,象征着王老享年85岁。整个纪念碑四周和通道两侧,栽着165棵红松,并铺以草坪花卉,象征着垦区165万人民怀念王震副主席。纪念碑的整体设计遵从王老亲属特别是王老夫人王季青的意见,将突出人民群众整体形象的纪念碑和浮雕列在前面。整个建筑是用花岗岩砌成的,象征着北大荒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和坚强的性格。香港友人朱荣驹为这项工程捐献最珍贵的非洲红色花岗岩,以作为“碑址”的原料。
朱荣驹,是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的十万转业官兵中的一员。1978年,为了继承父亲的遗产,他迁居香港。到香港后先开办了宝球云石厂,后来又在广东省东莞市兴建了环球云石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朱先生身为富翁,不忘大荒之情,多次回垦区探望,曾赠送八五一?e3ac农场面包车两辆,向完达山食品厂投资100万元,开发“乳珍”新产品。当获悉垦区要承建“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时,他主动要求捐赠石料。朱先生无限深情地说:“这碑非同寻常啊!这是对王震将军的纪念,这是对开发北大荒业绩的表彰和歌颂,这是矗立在北大荒人心中的丰碑。”
1994年9月,这座纪念碑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十三烈士纪念碑
在二九一农场福山南一公里处的高岗地上,有一个纪念碑。碑的正面镌刻着一行大字:“二十三烈士纪念碑”。
1954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奉中央军委之命,从山东省广饶地区挥师北上,移垦北大荒。二师所属289团、290团、291团,分别在松花江两岸和小兴安岭南麓建立了以部队番号或以地名命名的军垦农场。
291团以一营机炮连为主,组成了一支三百多人的运木大队,为建场筹集木材。战士们来到虎林县境内的二道山头,用树干、树枝、羊草搭起了简易工棚,在山下的小清河打捞早年日本鬼子扔下的困山材。一天夜里,工棚突然起火。郑加真先生在《北大荒移民录》中是这样叙述这次火灾的:
1954年12月28日晚8时许,一座工棚失火了!当时,劳累已极的战士们进入梦乡,惟独战士陈福昌坐在火炉旁烤着鞋里的乌拉草。他太困了,但为了野外作业,他不得不把湿漉漉的乌拉草烤干。一不小心炉火将草烤着,在棚内用树枝、树条搭成的床铺。刹那间,整个工棚变成了一团大火。火卷风,风卷火。临近的另一个工棚也相继起火,变成了一片火海。
火势凶猛。既无水源,又无防火工具。两个工棚72名战士,大部分脱险,幸免于难。但,赵和太等23名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55年1月3日,农建二师党委和虎林县政府召开了五百多人参加的追悼大会。会场上一片哭声,沉痛哀悼死难烈士。殉难的23名烈士平均年龄只有25岁。他们刚刚脱掉军装,怀着对未来美好理想的憧憬,却永远长眠在这块黑土地上,他们默默地躺在虎林县“开国纪念林”烈士陵园里,那英魂依然思念着未竟的事业。终于,在他们的团队创建二九一农场30周年的时候,战士们流着泪,排着队,将他们的骨灰和墓碑,从几百里以外,又接回了战友身边,在这片高岗地上,栽下了松树和鲜花,竖起了“二十三烈士纪念碑”。
赵尚志烈士纪念碑
在宝泉岭农垦分局尚志路北端的尚志公园里,远远就可望见矗立在园中的“赵尚志烈士纪念碑”。
宝泉岭垦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抗日将领赵尚志、李兆麟等领导的三军、六军经常在这一带活动。
1940年,赵尚志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1941年秋,敌人特务机关得到赵尚志在汤原、萝北地区活动的情况后,立即增派驻鹤立的警察大队,进行了七天的“讨伐”,没有发现赵尚志的任何踪迹。1942年元旦期间,在驻鹤岗日军长林大佐的指挥下,经过精心策划,定了诱捕赵尚志的计划。他们派遣特务头子刘德山,化装成收山货的老客进山,寻找赵尚志的踪迹,这个刘德山是赵尚志过去的一个随从。他在山里找到赵尚志的小分队后,谎报经历,假装积极。赵尚志虽经审查,但未识破其奸,遂将其收留在小分队里。
2月12日凌晨,赵尚志根据刘德山提供的假情报,率小分队袭击梧桐河警察分驻所。天将拂晓,队伍到达离分驻所两公里处时,刘德山借故留后几步,乘人不备,从背后向赵尚志开枪。赵尚志腹部中弹受伤,但他忍着剧痛,回手开枪打死了刘德山。枪声一响,埋伏在附近的伪警察队,在日寇警长的指挥下,向赵尚志和他的小分队包围过来。赵尚志把文件全交给在他身边惟一没有受伤的战士,命令其立即转移,而他自己则忍痛进行掩护,后因流血过多,在昏迷中被俘。
敌人把赵尚志抓到梧桐河分驻所进行突击审讯,赵尚志在审讯中宁死不屈,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据伪三省警务厅给伪满洲国政治部的报告记载:“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年仅34岁的赵尚志英勇地牺牲了。1950年松江省人民政府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将赵尚志殉难地附近的宝泉岭农场二十一队所在地命名为“尚志村”。
宝泉岭的人民永远缅怀民族英雄。1984年4月,宝泉岭分局党委作出了《关于建立东北抗联烈士赵尚志将军纪念馆的决定》,发出了《关于赵尚志将军捐款立碑的号召书》,号召全局青少年为赵尚志烈士捐款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