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数着,还缺两响,等了好半天,证明确实是哑炮了,我们才跑过去。等我们到跟前一看,牵引架变形了,另一个轮胎崩漏了。再看一看车上,有几小块冻粪。当时,在场的人们傻眼了。我想笑,却又不敢。怕人说我们是有意的。后来,我们都怕有责任,都说自己的炮眼里放的炸药少:“我放了三管。”“我放了两管。”
反正就五个炮眼,二十多管炸药不见了。多亏哑了两炮,要不,说不上惹多大的祸哪。
晚上,连长从团里开会回来,和指导员吵了起来,说要狠狠处理这帮小子。可法不责众,又不知具体是谁干的,最后这事不了了之了。
可后来听说,团里、师里都下了通报,点名批评了七连。
“懒人出懒主意,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黑熊王国
黑龙江垦区八五四农场位于三江平原东部、完达山南麓离虎林县城北35公里处的迎春镇。八五四农场的黑熊养殖试验场,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
完达山因有大片原始森林,常有黑熊出没。黑熊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当地人称“黑瞎子”。当年狩猎者击毙黑熊后,先剜腹取胆,生而吞之。据《本草纲目》记载:熊胆能退热、清心、平胆、明目去翳,能杀蛔、蛲虫,药用价值比较高。数年前,熊胆粉入药靠国外进口。近几年,随着荒原的开发,黑熊逐年减少,农场科研人员经过努力,通过人工饲养的方法试验活熊取胆汁,取得了初步成效。
这个养殖场始建于1986年,当时林场的宋喜林同志从报上看到养熊的报道后,便动了心思。开始,他养了四头小黑熊,同时他到外省和省内的大专院校走访学习,以掌握饲养、管理、手术取胆汁等技术。经过几年的努力,这里养的黑熊已发展到百余头,还投资三十多万元建起了黑熊自然繁殖房。目前,这里已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黑熊饲养场。在外边自由散漫惯了的黑熊,到了这里可就不那么“潇洒”了。室内一只只铁笼子都编上了号码,笼下是为人抽取胆汁准备的小泥坑,那一只只黑熊在笼子里来回走动。一号笼关的那只熊足有四百多公斤,场长告诉我们,这个黑熊是刚建场时花了30元钱从一个猎人手里买下的。当时这只黑熊只有十多公斤,虽然它被驯养了好几年,依然兽心不改,两爪攀着铁栏杆,鼻子“呼哧、呼哧”地发出响声,双目圆睁,瞪着来人。1995年5月,这个养殖场又生产了七只小黑熊,宣告了黑熊繁殖研究的成功。
技术人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说:“熊崽饲养到成熊后,兽医在其胆部埋上一个管子,以备取胆汁用。起初,黑熊感到胆部痒痒,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加上饲养时注意消炎,刀口愈合后,它更满不在乎了。”
据介绍:每只熊平均每年取胆汁七次,一只成熊可连续取胆汁5—20年,每只成熊取胆汁年纯收入在两万元以上。该场手术取胆汁、胆汁加工、包装等已形成系列生产,产品获得了国家卫生部和药检所颁发的新药证、销售证和检验证。
熊是一种性情温厚、软的不欺、硬的不怕的动物。在北大荒有棕熊和黑熊两种,人们统称它们“熊瞎子”、“黑瞎子”。
熊走起路来别有风度,同一侧前后两腿同时动作,显得很机械。熊虽属食肉动物,但有时也以素食为主,它吃各种浆果、树籽、树根、青草,有时也吃昆虫和鱼虾,马蜂的蜜是它最喜欢的珍馐了。
仲春时节,睡了一冬的熊从“仓”中出来,到处寻觅果腹之物,以填饱饿了几个月的饥肠。一个月后体力得到补充,该“谈情说爱”了。但它们绝不沉溺于儿女私情,更不忠贞于爱情,“蜜月”一过,“夫妻”便分道扬镳,来年春暖花开时又另觅新欢。
捅马蜂窝是熊的拿手好戏。马蜂毒性大且凶猛,体长三厘米左右,通体黄色,筑巢地下,大蜂群可达上万只。50米外可闻群蜂纷嚷之声,人们惟恐避之不及。可熊却不在乎,它大摇大摆直奔蜂巢,群蜂对这不速之客报以猛烈进攻,怎奈熊浓密的长毛,马蜂很难蜇透。偶尔,鼻子和嘴遭到袭击,蜇得熊尖声号叫,但他决不后退,合身扑在蜂窝上来回滚动,然后掏出蜜汁四溅的蜂巢,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熊捕鱼本领还很高明。它坐在溪流里,一动不动,以自身的特殊味道吸引游鱼。小眼睛机警地观察水中动静,发现目标后,用掌猛拍几下,鱼儿无一生还。有时熊在小泡子里跑来跑去,把水搅浑,鱼儿经不起浑水的冲呛,只好漂在水面,任它大饱口福。
冬季来临,吃得膘肥体壮的熊瞎子上山找树洞,或在沼泽地里的土墩上做窝冬眠。进窝前,它先围绕转几圈,然后猛跳几下一头钻进去。进窝后它不吃不喝,蛰伏不出,开始长达四五个月的冬眠,也称“蹲仓”或“避素”。闲饥难忍时,便舔前掌,致使津液胶脂渗入掌心,因而它的前掌特别肥硕、名贵。时间长了,舔得掌垫鲜红。这时猎取得熊掌为“朱砂掌”,质量最佳。熊胆是养肝明目的昂贵良药,熊掌位居四大山珍之首,熊肉是难得的美味,熊皮自古列为贡品。
如今,八五四农场黑熊养殖试验场生产的黑熊胆系列产品已初步形成规模,熊胆粉、胆粉胶囊、熊胆酒等产品,以其货真价实、质量可靠的特点赢得了信誉,从黑熊的人工驯养到人工繁殖、饲养,以及取胆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都有了新的探索和成绩,他们的许多科研成果正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北大荒并非亘古荒原
北大荒(黑龙江垦区),是一块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地。据近年来发掘的历史文物推断,至少在两万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足迹。
库查河西岸的“阎家岗遗址”
在位于哈尔滨市区约23公里处运粮河右岸的阎家岗农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于1991年在场部中心区竖立了一块永久性石碑,上边刻有“阎家岗旧石器时代遗址”字样。
1982年—198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人类与脊椎动物研究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队、黑龙江省博物馆、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联合组成的考察队,对位于阎家岗农场木材场院内的一号营地和啤酒厂院内的二号营地进行了考察,并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四年中共挖掘坑44个,获得旧石器晚期智人头骨化石1片、石制品9片、骨器若干和30余种动物化石等标本3000余件。经我国权威考古学家鉴定,阎家岗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活动遗址。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吴茂霖、张振标教授为遗址出土的人头骨化石做鉴定,并命名为“哈尔滨人”头骨化石。1985年7月,美国新考古学派奠基人、墨西哥州大学教授宾福德一行来考察,对该遗址的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几年来先后有美国、日本、加拿大、台湾及国内很多专家专程来遗址参观考察。1991年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阎家岗遗址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遗址的发现,把人们对我省人类活动历史的认识又提前了一万年。
兴凯湖畔的新开流遗址
在兴凯湖农场的大湖岗上,省水产公司为了在小兴凯湖养鱼,一面堵住了丁家亮子的口子蓄水,一面为防止水位过高把口子冲开,故新挖了一处泄水通道,建筑一处小闸,置网拦鱼,故称新开流。
兵团时期的1971年秋,团值班连进行武装拉练,捡到一些陶片,上报黑龙江省文化局。第二年的4月,省里组成考古队,兴凯湖农场派22连4排四十余名女战士配合挖掘近4个月,挖掘28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132座、鱼窖10座,出土了2000余件以鱼鳞纹、水波纹为特征的陶器和以渔猎工具为主的石器、骨器、牙骨角器等,年代距今5400年上下。这些文物同年在哈尔滨历史博物馆展出后,运往北京。经国家有关专家鉴定,这是一处有别于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的富有鲜明特点的遗址,并在故宫博物馆作专题展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于1981年1月27日公布,新开流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2年立碑保护。
据史书记载:兴凯湖畔,五千多年前就群居着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夏禹定九州时,各族来朝,包括“鬼慎”,即“肃”。周武王代商以后,肃慎人与中原的交往更加频繁。这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带有浓厚的渔猎色彩。它可能是肃慎先人的文化遗址。在发达的陶器上都带有美丽而繁缛的纹饰:常见的鱼鳞纹,象征着兴凯湖中游鱼身上金翅金鳞的鳞片;鱼网纹则象征着千孔百洞的鱼网;水波纹是碧波荡漾的湖水的图案化。不但再现了新开流渔猎生活的场景,且富有艺术性。这些纹饰都是渔猎生产活动在艺术上的反映。后来就把以新开流出土文物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统称新开流文化。
这些文物古迹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在北大荒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劳动、生活。
友谊农场的“凤林古城遗址”
全国规模最大的农场——友谊农场,不仅以高度的机械化水平闻名全国,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大批拓荒者光临。
近年来,在友谊农场境内陆续发现汉魏时期满族祖先挹娄、勿吉人曾经生存居住过的古城遗址154处,其中古城址62处,古居住址92处,另有猛犸象等古生物化石遗物点6处。最有代表性、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当属在六分场四队附近发现的凤林古城。它周长6300米,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该城共有内外九座城,城城有城墙、护墙河,其中第九城四个城角楼及中间突出的马面型尤为明显。据城中发现的一万多家古居住址推算:当时人口已达十万之多,并结束游牧走向定居生活,初步呈现出国家的雏型。从中挖掘了五百多件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和玛瑙文物。国家文物局的专家经实地勘察,一致认为:友谊境内的古城址居民群落散布之密,特别是凤林古城保存之完好,在国内实属罕见。凤林古城是汉魏时期遗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黑龙江古代历史上的第三城。
二九农场的汉、金代古遗址
在黑龙江和松花江会合处的三角地带的二九?e3ac农场,不仅发现了金代古遗址,还发现了汉代古遗址。
1973年,有关考古单位在黑龙江中游调查时发现了汉代挹娄人的文化遗址——蜿蜒河遗址,被称为蜿蜒河文化。197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博物馆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出两座房子。1978年,省文物考古队来到二九?e3ac农场,对蜿蜒河以南的四十队古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出三座房子,房内出土的文物类似蜿蜒河遗址,经科学测定,这遗址迄今大约两千年左右,正当汉代。
1973年6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队在二九?e3ac农场三十队东北一里多的地方,发现一座古城,呈方形,城周长约1460米,在这座古城址的西北约0.5公里处,便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墓群。同年7月,考古人员组织部分兵团战士,对这处墓群进行挖掘。历时两个月,挖掘了其中的12座墓,出土300多件文物,其中有陶瓷、铜铁、金银、漆器等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
据专家考证墓碑为金代中晚期。大墓的主人是在城内居住的女真贵族,小墓则是他们的侍从或奴婢。三号墓是其中最大的土葬墓,里面有随葬的珠宝玉器和金银装饰器,十分豪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金列腰佩,这套腰佩现陈列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它的上部为一鉴金银盒,子母扣,出土时被数层丝绸包裹,最里一层为罗,上面织出绣金线花图案,银盒两侧各有一串玛瑙珠,大部分是椭圆形,底部有黄金叶托,银盒下方以黄色丝缀一多面体水晶球,球下为两片长方形玉石条,两端各有一孔,玉石条下为枝形玉石块,最下部为15个红玛瑙珠。在银盒下面,还缀有长方形金饰,两侧各有一缠枝花长方图案。内镶有两块红玛瑙,周长37.3厘米,银盒径8.4厘米,长方形金饰长5.9厘米。这一考古证明:在金代中晚期,此处有了人和密集的城堡。
查哈阳农场的“金界壕”
查哈阳农场的早期开发,要追溯到北宋宣和三年。1115年,女真族统一了北方,称建元,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南),国号大金。金天辅五年,金廷为防御被赶出的辽人和游牧民族的侵扰,置东北招讨司,派重臣泰州总管婆罗火,阿什河流域的万余户猛安、谋克、顿用于泰州。列置堡障,筑堑为界,设达里带百堡,史称“泰州边堡”,又叫“金界壕”、“老边壕”、“边堡”。
“金界壕”全长2500公里,筑垒穿堑,逶迤绵延,全边三段:东北路起内蒙古莫力达瓦自治旗——尼尔基镇北的嫩江右岸至雅鲁河人科尔沁草原护林河畔;监黄路自鹤五河堡至承德市北围场;西北路由围场起西抵呼和浩特市西;界壕北部,沿着查哈阳农场渠首主干线——金边分场——太平湖分场——长吉岗农场二、三生产队,同内蒙古阿荣旗的边界上行走59.7公里,在查哈阳农场境内有27公里。边堡古城之处,分别在金边分场十一队和太平湖分场八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