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流水,转瞬间凤河和丹凤结婚十年了。连续生了四个孩子:老大喜安是男孩八岁。老二喜如是女孩五岁,老三喜泰女孩三岁,老四喜山是男孩,刚刚一周岁。四个孩子全是奶妈带大的。因为丹凤非常要强,始终不肯辞去工作。生完孩子两个月便又去上班,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1918腊月末,在外面的哥仨全家回到龙城,这18口人的大家庭可热闹极了。凤海和凤江的孩子都长大了,也全都上学了。
小妹丽影已经长成了一个婷婷玉立的少女,因为龙城没有中学,所以在省城女中上学,一直在学校住宿。现在她已经毕业了。她很活泼,也非常聪明,和三哥一样,在班级一直把住第一名不放。这次哥哥嫂子们回来她非常高兴。整天围着三哥三嫂问这问那。有一天她非常严肃地和三哥说:“三哥,我想和你谈一件最最重要的事。”凤河一看小妹一本正经极其严肃的样子,就开起了玩笑:“小妹的事这么重要?是要找婆家吗?三哥一定洗耳恭听。”
丽影打了三哥一拳:“人家和你说正经事,你别开玩笑。”“小妹,什么事?你就直说吧。”
“三哥,我希望你回到龙城办一座男女生合校的中学。”“为什么?”“咱们龙城和周围各乡有好几万人口,只有两座小学,没有一座中学。小学毕业后,家里有钱的可以到省城去念中学。家境不好的就只得辍学。这样龙城的孩子、外乡的孩子就都没有机会念中学了。如果你在龙城办座中学,就会使很多孩子受到中学教育。将来再发展,三年后增加高中班,你就是为全城人造福了。”
丹凤说:“小妹说得对。凤河,我们怎么没想到这个问题呢?”凤河高兴地拍拍丽影的肩膀,笑着说:“我小妹长大了,真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么点小岁数,就能为全城人着想,真是难能可贵。你说的这个问题的确很重要,我和爹娘合计合计,也许不会让你失望。”
16岁的小女孩提出的议案引起全家人的极大重视。一天大家都在的时候,凤河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丽影和我说,要我在龙城办一座中学,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咱们全家商量商量。”
爹说:“我是个大老粗,斗大的字我认不了一口袋,扁担放在地上我不知道它念‘一’,所以办学校的事你们定。我一定不拉你们后腿。用多少钱,尽管吱声,我好提前准备。“凤海说:“反正那些钱也不是我们的,拿出来办学校是为百姓造福的大好事。我看丽影这个想法很好。老三,你就琢磨出来一个办法,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凤河说:“我们拿出一部分钱,在北门外买几十垧地,盖三十间教室,盖五间办公室,再盖十间宿舍,平整一个大操场。大哥二哥你们在黑龙江买些木材,运回来,爹雇十几名工人,打几百套桌椅,我看有一年差不多就能建起一座中学。我在省城和龙城招聘几十名教师。争取后年春天开学。”
凤江说:“进木料的事我包了,我和山里的木材商熟,保证按期到货。”丹凤说:“聘老师的事我和凤河张罗。我有位亲戚大学毕业想当老师,让他再帮帮忙还能给找几位。”大家讨论得火热朝天,都表示一定全力以赴办学校。
小妹丽影高兴地跳起来:“好哇好哇!有了中学,和我一样的孩子就不用到省城住校了。”大侄喜乐说:“小姑,你都初级中学毕业了,办学校你也借不上光。我们可是正赶上。”
风河说:“喜乐、喜悦、喜强开春回来念吧。你们那里条件不好,教师力量薄弱,正好回来赶上咱家办初级中学,就能接着念了。”
小妹倡议,凤河出主意,爹肯出钱,大哥二哥全力以赴支持,这一宏伟规划很快就付之于行动了。
过了年,凤海和凤江回到了黑龙江张罗买木材。凤河把买地的事交给了爹,他说他回省城去找老同学帮助设计盖房子。
凤河和丹凤全都回省城上班了。他们决定建校期间不耽误原学校的课。为了暂时不辞职,凤河高价聘请了一位懂行的人全权代理他建校。签了一年的合同,要求他们在一年之后交工。
李木匠亲自挂帅在自家大院办起个木材加工场,请了十多名木匠师傅在西厢房打桌椅。
有钱好办事,办学花钱像流水。花出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但是爹娘谁也没有埋怨一句。爹说:“这钱本来就不是我们的,胡子抢百家,所以它姓百家姓,现在我们把钱用到大家身上,心就安了。”娘说:“菩萨让我们修好积德,还说好人有好报,学校办成了,全城的人都得感激咱们家。将来我们一定会有好报的。”
凤海、凤江从小因为不认字,吃亏无数,受歧视、受戏弄、受骗上当,他们深深尝到不认字的苦,没文化的难,所以他们希望穷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学读书。因此他们不怕吃苦受累,拼命为一年内建成学校而废寝忘餐的干。上山里伐木头、往回运木头,他们都要亲自跑、亲自干。几十车的木材从遥远的黑龙江运来,要走很多天,一路上餐风饮露,根本不像是阔家大少爷,他们说:“我们本来就是干活的命。”
这一家子本是穷人的富人,为了办学又回到原来的轨道,没日没夜地苦干实干。
一年过去了,在1920年春天,龙城中学建成了。这是李家人心血凝成的硕果。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幽静。校门前有一个绿树环抱的天然湖,小墙外是一片密密的白桦林。校墙里,西侧是两排果树,有李子树、杏树、桃树、海棠树、樱桃树。东面有几个单杠、一个篮球架、两个沙坑。在这以前龙城是从来没有过的,人们看到很惊奇。平坦宽阔操场、宽敞明亮的教室,一排排新桌椅使第一批走进校园的的学生赞口不绝、兴奋不已。
李凤河怀着极其激动的心情向全校老师讲诉着未来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