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5300000014

第14章 听南怀瑾讲佛理 (5)

身、口、意的道理,有三分之二是心理方面;有三分之一属于生理方面,这些道理都是佛经告诫我们的,实际上也是学佛最基本的,同时也是非常难做到的。一般人学佛只认为打起坐来求清净、去妄念很难,其实并不难。要妄念不起或清净是非常容易的事,反而是要把身、口、意三业绝对转入正业是比较困难的事。这也是修行者常常忽略的基本功夫。南怀瑾先生指出,我们每人每天身、口、意都在造业,即有善业,也有恶业,当然还有无记业。佛说,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才可得自在。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对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花瓶放下了。佛又说“放下”,婆罗门又把右手拿的花瓶放下了。然而,佛还是对他说“放下”!这时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放下了,请问您现在要我放下什么?”佛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的时候,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身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久放下,叫做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修行就在于澄清当下这念心,身、口、意三业清净。期许自己与一切众生身、口、意皆能达到清净圆满的境地。

◎三法印

无常、苦、涅槃是佛法的三法印,是佛法的基础。无常、苦、涅槃,再加无我,是佛法的四根大柱子。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佛教的“三法印”,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世尊自人生现实的生老病死问题中,研究其果,推察其因,所观察出的现实中的真理。

释迦佛认为,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所谓无明,就是不懂得人生“无常”、“无我”的道理。为证论人生的无常、无我,释迦佛提出了三个命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这三点合称为“三法印”。“法”指法理、佛理、理性,“印”即印证。用这三个判断来印证是否是佛法。佛教有“依法不依人”的说法。教徒以三法印教理作为评监依据,若与三法印相违背,即使号称“佛说”,亦将之归于冒充;但如果有一教理合乎三法印,不管是谁发起的,即列入真佛说。这也是佛教学说与其它流派相区别的标志。

佛教哲学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是缘起论,从缘起理论加以推衍,就有了“无常”的观念——一切世间法,生住异灭,刹那不住。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既然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永远变化的,因此,世界上也就没有一个常住、独立、自在、主宰的实体或自性。无真实之万物,亦无真实之我。有情众生的一切感受有三种,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当然是苦,乐受依佛法说也是苦,这是坏苦。譬如健康、美丽,这是快乐,但当失去了健康、美丽时,痛苦就跟随而来;又如一般人常常感叹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筵席时快乐,散席时就感到悲伤,所以说乐受是坏苦。不苦不乐受所感到的是行苦,如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等,世间没有真正长久不变的,这迁流不息的转变,带给人类的也是一种难以忍耐的苦,这是无常的苦。所以说,在诸行无常下,诸受皆苦。

后世有人在“三法印”之外又加了“涅槃寂静”,这样就成为“四法印”。同时,人们认为无常、无我已逻辑地包含着“诸受皆苦”的原理。佛教所说的“苦”,并不仅指情感或肉体上的苦痛,而是无常逼迫的苦。人们的各种安适、愉快、欢乐,并非一得永得,而是不断变化,并终归要坏灭。众生所依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众生所住的世界,都是无常的。既然世间的一切都在无常变化的过程中,也就没有什么美妙欢乐可言。可见无常是苦。此外,由无常又可导致无我。此“我”并非是平常所说的你我他的“我”,而是指事物的独立自性。世间的一切是不断无常变化的,非有主宰支配控制,也是无我的。

无常是苦,无我也是苦,苦也是无我。但众生不懂得这些道理,执着于无常为常、无我为我,因此就永远只能在痛苦中沉沦,在轮回中流转。众生若能洞察无常、无我的真谛以及洞察无常故苦和无我即苦的道理,就能超脱痛苦与生死,从此获得解脱,进入涅槃境界。这样,是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为三法印了。

由上可知,三法印建立在缘起理论的基础上,都是由缘起推演得出的结论。无常是空,无我也是空,因此,释迦佛的核心思想即是以空为根本。由此可见,南怀瑾先生认为释迦佛证悟的道就是“缘起性空”,也是很有道理的。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佛法这个“无常”的抽象观念,传到了中国民间以后,就慢慢转变成具体的鬼,变成了城隍庙里的白无常、黑无常。实际上,无常是佛学上一个最高哲理的名称,称为“一切法无常”。物理世界一切东西的存在,乃至精神世界,一切有现象的东西都是无常,不永恒、靠不住、暂时的存在。所谓一百年、一千年的存在,从宇宙的眼光来看,也只是一刹那间就过去了。

——《宗镜录略讲》

行,是迁流转变之意,由此意进而指世间一切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因而是迁流转变的事物和现象。这些事物,若依佛法来观察,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宇宙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是因缘所生,自不免有迁流变化。因此,有情的生老病死,万物的生住异灭,世间的时序流转,宇宙的成住坏空,这一切都脱不出无常的范围。

三世迁流不住,诸法因缘相生。一切法在时间上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故说无常;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则消灭,因缘是无常的,由因缘所生之法,自然也是无常。譬如人生由过去的业识来投胎,到呱呱出世,由幼而成长,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以后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三世迁流不住,生命实实在在是无常的。又众生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菩萨位上的生死叫做变易生死,未成佛果,必然有此两种生死,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即是从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的变异而死亡。

人的心念亦然,一念生一念灭,刹那间变幻莫测;宇宙万事万物也是如此。一切现象是时时刻刻,刹那生灭,刹那变化。换言之,是时间性的存在而已,也可说是永远的过程而已。世界的生住异灭,气象的春夏秋冬,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一切,均如大河之流,滔滔潺潺,永远如此,都是流动变化的状态。在这流动之中,并无任何一个不变的东西。

宇宙世间一切事物,依物理学来说,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然都是动的,即是无常。如花朵,以肉眼来看,它是静的,若用佛法来观察,则知组成花朵的各种元素都是动的,且在迁流不息的新陈代谢中。从各种元素的变化,而促成花朵的逐渐凋谢,它虽然也曾鲜艳一时,但终究要枯萎死亡,因此,我们知道它是无常的。如果它不是无常,而是常住不变的,那么花朵将永远不凋谢,不枯萎;既然会凋谢、枯萎,就证明它是无常的。

曹孟德《短歌行》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朝露,是生灭无常;白乐天离乱诗云:“时难年饥世业空,兄弟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骨肉流离,是聚散无常。李太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春满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由宫女如花到鹧鸪乱飞是世事无常;刘梦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花草,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燕子,入百姓家,是繁华无常。

再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似雪”,是青春无常;“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人事无常;“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戎楼空”,是盛衰无常;“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是时序无常。总之,因缘所生法,生灭代谢,迁流不息,原是必然之理。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世间真相,本来如此。

人的一生像是一幕电影,放映机中的胶片不停地转,银幕上的影子也不停地动,前影将逝,后影即显,后影将逝,再后的影子又接上来。银幕上一旦出现空白,表示故事告终,心理活动一旦停止,这一期的生命也就到此结束。所以《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不论是生命体或无生命体,有机物或无机物,我们都无法标识为“恒常”。当我们标示的那个瞬间,它已在变化。透过身体内在的直接经验,佛陀体悟到这个生命的核心真理,并宣称:无论有无佛出世,这都是坚实不变的真理法则。一切缘生的事物都是无常,会导致苦,而且没有实质的本体。无常、苦、无我,都是一切有情众生共通的特性。但是,佛法上的无常,只是变灭,而不是断灭。这种变灭是前灭后生,相续不断的。这种生灭代谢,相继不停的情况,即是人生和宇宙间一切现象的真理。

因此,我们应学会接受无常,远离执取,对事物的变化抱持开放的心态,愉悦地面对生命中所有的变迁起伏,于无差别中把握万物。“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经》),不再偏执于自我意识的独特存在,不再迷糊于和他人的差别,不再认为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不再认为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事物存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我内心即是观人之心,修我内心即是近佛之心,众生心总和也就是佛心,并无本质上的差别。所以,“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正所谓心、佛、众生,性相平等,就是同体之慈,无缘之悲了。

三科法义,对治邪执

人们心理生理的各种作用,如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心理生理的虚妄现状。因缘分离,虚妄的现状就跟着消灭。

——《楞严大义今释》

印度佛教是着重探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无时无刻不和客观世界发生种种直接的密切的关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即是佛教观察人和人所面对的客观世界所划分的三个方面,被合称为“三科”,目的在于破除“我执”的谬见,认识“无我”的道理。

“五蕴”用以分析众生的生命现象;“十二处”则是分析认识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十八界”以认识活动为中心,对一切万法进行总的概述与说明。“三科”各有侧重,作用也不同。佛认为,“三科”之间相互依存,不可缺少。

总体而言,三科学说以人为中心,侧重于对人、人格、人身、人的肉体与精神构成的分类,把统一的人生现象分为若干分立的要素。同时又将人看成是类似大宇宙的小宇宙,人的分立的要素也就是宇宙的分立的要素,由此从分析人生现象扩展到分析一般宇宙现象。也就是以人的认识为重心,从对认识的官能和对象两方面考察出发,进而囊括人的构成要素和宇宙现象的全部分类。

五蕴是构成一切法的身与心(个人方面的一切法)或物质与精神(内外的一切法)的五种要素。

“蕴”也作“阴”,《俱舍论》谓“聚义是蕴义”,即是“积聚”的意思。佛教认为,有情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积聚而成的,称为“五蕴”。其中,色蕴相当于物质现象,它包括四大(地、水、火、风)和四大所造。四大所造是由四大所构成的各种物质现象,如轻性、重性、湿性、涩性等物质特性,以及冷暖饥渴及触觉等各种现象。受蕴相当于感觉,是有情众生在与外界事物接触时所产生的各种感受。由于认识的器官不同,受蕴一般分成六种,即眼根所生受、耳根所生受、鼻根所生受、舌根所生受、身根所生受、意根所生受,包括了有情众生的一切感受。而各种感受从道德性质上又可分成三种,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想蕴相当于知觉或表象认识,是一种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认识活动。如人们所了解的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都是想蕴的内容。行蕴相当于行动意志,是人们通过分析思辨以后形成的判断性的意向活动。识蕴相当于意识,即统一各种心理认识作用于一身的根本意识。

同类推荐
  • 出埃及记羊皮书(圣经旧约的故事)

    出埃及记羊皮书(圣经旧约的故事)

    本书将《上帝创造世界》、《伊甸园》、《偷吃禁果》等流传数千年的圣经故事,用简明通俗的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展现圣经故事的精髓。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本书是加措活佛首部作品,也是他首度公开分享生命沉淀的轨迹与感悟。本书完成之后,受到《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的大力赞赏,并被谢娜等人列为必读书。全书共分九个章节,以人生、情感、信念、生活、爱、快乐、幸福、智慧、情绪为主题。教我们如何对待生命中的困惑与迷茫,增强面对世事无常的内在力量。
  • 修行即修心

    修行即修心

    引领都市禅修风潮,慰藉心灵的灵修之旅。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是继《降伏其心》之后,于2008年至2010年2月间,万行法师在建寺之余,每晚共修时与四众弟子及信众之间的交流问答,皆是针对弟子们在佛法修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而谈。万行法师坚持“以人为本”,将佛法与深奥的禅理融入生活,让弟子们在“农禅并重”的道风里,在“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的家风下,借人炼心,借事检心,于堂上坐禅,堂下禅做,在工作中修行,修行中工作,在降伏身心的同时,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融入道,在消除自我的同时圆满自我。
热门推荐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申公传人

    申公传人

    都市白领秦刚,偶然得到封神时期著名人物申公豹的所写的奇书《申公密录》,至此秦刚的一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闹地府,只为让父母吃到生前没有吃过的顶级料理,砸碎轮回,只因恨透了这不公的世道。一切的一切,尽在《申公传人》之中
  • 刺客信条大清末日

    刺客信条大清末日

    兄弟会于明初年间进入中国,没落于万历年间。趁革命党起义推翻清廷,兄弟会成员韦月语为振兴兄弟会加入革命党,见证大清帝国的末日!欢迎各位兄弟会成员来吐在下刺客世界观的槽!!!(在下的一次写文,不足之处请各位指出)PS:因为在下最近不在家更新可能会有点迟
  • 卫宫的异界冒险

    卫宫的异界冒险

    在虚空中蜕变,在失去中成长。失去方向的型月来客如何在战争中找到自己的道路?失去挚友的小小女孩如何在浩劫中寻找自己的羁绊?异界与蓝星交织,虚拟与现实融合,诞生于蓝星,成长于异世的她如何在纷争中抉择?且看,艾米娅的漫漫异界之路。(注:本书为FATE,LOL,AZ,刀剑背景下的非无限流综漫,阅读时不必带入任何一本原著,认真你就输了。)完全没人来的书友群:581664757
  • 晨曦镇魂曲

    晨曦镇魂曲

    一个少年的身世竟然隐藏着如此大的使命,自小和爷爷一起长大的少年,究竟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呢?尽管遥远的路上充满危险,消弱的是刀锋,不灭的是意志。
  • 主帝

    主帝

    他是黑暗中的夜行者,光明中的救赎者大地为他颤抖,天空为他呼号,大海为他开路,万物生灵皆听他的号令恶魔害怕他的威名,天使希望他的到来,人类朝拜他的圣体,精灵追随着他的脚步..
  • 谁说痞子不英雄

    谁说痞子不英雄

    时间的脚步慢一点吧,再慢一点。就看到素色的碎花裙子在空中飘荡,散开的一头乌黑秀发随风凌乱。一张无比精致的粉嫩脸蛋上,写满措手不及的惊吓。两只雪白的柔荑高频率地挥舞着,渴望可以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
  • 选贤任能(中华美德)

    选贤任能(中华美德)

    选贤任能,就是选拔任用贤能的人。选贤任能出自《旧唐书·食货志上》:“设官分职,选贤任能,得其人则有益于国家,非其才则贻患于黎庶,此以不可不知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不缺少贤能智士,他们身上有着许多的美好品德,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效仿的。青少年时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以后的道德观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希望这些动人的故事,能够滋养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 失村

    失村

    90年代初期,西南地区的一座小村庄一夜间离奇消失。20年后,当年村子唯一的弃婴,踏上了追寻家人村庄消失的秘密,然而却几经险境,得到的是更多的谜团,在一股子执念的驱使下,我渐渐解开了这些谜团,却发现,我已经走进了一个早已布好千年的局中。
  • 别让儿童伤在敏感期

    别让儿童伤在敏感期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称。后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的智力有极大的贡献。敏感期影响其心灵、人格的发展。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当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才是成功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