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5300000012

第12章 听南怀瑾讲佛理 (3)

那什么叫定呢?南怀瑾先生指出,定是第六意识境界,例如自己在念一句“南无……”的佛号,或者想一个佛的境相,而此刻身体正遭受刀割,意识却毫不为所动。痛归痛,这个意识是定的,这个意识即叫定,意识的坚定,既不为痛感拉走,也不给舒适感拉走,不给清净拉走,意识一念坚定叫定。否则,我们的意识思想便会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不断地冒出来,因而意识上需要修定。修空也可,空的境界即是切断众流,而修空者想“我现在空,现在一空,下一个思想不起来了,不来了、不准来了。过去这个思想过去了,中间就空,我永远把心念保持这个空灵”,这不是道,而是修空的一种方法。

一个学佛者照修空的方法上坐、打坐,以为自己是在修定,实际上这并不是,而是被五阴境界牵着走,没有得定。得定,即“系心一缘”,第六意识挂着一物,譬如一点亮光,将其定住,定在这一明点上,使自己的意境假照着一动不动,什么境界都不动。如此等于一个蜡烛点在那里,没有风,不摇摆,而永远这一点是亮着的。这时有思想、有理解吗?有!你这个亮光、第六意识的这个意境还是定的、不动摇。像蜡烛点在无风的地方,不动摇,也不跳动,永远是亮的。杂念思想都没有了,永远是定的。此时只有自己知道正处于净的系心一缘的境界,这不是妄想,而是慧与智的境界。妄想是生灭心来的,分别来的。这个时候不起分别、不起生灭心,所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要思想,说不可思议,没有思议它,知止了。这是慧的境界。这样才是定。

释迦教导我们要“系念一处”,或者“系念住意”。要“系念”,把心念拴住,让心念专一。为什么要“系念”呢?南怀瑾先生举了《西游记》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

孙猴子就象征我们第六意识的心念。一个筋斗云就翻过了十万八千里;一会儿上天,一会儿下地;打了龙宫,又大闹天宫。我们的心念不正是如此?刚刚才想着“肚子饿了”,马上又想到“美国的航天飞机”……总而言之,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乱七八糟,没有什么不想的。但唐僧取经主要还是靠这只猴子护驾,才大功告成的。他虽然不听话,调皮捣蛋,可是既能收妖又能降魔,本事大得很!我们这第六意识的心念也是一样,虽然它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地乱想一通,但是诸如电影、电视、电子、电脑,乃至于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等新事物,不都是它想出来的?要成佛作祖,得道证果,关键也还是在它。

孙猴子又叫“孙悟空”,为什么叫他“孙悟空”?“悟空”就是悟了空性,道理上明心见性了,然后还要老老实实修持,所以孙“悟空”又叫孙“行者”,乖乖地随着唐僧,一步一步地往西天行去。路途的坎坷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最要命的是他那难改的猴性,也就是所谓的“余习难除”,一发脾气,就不干了,跑回老家去,和猴子猴孙们吃喝玩乐,好不快活!

碰到这么一个神通广大,又猴性难驯的齐天大圣,怎么办?有“金箍咒”。咒子一念,孙猴子就只好乖乖地又回到唐僧身边,继续这段千辛万苦的道路。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系念法”,用“金箍咒”把猴子拴住。

不论净土宗也好,天台宗也好,什么禅宗、密宗的,及至于华严宗,都有其特殊修法,但总而言之,各宗各派的修法都是以“系念”为基本法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道”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每一个人所应遵行、修习、弘扬的。它是身、口、意的自律、自我的开展、自我的净化。它是一条通过道德、理性与精神的完美化而走向最终实相、圆满自在、快乐与平和的途径。

◎十二因缘

凡人与物之生住异灭,皆可循此因缘旋转不息之定律以说明之。老死而又缘无明而至生,故见人世之生生不已。今脱此生之力,必须了其死之阶段。故曰了生脱死。若得不生,何死之有?

——《禅海蠡测》

人的痛苦从何产生?人的生命由何而来?人的命运由何而定?人生将来的归宿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释迦主张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成,都生于因果关系,同样,人的痛苦、人的生命和人的命运,也都是自己造因,自己受果。

原始佛教将人生痛苦的根源归结为“五取蕴”,即构成人身的五种成分(“五蕴”)和执着(“取”)相联系,形成了苦。同时,它又从过程的角度,把人生划分为许多部分,犹如互相结合的链锁,并以此阐明人生的痛苦及其根源。关于这方面,佛经中记载的有五分、九分、十分和十二分等。“分”也称为“缘”,如五分即是五缘。其中论述得较多的是北方所传的十二分,也称“十二因缘”或“十二有支”。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独创理论,用以解释世间人生和世间现象之所以发生和变化的原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现象;任何现象都处在生灭变化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这些联系和变化,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引起。这就叫“缘起”,缘就是条件。《大正藏》卷二有云:“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此中的“因”,指诸缘中起决定作用的那些条件。离开因缘,就没有世间的一切。十二因缘即是用“缘起”说解释人生及其流转过程的,后人称为“业惑缘起”。

南怀瑾先生指出,整个的佛学可以用十二因缘法则来解释,十二因缘代表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共是三世,也可以说是三个阶段的循环流转和轮回。在范围上来说,大乘的说法,是扩大的观念,所谓三世流转,其范围广及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也就是说,一个欲界的生命,在未来可能流转到色界,一个无色界的众生,老死后也可能流转到色界,一切的众生,就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流转中,在三界六道中轮转。

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和关系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老了以后死,死了以后再来,轮回往复,又从无明开始。这十二因缘可以由因推果,也可以由果推因,前者叫做“顺观”,后者叫做“逆观”。

无明缘行

“无明”指愚痴无知,有碍于智慧的开发,使人生迷惑,例如,人生是无常的,终归要死灭,而人们往往企求它“常”,恒常不变,这就是一种“常见”。人生是由“五蕴”结合而成,没有自体,即是无我的,而人们往往相信“我”——永恒的不变的实体是实有的,这就是一种“我见”。无明中最根本的是不能理解缘起的性质——无常性和无我性,即常见和我见,尤其是我见更是直接迷惑众生,因此,无明被认为是众生生死的根本。“行”指行为意图,意志活动。“无明缘行”,是说由于无明而有种种世俗的意志活动生起。佛学上讲,能造作、能牵引三界身、口、意三业的力量叫做“行”,有“行”就产生了“业”。南怀瑾先生解释说,一念之动,变易而为无明。无明为用,不知返于本然体性,随念力而行,故曰无明缘行。唯识宗认为,“行”是由三种属于“心不相应法”的因素所构成,即“势”、“时”、“速”。所谓心不相应法,是说不论人的心中怎么想,这个事情都是超越心而存在的。“势”——太阳在照耀,地球在转动,都是一种势。“时”——时虽不是绝对的,但是个人的感受却不能影响那另外存在的“时”。“速”——是一种力量,明天如何,今天不得而知,但是有力量在推动着,却非有主宰。

行缘识

从无始以来,过去的因缘所带的“因”,构成的一种特性,称为“种性”,在佛学上的说法,又称为第八识。这里的“识”简单而言,就是众生在父精母卵结合时前往受胎的那一心念。因为一个胎儿的产生在佛看来,不仅仅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它真正的种子(亲因)其实是这个“识”。“行缘识”,即是依照过去业行的牵引,产生相应的“识”而入现世投胎受生。

识缘名色

“名”指心、精神,“色”指肉身。“名色”就是指胎中的精神和形体。因为精神无形,所以以“名”称之。“识缘名色”,是说在母胎中身心得到发育,也就是指由识介入受精卵而形成的生命体,在六根尚未完备时的这一发展过程。

名色缘六入

南怀瑾先生指出,名色既得,六根以生。故曰名色缘六入。“六入”也作“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即“六根”。这里指胎儿由身心混沌状态发育出不同的认识器官,也就是胎儿即将诞生前的阶段。

六入缘触

“触”指刺激、触觉。这是指胎儿出生后,各种认识器官与外界事物相接触而产生视、听、嗅、尝、摸等触觉,相当于两三岁时的幼儿阶段。南怀瑾先生指出,六入所用,即发感触,故曰六入缘触。这是指对物理世界的感触性,一个婴儿,直至达到五六岁时,对物理世界的反应才能逐渐增强。

触缘受

“受”指感受。由于年龄增长,心识渐次发达,认识器官与外境相接触时,能够领受外界的反作用,而产生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相当于四五岁到十四五岁时的童年阶段。南怀瑾先生指出,触之感者,必有受,故曰触缘受。一个人逐渐长大,反应更趋强烈,感受更为深切,知道吃什么好,穿什么好,感受意识与日俱增,造成思想的感染,开始了新的“见思惑”。

受缘爱

南怀瑾先生指出,受之贪者,必有爱,故曰受缘爱。“爱”包括渴爱、情爱、欲爱、挚爱,指渴望、贪爱、贪欲。人进入青年阶段,就会对外界事物产生感受,进而产生贪爱,如贪求生命和繁殖生命的乐趣,追求财富、权势和名望等。

爱缘取

“取”指追求执取。成年以后,贪欲转盛,对外界可享受的一切,周遍驰求,执着不放。南怀瑾先生指出,爱难以舍,数取不失,故曰爱缘取。生命有了爱,对其它的一切也都产生了“取”的心理,把一切身外之物都抓紧不放,年纪越大,抓得越紧。孔子说“晚年戒之在得”,这个道理与佛学的理论不谋而合。

取缘有

南怀瑾先生指出,有取因有物,故曰取缘有。“有”指现世的业行,即思想行为。由于执取而有种种思想行为,这些思想行为必然作为业因而在今生来世产生果报的作用,故名为“有”。

有缘生

“生”指来世之生。由于前面的爱、取、有所生起的迷惑和所造的善恶业,必然产生果报,从而导致来世的再生。南怀瑾先生指出,有则方生,故曰有缘生。有了“有”,则产生了“生”,一切欲、色、无色,等“有”具备,自然发生了“生”。没有一切的“有”,自不会有“生”。

生缘老死

有生则有老死,故曰生缘老死。没有“生”,就没有“老死”,老死是“生”演变的结果。

这十二因缘为因果循环的链条,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称流转门,即生死轮回;反之,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称还灭门,即涅槃。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在于摆脱所谓十二因缘的束缚,脱出生死轮回,进入涅槃。

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我们的思想情绪都是无明,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父母未生前,我究竟是谁?死后是否真有轮回?有没有我?这些一概不知,皆在无明中。

——《圆觉经略说》

释迦牟尼在即将开悟成佛时,从逆观十二因缘——由老死逐渐逆观到无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生现象的真正原动力和人生痛苦的最后总根源是“无明”,即对人生实相的盲目无知。如果正确认识人生的实相,认识十二因缘的实相,就能灭尽无明。没有无明也就没有行,直至没有老死。没有生死,一切痛苦也就都没有了,也就达到了所谓超脱生死、获得解脱的涅槃境界。

由此可知,“无明”是十二因缘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十二因缘的次序可以从顺向和逆向两方面加以观察,如果从原因往结果方面顺推,无明是众生一系列流程的起点;如果从结果往原因方面逆推,无明也被归结为造成生死的始因。

南怀瑾先生指出,大无明就是一切的大疑问,学佛不从这里入手,一切都是空事,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此是因地法门。其次,我们心念的来去,以及思想情绪难以控制,自己做不了主,反而做了思想情绪的奴隶,这些妄想烦恼从哪里来?是唯心?是唯物?是生理?是心理?自己永远搞不清楚,这即是无明。假如这个因地法门认识不清,只求佛保佑,求佛加庇,这正是无明烦恼。

我们的思想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大问题。刚刚睡醒,眼睛还没有睁开,但已知道自己是醒了,这就是思想。无论大小乘的佛学,都称这个不知道来源的思想为“无明”,因为,如果我们明白了思想的来去,就是“明”,也就是“悟”了的意思。

同类推荐
  • 修心

    修心

    本书讲解了在如今这样一个繁华浮世里静心、清心、养心、修心的重要性。美好和善良的心,是人最强大的后盾,也是智慧的化身,由此,它教会我们懂得自己,善待他人,从而心性清透、人生通达,社会和谐。
  • 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世间

    本书从佛教史,佛教教义,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出发切入课题研究,得出“佛法在世间的结论”。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生命的本质,开篇就在探究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本性禅师认为,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幸福,而是在追求现世的尊严,和来世的拯救。在探究生死的过程中,回答了何为解脱这一问题。
  •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本书旨在解除每一个人内心挣扎的苦痛,还年轻人以阳光健康的心态,赠老年人以历经沧桑的从容,让整日奔波的人有一个心灵的港湾,让无所事事的人有一座心灵的庙堂。教导世人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诸般不如意,待人接物又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心态。总之,本书旨在以“通俗佛经”之相,助世人修出佛心禅性。
热门推荐
  • 万能属性:霸追逆天腹黑女

    万能属性:霸追逆天腹黑女

    一切可以理解为完美的命中注定,也可以是无数的阴差阳错,爱恨情仇。只是无论怎样,缘分永远不会断——你若爱我,我必爱你,你若不爱,我不说放弃
  • 复仇

    复仇

    南宫幽栀与哥哥的父亲母亲相继去世,竟是谋杀。此后他们踏上复仇之路,一路结实好友······
  • 不灭鸿蒙

    不灭鸿蒙

    苍穹一怒,群雄逐鹿;神灵一怒,天地翻覆;至尊一怒,摘星换宿。大道三千,位面十万,各种天骄争帝路。百万年前,孟玄第一分身成就仙王果位,尊称落宝天尊,而后分离出第二分身,成就佛国释迦天尊,但帝路无望。这一世,他本体落入这个世界,修炼号称可让天道解体的寻缺术。到最后,他才发现最难解体的,不是天道,而是自身枷锁。
  • 强势萌妻:诱拐花心总裁

    强势萌妻:诱拐花心总裁

    她职场强势,私下单纯,一见钟情花心总裁,各种诱拐
  • 幻瑾千容

    幻瑾千容

    【经典文学】今日风行,明日经典【流光飛舞】编辑旗下出品在她出生那年,她的父亲莫名地死去,她被冠上了千年的诅咒遭人大骂。而她默默地为着唯一爱她的母亲而活着,逐渐对世人冷漠,只对两人笑。在她还没有遇上他,她就像是带刺的刺猬,不让任何人靠近,但当她爱上了他,她却逐渐学会了亲近,学会了乐观。只是,一起都是水中之月,在大婚当日,她的眼里染满了鲜血。她那么深爱的母亲被她深爱的男人杀死,而自己亦被逼得坠入万丈深渊。上天没有让她死,一个名华天下的男子救了她,而她亦是改名换姓变作了孤傲而冷漠的女杀手。只是,她唯一活着的理由就是为了报仇。那夜芳华,她与他经历万种对饮月下,醉诉情肠却最终天各一方。她为了复仇,独自流于北宫,暗自策谋。当一切所作的执念全然被推翻,她被命运和深爱之人推上了崩溃的崖端。历经沧桑时,仿明了,那年,那个女人对她说的那一句,冰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直到伤痕累累地走到了最后,那个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的竟会是那个起初她一直恨着的人。那一世芳华,仅为一人待放,自从看到你的第一眼,我便注定要为你耗尽我的一生......
  • 唯我独尊:黑蔷薇

    唯我独尊:黑蔷薇

    “妈妈,不要!不要!”“若吟,若樱,你要去找那...个老...爷爷。”--------------------------------------“我发誓,会让你付出生不如死的代价!”
  • 培根的智慧

    培根的智慧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哲学家。马克思曾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曾任掌玺大臣,升大法官,授予爵。他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提出“偶像”说。主张双重真理说,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指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多种多样的,能动的、具有内在力量和内部张力;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认为有不死的“理性灵魂”存在,主要著作有《论说随笔文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新工具》。
  •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做人术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做人术

    本文主要内容为:做人的智慧、挺起胸膛做人、踏踏实实做人、做人要善于言谈、做人要豁达、做人要乐观、做人要学“忍”经、做人要有弹性、做人要有上进心。
  • 英雄联盟传说

    英雄联盟传说

    符文之地的传说,瓦洛兰大陆的战争,一个崭新的英雄联盟世界就在这里开启。
  • 萌厨嫁到

    萌厨嫁到

    她是悲催的呆萌吃货,穿越到古代居然运气值爆表,连带桃花朵朵开—首席大厨?美男战神?骚包逗比?NONONO!他们哪里比得上风华绝代的柠檬王爷!只可惜,这只柠檬很酸,外表高冷,内心却极度妖魔化!片段A“顾、小、呆!”某王额头青筋爆起,吼道:“谁让你在汤里放这么多醋的!你故意的是不是!”顾小呆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慕容柠睿,抖了抖被他的咆哮声吹乱的发型,继续一脸无辜:“我本来就是顾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