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4700000027

第27章 少壮多努力 (3)

现在用来形容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的成语“覆水难收”也来自朱买臣的事迹。在朱买臣还没有得到皇帝赏识之前,他科举考试屡屡受挫,只是一个穷酸潦倒的书生。多年来,妻子崔氏跟着他过着清苦的生活,渐渐地有些不耐烦了,脾气越来越坏,她从心里看不起丈夫那副穷酸的样子,说话尖酸刻薄。朱买臣有口难言,只得默默忍耐。一天,大雪纷飞,朱买臣饥肠辘辘,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他以为多砍些柴草卖掉,买回米面,妻子就会高兴起来。谁知朱买臣一进家门,崔氏就提出要他写下休书,她已经决另嫁他人了。

朱买臣痛苦地请求妻子再忍耐一时,说:五十岁一定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等我富贵之后再报答你。而崔氏去意已定,并表示即使朱买臣将来做了高官,自己沦为乞丐,也不会去求他。朱买臣见她全然不顾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写下了休书。不久,朱买臣考中进士,做了太守。崔氏得知后心慌意乱,决定去找朱买臣,不要现任的丈夫了。崔氏蓬头垢面,赤着双足,跑到朱买臣面前,苦苦哀求他允许自己回到朱家。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朱买臣若有所思,让人端来一盆清水泼在马前,告诉崔氏,若能将泼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应她回来。崔氏闻言,知道缘分已尽。这就是“覆水难收”的典故。

“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末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李密的故事。李密,字法主,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一天,李密骑牛去看一位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读,被越国公杨素看到,便在车上打招呼:“哪里的书生如此用功?”李密一见是宰相,忙下牛报名。杨素又问:“你看的是什么?”李密答道:“我在读项羽的传记。”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后来,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

对于有的人来说,读书是一件苦差事,自身的惰性就是最大的阻力,但是对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就乐此不疲。其中的滋味,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在这里,还是用孟子的那段经典语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来激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

正文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注释

苏老泉: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

尔:你们。

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有所成就。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心解

积极进取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人,他们抱怨时光流逝,好机会永远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人生态度。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洵就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根据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的记载,苏洵在青年时代是在劳动、游历和结交朋友中度过的,“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苏洵的妻子程氏是个知书达理的女子,他在苏洵二十七岁那年,劝导苏洵发奋读书,并独立承担家庭重任。苏洵在妻子的支持下,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终于学业大进,后得到当时文坛前辈欧阳修的赏识,后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他认为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不少观点切中时弊。苏洵的文章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苏洵不仅自己有所成就,而且还特别注重教育后代。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从此,每当他们玩耍时,苏洵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看到他们走过来,就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并认真阅读,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二人也终成一代名家。

后人在总结苏洵之所以成功时,大都归结为他的不放弃。在前面我们提到过,人生中学习的最佳时间是十三岁之前。在这段时间里读的东西,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如果错过了人生的前十三年,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曾国藩曾经说过:“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能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所能办者,不过太仑之一粒耳。”知识是无限的,生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抓紧时间去学习。民族英雄岳飞在他的名作《满江红》曾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以自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给予后人以有力的鼓舞和鞭策。 我们在小学的课本上都学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这句格言来自古诗汉乐府《长歌行》:“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到东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者借园中葵春天茂盛秋天衰败的形象,来比喻人生少壮时的美好和老大时的凄惨;并用河水东流不返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不会为一个人而停留,以此来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我们不知道,远在两千多年前的作者,是不是在追悔自己的一生?但能够肯定的是,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人,当他们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读到这首诗的时候,都会为之深深震撼。这也是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到今天的原因,可惜当时年幼的我们未能深刻地体会出这句话的内涵。“少壮”所概括的是一个人从十几岁到三四十岁的时段。这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人,思想活跃,热情澎湃,体力充沛,想象力丰富,充满勇气和进取精神,正可谓“敢想、敢说、敢干”。这段时间是我们实现自己“雄心壮志”的最佳时期。亲爱的朋友们,不要再停留在自己的空想中,是要行动的时候了!

正文

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注释

梁灏:五代末年人,八十二岁才考取进士。

对大廷:在朝堂上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

称异:感到惊奇。

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独占魁首。他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大家感到非常惊异。而我们也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至老不倦。

心解

志向

这一节讲的是梁灏八十多岁中状元的故事,以此激励青年人要早立志向。

梁灏是五代末年人,历经后汉、后周和北宋三朝,他少年时曾立下誓言,不考中状元誓不罢休。结果屡试不中,受尽别人讥笑。但梁灏并不在意,他总是自我解嘲地说,失败一次就离成功更近一步。直到八十二岁的时候,他才考中状元。为此,他曾写过一首自嘲诗: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年始成名。饶他白发头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观榜更无朋侪辈,到家惟有子孙迎。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龙头属老成。

历史上的著名的长寿老状元还有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八十八岁高中状元)和北宋词人黄裳(八十七岁高中状元)。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是古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这里我们不是赞同他们对科举考试的虚荣心理,而是激励大家要树立正确的志向,并为之不懈奋斗。

人生在世如果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很容易迷失方向,停留在原地,任凭机会溜走,青春不再。只有依靠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被生活重担压迫的时候才能有继续前进的动力。古人对“志”的解释是“心之所指曰志”,也就是指人的思想发展趋向。当代汉语对“志向”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未来的理想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决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人的志向。宋代思想家张载将其解释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已成为宋代以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共同的目标。曾国藩在教育后代的时候曾提出三点要求:“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可见,立志的重要性。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先人的词句概括出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后人对这段话有着各种解释,在这里就说一下我的“一家之言”,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傍晚时分,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如何摆脱这种失意呢?只有登上高楼,凭高眺望更为广远的天地。我们的立志也要如此,只有志向高远,才能摆脱世间名利的束缚,到达更高的境界。王国维先生在青年时代就用西方的学术与中国的学术相化合的路径,开创了学术的新境界,为他以后成就的取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名句。“终不悔”三个字表达了作者的坚定和果断,直抒胸臆地透露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在这里王国维先生将这份坚定和果敢运用到了对理想的追求上。既然确定了志向,就要为之努力奋斗。王国维结交了当时许多著名的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阅读了许多别人无法轻易看到的珍贵书籍。现在保存于北京图书馆的王国维先生手校手批的原件,在每一本的眉端、行间、卷首、卷尾都留下了他的眉批、夹注、校语、跋语等。王国维先生的刻苦和钻研可见一斑。俞平伯写《人间词话序》中说:《人间词话》“虽只薄薄的三十页,而此中所蓄几全是深辨甘苦惬心贵当之言,固非是胸罗万卷者不能道。”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高远的志向加上自己坚持不懈的奋斗,终于豁然开朗,有所成就。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研究十载,生平著述六十二种,批校的古籍有两百多种,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是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他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正文

莹八岁,能咏诗;

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

注释

莹:北魏人祖莹。

泌:唐代人李泌。

赋棋:对棋赋诗。

颖悟:聪明慧悟。

效:效仿、学习。

祖莹八岁就能吟诗,李泌七岁就能观棋赋诗。他们这样聪慧,人们都感到很惊奇,我们应该向这些小孩子学习。

心解

少年有成

这一节讲的是少有所成的故事。

祖莹是北魏时代人,字元珍,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八岁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诗经》、《尚书》。他经常日以继夜地学习,以至于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对他下了“禁书令”。可是这样依然不能减弱他的学习热情。他经常偷偷地藏着蜡烛,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蜡烛读书,用他的衣服遮盖窗户,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周围的人都称他为圣小儿。祖莹十二岁时就被送到当时的高等学府深造。有一次,当时中书博士的张天龙在讲解《尚书》,祖莹被选为主讲。祖莹因为晚上看书到深夜,早上起身去上课,匆忙间误将同学的一本《曲礼》当做《尚书》拿到了学堂,登上讲台才发现拿错了书。老师很严厉,因此他不敢回去拿书,只能将错就错把《曲礼》放在面前,诵读《尚书》三篇,不漏一字。之前我们说过《尚书》的文字“诘屈聱牙”,很难阅读,祖莹竟能背诵,可见他的刻苦程度。事情传开后,人们都对小祖莹非常钦佩。

同类推荐
  •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华报道是美国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这种趋势越发明显。就整体而言,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以负面为主,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肯定,在报道台海问题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本书引用英文报道原文,通过解读1992年以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台海问题报道,揭示其对两岸报道立场的严重偏差。
  • 教育新视野:中外中小学名校风采

    教育新视野:中外中小学名校风采

    虽然中国的教育经费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由于受教育的人口多,人均教育经费并不多,在长期内难以满足需求。而与此同时,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却越来越迫切,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众所皆知的“择校”现象。有关调查表明,尽管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基本持否定态度,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也采取了限制人数、钱数和分数的政策,但由于没有相关具体配套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择校行为,择校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越来越盛行。家长热衷于择校,而名校也乐于招收择校生,以至有的学校招收的择校生人数甚至达到学生总数的1/3以上。鉴于此,我们把中外中小学名校加以整理,以为家长和社会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
  • 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位于革命老区平山县西北,距华北战略要地石家庄90公里。西柏坡背靠太行山、面对大平原,能攻能守、进退有路,具有独特的地利优势。更重要的是,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是革命老区,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早在1931年,这里就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到1937年,平山县的党员近2万人,同时,该县组建了2000人的“平山抗日团”,被毛主席誉为“王者之师”。此外,平山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这正是党中央由延安迁往西柏坡的主要原因。
  • 影响人类一生的N个效应

    影响人类一生的N个效应

    一个效应就是一把钥匙,开启你尘封已久的生存智慧;一个效应就是一股不息的力量,帮助你不断地修正从前不正确的观念和做法;一个法则就是一根魔杖,点开你成功人生的洞天,让你窥见其间的奥妙;一个定律就是一条花香小径,让你从此开始梦想的实现之旅……
  •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有四个特点:一是知识性。特别是俗语,它的产生都和历史、传说有关,每条俗语都有它的历史根据或传说故事。俗语的形成,本身就是知识的积淀,这本书就是用知识积累成的小小“知识库”。二是趣味性。俗语的来源,既谐且雅,趣味无穷。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源于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是宰相,是为大雅,可这则俗语的产生却十分有趣。三是工具性。它可以像词典一样查阅,用起来十分方便。四是收藏性。它不是应时性、流行性书籍,过时不用,它是知识性书籍,可以永久保存,飨及后人。
热门推荐
  • 唐伯虎与桃花仙子1

    唐伯虎与桃花仙子1

    唐伯虎意外穿越来到了现代,遇到了桃花仙子,在她的相助陪伴下,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 狐狸的微笑:原始森林里正在消逝的它们

    狐狸的微笑:原始森林里正在消逝的它们

    当我们钦羡大自然中的美丽生灵时,是否想到,它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遭受无尽的侵扰。大森林中的野生动物正在加速消亡中,让我们伸出爱的手臂请它们停一停……吉林省专业作家胡冬林深入长白山原始森林二十年,为森林里的美丽生灵深情画像,青羊、熊、紫貂、狐狸、青鼬、星鸦……为我们揭开神秘大森林的一角,挽留即将消逝的它们。森林的大量消失,我们是直接或间接的刽子手,它们永远站在森林一边,活得伟大而尊严!
  • 幸福路之公主的王子

    幸福路之公主的王子

    缘随分起,而我的爱埋藏在樱花下,或许坚定不移,或许早已不爱,生命里时不时透出你的影子,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许爱,或许不爱,只要自己幸福就好,但真的会吗?
  • 思归

    思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共10册),即《著名政治家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著名谋略家成才故事》、《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著名科学家成才故事》、《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著名教育家成才故事》等,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凤栖九霄

    凤栖九霄

    后宫的女人,她们像是四季的花,七分明艳三分阴暗,却只能没有尽头的开放......在这个皇城里,除了斗,只有斗。六年暗无天日的生活,重获自由后发觉昔日爱人已是君临天下,身为亡国公主,她不得不在后宫祸水中挣扎。为了九霄皇城,为了守住江山,她宁可抛却自尊去做他的宠妃。
  • 纯情小子俏千金

    纯情小子俏千金

    周晓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机缘巧合之下救下一位世家的千金小姐,并得到了外星科技“天眼”从此风光校园,得到了校花,千金,警花等的青睐,继而转入一场世家之间的阴谋之中,云起波澜,且看主角如何在,初恋,爱恋,之间抉择!从此走上精彩纷呈的成功之路。本书幽默、风趣、感动,纯洁!
  • 《三色堇》

    《三色堇》

    恍如流水亦如沙,时光匆匆流逝,那消逝的青春不再,熟悉的人或事都不再熟悉。谁能还我逝去的青春?
  • 华夏时代

    华夏时代

    当世界还在争夺石油资源的时候,华夏早已禁止这种高污染的低级燃料;当米国人在为自己能重新登上月球的时候,华夏早已把目光投到了太阳系以外;当世界各国还在为日益不足的生存空间而展开争夺时,数十个星球早已插上了华夏的国旗;当“穿越”只是存在于大众的想象中时,刘洵早已在数个位面有了自己的地盘……这是一个属于华夏的时代!(想到什么写什么~)
  • 锦绣山河家国梦

    锦绣山河家国梦

    一直想写一个故事,故事里有家国天下,有锦绣河山,有儿女情长,也有那段不屈的抗争史。民族抗争,战火爱情,历史得硝烟早已散去,很多人已经渐渐得淡忘了那段历史,写这个故事不仅仅是想让大家看到一个感人的战火爱情,也想重拾历史。在大时代下,个人的命运也是如浮萍般飘零。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个故事的设定是以抗日战争为主线,同时穿插着乱世中的爱情,男女主角于乱世中相遇,相知,相爱。女主打算设定为一个穿越女,穿越成为一个民国少女。虽然她对于历史有所了解但是在大时代下也是无力改变的。第一次写这样的战争场面,可能有很多的不足,希望大家谅解。请相信我,这个故事不会让你们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