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3100000012

第12章 此情可待成追忆 (1)

一个年轻的灵魂长眠于地下了,但他地下有灵,可以安息了。林徽因的高贵真挚,正是她光芒万丈的原因,这光芒,不仅是使徐志摩,甚至也使所有热爱林徽因的人充满敬意,感到温暖。或许惟有这样徐志摩还能得到最终的宁静,这一段经历也慢慢地沉入了林徽因最私密的记忆里。

在追悼徐志摩之前,胡适和林徽因等人已经商定,设立徐志摩文学奖,建立徐志摩图书馆以及徐志摩纪念馆,以作为对徐志摩的永久纪念。此外,他们还打算搜集徐志摩的遗文,以出版徐志摩的文集。可是,在搜集徐志摩的文字时,林徽因和凌淑华发生了“康桥日记”的纠纷。

1925年3月,徐志摩辞去北京大学的教职,准备到欧洲旅行,行前,他将一个小提箱交给凌淑华保管,并对她说:“要是我不能回来的话,你得给我写传。这箱子里面有你需要的材料。”据说,箱子里有部分文稿,徐志摩的两三册英文日记,还有陆小曼的两本日记。这个小提箱一直放在凌淑华那儿,徐志摩遇难前一直没有去取。徐志摩飞机失事后,他在康桥的英文日记保管在凌淑华处,因而林徽因知道徐志摩的日记的下落。

林徽因想向凌淑华讨要徐志摩的“康桥日记”,想看看那时徐志摩究竟都写了些什么。但她知道讨要时一定会很尴尬,因而顾虑、迟疑。毕竟,物是人非,到最后林徽因并不想掩饰她对此的好奇和渴望,非常想看看那些日记,那里面应该详细地记录了徐志摩当时的所思所感,是了解徐志摩的重要资科,而且,里面肯定有大量是关于她自己的。

她分析自己说:“我不会以诗人的美谀为荣,也不会以被人爱恋为辱。我永远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惭,我只是要读读那日记,给我的是种满足,好奇心的满足,回味这古怪的世事,纪念老朋友而已。”(1932年农历正月初一给胡适的信)

如她所愿,林徽因托胡适向凌淑华要徐志摩的日记。在胡适的要求下,凌淑华把日记交给了胡适。索来后,她拿到的徐志摩的《康桥日记》,少了几页,显然,凌淑华把它抽掉了。没过几天,凌淑华到林徽因家里向她要徐志摩的书信,算编成一本“志摩信札”。林徽因说信都在天津,一时没法给她。接着林徽因便问凌淑华:“听说志摩的《康桥日记》在你那儿,能否借给我看看?”凌淑华听了之后,很勉强地说可以。林徽因又说到她家里去取,凌淑华说她下午不在家,改天吧。12月9日,林徽因到凌淑华家里去拿信,但是没见着凌淑华,只看见她留下的一封信:

昨归遍找志摩日记不得,后捡自己当年日记。乃知志摩交我三本:两小,一大,小者即在君处箱内,阅完放入的。大的一本(满写的)未阅完,想来在字画箱内(因友人物多,加意保全)。因三四年中四方奔走,家中书物皆堆叠成山,甚少机缘重为整理,日间得闲休当细捡一下,必可找出来阅。此两日内,人事烦扰,大约此星期底才有空翻寻也。

林徽因看完信之后非常不满,“气得通宵没有睡着”。直到12月14日,凌淑华才将半本“康桥日记”拿给林徽因。林徽因看了之后,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搞不明白凌淑华究竟怎么想的。她接连写了几封信给胡适,告诉他这一连串的事。而且还郑重指出:“现在无论日记是谁裁去的,当中一段缺了是事实,她没有坦白他说明了以前,对那几句瞎话没有相当解释以前,她永有嫌疑的(志摩自己不会撕的,小曼尚在可问)。”

胡适得知这一情况之后,12月28日写信给凌淑华,要她把剩下的日记交给林徽因。他说:

昨始知你送徽因处的志摩日记只有半册,我想你一定是把那一册半留下作传记或小说的材料了。

但我细想,这个办法不很好,其中流弊正多,第一,材料分散,不便研究。第二,一人所藏成为私有秘宝,则余人所藏也有各成为私有秘宝的危险。第三,朋友之中会因此发生意见,实为最大不幸,绝非死友所乐意。第四,你藏有此两册日记,一般朋友都知道。我是知道的。公超与孟和夫妇皆知道,徽因是你亲自告诉她的,所以我上星期编的遗著略目,就注明你处存两册日记。昨天有人问我,我就说:“叔华送来了一大包,大概小曼和志摩的日记都在那里,我还没有打开看,所以我今天写这信给你,请你把那两册日记交给我,我把这几册英文日记全付打字人打成三个副本,将来我可以把一份全的留给你做传记材料。

请你给我一个回信。倘能把日记叫来人带回,那就更好了。

我知道你能谅解我的直言的用意,所以不会怪我。

祝你好。

胡适说得很委婉,但又很严厉,凌淑华收到信后,不得不于1932年1月22日托人把徐志摩《康桥日记》的另外半部交给胡适,并附一封信:

适之:

外本璧还,包纸及绳仍旧样,望查收。此事以后希望能如一朵乌云飞过清溪,彼此不留影子才好。否则怎样对得住那个爱和谐的长眠人!

你说我记忆不好,我也承认,不过不是这一次。这一次明明是一个像平常毫不用准备的人,说出话,行出事,也如平常一样,却不知旁人是有心立意地观察指摘。这有备与无备分别大得很呢。算了,只当我今年流年不利罢了。我永远未想到北京的风是这样刺脸,土是这样迷眼。你不留神,就许害一场病。这样也好,省得总依恋北京。问你们大家好。

即日

凌淑华在信中表达了对林徽因和胡适的不满。可是,之所以有这场“官司”,原因还在凌淑华自己不爽快地交出日记,一拖再拖,让大家都不高兴。但是,即便是这次交给胡适的半本,仍然有4页被裁掉。胡适看了之后很是不满,认为凌淑华一错再错,不知悔改。他只好把这仍然残缺的日记交给林徽因。林徽因的心情可想而知。

半个世纪之后,凌淑华在1982年10月15日和1983年5月7日致陈从周的信中旧事重提,她还是满腹怨言:

不意在他飞行丧生的后几日,在胡适家有一些他的朋友,闹着要求把他的箱子取出来公开,我说可以交给小曼保管,但胡帮着林徽因一群人要求我交出来(大约是林和他的友人怕志摩恋爱日记公开了,对她不便,故格外逼胡适向我要求交出来)。我说我应交小曼,但胡适说不必。他们人多势众,我没法拒绝。只好原封交与胡适。可惜里面不少稿子及日记,世人没见过面的,都埋没或遗失了。

至于志摩坠机后。由适之出面要我把志摩箱子交出,他说要为志摩整理出书纪念。我因想到箱内有小曼私人日记两本,也有志摩英文日记两三本。他既然说过不要随便给人看,他信托我,所以交我代存,并且重托过我为他写“传记”。为了这些原因。同时我知道如我交胡适,他那边天天有朋友去谈志摩的事,这些日记恐将滋事生非了。因为小曼日记内(两本)也常记一些是是非非,且对人无一点包含。想到这一点(彼时小曼对我十分亲热,她常说人家淑华就不那样想,里面当然也有褒贬徽因的日记),我回信给胡适,说我只能把八宝箱交给他,要求他送给陆小曼。以后他真的拿走了。

信中,凌淑华除了表达对林徽因等人的不满外,并没有交持那裁去的4页的下落。据卞之琳称,林徽因将徐志摩的两本日记一直保存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后来,日记焚于“文革”中。

这件事在北平闹得满城风雨。胡适在日记中说:“为了志摩的半册日记,北京闹得满城风雨,闹得我在南方也不能安宁。”(胡适写日记时在上海)而在这纠纷中,受到刺激和伤害最大的是林徽因。因为当时盛传林徽因要《康桥日记》的原因是里面有不利于她的记录,怕日记曝光后对她造成不良影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林徽因在给胡适的信中说:

“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我只要‘对得起’人——爹娘、丈夫(一个爱我的人,待我极好的人)、儿子、家族等等。后来更要对得起另一个爱我的人,我自己有时的心,我的性情便弄得十分为难。前几年不管对得起他不,倒容易——现在结果,也许我谁都没有对得起,您看多冤!

我自己也到了相当年纪,也没有什么成就,眼看得机会愈少——我是个兴奋type accomplish things by sudden imspiration and master stroke(我是个兴奋型的人,靠突然的灵感和神来之笔做事——注),不是能用功慢慢修炼的人。现在身体也不好,家常的负担也繁重。真是怕从此平庸处世,做妻生子的过一世!我禁不住伤心起来。想到志摩今夏的inspiring friendship and love(富于启迪性的友谊和爱——注)对于我,我难过极了。

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事实上是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

但此后这两册日记便消失无踪……看来林徐两人的情感也将永远留藏在历史深处了。在一连串的刺激下,加上工作家务的劳累,林徽因的肺病复发,她又倒下了。在给胡适的信中她说:

同类推荐
  • 驱逐倭寇:戚继光

    驱逐倭寇: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其父戚景通任漕运官员(今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戚继光亦出生于此地。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驱逐倭寇:戚继光》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驱逐倭寇戚继光传奇的一生。
  • 毛泽东传

    毛泽东传

    本书将站在21世纪新的时代起点上,在对历史的回溯与对未来的展望中,以全球的国际视野,阐述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以及世界民族解放事业与社会主义运动所做的重大贡献,深刻揭示“毛泽东和毛泽东主义”构成了“中国乃至全球社会主义历史的核心,也是上个世纪社会改革以及现代化历史的核心”的崇高历史地位。
  • 袁世凯传

    袁世凯传

    袁世凯纵横捭阖两时代,既是清朝重臣,又是民国元首,是中国近代化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袁世凯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早年科考失败,弃文从武,投靠吴长庆,攀附李鸿章,巴结荣禄,取悦西太后,同时还不忘在维新派身上下赌注……工于心计的他施展手腕,长袖善舞,终于位极人臣。民国初始,又攘夺了民国大总统的职位,进而称帝建元。本书资料翔实、语言凝练,作为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作品,多角度阅读定会受益匪浅。
  • 民主人士

    民主人士

    记述的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民主人士的群像。这些人物的人生道路坎坷,经历复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作为政协人物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他们的所言所行,无论是对自身或现代历史的回顾,还是对国内外时事的述评,都不乏独到见解,颇有保存价值。所有这一切,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部分不可能见诸报端。《民主人士》作者汪东林依据自己保存的参加政协民主人士活动的原始记录,再现了他们在政协内部活动范围内,谈思想改造、帮助别人、检讨自己过程中吐露的心声和真实思想历程。
  • 爱因斯坦 富兰克林(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爱因斯坦 富兰克林(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本书侧重讲述爱因斯坦和富兰克林两位科学家青少年时代的家世及对其一生产生影响的人和事,有童趣,有苦难。希望这些影响人类文明史的科学家对科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有所裨益。
热门推荐
  • 还好你还爱我

    还好你还爱我

    笙歌“我行走过无数的国家和城市,满眼放去,人群中却没有一个背影像你。我想我要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但是你的轮廓却总是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我试着用三年的时光将你忘记,结果令你的轮廓更加鲜活,”谷铭“笙歌,我从来都不知道我有多爱你,但是我知道,失去你,我就算再快乐,也没能多快乐,你是我这一生想戒也戒不掉的毒。对你,我甘之如饴”花落花开,还记得我们的誓言吗“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欢迎大家入坑,呐呐,希望各位大神帮忙打广告,求推荐,求收藏,求点击,各种求
  • 恶魔的禁锢

    恶魔的禁锢

    为了钱,她被哥哥卖到夜总会。那一夜,她被一个猛兽强行缠绵。处女的身子,换来了一瓶名牌避孕药。行尸走肉在城市中穿梭却,不想与他碰撞。“金不瑶,你是我的女人,和我上过床的女人!”他霸道的将她禁锢在自己的身边,强迫她一次又一次与之缠绵。她惊慌失措,她歇斯底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求你放过我”“除非,我对你的身体没有了兴趣”!这是一个俗套的故事,有兴趣的亲请追随!
  • 血脉杀神

    血脉杀神

    武道世界,强者为尊,在这个世界,要想活着,就必须要变得更强,看逆家少年怎样从一个任人宰割的庸才变为傲世天下的至强者
  • 花开初夏之爱的花环

    花开初夏之爱的花环

    阳光明媚的早晨,顾晓曦和顾晓晨踏入了嘉堂高中部的校门,谁知道这个不解风情的车从身边开过,溅了顾晓曦一身泥,白色的纱裙顿时成了灰色。以顾晓曦的脾气哪能受这样的委屈,于是当即拦下了那辆车。车里出来了一个风度翩翩的男子-韩文修,他慢慢向顾晓曦走来,顾晓曦就冲韩文修大声嚷嚷。可不知,这就是她爱情故事的开始,结局是...
  • 无毒不嫡女

    无毒不嫡女

    她是天才医女,毒术医术样样擅长,身为现代人喜欢用古代的东西。时空转换,穿越异世,她变成了十岁孩童,当她追逐了六年的良人却在大婚前一夜将她送给那个傻王爷,幡然醒悟,傻就傻吧,怕什么,她定要一步步将他捧上这世界的顶尖。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圣天浮空岛

    圣天浮空岛

    从前,有块大陆叫做圣天大陆,里面有条孤零零的小街,黑暗而阴森,使人望而生畏,里面没有任何人,在一个角落有个小孩儿蜷缩在角落里。他叫欧阳烈,衣裳褴褛,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目光呆滞,没有人理会他,可能是因为看他像个乞丐吧……
  • 穿越成鼠

    穿越成鼠

    一名有为青年在因莫名停电事件,穿越重生在一只仰望星空被流星砸中的老鼠身上,得到一个残缺的系统,开始他异界修炼之路。虽然是老鼠,咱也有成龙成凤的愿望。虽然是老鼠,咱也不是谁想打就能打的对象……擦,好歹老子也是方圆十公里土地上的霸主,竟然要老子去给人当宠物……好了吧,你是老大,等我翻身做主人的时候,老子要收一千个人宠……虽然他拥有在这个世界上横行霸道的权力,让天下人敬仰,他心中依旧有一份遗憾——啥时候咱能成为真正的人?
  • 凶险的假期

    凶险的假期

    王森劳苦功高,上头特别调他去苏州帮忙侦查一件奇案。结果王森到境之后,不但没人告诉他案件情况,反而被当地警方监视。几经周折方知,当地大美女林香莉被人劫杀,嫌疑人却有不在场证明,而之前向王森透露情报之人又突然坚决否认和林香莉有关。王森人生地不熟,唯有谨慎行事。刚刚得出头绪之际,就险些被人暗杀!
  • 海棠花未开

    海棠花未开

    顾西城在警校上犯罪心理课的时候,曾听老师介绍过性冷淡。性冷淡患者:易夫妻感情破裂,造成家庭矛盾,严重的会成为犯罪的诱因。大家都说,这是得多倒霉能娶到这样的媳妇儿。顾西城深以为意地点头,他怎么都不会想到,他会更倒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供养仪式

    供养仪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