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7100000002

第2章 正 己 (2)

先占是劳动所得的一种。在田野上耕种,在水泽里捕鱼,或者发现没有主人的土地并占有它,这些都属于先占的权利,虽然这些事情的难易程度不同,却没有一件是可以不劳而获的。因此先占的权利,也是以劳动为基础的,而劳动就是一切财产权所产生的根源。

凡是不需要劳动就能获得的,即使这件物品是人生存的必需品,却不能称之为财产。例如空气笼盖着大地,任人呼吸,用之不竭,因此不可以成为财产。至于山禽野兽,本来就不是由人畜养或放牧的,因此不属于任何人,然而一旦有人捕获了它,就可以将其据为私有,因为这是他劳动的结果。其他像耕种收获粮食,制造得到器皿,都需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这一点不言而明,而一切的财产权,都是遵循这个道理。

财产提供我们生活资料,这使我们得以尽力完成公私两方面的基本义务。而我们如何处置自己的财产,以及由此财产而获得赢利,都可以自由决定,这就是所谓的财产权。财产权是否明确,是判断国家文明与野蛮的标志。如果财产权不确立,那么横征暴敛、暴力掠夺的事情就会在社会上公然发生,这样不但无法维持社会秩序而使社会进入幸福阶段,而且足以阻断人民勤劳的意念,而使得社会最终堕落下去。

财产权的规定虽然要依靠法律,然而如果不是人人各守自身的权限,不妄图侵犯他人所拥有的财产,也不可能自然就确定下来,这就是之所以还要有道德约束的原因。

人既然有拥有财产的权利,就也有权利来积蓄财产和将财产赠送遗留给他人,这是很自然的道理。积蓄财产,不仅仅是为自己考虑,也是为子孙后代考虑,这是人性宽厚的一种表现。如果没有积蓄,不但无法应付意外的需要,与自己和子孙的关系重大;而且假使人人都这样,那么社会事业将不能由有能力的人来处理,社会的进步也就没有希望了。遗赠财产的权利,也不过是实行他所拥有的权利而已。这是因为,人用自己的财产遗赠给他人,无论是在生前或是死后,都不外乎是处置财产的一种表现,而家产的世袭制度,道理也是一样的。人如果不为子孙考虑,那么他所经营积蓄的财产够自己一辈子使用就足够了,不必再过多地去追求,而人之所以毕生勤勤恳恳,大量的积蓄却舍不得使用,好像不知道满足,无非是为子孙的长远考虑而已。假使其所积蓄的财产不能留给子孙,谁又愿意做一个勤劳简朴的人呢?这就是要有遗赠财产权利的原因,而其他接济亲友、捐助社会的事情,可以以此为例进行推论了。

财产权的由来,有的是因为先占有,有的是因为劳动,有的是因为他人的遗赠,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其权利不可侵犯的原则却是相同的。因此,我的财产不愿被他人侵犯,那么他人的财产我也不能去侵犯,这就是对于财产的基本义务。

关于财产的基本义务有四条:一是关于直接对待他人财产的基本义务;二是关于借贷关系的基本义务;三是关于寄托财产的基本义务;四是关于商品买卖的基本义务。

盗窃是不义之举,即使是小孩也知道,而且法律已经严厉禁止了。如果用道德标准来衡量它,并非一定要有偷窃抢劫的行为才可以称为盗窃,用虚假的手段骗取他人的财物,其中可能有法律所追究不到之处,若用道德来衡量,这种罪行也与盗窃等同。还有貌似廉洁,却私下侵占丰厚利益的人,与那些盗窃之徒迫于饥寒才采取这样行为的人相比,其罪行更为严重。

人所得到的东西,不一定与其所需要的总是一致,于是便产生了借贷的方法,财物的相互流通,实在是人生的美事。然而占有财产的人,本来没有一定要借贷给他人的义务,因此向别人借贷并得到他人的允许,不但有偿还的责任,也应当感谢对方的恩情。而且财产是产生利益的工具,把财产借贷给他人,就同时把借贷期内可能产生的利益一起让给他人了,因此不但有要求偿还的权利,还可以要求获得适当的报酬。而向别人借贷钱财的人,既然凭借所借贷的钱财享有了若干利益,那么割让其中一部分来酬谢借贷钱财给自己的人,也是当尽的基本义务。只是利益的多少,随时会有增有减,因此要求得到报酬的人不能没有限度。世上常有趁他人穷困急迫而要求过高的利息才肯借予的,这就是道德层面上的罪人了。至于亲戚朋友,本来就有通用财物的道义,有负债者出于感激将给予适当的报酬作为义务,但是借贷者却不应该斤斤计较,从而形成以利交往的陋习。

凡是向他人借贷钱财的人,对于所约定的偿还期限必须遵守。也有的人仅把偿还钱财和报酬作为负债者的基本义务,却不顾及偿还的期限,这是错误的见解。例如学生向老师或朋友借书,期限到了却不归还,甚至有的还转借给他人,那么就会逐渐导致不能取信于人,而有书的人将会相互告诫不要把书借给他人,岂不是害人又害己吗?

受人嘱托而为其保管财物的人,应该慎重,应该将所保管的财物看得比自己的财物更为重要,如果没有预先得到财物主人的约定或默许,就不能擅自使用。除了天灾或时事变化等人力无法挽救的情形以外,若有损害,都是保管者的责任。一定要做到所归还的财物跟当初交付时完全一样,之后保管的责任才算不辱使命。至于付给保管人的保管费,以及其所应当获得的报酬,这也是物主应尽的义务。

人类的进化是由于分工合作,而分工合作之所以能够行得通,是基于商品交易。因此商品交易是有大功于人类社会的。然而假使从事商业交易的人利用货物的精致或粗糙、价值的高昂或低廉而随意囤积居奇或趁机造假,并认为这本不是法律所规定的,然而用商业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况且眼下虽然占了小便宜,却一下子失去了今后的信用,那么还是所失去的更多。西方谚语说:“正直,是上乘的策略”。实在是至理名言。

人与财产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若不是服从道义、恪守义务的人,很少能不被其诱惑,而在不知不觉间做出违反道义的行为。盗窃的罪行,法律上有明文规定,而社会舆论对此也要求极严格,触犯的人还比较少。至于借贷、托管、商品交易这类行为,却常常有违背信义去占有一时私利的人,这就是现在的社会不能不继续加强进步的方面。凡是应当归属于他人的财物,应该不等他人开口就给予他,而不应得到的财物,即使有人赠予也不能接受,一是必须尊重他人的财产,而不敢侵犯;二是应该恪守自己的义务,而不要亏欠他人。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么社会的福利,难道还可以限量吗?

选自《中学修身教科书》蔡元培

名 誉

人类,不仅仅有身体上的需要,还会有精神上的需要。因此,饱暖、富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假如所得到的仅此而已,那么人类又会觉得没有得到满足,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没有名誉。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讲的就是名誉的不朽。人既然有爱惜与重视名誉的心理,那么,不但活着的时候爱惜名誉,也会想着留芳百世,这就是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地方。而名誉的可贵,即使列举出每个人生前所享受的物质生活来比较,也没有什么能够超过它。因此古往今来忠孝节义的人,常常有舍生取义而名垂千古的,可见它的价值已经崇高到了何种程度!

在社会之中,之所以彼此尊重生命财产而不敢互相侵犯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是:这是他人的正当权利。而名誉的获得,或者是因为天分过人,或者是因为不懈奋斗,其获得的难度要超过获得财产,而人对于名誉的爱护程度,有的甚至超过生命。如果有人无端损毁别人的名誉,这与盗人财物、害人生命有什么不同呢?因此,生命、财产、名誉这三者,文明国家的法律都会尽力去保护。只是名誉是无形的,法律的制裁,有时可能会顾及不到,因此爱护重视名誉的义务,就不得不偏重于道德的约束了。

名誉的敌人有两个:一个是诬陷,另一个是诽谤。这两个都是道德领域的严重罪行。

诬陷,就是伪造事实,用来污蔑他人名誉的称谓。其可恶程度甚至超过盗窃,被盗窃的人,只是失去了财物而已;被诬陷的人,有的可能连一生的权利都会一同失去。流言一经散布,即使毫无根据,嫉贤妒能的人都会鼓噪传播,整个社会都会闻风而动,即使是公正诚实的人,也难免被其迷惑,而没有时间去细致调查,导致此人成为众人厌恶的对象,因而无法在世界上立足。古往今来,有作为的人才遭到诬陷的戕害,以至于身败名裂、死亡的事情常常发生,能不令人畏惧吗?

诽谤,就是趁他人言行不够检点,就轻易夸大,并给予恶意评价的行为。其危害虽然不及诬陷严重,但也是违背公义的。我们既然同处于一个社会,利益、损害、痛苦、欢乐,没有不相关联的,成全他人的好事并挽救其过失,是人人都应当尽力而为的。看到别人的不足,不用诚恳真挚的态度进行规劝,只是一味冷嘲热讽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乐事,又有人摆出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将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这些都是君子所不屑的行为。当然,像警察和官吏这些人,本就担负着发现恶行的职责,而其权力也是有界限的,如果不在他的职责之内,却专门揭发别人的隐私来作为谈笑的素材,这样做又有什么道理呢?至于假借公益事业的名义却干着诽谤的勾当,以此来宣泄自己的嫉妒之心,这种拙劣的行为就更不必多说了。

世上那些到处诬陷诽谤的人,不仅针对活着的人,甚至连死去的人也不放过,这种情况更加可恶。因为活着的人还有辩白昭雪的能力,而死去的人却连反驳的能力都没有。探求诬陷诽谤的根源,有的因为嫉妒,有的因为猜疑,有的因为轻率。既然羡慕他人的盛名,我们就应该发奋努力,期望能够达到同样的成就就可以了,不懂得这些,却嫉妒、诽谤他人,损人而不利己,只有愚蠢之极的人才会这样做。而且人心复杂多样,就如同人的面孔一样,因为他人的一言一行,就动辄去推测其心理活动,还往往以阴暗的心思来揣测,这只是暴露自己内心的龌龊罢了。

也有的本来没有成见,却因为太过疾恶如仇,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动辄给予恶评,不懂得世事变幻莫测,如果不是完全了解事情的始末、明白其中的真假,再以公正的心态来进行评判,就极少可能妥当处理。不清楚状况就草率下结论,因而夸大其词,动辄就会犯下很多过错,因而贻害社会的情况常常发生。况且轻率地下结论,还有因为平常就憎恨他人所引发的。憎恨他人,动辄就用恶意来断定其行为事迹,虽然名义上是断定,实际却与诬陷诽谤是一样的,其流毒甚至更大。因此我们在讨论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周详审慎,才不会犯下轻率的毛病,而且对于所憎恶的人,更加需要特别的谨慎。

是人都会懂得是非对错,对于邪恶之事,坐视不理、沉默不言的,可能是碍于人情关系。故意的揭发,可能会变成夸大不实的诽谤。那么其意图又是什么呢?古人所说的“守口如瓶”,这话虽然未必恰当,也并非没有见地。像这种违法乱纪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就不能不尽力攻击批驳,以祛除社会的公敌,这也是我们对于社会的基本义务,而不能与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相提并论了。

选自《中学修身教科书》蔡元培

修 德

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有德性。做该做的事情叫做德,这是所有德性的发源地,德性也使我们把遵守道德作为乐趣。体力、智力都是遵守道德的资本,但是如果没有德性来引导,就会像有精兵而无良将率领一样,刚强的体力反而帮助了强横与暴戾,卓越的才智可能助长了奸恶,这是多么可惜啊!

德性的基本内容,概括来讲就是:遵循良知。一举一动,都遵循良知的指引,而不挟带一丝一毫私心,那么基本上就不会有大过失,从而可以称之为有德性的人了。下面略讲一下德性的主要内容:

同类推荐
  • 中华国学精典

    中华国学精典

    我国千百年来,所有读书人的启蒙教材无非是流传至今的经、史、子、集,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成语典故、伦理道德、人文历史、礼仪风化等中国文化。让孩子从小学习国学,读古典诗词,通圣贤经书,那么这些国学传统文化经典就会深入到孩子的灵魂深处,丰富他们的知识,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在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下,自内百外地散发出儒雅的气息,变得知书达礼,心胸宽广。
  • 孟子的智慧

    孟子的智慧

    《孟子》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儒家经典。《孟子》原文七篇并无上下之分,亦无章次之别。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怀着治国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仁义,宣传德治,同情民苦,抨击暴政,志在匡世救民,兼济天下,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孟子》一书的总体特色是感情充沛,气势奔放。他激荡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又言辞犀利,呈现出凌铄一切之势。
  •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

    千百年来,孔子的智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智者,就是在今日,也有着其无可比拟的现实价值。当今社会,人们过度追求金钱、物质及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心灵孤寂、人格分裂,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想到了孔子的智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韩非子智慧讲堂

    韩非子智慧讲堂

    本书分为:权利之势——高举权柄的艺术变通之法——变法革新才能赢制臣之策——驾驭下属的方法等。
热门推荐
  • 混在大马的日子1

    混在大马的日子1

    出国留学的去向要视留学生的目的而定——公派留学并且将来想成为教授的,英国是最佳选择;想学业有成外加移民的,自然是去美国,澳洲,加拿大;想以留学的名义打工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给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日本是首选;对于想趁着青春年少游山玩水,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些甜蜜回忆,再顺便镀层金的中国“游学生”们,风光秀丽的马来西亚实在是个不错的地方。马来西亚最大的私立学院——如来学院(这真的不是一间佛学院!)以‘爱玩’为第一主人公的‘有志青年们’的故事,嬉笑谩骂,待看人生。
  • 妃礼勿视,王爷请撒手

    妃礼勿视,王爷请撒手

    别人是穿越当大小姐,甚至是皇后,而她,穿越成为不受宠的庶女,还顶着满门等待问斩的压力。如果不是为了肩负的重担,她才不愿意舍生取义地来到四王府。当她的手被他紧紧拽住,她愤愤咬牙,睁大楚楚动人的眼睛说:“你看清楚,我是你的弟媳妇!”当他满身是血地躺在病榻上,望着携卷包袱夺门而出的纤细背影,忍无可忍地爆吼一声:还有三步,你中的十步倒要发作了吧?你继续走试试看!”
  •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3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3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系列中最值得玩味的经济学新体验,成人与儿童都能读懂的经济小说。书中用小狗皮皮的视角,结合人们日常的经济行为。分析出经济学中最质朴的原理,带你轻松享受阅读之旅。
  • 风临天下:绝色狂妃

    风临天下:绝色狂妃

    她,是世界排名第一,生杀予夺,我行我素。他,是帝国的绝色王爷,铁血冷酷,威震天下。当她,穿越时空“少打我的主意,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乱世浮沉,这天下不尽是男儿的天下风云会聚,且看今生谁主浮沉。
  • 苏浅墨

    苏浅墨

    看不纠结看吧v的是饭否就是v软件你居然困扰v上课居然是iOS如果i哦i个日公司如果怀念那些吗
  • 幸福遇见

    幸福遇见

    讲述几个年轻男孩女孩一起为梦想奋斗和追寻爱情的故事。
  • 玩出来的智慧(0~1岁)

    玩出来的智慧(0~1岁)

    本书作者从0~1岁宝宝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为家长揭示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让家长轻松掌握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法。作者还创编了60多个朗朗上口的、极易操作的亲子儿歌互动游戏,将宝宝的运动能力、精细动作能力、交往能力、认知能力、言语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融入游戏中,使宝宝在快乐游戏的同时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本书既是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又是早教从业人员的工具书。
  • 醒梦骈言

    醒梦骈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诗学第四辑

    诗学第四辑

    一种诗歌观念的形成和固化,除需要有勇气的开拓者之外,一群人甚至几代人的坚守与倡扬更是不可或缺。如此这般,曾经的"先锋话语"亦或"不经之谈",...
  • 单身狗拯救计划

    单身狗拯救计划

    "苏湘在一家VR游戏公司实习,是个菜鸟情境玩家,谢安泽暗恋苏湘,却不知如何开口,于是设计了一款名为《单身狗拯救计划》的游戏,玩家进入的虚拟世界是随机生成的,谢安泽将在各个不同虚拟世界中成为被苏湘拯救的对象,享受被追求的快感。苏湘对此并不知情,于是开启了一场鸡飞狗跳的游戏之旅。苏湘:VR随身带,游戏任我玩,拯救单身狗,真爱伴我行。谢安泽:残疾狼崽子,精神病患者,带毒霸王花,祸国娘娘腔……是我,是我,都是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