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6700000047

第47章 老北京的幽默 (3)

曾佑(1863—1924)字穗卿,号碎佛,笔名别士,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光绪十六年(1900)进士,曾官礼部主事,安徽祁门知县。夏曾佑与现代人所共知的名人如梁启超、鲁迅、陈寅恪都有过亲密的交往。夏长于梁启超十余岁,但观念很接近,常常相互争论,交流思想。清末在北京时,有段时间内,夏梁二人,几乎天天见面,见面就争论。梁启超说“十次有九次我被穗卿屈服,我们大概总得到意见一致”。梁还说“穗卿是我少年做学问最有力的一位导师”。他们倡导新学,还与梁启超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夏曾佑还是“诗界革命”的倡导者之一。梁启超曾说:“吾尝推公度(黄遵宪)、穗卿(夏曾佑)、观云(蒋智由)为近世诗家三杰,此言其理想之深邃闳远也。”然而,此时的“新诗”的“新”,虽然大多还只是“颇喜挦撦新名词以自表异”,然而,所谓新思想之来,最初就是借了“新名词”“新概念”的,只要这些“名词”“概念”不填入传统的腐朽思想,早晚会播散开的。

夏曾佑进入民国后,在教育部任社会教育司司长,鲁迅是这个司的佥事,夏是鲁迅的顶头上司,平常交往很多,《鲁迅日记》中1913年4月1日记载:“午后同夏司长、齐寿山、戴芦舲赴前青厂观图书分馆新赁房。”鲁迅不善于与官打交道,但与夏曾佑的关系似乎不错,能够互相交流。夏曾佑是位健谈者(夏元瑜继承了其父的特点),其友黄遵宪有诗赠给夏曾佑说:“兼综九流能说佛,旁通四邻善谈天。红灯夜雨围炉话,累我明朝似失眠。”能把学问说得娓娓动听,使听着忘倦,乃至失眠,可见其功力。夏曾佑与鲁迅也很谈得来,曾告诉鲁迅说“宋以前女人尚是奴隶,宋以后男子全为奴隶,而女人乃成物件矣”。显然这个观点是得到鲁迅认同的,此后他也发表过类似的意见。

相对陈寅恪来说夏曾佑属于父执,陈要出国留学时去见夏,夏说:“出国读书是件好事,可以多懂一种语言,多读很多书。不像我自己只懂中文,只能看中文书。中文书都读完了,作学问实在没什么长进。”夏曾佑以读遍中国书自许,其实中国古籍有一二十万种之多,穷毕生致力,也难读遍,这只是说古籍中辗转相抄者多,有新发明者少。

夏曾佑的长子名夏元瑮,中国第一代物理学家。民初蔡元培先生掌教北大时,文科长请的是人所共知的陈独秀,理科长则是很少有人知道夏元瑮。他是最早向人们传授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学者。

夏曾佑的博学、健谈、追逐新潮、常发惊世骇俗言论的作风在夏元瑜的身上都有反映,我们读他的作品会感到其父对他影响。

附:听“老盖仙”说为人处世

问:“老盖仙”这个名字又怪又陌生?

答:“老盖仙”是台湾散文作家夏元瑜先生的外号。他是位公众人物,台湾三四十岁以上的人几乎是无人不晓。十多年前,他曾是颇受观众欢迎的的电视主持人,数度主持“金鼎奖”(台湾每年一度颁发给优秀图书杂志的奖项),还得过一次奖。“盖”字在台湾俗语中有点类似北京人说的“侃”,称呼别人为“盖仙”如同北京说某人是“侃大山”界的高人。老盖仙原是生物学家,一辈子与动物打交道。特别善于制作标本,台湾第一。小到蚊子,大到大象都做过(《老盖仙话动物·熏风十里》就是写它如何解剖大象和制作大象标本的)。六十退休以后,搬到台北居住,“发挥余热”给报刊写文章,一炮走红;编成集子出版后,马上成为畅销书,一年能再版五六次。后来主持电视节目,名声甚至盖过演艺界的明星,六七十岁的人,能在电视荧屏上大显身手,真是令人称奇。我读老盖仙的书,品味着他那以北京话为基础的神韵飞扬的文字;再看他那清癯、带有点仙气的面庞,总使我想起常在大陆电视上露面的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华先生,甚至想象老盖仙主持节目的声音也像常先生一样清脆。不知道看过夏先生主持节目的台湾朋友们是否有此感受?

其实说起几位与夏元瑜密切相关的人也许能消除一些大家的陌生感。头十多年,在青年男女中拥有众多读者的台湾散文家三毛是老盖仙的徒弟,而且见诸报端,有文为证。另外两年前在大陆走红的、在华人圈中以最能描写吃著称的唐鲁孙先生是老盖仙晚年密友。唐先生说:

元瑜兄自称是盖仙,纵然他不是苏秦张仪舌辩之徒,可是摆起龙门阵来,不管是京油子、卫嘴子,大概全不是他的对手。逢到三五知己,促膝倾谈,或者高朋满座、笑语喧天的场合,只要他三言两语,准保让大家捧腹解颐。

再说一条,老盖仙原籍北京,这会让老北京会感到很亲切,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北京师大生物系,曾经担任过北京动物园的管理员,当时还叫万牲园。

问:真是越说越近。我也在北京师大附中上过学,论起来夏老前辈还是我的老学长呢。万牲园那时又叫三贝子花园,门口有两个大高个子收门票,以招徕游客。那时交通落后,北京城里人出西直门到万牲园一游还算出趟远门儿呢!

答:夏先生的写动物和回忆经历的文章里多次提到万牲园和那两位高人,还提到过关于万牲园的许多细节,可作动物园历史读。夏先生学做动物标本也始于万牲园。书中写到过一个谦卑的、学历不高的善作标本技术员旗人刘树芳:

有天他做了一对纯白的长尾练雀(古称绶带),站在曲折的松枝上,下有小石,宛然是一幅国画装的《祝寿图》。因“绶”“寿”同音,松柏常青,灵芝仙草都是延年的象征,国画大师溥心畬先生见了称赞备至,不愿释手。刘先生立刻送了他,也不知向溥先生要张画儿作为补偿。他不是想不到,而是不好意思,说不出口。他有一双灵巧的手,却默默地穷困至终。

这就是老北京,懂得那个时代北京人生活的,会有同感。

既然你也是师大附中的,夏先生关于“附中”的回忆也一定会使你感到亲切。他说那时虽然没有“爱的教育”四个字,但却“附中”的教育却充满这种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许多老师身上。语文教师张少元“旧学很好,笑话连篇,学生唯恐少听他说一个字,在笑语中传授了真学问”。高中语文教师董鲁庵(应作“安”)催学生交作文,竟说:“诸位仁兄的大作怎么尚未脱稿?小弟等着拜读喔!”他们尽管学问很大,却又诙谐幽默,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夏先生可能不知道董先生在抗日战争中到了晋察冀,更名于力,是个充满传奇经历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做过晋察冀边区议会副议长。社科院文学所的董毅先生,群众出版社的于浩成先生都是他的哲嗣哩。

问:看了您所引的文字,真感到他做到了“我手写我口”,写文章像聊大天一样,是不是有点像老舍、启功等老先生的文字?

答:的确,读他的文章就像与一位博古通今、诙谐幽默的老人促膝闲谈一样。现今奔竞于商场或官场以及许许多多为生计奔波忙碌的人们,可能没有机会去感受听阅历丰富、学富五车而又诙谐幽默的人聊天是多么惬意的事。曹雪芹的朋友敦诚在《寄怀曹雪芹》中用“高谈雄辩虱手扪”描写《红楼梦》作者的健谈。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小传》写至此十分感慨地说:“敦诚他们的耳福太大了。可惜他不曾给我们作下记录,以致欬唾珠玉,随风尽散!”周先生是有学问又善聊的人,所以他才为没有机会读到曹雪芹聊天记录而遗憾。常说“风格即人”,夏先生文章也像其为人一样。他是老北京,老北京人的“温良恭俭让”像一股暖流流动在他那幽默酣畅的文字之中。因此读老盖仙有点像读老舍或启功。

问:是不是夏先生的文字都是怀念北京故土风情的啊?

答:夏先生文章中有些回忆北京的文字,写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风情,很感人,但这只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文坛的一时风气。不止夏先生一人,台湾文学批评家王德威说“北京叙事”是台湾及海外文学的一个小传统。

七十年代,唐鲁孙以一系列追怀古都饮食风情文字引起广大反响。一时之间号称老盖仙的夏元瑜、名报人陈纪滢、学界耆宿梁实秋,以及后来以《喜乐画北平》见知的喜乐、小民夫妇等,都曾与唐相互唱和。透过他们的文字,旧京的风华仿佛又熠熠生辉起来。

台湾文学批评家王德威把这些文字比作南宋人写的《东京梦华录》和元初的《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作品,称之为“旧京梦华录”。然而,夏元瑜的散文内容远不止于此。他是动物学家,与动物朝夕相处三四十年,熟悉动物犹如家人子弟,特别是哺乳动物和鸟类。因此他写动物的文字真实、有科学性,又富于感情,告诉我们许多不知道的事情。另外他博学多闻,熟悉历史掌故和各地习俗,这些文字也都楚楚可观。夏先生擅长的不仅是叙事,更会议论,善于说理,他关注台湾发生的各种社会新闻,常常把它们形诸文字,并加以评论分析,这些评论文字,不穿靴戴帽,不一本正经,往往用半开玩笑的口吻,但却能鞭辟入里,一针见血,从一些日常小事中看出大是非来。

问:北京人擅长“说”,那是名播中外的,听老头说起古来没完没了,老太太议论起是非婆婆妈妈。有时话说了几箩筐,但言不及义,急死人。

答:夏元瑜谈为人处世,名曰“现代人的接触”,注意“现代人”三个字,也就是他讲的是受到过现代文明洗礼人的道理,他不是缺少现代知识封闭人,更非自古就有的市井细民。因此尽管谈的问题是“婆媳之间”“望子成龙”“祖孙代沟”“财产的转移”“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请、谢谢、对不起”“话出无心伤自身”等等芝麻绿豆式的小问题,但却能谈出引人深思的道理。还能够举出许多有趣的故事借以说理。

您别忘了,夏先生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而且还到日本留过学,见过世面。他很好学,到老手不释卷,还常常到图书馆查资料,这些在文中有许多记载,可见他时时关注前沿知识,可以用个大陆的词儿来说是“与时俱进”的。再说其家学渊源很深,其父夏曾佑是清末进士,当时“诗界革命”三个代表人物之一(另外二人是黄遵宪、蒋智由 )被称为“诗界三杰”。又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教科书作者,建国前一些高等院校用它作教科书。辛亥革命后,他又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的司长与鲁迅同事,还是鲁迅的上司。夏元瑜有位比他年长很多的哥哥,名叫夏元瑮。这位大夏先生是学物理的,蔡元培办北京大学,其文科长是陈独秀,鼎鼎大名;其理科长则是夏元瑮,知道的就很少了。大夏先生也是第一位爱因斯坦相对论引进者。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夏先生思想开放,不守旧,具有平等观念。

在谈为人处世之前,作者往往先用幽默的笔调写个小故事,这故事写的有点像现今大陆流行的小品。举一例,以见一斑:

(张):老王!您早。(王):早!您用过早点了吗?(张):偏过了。洋人见面问好,中国人问吃。(王):其实“好”的意义非常空泛,不如“吃”来得现实。(张):问吃的含义很广,身体好才吃得下,经济情形好才吃得起。二者皆备等于福寿双全,可有多好。(王):所以不论熟朋友、生朋友在饭馆一块儿吃完之后,大家都要抢着埋单,洋人瞧着跟打架一样。(张):这是中国人千古以来的风俗。不过自从我装了一排假牙之后,一吃完先得去洗牙。洗个十来分钟,再出来时,那场埋单风波已过。(王):我虽没装假牙,可是“幼秉庭训”,凡事以忍让为先。您若去洗牙,我可以慢慢等您出来。

引文中的“偏过了”,是句老北京自谦的话,意思为“我先您吃了”(“偏了”这句话北京人懂得不多了,前两天百岁老岳父发烧住院,我同太太一起去看他,老岳吃饭时说了句“我先偏了”,50多岁的太太很奇怪不知他说的是什么)。像这一类的充满趣味和幽默的对话很多,可供研究喜剧者参考。老盖仙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道理,告诉人们怎么样做一个有趣味、有品位、有教养的人。

问:夏先生这样随意的文字在大陆文坛也比较少见,有些像他老人家聊天的记录稿。这样的文字能算文学作品吗?

答:我们看惯了“做”出来的散文,在文章中不仅要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还要有一定篇章结构。因此读台湾的齐如山、夏元瑜、唐鲁孙的文字,给人以不是读文学作品的感觉,总会有听老人聊天的错觉,因为他们作品是口语化的。这种文字别具一格,比读所谓文学散文要省力得多。

同类推荐
  • 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

    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

    《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以时间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讲述了初起于留日学生爱国风潮,最终消逝在日军侵华炮火中的中国公学近30年的校史。中国公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较早的私立大学之一,由爱国留学生发起、依靠民间集资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所存在时间不到30年的学校,先后有一大批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中外人士与它有密切联系,他们或执教于此(胡适、罗隆基、沈从文……);或求学于此(胡适、冯友兰、张兆和、吴晗、罗尔纲……);或讲学演说于此(梁启超、于右任、罗素……)。
  • 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

    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

    民国小学生日记PK当代小学生日记。继“开明国语课本”之后,再现民国语文教育风采!101篇民国小学生优秀日记,展示不同的少年中国!给当代语文教育一面镜子!给当代青少年一面镜子!全面展现民国小学生所思、所历、所感、所悟。在民国老课本引起广泛关注,并火热畅销之后。近日,民国小学生作文又被媒体疯狂转载,同时与当代小学生作文进行了比较,引起了热议。民国小学生作文多数语言功底扎实深厚,视角高远,思想深刻,最可贵的是,较少虚假套话。
  • 独山子文史(第九辑)

    独山子文史(第九辑)

    本书见证了石油人在石油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在重重困难面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顽强精神。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对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起了萌芽、先驱、基础、基地和摇篮的作用。这些在书稿中真诚、详细、专业、实事求是地一一记载。有较强的史料价值。
  •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收录了作者十余年来论及传播与社会问题的大量倾心之作。这些论文不仅展现了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的广阔知识视野,更提供了一种将文化传播放在“外部”社会权力关系中考察的理论路径。通过讨论“帝国时代”世界传播的新自由主义逻辑和中国媒介商业转型的历史困境,作者不仅在传播研究中清晰地确立了“权力”与“社会”这两个富有解释力的柱心范畴而且用一种整体性的历史视野覆盖了全球化、主权、民主平等、公共性、多样性等现代政治中最重娶的议题。
  • 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门推荐
  • 傲视七洲

    傲视七洲

    新书已发!《神圣劝化》纵是天骄名赫,大族傲古,荒兽滔天,可那有如何?!劝化之下,再无异念!天赋是何?!纵是我失去了极脉,我也能一步斩一天骄!论至尊,天骄无双;并驱驾,大世风云问今生,我为圣王,无悔问道!....下面第一个连接,望朋友们前去收藏、推荐。
  • 校草的的狂热追求者

    校草的的狂热追求者

    他是帅气的校草,她是从不知减肥为何物的吃货—当她遇见了他,她才知道丘比特的?早就射中了她。阳光帅气的他和渺小的她的爱情故事从此拉开序幕。
  •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多情王爷绝情妃

    多情王爷绝情妃

    爱,还在,可两个的世界却已相隔千里,那些未了的情增添了忧伤,带走了疼爱;爱,还在,可那些浪漫的回忆只有一个人梦着,想着,哭着,终是遗落一地感伤;爱,还在,可在没有人再牵起她的手陪她走过那些熟悉的街道。一场相逢,一场离别,那段瞬间的美好如昙花一现,只开一瞬便凋谢,凋谢之后,那些残落的花瓣化成了离别的痛,她无助的走在茫茫人海中,好想找寻曾过去的红尘岁月,而心里却是伤痕累累,然间,她还是含着泪笑了,因为今生能够遇见他,和他拥有那些美好的回忆便是幸福。
  • 无敌战兵

    无敌战兵

    他曾是佣兵界的传奇,为了追寻曾经的叛徒,他隐身都市,和各色美女、枭雄、势力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人生。
  • 道教基本常识

    道教基本常识

    本书包括教义规诫、宗派传承、道门宗师、道教经典、神仙体系、名山宫观、科仪方术和生活常识等方面内容。
  • 无忧真经

    无忧真经

    百岁老学究“庄三”一口气没喘过来就到异界了,不由问:这是借尸还魂了?大悦城中郦府重生,咋就成童养婿了,悲呼:小子无能,改名换姓啊!一本《无忧真经》,一个琴魔传承,拉开了故事序幕。且看大悦城中的文化风云,再听雨楼上的桃色国香。这是一个求无忧,却淡然的悠然故事,轻轻松松、欢欢乐乐,客官们且看着……
  • 末日之铁血特种兵

    末日之铁血特种兵

    病毒爆发,是自然发生?还是人为操控?末世来临,是苟且偷安?还是征战不屈?作为华夏龙组的队长,林浩不屈不挠,带领龙组成员,历经磨难,为重振华夏辉煌历史地位,刹丧尸,屠异类,斩强敌,破阴谋,最终站在世界顶端的终归还是华夏的强者。当然,做为末世的美女,那肯定是异常的野性和火辣的!而林浩的强势崛起,必将成为美人们争锋相夺的最终目标。
  • 母性

    母性

    Y县Y市某住宅,一位母亲发现高中生女儿在家坠楼身亡。自杀或是他杀,原因不明。尽己所能疼爱女儿的母亲,无法相信女儿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情……世间的女性只有两种:母亲和女儿。我带着母亲的爱来到这个世界,在充沛的母爱下长大,把母爱分给肚子里的新生命,孕育她长大直到降临这个世界。这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天,虽然其实是不幸的开始。“为什么我尽己所能地爱我女儿,悉心照料她长大?”"在只能救一个人的状况下,到底该救生我、养我的人,还是救我生下的人?”“我的世界没有色彩。”山坡上,充满鲜花和芳香的曾经美丽的家,究竟发生了什么?“母亲”究竟是什么? 接下来的事太残酷,我没有自信可以写出来……
  • 还源篇

    还源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