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32100000031

第31章 地方戏,民间娱乐这样自我传承(3)

秦腔的形成经历了世代人民的创造,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它于秦代形成,在汉代得以精进,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直到清朝时达到了广泛传播,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在《钵中莲》的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上下句都是七言体,可见秦腔在当时,或者是在此之前不但已形成,而且已流传到了其他地方。

秦腔的音乐充分展现了陕甘地区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特征,以及当地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形成了板腔体音乐体制,并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使得各种情绪变化得以更加合宜地表现出来。另外,秦腔很多剧目的内容都反应了我国历史上的忠奸斗争、反侵略战争、反压迫斗争等,其题材重大,且极富生活情趣。这都使得秦腔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喜爱,并对各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秦腔对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成为了梆子腔的鼻祖;而到清康、雍、乾时期,秦腔流入到了北京,于是又直接影响到了京剧的形成。乾隆年间(1736—1795年)是秦腔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仅西安地区就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且全国的很多地方也都有秦腔班社。

秦腔的表演富有夸张性,风格朴实自然,粗犷豪放,因此有“唱戏吼起来”被誉为关中十大怪之一的说法。秦腔的唱腔,音乐丰富多彩,旋律优美动人,其主要有欢音、苦音之分,其中,欢音表现的是欢快、喜悦情绪,而后者则主要抒发其悲愤、凄凉之情。其伴奏乐器主要为板胡,发音尖细而清脆。另外,秦腔在身段(如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担等)、化妆(如改包头为梳水头)、脸谱(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块瓦花脸、带一字须)、特技(吐火、吹火、踩跷),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入声)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秦腔的角色行当共计十三门,被统称为“十三头网子”:四生,即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即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即大净、毛净;一丑。

因流行地区的不同,秦腔遂衍变成几大不同的流派。东路秦腔,主要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西府秦腔,主要在关中西部宝鸡地区流行;汉调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而流行于西安一带的,则被称作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由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对唱腔的影响,使得各路秦腔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区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发展缓慢,呈现出日益衰落之态,而中路秦腔则迅速崛起,有起而代之之势,且在整个西北地区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秦腔的剧目数量繁多,题材丰富,总数超过了1万本。其中所演的剧目,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其中也不乏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等题材。剧目之丰富,在我国三百多种剧种中居于榜首。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其剧作散佚颇多,据统计,现在仅存约4700多部,且目前这些剧目还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继续流失。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当产生保护这一民族文化的强烈意识,从而对之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唯有如此,这被历代人民用心血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才能得以发展壮大,流传千古。

川剧,变脸是一种绝技

川剧,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它的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丰富的乐曲以及精湛的表演艺术,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

在戏曲声腔上,川剧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及一种本省的民间灯戏组成,其中,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

成都,是戏剧之乡,而川剧则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在清乾隆年间,本地的车灯戏集中吸收了苏、赣、皖、鄂、陕、甘各地的声腔,形成了包含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且通过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川剧最具地方特色的主要演唱形式,则体现在其高腔曲牌的丰富,以及其唱腔的美妙动人。川剧的帮腔,主要分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在语言的运用上,川剧充满着鲜明的地方色彩,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带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群众基础十分广泛。川剧唱、做、念、打齐全,其常见于舞台的剧目达数百种之多,妙语连珠,幽默连篇;且还有“变脸”、“喷火”、“水袖”等特色演出,独树一帜;再加上乐器的帮腔烘托,使得写意的程式化动作饱含着不尽的意味。

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的过程中,高、昆、胡、弹灯四腔各有其不同的情况。高腔,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高腔保持了“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且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吸收其特色,丰富并发展了“帮、打、唱”相紧密结合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属于自身本地的特色;昆腔,源自江苏,后流入四川,遂演变成带有本地特色的“川昆”;胡琴腔,源于徽调和汉调,同时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中的成分,又称“丝弦子”,主要是通过“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两种方式,与四川方言和川剧锣鼓相结合,并改变了其腔调与音乐过门,形成了独具四川风味的胡琴腔;弹戏,即乱弹,因用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又称“盖板子”、“川梆子”。弹戏源自于陕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后,在同川北的灯戏、高腔的长期共处中,相互融合,加之采用四川方言,遂形成了带有当地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

这四种外地声腔艺术在四川流行的过程中,相继与四川方言及当地群众的欣赏习惯相结合,最终演变形成了后来川剧当中的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川剧不同于其他剧种的地方,主要在于其特别高的高腔。

此外,川剧中最为著名的技巧是变脸,王道正先生则被誉为四川“川剧变脸之王”。另外,川剧不仅在国内得到了热烈欢迎,且远涉重洋传遍了世界,其中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流传甚广。

藏剧,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国粹”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认为是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而“藏戏”一词则只是藏族戏剧的统称。由于青藏高原各地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各有不同,因此,藏戏的艺术品种和流派数量众多,纷繁复杂。藏戏艺术的母体是西藏藏戏,它在来卫藏宗寺的深造僧侣和朝圣群众的远播下,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广为传播,遂形成了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另外也有藏戏流传到了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

藏戏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演出:第一部分称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的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称作“雄”,主要是正戏传奇的表演;第三部分则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相传藏戏的传统剧目主要有“十三大本”,其中经常上演的有“八大藏戏”,即《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且其各剧中都大多包含着涉及佛教的内容。

在服装方面,藏戏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服装,其演员则主要是凭借戴面具表演,不需要化妆。藏戏的种类纷繁众多,主要分为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其中以蓝面具藏戏为其主流,且在流传的过程中,蓝面具藏戏随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了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在藏戏的面具中,白色的面具代表善者,象征纯洁;红色的面具代表国王,象征威严;绿色的面具代表王妃,象征柔顺;黄色的面具代表活佛,象征吉祥;而巫女的面具则半黑半白,象征着其性格的两面三刀;妖魔的面具则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且多用白布或黄布缝制村民老人的面具,并在眼睛和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表现其朴实敦厚。

其实,值得每个中国人去传承的地方戏有很多,而且它们的生命都很顽强,就像烂漫的山花,遍地开花。

在民间,地方戏曲都还能找到根,还能感觉到它的价值存在。很多时候,它是老百姓的“娱乐”,老百姓非常爱它。”就像山东菏泽那样的戏窝子,很多人都能给你哼上几句,那是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去保护好我们的文化,更应该传承好我们的文化!

同类推荐
  • 电影编剧学

    电影编剧学

    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向读者介绍写作影视剧本必须具备的一些知识。通过这本书,我想告诉读者,写影视剧本不同于写小说,或写舞台剧本。尽管无论是小说,还是舞台剧本,或是影视剧本,它们都包含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要素,但影视剧本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概括起来说:一是,因为影视是造型和叙事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影视剧本的人必须具备强烈的造型意识,要学会用镜头去讲故事;二是,因为影视是画面和声音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影视剧本的人必须掌握视听语言,要学会用声画结合的方式去讲故事;三是,因为影视是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影视剧本的人必须具备影视的时空结构意识,要学会用时空的变化去结构剧本。
  • 元代艺术观念研究

    元代艺术观念研究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朝代,元曲尤为著名,本书带你走进元朝的生活艺术。
  •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作者陈犀禾、聂伟)共辟为五编:“‘后百亿时代’的大片产业”、“后产业发展与文化省思”、“民间影像与生态图谱”、“华语规划与产业愿景”、“身份认同与空间想象”,在中国电影的产业现状、文化省思、民间影像和身份认同等问题上,汇集了多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它们做了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阐释,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兼备,是中国电影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
  • 建筑艺术与绘画

    建筑艺术与绘画

    一提起埃及,也许在你的脑海里会立即浮现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形象吧。是的,耸立在尼罗河畔的古老而庄重的金字塔,已成为世界文化之瑰宝,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 中国民乐

    中国民乐

    民族乐器不仅仅是可以发出美妙声音的工具,更是每个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载体,是每个民族自我表达他们与宇宙、与大处然、与他人对话的方式。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音乐艺术又是这一文化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殷商、西周的陶埙、古笛、钟磬古乐,隋唐五代的箜篌、琵琶音乐,还是明清以来的各地方乐种以及胡琴音乐等,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历史时期的音乐成就。中国民乐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珍品。
热门推荐
  • 末日逃生

    末日逃生

    丧尸爆发,公司只有我和女老总没有被感染!我和女老总一起逃出公司,之后又一次一次的从升天之路上逃离。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唯有让自己变的强大,才能继续存活下去。来吧,挥舞起你手中的大刀,狠狠的砍在丧尸的脖子上!昔日威风凛凛的各路人物,在这个时候也只能成为我手中的刀下之鬼!平时欺负我的那些人,在这个时候,我送你一刀,助你解脱!谢谢我吧,我是善良的天使,是上天派我来救赎人间的!
  • 爱你不眨眼

    爱你不眨眼

    她误打误撞闯入黑色的世界,这里的一切,是未知的新鲜,又是未知的恐惧……他们誓死纠缠,命运从此就划上永不分离的符号。在这本来就污浊的世界,还存在的一点点正直和纯洁。爱你,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 超级呆子

    超级呆子

    落魄青年秦正,满脑子书生气,看起来似乎是个名副其实的呆子。失业之后,因为好几次窘事,认识了小女警凌言,历史老师张春晓,又遇到了大学同学美女王笑的多次暗示。呆呆的秦正和三个颇有个性的女子暧昧不清,十分的欢乐。但是秦正真如表面那样单纯呆萌吗?一次次离奇的事情,让秦正和三女偶然间陷入其中.家族中的危难,又让秦正临危受命。家族危难,社会动荡,身负一些特殊能力的秦正该何去何从?
  • 琉球国志略

    琉球国志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穿越聊斋神话

    穿越聊斋神话

    萧遥,现代小说写手,因看了《倩女幽魂》《白蛇传》《仙剑奇侠传1》等故事的结局而感到非常惋惜,悲伤,气愤,所以打算创作一篇融合集小说,故事刚刚完成,却因车祸而死,被奇异的青玉龙佩带到神话传说的世界里,且看他改变各个故事主人的命运,救小倩,迷走白素贞,抱走仙女姐姐赵灵儿,异世携美逍遥。。。。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位面管理局

    位面管理局

    被同事讥讽为废柴的二人组本想在管理局里继续浑浑噩噩度日拿钱,然而他们视为养老院的位面管理局突然爆炸。曾经无比辉煌的机构成为了过去,而众人眼中的废柴却要走上重建管理局的道路。李繁华:组长,这个月工资还没下来,管理局就炸了,我们找谁要啊?赵策:炸了就重新建一个。李繁华:你TM在逗我?
  • 像个有故事的人

    像个有故事的人

    也许,书读多了,就读不懂自己,戏演多了,就演不好自我。爱多了,也就不知道怎么去爱了。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属于爱情的,它永远那么铭心刻骨。赵予诺说:“就算我再遇到一百个比你还烂的男人也不会回来找你。”张子宸说:“你的那么多第一次都给了我,难道还在乎最后一次?”宜相源道:“赵予诺是我的初恋。”
  • 迷失战域

    迷失战域

    遭受多少年的冰冻,少年跨越过去与未来的维度,却单单对现在感到迷惘,科技的进步究竟是时间的推进,还是密谋的文明倒流?他又如何冲破迷障,串连起所有的过往?望书友们收藏本书!
  • 皇叔给本宫镇宅

    皇叔给本宫镇宅

    母妃死了,迟宴在斗争之路上越走越远,斗亲爹斗后娘,斗便宜姐妹斗无良哥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景亲王忽然还朝,她一眼就相中,这个男人是她的!谁也别想动,今天怕王爷被张家女抢了,明天怕王爷被王家女惦记了,更害怕王爷被皇上的金口白牙给赐婚了。真是累心!谁说老男人会疼人,明明更让人闹心。她早想嫁给他了,可是这该死的年龄还长不大,眼看着他的桃花挡也挡不住了,迟宴急的想骂人:“瑾年,怎么办?”景王不慌不忙:“加把劲,我迟早是你的人!”傲娇如他,半夜为了她连宫墙都爬了,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呐,专心宫斗,专心嫁我,本王连聘礼都准备好了,三千里河山与你执手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