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24300000023

第23章 诗法论演进(1)

诗法就是诗歌的技法,它是有关诗歌格律声调、文体修辞、字法、结构的具体理论。古代诗歌理论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诗法理论,其中以诗格或诗法命名者就不少,这些著作大量地出现在唐代、宋代、元代,但是它们并不属于诗学理论的正宗和主流,常常被看成雕虫之术。蒋寅先生也曾经指出过这一点,在其《至法无法:中国诗学的技巧观》一文中有详细引证。他认为“中国人对法的观念实际是由法入手,经过对法的超越,最终达到无法即自然的境地,概括地说就是‘至法无法’”,也就是说,中国人在诗学理论中最终是要超越具体诗法而达到自然入神的境界。这一见解大体不错,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诗学理论中求得“无法”便是终极的理论归宿,法与无法的关系并不能等同于鱼和筌,兔与蹄的关系,具体的诗法细则在理论家看来还是重要的,法和无法的关系在文论史上呈现着不同形态,不可一概而论。张少康先生20多年前在讨论艺术表现中法度与自然关系时,就已经回顾了中国古代诗法论的时代性特征,笔者在此,沿着张师的思路继续探讨。

诗法称为法,盛行于宋代,在此之前,用“术”和“格”、“式”等概念来表达诗法概念。这不仅是个称谓问题,“法”在文论中大量出现,代替“术”和“格”等概念,体现了宋代文论受道学影响的特色。贾谊《新书》卷八《道术》说:“道者,所道接物也。其本者谓之虚,其末者谓之术。虚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无设诸也。术也者,所从制物也,动静之数也。凡此皆道也。”道,指的是应接事物的基本法则和规律;术是驾御事物的具体手法。徐复观说:“是贾谊将道分解为虚与术,而以虚为本,以术为末。虚乃道在人心中的本来面貌,术乃道在人生中所发生的具体作用。”道和术,一者是存于心中,一者具体运用在现实中,但是“术”又受“道”的指导,“术”可提升为“道”。《新书》卷八《道术》:“术者,接物之队。凡权重者心谨於事,令行者必谨於言,则过败鲜矣。此术之接物之道也。其为原无屈,其应变无极,故圣人尊之。夫道之详,不可胜述也。”“术”是源于对道的体悟的基础上的具体手法,“术”不是僵化的遵守规则,而是十分灵活的,“道”是其活动的界域,达“道”也是其目的。所以,“术”也有“道”的意思,如《墨子·旗帜》中说:“巷术周道者必为之门。门二人守之,非有信符,勿行。”《说文·行部》:“术,邑中道也。”“道”的意义引申为道家之“道”,“术”也具有与道家之“道”类似含义,《礼记·乐记》:“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郑玄注:“术,所由也。”心术则是心路,在此“术”当指有浓重的主观意识的具体思路或方法。

术也有法令、法律之义,但依然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广韵·释诂一》:“术,灋也。”《商君书·算地》:“故君子操权一正以立术。”“法”的基本意义则来自刑法,《说文》:“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今文省。佱,古文。”解廌(音zhi),是古代传说中能判断疑难案件的神兽名,法的整体意义是判断和裁决,后来法制、法律、法令、方法、法度等,指一种客观上的需要严格遵守的准则,用作动词则表示对某种权威或律令进行遵循和仿效。宋代人诗论中,大量出现“法”的概念时,“道”就成了“法”的最终归属,而且,他们认为只有尊循“法”,才能达到诗文的“道”的境界,这一思路与宋人讲求“理学”和“法”有很大关系,也与文坛上对前代作家的忠心师从存在关联。文学理论领域谈论文学创作的具体手法,由概念“术”转向“法”,体现了创作手法上由灵活运思转向追求法度的整体趋势。

一、文术论

魏晋时代讲求文法或诗法概念时,主要术语是“术”。《文心雕龙》有《总术》篇探讨写作方法层面的问题。《总术》中提倡研讨行文之术,刘勰说:“凡精虑造文,各竞新丽,多欲练辞,莫肯研术。”在此基础上对作文之术的重要性作了精彩论述:“是以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弃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若夫善弈之文,则术有恒数,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因时顺机,动不失正。数逢其极,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断章之功,于斯盛矣。”刘勰认识到创作中情感的自由抒发和行文规律的关系,正如对弈同理。既要运用棋艺,也要有变化万千、充满灵感的运棋行为,棋术不是僵化的某些原则,但有一定的规律,但这规律又时刻服从着行棋过程中实际变化,它的作用是使每一个棋子的行动能把握极好时机,又不至于失去准的。那么,文术也是如此,它提供一定的运思、行文的次序或章法,但又能够顺应时机,从规律走向自由。具体而言,刘勰认为“术有恒数”,但又可以“数逢其极”,“数”既指规律,它又是可以变化不测的。《周易·系辞上》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所谓错综其数,即是指占筮时错综和综合其阴阳之数。孔颖达疏:“‘错综其数’者,错谓交错,综谓总聚,交错总聚其阴阳之数也。‘通其变’者,由交错总聚,通极其阴阳相变也。‘遂成天地之文’者,以其相变,故能遂成就天地之文。若青赤相杂,故称文也。‘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者,谓穷极其阴阳之数,以定天下万物之象。犹若极二百一十六策,以定乾之老阳之象,穷一百四十策,以定坤之老阴之象。”数,原指占卜时阴数与阳数,占卜者借此概念来描述世界中的阴阳变化规律。刘勰所谓“数”则是从此借用而来,其“数逢其极”也指作文之术的极端变化。所以,刘勰所说的“文术”,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变化多端,如:《文心雕龙·通变》:“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刘勰认为通变之术,就是顺应文理之数的;所以,文术可以理解为顺应现实和文理变化的“理”,正如《总术》中《赞》曰:“文场笔苑,有术有门。务先大体,鉴必穷源。乘一总万,举要治繁。思无定契,理有恒存。”可见刘勰他提出文术,是为了总揽万端变化。在《神思》篇中其文术是指构思的整体规律,几乎是“文道”了:如“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虑后,研虑方定。”

综上所述,刘勰讲文术,即是在讲为文或做诗之法,但又强调文术的错综变化,以顺应事理和文理之妙,所以,文术某种程度上又能达到“为文之道”的层次。讲规律,更讲变化是刘勰诗法论的核心思想。

《文心雕龙》中也有“法”这一术语出现,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指法家和法律。如《奏启》:“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秦之御史,职主文法”,“总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不畏强御,气流墨中……”它也指某种法则或是效法某种法则,如《史传》:“比尧称典,则位杂中贤;法孔题经,则文非玄圣。故取式《吕览》,通号曰纪。纪纲之号,亦宏称也。”“汉运所值,难为后法。牝鸡无晨,武王首誓;妇无与国,齐桓著盟;宣后乱秦,吕氏危汉:岂唯政事难假,亦名号宜慎矣。”《通变》:“赞曰: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此处的“法”指作文的“古法”。刘勰也提出了与后来出现的“文法”、“诗法”相同的概念。如《附会》:“夫能悬识凑理,然后节文自会,如胶之粘木,豆之合黄矣。是以驷牡异力,而六辔如琴,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驭文之法,有似于此。”这里提到“驭文之法”。《声律》:“古之教歌,先揆以法,使疾呼中宫,徐呼中徵。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抗喉矫舌之差,攒唇激齿之异,廉肉相准,皎然可分。”

此处的“法”指衡量发音是否准确的标准。《练字》篇曰:“汉初草律,明著厥法。”这里的“法”是指有关文字的条例。通过上述列举,我们不难知道,“法”这一术语,即使被刘勰运用为“文法”,也是指特别具体的规范或是古已有之的法则,它不是刘勰在诗学意义上的诗法概念。在“术”和“法”中,他将“法”当作更加具体的手段,而这一手段在“文术”面前是不完善的,只是不得已时的技法。《定势》曰:“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事,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已。故文反正为乏,辞反正为奇。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则新色耳。”刘勰认为只有文术可以顺应情感变化而变化,至于挪用某种效奇之法则不达根本。在《文心雕龙》中刘勰研究了“法”和“术”这种文体,从他的界定中折射出他对“法”和“术”这两个词的内涵是有精细区分的。《文心雕龙·书记》:“术者,路也。算历极数,见路乃明,《九章》积微,故以为术,《淮南》、《万毕》,皆其类也。”“术”是用来称谓那些穷极妙数几微的书籍的。《书记》篇:“法者,象也。兵谋无方,而奇正有象,故曰法也。”《尚书·舜典》:“象以典刑。”孔传:“象,法也。法用常刑,用不越法。”象在此还有卦象和形象之意,《周易·系辞上》:“制器者尚其象”。孔颖达疏曰:“‘以制器者尚其象’者,谓造制刑器,法其爻卦之象。”“象”和“算历极数”中“数”相比,“象”明晰,“数”幽微,“象”可供仿效,“数”则需要占算推测,“象”表明显形的规律,“数”则显示微妙不测的宇宙变化,“象”可以代表“法”之特征,“数”则属于“术”的精神实质,所以,刘勰对“法”和“术”这两个概念是有明确认识的。那么,我们也就可以进一步理解刘勰“文术”的含义,也可以知道“法”在刘勰那里,是不可以描述写作中既有法又无法的情境的。

二、唐代诗法与苦思

唐代的诗法主要是大量的关于声律、对偶、章法、练字、句法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和法则,只有通过苦苦的章句经营才能达到诗歌胜境。诗论家特别留意研究诗歌创作法则,上官仪、元兢、崔融、王昌龄、杜甫、皎然都有论述,唐代后期则又出现了一大批诗格,有王叡《灸轂子诗格》,李洪宣《缘情手鉴诗格》,齐己《风骚旨格》,虚中《流类手鉴》,徐衍《风骚要式》,徐夤《雅道机要》,王玄《诗中旨格》,王梦简《诗要格律》,文(或多两撇)《诗格》。上述文论中大多强调通过一定的声韵、格律、对偶、练字、练意等手段,使诗歌作品达到格调别致,艺术完美,富有表现力的境界。

唐代诗坛在齐梁新体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对偶和声律原则,形成了近体诗。独特的文体需要独特的写作方法。声律方面对四声八病有所放宽,四声出现二元化倾向,更加重视诗歌中的粘对,在声韵上呈现对立而和谐的美。各种对偶的巧妙运用,也使诗歌在意象、文字表现形式等方面呈现对立和谐之美。唐诗无论从声韵和形象等方面都体现这一美的理想,声调琳琅,意象相映相辉。而这种艺术趣味是通过严格的修辞手法来达到的,谨严的修辞不仅保证诗歌显示出格律美,而且也可以借意象、音韵醒人耳目或通过意象的对比映衬,积聚深厚意蕴。《文镜秘府论·西卷·文二十九种对》中提到了多种对偶形式,其中它又说平对、奇对、同对、字对、声对、侧对六种对出于元兢《髓脑》。比如奇对,用“马颊河”对“熊耳山”,虽然是自然中地理名的对偶,其中又隐含着动物名称和动物形体名称的对偶,从字面以下,可以寻到一种趣味,从而把诗意从严格的形体中弥漫向广阔领域。比如字对,意义虽然够不成对偶,但字面上却可以成对,“桂楫”对“荷戈”,字面对仗工整,但实际意义却正好相反,前者有隐逸情调,后者则杀气四射,就是在整齐的形式下,作者表达了极其丰富的思想,诗歌也由此更富有感染力。

同类推荐
  • 爱弥儿(经典超译本)

    爱弥儿(经典超译本)

    《爱弥儿》是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1762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法国与整个西欧,影响巨大。卢梭通过对他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表达了他从自然人性观出发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这些对今天的儿童教育依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经典超译本:爱弥儿》在尊重原著内容与结构的基础上,采用语录体形式,直接呈现原著中的经典段落与概括性结论,省却了繁复、冗长的论证过程。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
  • 现代常用文体写作全书:实用企业文书写作大全

    现代常用文体写作全书:实用企业文书写作大全

    现代常用文体写作全书:实用企业文书写作大全现代常用文体写作全书:实用企业文书写作大全现代常用文体写作全书:实用企业文书写作大全现代常用文体写作全书:实用企业文书写作大全
  • 中华歇后语(第九卷)

    中华歇后语(第九卷)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 大有文章:直说电视圈里的人和事

    大有文章:直说电视圈里的人和事

    打开电视,一派热闹景象,而电视圈内部也很热闹:各种争风吃醋、各种爆料炒作、各种是是非非,那些有的没的、乱七八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云里雾里。作为观众的我们,只能看到荧屏上放映的节目,其实,荧屏背后的故事更加精彩。本书是我国资深电视人费默撰写的,讲述电视圈内那些对圈外人保密的方方面面的怪人与怪事。从风光的主持人讲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从普通的电视主持人讲到他们变身为明星;从一个栏目的产生写到其背后有哪些自毁性的故事,以及电视台的内部运作。同时,广大读者将通过这本书,较为全面、真实地了解到,电视荧屏上的名嘴们,在荧屏下的“方方面面”
  • “纲常”教育思想与《春秋繁露》选读

    “纲常”教育思想与《春秋繁露》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热门推荐
  • 穹苍之巅

    穹苍之巅

    “敖氏乾坤多凄凉,俊杰未出势难挡,大智若愚承祖志,帝气再现白龙岗。”一道霓神批语,引出一代逆天奇才。氏族恩仇交错,宗派明争暗斗,剑拔弩张。百年灭族之恨,父亲惨死之仇,猪脚该如何努力,才撼动中玄域那几颗参天大树,才能报得血海深仇。诸君可愿携手,共赴穹苍之巅!穹苍之巅讨论QQ群:369878255
  • 那年我们正青春南山记忆

    那年我们正青春南山记忆

    用文字记录青春,用文字记录生活。首部青春校园纪实暖文系列-南山记忆。
  • 萌宠33次:老公别乱来

    萌宠33次:老公别乱来

    “慕惜爵,你不用上班吗?!”“上啊!我的工作就是专职爱你!宠你!哄你!保护你!照顾你!24小时加班,不迟到不早退,陪吃三次,陪睡七次,没有任何怨言!”大灰狼邪魅的魔爪伸向小白羊,每晚陪睡七次可好!?小白羊哀嚎:“老公,你别乱来!”
  • 死亡医师

    死亡医师

    在浩瀚的宇宙,虚空家族这几个字代表的是强悍,十四支战队震慑八方,家族里的人从不主动挑事,行事却毫无顾忌,终于有一天,虚空家族遭受多方势力围攻,十四队队长白空还有副队长陈燨,因此遭受灵魂破碎之罪。一队长白虚,也就是白空的大哥,帮两人重塑肉体,只是两人记忆全部丢失,但白虚反而觉得此事很好玩,所以并没有找敌对势力复仇,而是带着白空两人去到一个小地方重新修炼。昔日强大无比的白空,死亡医师的名号无人不晓,虽然记忆全失,但依旧天赋异常,换句话说,王者终究还是王者......
  • 天生我材

    天生我材

    一道极光给了他奇异的能力,突变的基因让他拥有强悍的肉体,流传了亿万年的神话将在他身上重新演绎,曾经的神只是一个个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不同的是,他们是英雄,为了大地,为了守护生命牺牲了自己的英雄……,他呢?将是另一个英雄,还是……
  • 仙路迷途

    仙路迷途

    一次超核试验激发神秘小银盒,意外把凌云传送到两极星,机缘巧合,他夺舍高阶法师,修炼五行真经、拳经,从此命运变得扑朔迷离。为何天荒地老的旷世情缘,须断绝?为何海枯石烂的惊天情爱,须忘却?为破解万年情爱诅咒,她将肩负怎样的使命?为修炼天下第一奇功《太上忘情玄极经》,他自吐情丝,作茧自缚,在光怪陆离的修仙世界,是迷失于爱恨情仇的缥缈画卷,还是化蝶成仙......
  • 剑惊九天

    剑惊九天

    不甘人下,他偷修体术,练功时却被神秘少女掳走,意外解开灵魂封印!炼体,他以利剑斩敌肉身!修魂,他用符印伤人灵魂!魂武同修,天下间谁人可挡?妖魔入侵,动荡乱世造英雄!且看魂惊天如何在乱世中踏足巅峰,傲世天地……
  • 星辰游记

    星辰游记

    热血版简介:包裹着地球的合金铁幕——铁幕外是正在气势汹汹的轰击着合金铁幕的外星战舰;铁幕内是正在轰轰烈烈的剿灭着丧尸的地球军人……一切的起点,一切的初始……当林白成为救世主,当梦想号化身为保护地球的铁幕……铁幕!大时代正式开启!你,准备好了吗?
  • 仙尊九炼

    仙尊九炼

    炼幻禁,蛊镇封,上古大道皆成空踏无归,转轮回,九仙潇潇录无为。看少年如何一步步走向修真巅峰。。。。
  • 无双圣徒

    无双圣徒

    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明。苏晨说:要有神,于是这个世上便有了神。带着一份骄傲,苏晨走出大山,于是这个世上风起云涌。我只是一个圣徒而已,但却是天下最牛逼的隐藏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