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24300000011

第11章 兴与礼(4)

在艺术创作中产生意象,是因为人的心灵的光辉照耀了外物,人赋予外物一定的理念,从而使形象独立起来,但产生的这些形象又不是作者情感的直接外射,而是渗透着作者对世界的感应和理解。作者忠实于物的形状,更忠实于内心对世界的体悟,就在那一刹那间意象被赋予了灵性和神理。人有意识地追求美,人的灵性能控制自然时,自然逐渐牺牲掉它的一些灵性时,上述状况才出现。而意象论即起于刘勰,刘勰将神理引入文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为神理作为一种绝对的普遍,笼罩了人与物,而只有人与物的契合才能超出现在,超出自我,走向某种永恒的美。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是《神思》篇《赞》中的话,精当地概括了刘勰对创作的独到理解。因为神思而驰骋想象,写作之事是动用心神、写物绘象、表情达意的过程。“神用”,就是“用神”,在此过程中,外物纷至沓来,以其活生生的感性触发着作者的心灵,作者只能以广大之“理”,去体会和感觉外界、观照事物,把握对象。“理”究竟该如何理解?刘勰将丰富内涵注入“理”中。

我们先看一下“神理”。道与人心、神理是三个重要的概念,他们构成了刘勰文学本源论的三极。《原道》篇中写到,日月星辰的闪耀与山川大地的运动流行,都是“道之文”,人生于日月天地之间,能够参天体物,所以人乃“天地之心”。“道”与“人心”,粗略地讲,分别指的是自然运行之道和人的主观世界;但两者不可截然分开,人必然处在自然大化中不可须臾脱离,人独有灵性能够参天,与物又毕竟不同,可谓是有心之器。当人能参悟宇宙时,人心则也可称为道心。无道则无文,没有人,人文也无从谈起。正是道的显现和人情发动而构成人文,文章也正是人与道的复杂关系中产生。正如刘勰的宇宙观并非纯粹唯物论一样,刘勰的文章观念也有神秘主义成分,或者说,他注意到文化或文章在本质上还存在时间的一维。他说:“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原道》)即是表明他承认世界有神秘之理,人文来源于太极变化,但也附着对神秘幽微的揭示。《易》象之产生是为了揭示“神明”。《易》虽出自圣贤,但圣贤不是神明本身,只是人文的一大动因,一系列人文生成的主宰则是“神理”,即刘勰所说:“玉版金缕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原道》)所以,刘勰将文章之道看作是“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文章的本源在人心、道和神理,述训创典无一不是观天地人文变化,究幽眇之理的结果。《征圣》赞曰:“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也就是说文章之理来于睿智之士的妙悟天理,即使是吟咏之词,也需探及神理,即《明诗》所谓:“民生而志,咏歌所含。兴发皇世,风流《二南》。神理共契,政序相参。”一言以蔽之,写文章不仅表现感情,还在于体悟“神理”。写作与神圣、神秘等存在联系。在这里“神理”有两个含义,一是神秘存在的人文主宰,一是人对外物及神秘事理的精妙把握。

《神思》篇“心以理应”之“理”应该在此意义下理解。“心以理应”即是“神与物游”,是在创作过程中的体物研精,是以把握神理之心智去感应万物众妙。对神秘或超验神理的摄取与感知寓于有机的思维运行机制,其思维方式中糅合了儒、玄、释智慧。刘勰以学识累积为基础,以空玄之心体察神理,心以理应之理即是被人心所把握之神理。“观照”是其方式。他认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日本人兴膳宏认为《知音》篇中“照辞如镜”的“照”有“圆照”之义,他引僧祐《弘明集》序中“夫觉海无涯,慧境圆照”为证。《神思》的“独照之匠”也来源于佛家的圆照境界。如何解释圆照呢?刘勰在《灭惑论》中说:“至道宗极,理归乎一,妙法真境,本固无二,佛之至也,则空玄无形,而万象并应,寂灭无心,而玄智弥照,幽数潜会,莫见其极。”“玄智”就是“无心”之后萌生的反思心,“玄智弥照”就是运用反思心对自身和宇宙世界的全面观照,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幽数潜会”的思索和体验。同样在《神思》篇中也有“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的说法,“通其数”就是“幽数潜会”之义,也是智慧境界中的回环不息的周密思索和精致体验。慧远《阿毗昙心序》中就讲得明白:“心法之生必俱游而同感,俱游必同于感,则照数会之相因。”虽然主张寂灭无心,但他们更强调超脱个人局限的对外部世界和未知领域的全面透彻的领会,在这一点上与《周易》中所说的“极数知来”有类似之处。《周易》认为世界由数组成并形成变化不测之道,也即《周易·系辞上》所说:“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那么只有把握数变,才可以深刻了解世界,《周易·系辞》曰:“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当然儒家不以预测一时一事为要务,而是要借助“数”的手段而深入到宇宙秘密处,所谓“极深而研几”。(《周易·系辞上》)刘勰的“穷照”其实就是以广大之心来观照自身对几微幽渺体验的反思活动。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发现了世界的复杂关系、发现了人内心的层次叠折、繁复深幽。刘勰正是在此思维方式下,感物吟志,体物又不物于物,而遨游于无边的精神世界,时常伴随着对神理的追求,且内心本身始终处在一种不停的悟解玄鉴中。他以空玄的思维姿态切近了对天地、自然、历史、自我的彻底反省,这一理性精神是既关心天道又指向自我的。

“心以理应”之“理”,是人对理性的把握和体验,而这种体验又有着神秘性特征,它接近着真理与妙法真境,“理”有“神理”之义,“理”就是“神思”本身。刘勰认为以神圣的姿态,排除日常杂念的玄悟可以获得真知,体悟到真知或与真知契合即是获得了真知,即刘勰所说的“神理共契”,也即沈约所说的:“夫灵应微远,无迹可追。心路照通,有感斯顺。”(《全梁文·瑞石像铭(并序)》卷30)柏拉图在《斐多篇》中也谈到在观照中获得真知,他说:“我想哲学会劝说灵魂,离开通过肉眼的考察,耳朵以及其他来自于感觉的考察,……让灵魂凝聚于自身,沉潜于自身,不信任自身以外的任何东西。只有以灵魂的纯粹自身对于纯粹的‘存在那个存在’的‘直观’的时候是唯一可信赖的。”刘勰认为寂灭无心,而能玄智弥照,与柏拉图承认灵魂的直观能力是相通的。柏拉图拒绝肉体干扰,刘勰也主张澡雪精神。柏拉图以灵魂的纯粹自身去直观,是对绝对真理的感知和接近,而刘勰则是在精神的内部进行着幽数潜会的反思,与神理感应而得神理、获妙法。与柏拉图类似,刘勰认为人并不能完全占据神理,在它面前人永远存在局限,所以预留给神性位置。这样刘勰的“思”便是体悟世界、体悟未知和神秘的观照状态,一种与玄学方式大异旨趣的体道行为。

如前文所论证的神理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贯穿天地、历史、自我的反思的理性精神;一是指超越人局限的神道或佛性。神理的介入改变了心与物之关系,平息了言、象、意之矛盾。我们有必要回顾中国哲学与美学发展史上心与物关系的变动历程,以及其间的言、象、意之纠葛。玄学的出现让人心与自然都得到解放,但也出现了言、象、意难以彼此诠释的困惑。

王弼认为自然万物是从无而来。“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故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也。”(见《王弼集校释》第195页。)他彻底否定了实体性的宇宙本源,将其设想为“无”这一概念。从而形成了崇尚主体内心、尊重万物本性,反对神秘论的倾向。那么,在认识论中个人领悟变得神圣了,他将语言和意象当作了认识的工具,希求摆脱语言形式和象征工具而直接“得意”成为其理想。他在《周易略例·明象》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他认为言与象是可以作为表达意的媒介的,但另一方面又以为言不尽意,可以得意忘言:“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周易略例·明象》)王弼希求真意,困惑于言与象作为媒介的表现力局限性,而不完全信赖言、象这两种相对于真意的表象。《周易》中言与象的经典地位动摇了,在认识真理的途径上个人的直接体悟成为首选。个人悟到的意似乎是可以脱离言与象存在的,《周易》中通过卦象和卦辞推测的真理,或存在于卦象与卦辞中的真理,不是他感兴趣的,也是他鄙弃的。

沿着王弼的思路,郭象玄学中重视自然、本然的观念将求真之路引向了与自然的切近。到郭象进一步认为宇宙万物是自然而然变化所致:“明物物者无物,而物自物耳。”(《庄子·知北游注》)“这种天然无为,是宇宙的必然之道,也是社会的必然之道,更是人生的必然之道”。也即是人与事物要各适其性,崇尚“独化”与“自然”。崇尚自然并不是凭空蹈虚,郭象也肯定了“有待”,在“有待”中发挥自然本性:

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曰:“夫大鹏之上九万,尺鴳之起榆枋,大小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

“有待”不是粘着于外物,而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又以自然为媒介遵循“大变”。对真的追求已经不是为了探求宇宙之本体,而成为精神的自由与超越之路。这一思维方式影响到人的生存方式和审美方式。人心与自然不再有感应关系,而是各任其性,便可逍遥;但人心之逍遥需要有待,有待于自然便最为理想了。陶渊明弹无弦琴就象征了他借助自然,而不执着于物,将精神超升向广大境界,寻求真意的体道方式,他又常以自然景物、率性举止为媒介感受并表现其神会玄悟。于是,以山水体道为主的诗歌创作大量出现,写山水与人和谐的诗歌也大量出现。山水成了人生感悟的凭借,而人生之真意定然存在于人与自然关系中,正是陶渊明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田园风景中有着他的体验,所谓“真意”就是人与自然各适其性,是人本身趋于自然本性的境界。这样的境界或许是一瞬间的契合,所以无法用语言固定下来,这样的境界又是非常自然的境界,当然无法用人类的语言来表述,语言总是戕害着自然本身。但诗人总是要表达与言说的,所以,不免出现意、言、象之间的矛盾。

在自然中寻求真意时,那“意”便是人在与自然形成的和谐关系中的自得,“言”与“象”表达又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自得心情。在这里可以看到,心与物是和谐又彼此独立平等的,“言”与“象”是来象征和说明“意”的。心与物原始和谐关系的撕裂当源自支遁。支遁玄学之新,在于他提出“物物而不物于物”(《世说新语·文学篇》刘孝标注):

支氏《逍遥论》云:“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鴳。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鴳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蒸尝于(米臭)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

支遁认为真正的逍遥是乘天正而高兴,不为、不得、不疾,但又能靡不适性,这样的逍遥只有至人才能做到。无待、玄感但不自得是其要旨。既然是玄感——“夫至人也,览通群妙,凝神玄冥,灵虚响应,感通无方”,就要以人心去触及灵虚,玄览万物,感通万方。那么获得人的自然本性与物之本性便不是目的,而以体悟神道为归;既然是感通万方,便不可能停留于具体之物,玄感而不能执着于形色,所谓“物物而不物于物”。事实上在支遁注解《庄子》时,已经引入了人的反思心和佛,这是对玄学的一种别开生面的改造。伴随着神性思想的引入,逍遥成为至人的专利,而这里的至人即是感通天地万物的智人。他成功地引入了佛家的神性与智慧。于是,在心物关系中,一种消失了的神性与理性重新回到人们的认识论中,刘勰即是在这一思路下讨论了审美。

同类推荐
  •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本书是同名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来源,纪录片由英国顶级团队制作,制作人兼主持人戴雨果教授是往来于东西之间的著名新闻学教授和清华大学的访问教授。数十年的观察和积累,横跨东西的独特视野,让戴雨果对中国的思考变得深刻而厚重。他惊叹于中国人的努力和创造力,但对中国人在发展过程中失掉的珍贵之物感到痛心疾首。国人对西方的盲目崇拜,让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搭建起东西方透过媒体了解对方的桥梁,这是他在英国创办中国传媒中心的初衷,也是这本书的萌芽。作者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案例呈现现代西方国家几大社会问题,对问题的分析严肃而犀利,借助受访者之口传达观点,使主题的呈现更加有力。
  • 媒体创意与策划

    媒体创意与策划

    这是一本教材式的媒体创意与策划专业书。一是为大学教学而用。二是想用于媒体创意与策划专业人士的培训。既然类似教材,当然就有自己的东西,也大量参考了别人的东西。
  • 优秀教师师德的8项修炼

    优秀教师师德的8项修炼

    本书描述了一位农村教育者眼中、手中、心中的中国农村教育,是一部真实的农村教育人的人生写真。
  • 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对于语言,我们既可以作历时的研究,也可以作共时的研究。在作历时研究时,我们常把所要研究的对象语言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段。比如,对于古代汉语的历时研究,常区分为上古、中古、近代这样几个时段;而上古、中古、近代则还可以再进一步区分为更小一些的时段。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整个古代看做一个时段,对汉语作一种泛时的研究。我们在作共时研究时,似乎也存在跟历时研究类似的情形。所不同的是,历时研究区分出的是不同的时段,而共时研究则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语体;前者是历时的、纵向的切分,而后者则是共时的、横向的切分。
  • 弓萧缘;石榴记

    弓萧缘;石榴记

    弓箫缘:从长安出发,筹建北庭都护符的四十万石粮草意外遭劫,“镜铁山五义”之一李波也卷入此案中。陈澌,一个神秘的武林人士,奉唐皇之命调查粮草遭劫案,不料行程伊始就收到戍边将军张武威麾下秘密高手“威武十卫”的追杀。李波的小妹李雍容被箫声吸引,意外目睹了陈澌与“威武十卫”的对决,少女情怀一发而不可收。然而,这一段恋情终究不能弓箫齐鸣,就像当初那一箭,终究不能射中那个人…
热门推荐
  • 有神出没

    有神出没

    在这个说话内涵,骂人文艺的年代,如果网游男大神将女大神当怪误杀,彼此的反应是什么?女大神蛋定的看了眼系统消息,无视了……男大神还未有什么反应,身边的腐女基男们已经按捺不住了,齐齐呼喊“扑倒啊!”男大神略一思索,从容一笑,无限风华“好主意。”——————————————————————————节操已碎,跳坑自备。本文不V,即将完本,可放心宰之……
  • 千金夫人

    千金夫人

    明明是新时代的四有新人,却倒霉穿越到古代,成了一丑女。本想低调生活,却又遇到冤家。某贵美人追男不成,竟拿她说事“我就是要这世上最丑的女人配你,你不是清高自傲吗,配个丑女能如何?”妹的,咸鱼也能翻身,老娘要做大富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毁容痴傻小皇后,皇上敢不宠老娘试试》

    《毁容痴傻小皇后,皇上敢不宠老娘试试》

    场景一:“南宫溟夜,老子是男的,男的!”某女正女扮男装的被某妖孽抱着。“没事,你是男是女,朕都喜欢”某妖孽很无耻的说。“皇上,人言可畏啊,别人都会说你短袖的。”“那我们就造出一个孩子来,让他们知道朕是不是短袖呗”某女无奈。第一场某女完败。场景二:“皇上,我是去灭子阳皇帝,不是去游玩”某妖孽正做着那华丽的马车,享受着好茶“确实不是游玩,要去见过岳父,哥哥啊,那老头顺便灭了得了”某女又单纯的无语,皇上,你不是冰山么?为什么嘴那么毒。第二场某女又完败。场景三:“麻麻,人家才七岁”某个萌宝卖萌中。“没事,早点接管好”某妖孽很无耻的扔下七岁的双胞胎儿女与媳妇游玩去了“我们这样好吗?”某女很担心七岁儿女“那我们不去了,和天下美食说再见吧”“去,果断去”为了天下美食某女很没节操的抛下了儿女,第三场某女完败。(新人发文,多多评论,多多意见,菇凉我会改的)
  • 凤绝天下:毒医七小姐

    凤绝天下:毒医七小姐

    (已完结)凤顷月,中医院里最古老的医药世家传人。医术超然,容貌绝美,却生性懒惰散漫喜好毒术。一朝穿越,成为赤炼大陆凤家的那个张扬跋扈鬼见愁一般的草包七小姐身上。漫不经心,勾唇一笑。嚣张能怎样?草包又如何?看不起她的人,毒。她看不上的人,揍。随手用毒,伸手为武,一身医术冠绝天下。纤纤素手中,生死在握。睥睨天下间,谁人敢挡?
  • 裂变的大地

    裂变的大地

    本来尤涅若和他妹妹莉娜在dota世界中每天过着依附与别人混经验的日子,然而一场席卷全宇宙的风波使空间错位,这幕后的真凶是谁?大自然?还是另有其人。尤涅若和他的伙伴能摆脱危机,查明真相吗?注明:此小说并没有表达dota和lol哪个游戏好啊这样激进的观点,作为两种游戏都玩的人,个人认为各有优劣,我不太希望出现专门来喷dota不好或是lol不好的人,每款游戏都有它的特点。当然,既然dota人物是主角,那肯定是主角强一点啦!猪脚光环无敌啊
  • 网游之幻化成神

    网游之幻化成神

    二年前的不辞而别,今天我回来了。身怀超神兽血狼王的皇室血脉,肩上坐着万器至尊的千古灵器,各大超级魔宠层出不穷的相继出现,天下还不任我驰骋。时而忽明的记忆,让我那尘封的记忆慢慢浮出水面,我的真实身份到底是谁?答案就在不远处。而这这一切的一切就从灵舞这款游戏开始。现在就出发...
  • 美男环绕:腹黑公主惹桃花

    美男环绕:腹黑公主惹桃花

    别人穿越要么出车祸,要么出意外,要么被各种阴谋诡计害死,为啥到她这里睡个觉睁眼世界就变了?一觉起来成为了月羽国有名的草包五公主,胸无点墨、纨绔刁蛮。什么?皇上皇后很宠她?皇兄个个是妹控?那啥,既然有人护着,五公主双眼放光,一脸坚定,她一定会把这原主人的事迹发扬光大的。刁蛮是吧!草包是吧!纨绔是吧!哼,从今往后,她会让所有人知道:宁惹阎王爷,勿识五公主!不过……这古代的美男难道都重口味?为何缠着她不放?一朵、两朵、三朵……什么时候她身边多了这么多桃花?五公主抬头望天,一脸忧郁,心道:看来魅力太大也是一种罪过啊!且看一个纨绔公主如何将不要脸发挥极致,纨绔天下……
  • 异世之蚩尤传人

    异世之蚩尤传人

    一次意外,洛枫身死之际,来到了蕴含远古惊天秘密的神魔大陆,传说中的蚩尤与黄帝之争,竟然另有隐情,无数神话传奇,开始浮现出真正的面貌,而洛枫在神秘老者的帮助下,得到了蚩尤的传承,毅然走向了另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世人眼中的废材,消失已久的炼体士终于再现神魔大陆,而故事才刚刚开始。修真者,以天地为身,道法若空,肉身而辅,以天地之道为至高追求,忽略了自身,修炼灵气。而炼体士则不同,其任认为天地本是囚笼,什么万法大道,都是外在虚幻,唯有自身肉体的强大才是正途,他们所追求的便是有一天,可以单凭自己的肉体去挣脱这方天地的束缚,从而得到大自在,真逍遥!
  • 我的大话修仙

    我的大话修仙

    赶上了穿越的末班车,顾青青带着游戏系统穿越了。逃婚的路上,拐走了精灵族的神射手,收复了三头黄金龙。唉我无意大陆的争霸,可就是有许多人不断的把你往上推,好无奈啊。
  • 吸血鬼养成手札

    吸血鬼养成手札

    该隐说:既然是你带我走进这个黑暗无望的世界,那么你便是我唯一的希望。你必须属于我,从生到死,就算是时间也无法将我们分开。莉莉丝:同学,你哪位啊?我们不熟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