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21800000009

第9章 墨用文玩(3)

第二节墨用清供

一、墨床

墨床是文房用具之一,其作用是把用后的墨块儿平放在墨床的最高处,墨湿的地方会自然风干,然后再把墨块儿放到盒子里保存,而放置墨块儿的底托,我们称之为墨床。

墨床,亦称墨架、墨台,是专门用来承搁墨锭的小案架。墨磨后湿润,乱放容易玷污他物,故制墨床以搁墨。墨床以墨定形,通常不会太大,宽不过二指,长不过三寸。造型多案架形、座托形、书卷形、博古架形,或曲折,或简练,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墨床是何时出现的?按理说,有了墨就应该有搁墨的物架,作为文房专用的墨床,不会晚于宋朝,但史书的记载却很晚。墨床虽然早在宋元时期就已出现,但宋初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所述仅限笔、墨、纸、砚。南宋末年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将文房用品列为10项,无墨床。成书于明初的《格古要论》又将文房用具分为13类,也无墨床。到了明末屠隆的《考槃馀事》一书,列出的文房器物已发展到45种之多,且功能明确,已有了笔搁、笔床、笔船、墨匣、糊斗、腕枕,但也无墨床。直到清代墨床才始见于记载,并从乾隆朝开始广泛流行和大量使用。

明清以后墨床的制作材质,从古铜、玉器,发展到陶瓷、象牙、红木、漆器、玛瑙、翡翠、景泰蓝等。墨床一旦从单纯的承墨用具发展到可供赏玩的艺术品,除具有精、巧、雅的鲜明特征外,其文化内涵在融入了文人个性化的追求后便更加丰富。遗憾的是墨床在文房用具的传世品中最为少见,收藏难度较大,不易形成系列。

事实上,墨床出现的年代很早。据玉器专家张广文叙述,目前能见到的早期的玉墨床,多为宋、元时期的作品。到了明代,由于制墨业的繁荣,墨床也随之流行,它的外形常与墨形相吻合,表面纹饰极浅,呈平面化,有的干脆制成光面。清代是文房雅玩发展的鼎盛时期,墨床的制作材质,也从古铜、玉器,发展到紫檀、陶瓷、漆器、琥珀、玛瑙、翡翠、景泰蓝。它从单纯的承墨用具,发展到既实用又可赏玩的艺术品。

从传世的墨床来看,玉质墨床最多,也最为精致。玉质墨床温雅圆润,置于书案之上,极有情趣。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有大量制造玉质文具的记载,其中便有相当数量的玉墨床。

清代的玉墨床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形状扁薄,其下有木座,墨床上大多有平雕花纹;另一类则为立体形状,造型富于变化,有的取书卷式,有的仿家具式,古朴而精雅。另外,还有一种玉墨床,用旧件改制,如明代的素面玉带板与剑鞘上的玉,将它嵌在紫檀上,就成了一件雅致的墨床了。

二、墨盒

墨盒的前身是墨匣。墨匣的主要用途就是贮藏墨锭,多为漆匣,以远湿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纹,或用螺钿镶嵌。墨匣中,以套墨、集锦墨、彩墨所用的匣最为考究。古代墨匣多以紫檀、乌木、豆瓣楠木为材料,并镌有玉带、花枝或螭虎、人物等图言语,一般都很精美。

据说,清代道光年间,阮文达回到京城,“以旗匾银制墨盒,其制正圆,为天盖地式,旁有二柱系环内”,可说是出类拔萃。清末制墨匣最著名的当属京城“万礼斋”。

铜墨盒是盛墨汁的小物件,产生于清道光、同治时期,盛行于光绪、民国年间。铜墨盒比石砚轻巧灵便,并能保持墨色的滑润和黑亮,特别是其盒盖上独特的刻铜艺术被誉为“文房至宝”。其盒盖上,方寸之间往往镌刻出多种精美的诗、书、画、印,因此深受文人墨客和官府及民间礼尚往来者的喜欢。事实上琢砚艺术到了乾嘉之后便一无可观了,而刻铜艺术的异军突起,填补了文房工艺美术后继乏力的空白。

民国年间,有人曾把北京刻铜墨盒和南昌象眼竹细工、湖南刺绣并称为“中国之三大名物”。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墨水笔的日益普及,毛笔逐渐退出了一般百姓的书桌案头,墨盒也随之慢慢退出了市场。

墨盒主要是用来贮存墨汁的,一般在墨盒中会置以丝棉、海绵之类,让墨汁充盈其间;墨盒盖内往往有一石砚板,用于吸收潮气,又可作掭笔。由于贮存的是液体,所以对墨盒制作的密封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墨盒内胆大都为紫铜所制,外壳以白铜为多,也有黄铜、紫铜等。

有一种白铜因熔合了锡、银等成分,感觉特别银亮,俗称银白铜。器盖除了白铜外,还会镶嵌黄铜、紫铜构成别致图案,俗称二镶、三镶,较为少见。铜墨盒大小不一,有直径过二十多厘米的,也有仅两三厘米的,一般都在10厘米左右,有的还有二至三层叠盒。器形以方、圆为主,也有各种奇形怪状的,如椭圆形、心形、鼓形、琴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菱形、双钱形、书卷形、扇形等。一般来说,器形越是奇巧,制作难度相对来说就越大。铜墨盒随着时代变迁,其反映的题材也充分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举凡家事国事天下事、亲情友情世间情都有反映,当时墨盒还被文人学士、官僚要员作为馈赠佳品(有的是专门定制的),从其上下款的称谓、落款年代考察,则不难发现时代风云的流变轨迹。有的系出名人,更弥足珍贵。

铜墨盒除了是文人自娱自乐的清玩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也曾以纪念品的面目出现过。这些墨盒往往刻着孙中山的“总理遗嘱”等。冯玉祥将军还专门制过一批墨盒,上刻其手书“吾辈当共习勤劳,先之以愧励,继之以痛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也制作了一批“开国纪念”墨盒,它的正中是毛泽东主席像,左右分别为“生产建设全国”、“劳动创造世界”,不但是有感而发,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近代史学家邓之诚先生在《骨董琐记》一书中曾记载此事,并详述:“京师厂肆专业墨盒者,推万礼斋最先;刻字则始于陈寅生秀才……时同治初元也。”由此可见,铜墨盒刻铜艺术始于同治,最负盛名的是陈寅生。他能在两寸见方的盒面上刻出《兰亭序》全篇,且运刀如笔,行云流水,因此有人把他刻的铜墨盒与陈曼生的紫砂壶称为“二美”。继陈寅生之后,刻铜艺术名家辈出,如濮又翎、白玉楼、张樾臣等。许多墨盒的底部多留有制作店家的戳记。当时许多著名书画家都乐意为墨盒制作提供画稿(画铜,即直接书画于素面墨盒之上),如陈师曾、陈半丁、姚茫父、齐白石、张大千、溥心畲,等等,更多的则是直接借用画家的作品,这也使得刻铜与名家绘画艺术结缘。除了名家绘画外,书法作品也是刻铜墨盒主要反映的题材,其中尤以蝇头小楷的微刻最为典型,举凡《兰亭集序》《桃花源记》等古文名篇,洋洋洒洒数百字一挥而就,浓缩在方寸之间,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如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陈列有一件老人家生前喜用的铜墨盒,盒面刻的是清代状元王寿彭恭录的蝇头小楷朱柏庐家训,现已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铜墨盒的由来还有个香艳的传说。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当时有位屡试不第的士子,与一才女结为夫妻,两人感情甚笃。那年恰逢士子进京赶考,才女心疼丈夫,怕他携砚不便,临行前给他研了许多墨,然后将墨汁装入她那盛胭脂的粉奁里,又将墨汁浸入棉花,以防奁中墨汁洒漏。这一招果然不错,这位士子有了那装有墨汁的粉奁,答卷极为顺利。于是考生们纷纷效仿。不久,市面上出现了用铁铸造的墨盒,后改用铜做,盒中吸墨的棉花也换成了蚕丝。此说极香艳,却颇受世人认可。而如今这一传统的文房用具俨然走入了收藏者的视线,成为了一门新兴的收藏种类。由于铜墨盒上所刻多系书画篆印,又常与历史事件及人物相关,故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及收藏价值。

20世纪70年代,旧铜墨盒还在被人们当作破铜烂铁,送到废品收购站论斤卖,80年代,开始被收藏界注意,有人开始陆续集存清代和民国的铜墨盒。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整个艺术品收藏形势的好转,以及藏家对铜墨盒文化含量和艺术价值的看重,旧铜墨盒已经成为了收藏界的新宠。

在购入铜墨盒时,要掌握一些窍门:盒盖上有名家画稿并经名工匠镌刻的,如制盒名家陈寅生、姚茫父等人的作品价值就高;另外特殊规格也值得一藏,铜墨盒以12厘米以上的超大型圆盒,或小于3厘米的袖珍盒为上品,而那些“大路货”与“垃圾货”,则收藏价值不高。

铜墨盒收藏的增温也带来了铜墨盒的作伪。现在市场上的作伪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老盒新工。即在老的铜墨盒上刻上山水或书法,刻工极为拙劣,一望即知;或在有工艺的老铜墨盒上补刻名家款识,但刀法与原刻不一致。从2005年开始,也有用机器将古代绘画或书法缩小刻于老铜墨盒之上再作旧的,初看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仔细辨认,刀法缺乏神韵,没有虚实轻重的变化。

二是新盒新工。这类作伪方法大多是在新墨盒上以模具压制书法,如某杂志上曾有人得意扬扬地介绍其收藏的一方桃花源记铜墨盒,然其书法乃是从电脑中提取的当代著名书法家任政的书法,成为藏界笑柄。

同类推荐
  • 建筑知识

    建筑知识

    《建筑知识》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推荐教材之一。内容按照《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的指导思想和该方案对本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进行编写,重点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本教材主要作为高职二年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岗位培训教材或土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 西方音乐故事

    西方音乐故事

    《西方音乐故事》收集了数十篇古今西方著名音乐家的逸闻趣事。本书定位为西方音乐知识普及类书籍,以浅显易懂的文字与叙述方法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莫扎特、肖邦等西方著名作曲家与音乐的不解之缘,并囊括了许多世界名曲的起源及发展创作背后的故事。
  • 家庭收藏指南(时尚生活指南)

    家庭收藏指南(时尚生活指南)

    随着社会发展的与日俱新,生活的节奏也不停的加速前进。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使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穿梭的人群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着,我们抬头不难看见林林总总的商业,琳琅满目的街道,社会的主流一直是围绕着人的消费来进行的,而时尚的生活,其实是一种消费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对待价值观的态度。积极,乐观,时尚,这些都是生活的元素,想要让自已变开心,就需要懂得如何能汲取古典和渲染新潮的生活方式。
  • 中国民乐

    中国民乐

    民族乐器不仅仅是可以发出美妙声音的工具,更是每个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载体,是每个民族自我表达他们与宇宙、与大处然、与他人对话的方式。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音乐艺术又是这一文化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殷商、西周的陶埙、古笛、钟磬古乐,隋唐五代的箜篌、琵琶音乐,还是明清以来的各地方乐种以及胡琴音乐等,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历史时期的音乐成就。中国民乐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珍品。
  • 听傅雷讲艺术

    听傅雷讲艺术

    傅雷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更是一位成绩斐然的文艺批评家,他在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中精深独到的见解,给后学者众多启示。
热门推荐
  • 黄石之书

    黄石之书

    众人皆知三英虎牢战吕布,官渡赤壁分南北,占荆入蜀分天下,五丈原后终三国。却不知这三国战乱中冥冥自有天数,秦末汉初黄石公传授张良六卷天书终乱朝,本来此物被封旺汉朝百年大稷,结果此物却显世起纷扰,黄巾之乱终汉朝气数,群雄逐鹿跨中原,得奇书者谋天下,终成一段乱世英雄佳话留给后人空凭吊,把酒言欢,一番戏说容某慢慢道来
  • 迷情总裁之碰巧遇见你

    迷情总裁之碰巧遇见你

    是命运还是偶然--他初见肖珧时,她还是学校学生;肖珧知道这男人是个人物,却没想到他是明耀集团总裁冉翎宇。他设计这场游戏,只是为了“报复”;她误入此局,却是为了“报恩”。当肖珧第一次见到萧荷娜,就想撒手走人了。因为,她预感到这场游戏她玩不起……冉翎宇说过,选中她只是碰巧觉得合适;她始终想不明白,这场近乎荒唐的迷局最后,男人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天心正法修真道场设醮仪

    天心正法修真道场设醮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末日凡心

    末日凡心

    活着的人终将饱受欺凌和折磨,那死去的也绝不可能超生,他们将永远以这样永生的方式长存。挣扎吧羔羊,要么化身捕食的狼,要么就成为永恒不死的一员。。。。。哈哈呵.....
  • 秦风拂面

    秦风拂面

    秦氏子孙穿越而来,实是劳心劳力小人物一枚。外出修行,偏偏侍卫不牢靠,归家路漫漫,一路桃花来,阿弥陀佛,我本无心。真龙在前,每每尴尬不止,无奈道:慕容毓以——你都是干嘛来了——?
  • 倾城一曲付浅殇

    倾城一曲付浅殇

    千璃舞觉得自己真是哔了狗了,看个耽美小说都能穿越也是没谁了,不过还好一穿越就有一只软萌小狐狸成为了她的灵宠,还有一个她认为一定是受的逗比老爹,修炼路上仿佛开了外挂一样的小日子真是舒坦有木有~不过那个什么紫王爷是想干嘛?她一点都不对她感冒的好伐!等等,你说你是女的?诶少女你好好说话,不要动手嘛,woc别捏我脸!疼啊喂!
  • 半笺娇恨寄幽怀:李清照

    半笺娇恨寄幽怀:李清照

    她是婉约词宗,一生为爱枯荣。爱之繁花,绽放心头,她“半笺娇恨寄幽怀”。相思无处,她唯有看尽“花自飘零水自流”。她绚丽的人生,婉转如歌, 她在寂寞的深处浅浅吟唱。她就是——李清照。朱丹红编著的《李清照(半笺娇恨寄幽怀)(精)》为“倾城 才女系列”中的一本,《李清照(半笺娇恨寄幽怀)( 精)》评述了宋代才女李清照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
  • 109则年轻人必知的哲理

    109则年轻人必知的哲理

    该书通过109则简练短小的故事,诠释了简单而又深刻的人生哲理。
  • 铁齿银牙妻主太痞

    铁齿银牙妻主太痞

    一个是魂穿在傻子身上的商界精英,一个是女尊世界的’武则天‘,他选择她是将就,她嫁与他是无奈。大婚当天,她奉旨进宫选侍,从此是女尊王朝上第一个女嫁郎,更是开创了这个王朝独一无二的经济盛世!
  • 20世纪的中国(对外关系卷)

    20世纪的中国(对外关系卷)

    奔向辉煌——编辑前言20世纪是一个不寻常的世纪。改朝换代的巨变,世界大战的烽烟,内忧外患的困扰,改革开放的雄风……使中华民族走过了百年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记住昨天,是为了明天。在即将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回视中华民族百年来所走过的道路,记住英勇悲壮,记住成败荣辱,记住发展与坎坷,记住辉煌与使命,对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更加认清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以更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此,我们认真策划并努力组编了这套反映中华民族百年概貌的大型史典丛书《20世纪的中国》。《20世纪的中国》,按照大项领域,分为政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