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19200000012

第12章 妈妈不称职PK孩子不一样?(5)

这个学期开始之后的第一周她哭了,之后就没有再哭。我们开始很高兴,心想孩子终于长大了,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哭了。不过好景不长,半个月以前,她又开始对幼儿园产生了抗拒心理。早上醒来之后,她的第一句话就会说:“妈妈,今天我不想去幼儿园。”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好。但不去怎么办呢?我只能硬着头皮拉着她去,结果她到了幼儿园就开始哭,在教室门口更是拉着我的裤腿不放,拼命大哭。

昨天她开口跟我说起了上幼儿园的事情,我耐心地跟她讲道理,最后她终于向我保证,以后进幼儿园之后绝对不哭了,还说要拿什么东西跟自己的小朋友一起玩。但我高兴不过一晚上,今天早上她又爆发了,早上又问能不能不去幼儿园,我反过来问她,她就开始哭了。我真的要抓狂了,也没耐心跟她讲道理。给她穿好衣服,拿起昨晚上说的玩具就带她出发了,她走的时候还有点开心的,路上还跟我有说有笑。但到了幼儿园又是跟以前一个样子,我当时就怒了,在老师面前打了她一下,然后扭头就走了,孩子在后面哭着我也没管。

回来的路上我越想越气,别家的孩子上幼儿园都高高兴兴地去,为什么我家的孩子就这么倔犟,为了上个幼儿园,把大家弄得都不开心。我问她为什么不想去幼儿园,她老是说想妈妈。可是我跟她讲道理的时候,她又说她懂了,但是爱哭的习惯怎么都改不了。

我真的没办法了,现在耐心也没有了,一听到她哭,我真的只剩下抓狂的劲儿了,快帮我想想办法吧!

解读:有的放矢,善用资源

孩子是不是一直都不喜欢上幼儿园呢?从文中看,似乎是的。“我家宝宝3岁,到幼儿园已经快一年了,慢慢地,别的孩子上幼儿园都欢天喜地,我家孩子却压根儿不喜欢上幼儿园,相反还经常哭闹。”

但孩子是不是一直都讨厌上幼儿园呢,从文中看,似乎又不是的。“这个学期开始之后的第一周她哭了,之后就没有再哭。我们开始很高兴,心想孩子终于长大了,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哭了。不过好景不长,半个月以前,她又开始对幼儿园产生了抗拒心理。早上醒来之后,她的第一句话就会说:‘妈妈,今天我不想去幼儿园。’”但是,我认为,这个快3岁的宝宝其实一直在做出努力:

“昨天她开口跟我说起了上幼儿园的事情,我耐心地跟她讲道理,最后她终于向我保证,以后进幼儿园之后绝对不哭了,还说要拿什么东西跟自己的小朋友一起玩。”

如果细心些去区别,还是能看出案例中孩子不爱上幼儿园的某些特点的。比如,孩子在认识上并不排斥去幼儿园,而且在幼儿园也能相处到好友(晶晶),孩子有时也是有说有笑地上幼儿园的,只是轮到入班级的那一刻情绪又变了。

就以上提供的信息,我想父母可以向班级老师全面了解一些情况,要把孩子的问题当做适应不良,而不仅仅是情绪上的问题。一般孩子出现类似情况时,家长往往只注重去询问孩子有没有遇上什么不开心的事,而忽略其他方面,其实孩子适应不良可以有多方面原因,比如:

一、环境不适应

孩子从出生后其主要生长环境就是家庭,由于父母的关切呵护,孩子的需要能得到父母第一时间的响应,使她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当进入幼儿园,面临一种新环境,孩子较多,老师相对少,必然会忽略孩子的某种需求,于是,孩子的安全感被打破,心理会产生种种不适应。

二、情感不适应

如今的孩子多为独二代,父母给予的呵护往往是细致入微的,有时不免过度保护,这便导致孩子信赖性强,感情需求比较多,一离开父母便会产生分享焦虑。

三、生活不适应

父母的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往往还会造成孩子能力弱化,表现为应该做的不会做(吃饭、洗手、擦手、喝水、入厕,穿脱衣、裤、鞋子等),作息制度又与在家里不同,因而孩子生活上产生不适应。

四、人际关系不适应

孩子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缺乏在友伴关系中才能获得的经验和由此形成的良好认知,等待、忍耐、沟通、协商、互助,孩子都不会。于是,低幼儿童间往往有较多的小纠纷和小摩擦,较弱势的孩子往往会有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问题。

只有当父母全面了解了孩子在园的情况,才能找出使孩子适应不良的因素,再针对各因素训练和调整孩子的自身状况,使孩子不再害怕入园。

除此之外,家长不妨找出孩子身边的有利资源,善加运用。

比如:既然知道孩子在园有晶晶这个好朋友,而且孩子还说要给晶晶带东西,那为什么不让友谊成为孩子喜欢入园的因素之一呢?父母有没有帮助孩子挑礼物送好友?有没有邀请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玩?甚至,借助孩子的友情认识对方父母,可以约好送孩子入园时的时间地点,让两个孩子聚在一起后,说说笑笑一起入园。接孩子离园时也别接了就走,可以带着孩子在幼儿园的大型玩具区域再让她和别的小朋友们一起玩一会儿,或者让她领着你在园内“参观”,用询问的方式让孩子向你介绍园内的设置,并回以欣赏和肯定的评价,给孩子“你们幼儿园真好”的印象。

另,据我的经验来说,同班两到三个家庭彼此认同成为朋友家庭的孩子在园表现更适应更愉快一些,因为这几个家庭的孩子在园在家都有更亲密的友伴关系,从友情中获取的情感支持能减轻孩子对不良刺激的敏感度,增加孩子对环境的耐受力。况且,这也能成为家长自己的良好资源,能和其他家长互通消息,互道酸甜苦辣,互助互学,不致感觉自己在家教的路上孤军奋战。

孩子对“打人”一事反应太强烈,怎么办?

儿子毛毛5岁多,就读于一家传统的民办幼儿园,园长老师从小小班的时候就都很喜欢他,他在园里也很开心。有天晚上,毛毛跟我说,今天一个小朋友叫他去打了另一个小朋友,那个被打的小朋友去报告老师了。老师批评他了,他哭了。下午幼儿园午睡的时候,他睡在床上想:“如果我从楼上跳下去,老师就不能批评我了。”我听到这里惊呆了,他才这么小,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把他抱在腿上坐下来安慰他,跟他说打人总是不对的,老师虽然批评了你,但是还是很喜欢你的。毛毛说:“老师不喜欢我了,她们都不抱我了。”我说:“老师不抱你了,你觉得老师不喜欢你了?是吗?但是老师在你发烧的时候,在你手脱臼的时候,是不是一直抱着你的?”他说:“是的,老师还叫小朋友给我倒水喝。”他确定了老师是喜欢他的后,就稍微好转了点儿。我就没有再追问这个事情。

第二天,我打电话给了老师,跟老师做了沟通,老师说,确实昨天是发生了这个事情,但是,也没有严厉的批评他,只是问了他为什么去打小朋友。毛毛当时不肯说,只是哭。老师看他哭得很凄凉,上气不接下气的,就没有再追问这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而且在午睡的时候,老师还去安慰过他,告诉他,毛毛有什么事情,应该跟老师说,不肯说的话老师不知道的,但是老师都还是很喜欢毛毛的。

这个事情上,我觉得老师已经做得很好了,而且一直以来,老师对毛毛也很好。两个老师也绝对不会对小朋友说很重的话的。倒反而我这个妈妈有时候忍不住要发脾气对他凶的。

我就是很困惑,这么丁点儿的小朋友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呢?是安全感不够?是天生这样敏感,不能受到挫折的性格?还是我平时关注的太多?还是,这是孩子正常的想法?而且毛毛,从小对生死很敏感,经常会问我关于生死的问题。接下来我该怎么做?

第一,我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说,你怎么怎么的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不要你了这样的话的。而是,我有时候忍不住发火凶他后,会对他说,妈妈永远都是喜欢你的,只是你什么什么事情做得不对……第二,老师其实压根没批评他,只是问他为什么去打了小朋友,而毛毛就是不肯回答,就是哭,最后,老师看他哭得太凄凉了,就也不再追问他了。在家里我也问过他,是因为觉得自己错了哭呢,还是害怕哭。他说是害怕哭。我想应该是害怕受责罚哭吧。

第三,我一直是遵循着爱和自由的原则与儿子相处的,我想哪怕没有完全做到,那至少也是有70%做到的。但是儿子的心理会出现这样的想法,是不是一个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的一个正常的过程?为什么反而那些整天在责骂声中成长的孩子没有这样的表现呢?是个体差异?还是我和他相处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第四,让我宽慰的是,儿子能主动把这件事情告诉妈妈,能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恳请有经验的儿童心理专家帮助我分析一下。谢谢。

(本案例来自网络)

解读:孩子的世界不一样

孩子为什么打人?因为有人让他打了。大人在听到这个解释时往往觉得可恼:“他让你去打你就打了?”我甚至听到过恼怒的大人接下来的阐发:“那他让你跳楼你跳不跳?让你去杀人你杀不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可问题往往就是,是的,他让他去打他就打了,并且,对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这个反应是正常的。成年人在评价儿童行为时往往用的是成人世界的道德法则,却往往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五六岁的孩子,他的道德发展尚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做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

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做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所以说,儿童的“道德”并非成人世界的道德。

就让我们运用以上的知识去分析毛毛的打人事件吧。

孩子眼里的权威并非大人认为的权威,孩子眼里的权威就是有话语权的人,看上去比他强的人,或者,让毛毛去打其他孩子的那个儿童就是个毛毛眼里比较“厉害”的权威。于是,他就听他的话打人了。

至于“打人是不对的”,毛毛后来知道了,怎么知道的?是通过老师和妈妈的态度知道的。因为老师和妈妈批评他了,都对这件事不高兴了,所以,这件事是不对的。这就是以行为的后果来做判断。

妈妈不明白老师和妈妈的处理明明很温和呀,为什么毛毛这么不能释怀?那就是孩子的绝对化,他以为这一次的行为让老师不高兴,老师就从此对他不高兴了。

但是,毛毛怎么会想到跳楼去死呢?一定是吓坏妈妈了。

可其实,孩子眼里的死亡,恰恰也不是成人所理解的死亡。

当科学家研究儿童对死亡的理解时,并不是将它作为单一概念,而是将它极其细致地拆分成4个次级概念:不可逆性(死者不会复生)、停止性(所有生理和心理功能停止)、因果性(因为某些客观因素而导致死亡),以及不可避免性(死亡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即便儿童也会遇到)。当这些次级概念被分开研究时,人们发现彼此的开始和发展过程并不相同,不可逆性和不可避免性首先出现,大约6岁左右时,儿童已能掌握这两种概念,而对停止性和因果性,孩子则发展得较晚,至少两者之一必须出现在儿童的经历中儿童才能理解。但是,即便是在儿童已经掌握了这些概念之后,当要求他们对死亡做比较详细的说明时,他们仍然会说出十分奇怪的答案。比如,在问6~7岁孩子有关死亡的原因时,虽然事先已经告诉了他们死者死于心脏病、高血压、艾滋病等,许多孩子还是会回答:“因为吃了肥皂”,“因为雪”等一些奇怪的答案。

这项科学研究的结论是:学前儿童已经能够分辨生物与非生物,然而,他们的理解并不完全,最初他们可能只是由某些明显的部分来判断,无疑,个人的经历会影响发展的进程。儿童要到很大的时候(?e0088~9?e009)岁,才会对这些概念完全理解。

如此,至少我们知道了,毛毛的“死”很大成分还是属于“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同时,当孩子想到“死”就可以不再受到老师的批评时,他并不认为从此他就见不到妈妈了,就不能去爱去感觉了。他可能只是注意到了“死亡”具有的某一个特性,而并不完全理解死亡。

同类推荐
  • 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

    孩子就像一本难以读懂的“无字书”。很多父母在孩子的诸多问题面前常常不知所措,困惑不已。其实,只要做父母的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不难明白孩子的一些行为与问题。也就知道该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了。用一句更为贴切的话来说就是,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因此。在与孩子共同生活的过程中。父母如果能够做到全面了解孩子的各种状态。认真体会孩子的各种心态,仔细考虑孩子的各种要求。并且能够总结孩子的过去。把握孩子的现在,规划孩子的未来,就有助于父母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从而更好地成就孩子。
  • 好妈妈影响孩子一生:3~6岁宝宝家长教子必读

    好妈妈影响孩子一生:3~6岁宝宝家长教子必读

    本书内容包括: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接纳孩子,开启孩子一生的幸福;尊重孩子,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善于倾听,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挖掘潜能,做孩子的好伯乐;引导学习,做孩子的指南针;品格教育,让孩子形成受用一生的好品格等。
  • 让孩子学会自立的50件事

    让孩子学会自立的50件事

    本书属家庭教育类书。从孩子的生活、学习、交际等方面的细节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关于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50件事。
  • 善学习·好方法:父母如何塑造优秀初中生

    善学习·好方法:父母如何塑造优秀初中生

    为了使更多的初中生孩子成为“善学者”,今天,作者把精心编著的《善学习·好方法》这本书奉献给广大初中生家长和他们的孩子。书中内容通俗易懂,案例真实生动,句子简明扼要,语言凝练精辟,兼可读性、实用性为一体。对于家庭教育,此书解决了天下父母面临的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对于广大初中生来说,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实用,为中学生大幅提升学习成绩提供了系统的指导性建议。方法是桥梁,良方是捷径。方法决定学习效率,方法决定学习成绩。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初中生成为学习优等生的最重要的途径。本书指导广大家长帮助自己的初中生孩子,运用行之有效的巧妙方法,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攻克各科难关,从而使孩子的学习出类拔萃。
  • 怀孕坐月子百科

    怀孕坐月子百科

    本书以周为单位,介绍了从怀孕准备到宝宝出生满一个月期间各种细节的处理。包括生活护理、医学护理、各时期产检准备和要点、各种预期并发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饮食、胎教等。侧重医学专业知识的描述、孕产妇心理变化、准爸爸可以做的事情、放松心情的N个方法,与胎宝宝交流的方法,以及最新的胎教咨询和有意思的胎教素材。
热门推荐
  • 庄子逍遥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庄子逍遥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聊斋传说

    聊斋传说

    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聊斋传说将通过一个个鬼怪故事来阐述人性的善与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
  • 羽之殇:邪魅公主的黑白旋律

    羽之殇:邪魅公主的黑白旋律

    “凭什么,天就可以主宰人的命运?!凭什么,天就可以决定我的生死?!我千羽泠,偏要逆天而为!若我不死,日后定要站在世界巅峰,遇神杀神,遇魔斩魔!”濒死之际,她绝望又撕心裂肺的呐喊震撼人心。……云端之上,她倾城一笑魅百生,俯瞰整个因她而动荡不安的世界:“我说过的,这世界,总有一天会被我踩在脚下。”
  • 终极系列之夏冰炎

    终极系列之夏冰炎

    最爱看终极系列的终极迷夏冰炎,竟然穿越到了终极系列中,她会怎样闯荡这个世界呢?敬请期待
  • 大学故事

    大学故事

    大学时光,飞扬的青春激起的尘埃已缓缓落定,日子混杂着留恋、无聊、茫然,憧憬的心情一天天过去,似乎只是弹指间;或晴或雨,或悲或喜的几年已是悄然而逝。那些年少轻狂,那些同窗共度的读书时光,那些触动心弦的校园歌曲,都将在新学期得以续写。大学是青春构筑的营盘,我们是流水的兵。大学的心情,有多少支歌唱过,有多少首诗写过,又有多少人曾经历过。华年在握的大学时光,有时真如一方魔镜,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夸张了自己真实的快乐与忧郁,放大了自己微小的智慧与激情。我们将纯真年代的一切悲伤与快乐淋漓尽致地演绎到底。我们要细细记下流光碎影般的校园往事。
  • 灵绝万界

    灵绝万界

    万族林立,亿万颗大帝心脏,自由行走的巍峨无头巨人,困天囚天蔑视大自在的太古邪神,青烟中的雾蒙一族,当柴火燃烧之时,他们就在你身边,神机百变的古代人,被抹杀的一个种族。。少年吞灵脉,修圣体,转乾坤,起浮屠,笑尽宇内!他手执不屈,用情义勾勒出一幅太古瑰丽天图!当有一天成功之时,不需要炽诚太阳的光辉热烈迎接,不需要春暖花开的大好心情,只需要默默地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想着这一路走来的欢喜与悲歌,苦难与伤口,然后低下头,痛哭着把这些伤口吃掉!吞掉!修身克己!踏天喝地!翻山搅海!此生足矣!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缘字诀:画眉

    缘字诀:画眉

    曾经的他对什么都无所谓,直到遇见她。她身着一袭青衫,眉间一点朱砂,孩童的模样,却掩饰不住眼底的冷漠与淡然。这样的她救他,没有任何原因和目的,所以他因为好奇而接近她,不想自己的好奇却造成了无法挽救的后果。她因为一世的纠葛,等了他两生,却依旧没有等到想要的结局。那么就再等一世吧。只希望下一世他不再是权倾天下的军师,也不再是冷漠嗜血的帝王,她只想他能看她画眉梳妆,再话前世云起时。
  • 休闲幽默开心故事

    休闲幽默开心故事

    只有具备幽默感的人,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增加魅力,使你受到人们的喜爱欢迎,助你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本书选编了具幽默感的笑话近千则,分为6册:《爱情幽默精短故事》;《财富幽默启迪故事》;《文坛幽默精彩故事》;《休闲幽默开心故事》;《搞笑幽默滑稽故事》;《名人幽默俏皮故事》。
  • 佳偶奈何天成

    佳偶奈何天成

    一日相恋,终生相守。“没关系,我知道你默认了,你喜欢我,你只用负责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喜欢我就好,其他的都有我来做。”陈天成这家伙到底哪来的自信,不过成佳偶到觉得他说的很对!相爱其实很简单!一份真心足矣!(上完结)
  • 纸婚厚爱:薄情CEO别闹了

    纸婚厚爱:薄情CEO别闹了

    于然几乎是哀求的看着眼前的男人,双眸强忍着泪水,“安敬生,我求求你,留下这个孩子好不好?”安敬生伸手捏着她的下巴,缓缓用力让她的脸上有了痛苦之色,“于然,你不配拥有我的孩子。”窗外是温暖的阳光,却也不能融化女子此刻的寒冷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