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15100000010

第10章 一代明君唐太宗(10)

考中进士,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但经过吏部(中央的人事部门)的考试才能正式“授缺”。这个考试叫“选试”。选试的内容有四项:一是“身”,相貌外表要端正,没有明显的生理缺陷;二是“言”,吐字要清楚,说话有条理合乎逻辑;三是“书”,字要写得端正美观,符合行文规范;四是“制”,要具有审定文字的能力。

考中了进士,叫做“及第”。武则天的时候,皇帝还在宫殿上亲自出题考试。所以有人把进士叫做“天子门生”,意思是由皇帝亲自考取的。由于进士很难考,为了达到考取的目的,应考的举子就在考前和考试期间想出种种办法进行活动。有的到处叩拜公卿,送礼物、献文章,想得到公卿的赏识,好替他向主考官推荐。有的跑到官僚的车马前跪献文章,表示自己的诚意,这叫做“求知己”。有的把自己的文章工工整整地写成卷轴,献给达官贵人或者名流学者,请他们把自己推荐给主考官,这叫“行卷”。行卷十分重要,它往往决定看的人的印象好坏,所以举子们都十分用心。

行卷促使一些读书人在应考以前认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努力创作高水平的作品,这对唐代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实行科举制度,官吏的选拔和任用都由中央决定,这就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同时也使大批出身寒微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像家世毫无名气的李义府,曾经写诗干谒:“上林许多树,不借一枝栖(上林苑有许多树,没有一枝可以让我停留)。”唐太宗回答他说:“我将整棵大树都借给你,哪里只是一枝啊!”后来,李义府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上层社会,最后做了宰相。

科举使全国的读书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承认考生的阶级差别,不考虑他们的身份和财产,消弭了一切鸿沟,人人机会均等,一张考卷定终身,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公平的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对于稳定国家政权,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科举制度还传播到东亚其他国家,而周边国家的读书人宁愿参加中国的科举考试,在中国任职晋升。科举制度在17世纪为欧洲人所采用,被改造为以英国为代表的“文官制度”,流布全世界,成为宪政国家整体的核心部件。这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政治文明的杰出贡献。

唐太宗对侍臣说:“凡事都必须致力于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穿衣吃饭为根本,凡经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根本。要不失时,只有皇帝不苛烦百姓。如果战争不断,营建不停,就无法不占用农时。”这一年,京城天旱,蝗虫大量滋生。太宗到禁苑中去视察庄稼,捧起几个蝗虫祝告说:“粮食是百姓的生命,你吃了粮食,是坑害百姓。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朕一人,你如果有灵性,只该吃朕的心,不要伤害百姓。”祝告完毕,就要吞下蝗虫,左右的人急忙劝说:“吃下去怕要生病。”唐太宗说:“我正是希望灾难转移到朕身上的。”就把蝗虫吞了。后人看到这一情节,总以为唐太宗是在作秀,这就是对他的误解了。作为一位皇帝,他衷心希望全国无难无灾,在灾难真的降临、人力已无所作为时,他宁可求助于神灵虚妄,从这一点说,唐太宗确实有古仁人之心,与孟子说的“仁君”标准很接近了。

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很多百姓饥饿困乏。当时国家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但是不允许开仓救济,却命令百姓逃荒到有粮食的地方去‘就食’。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爱惜仓库,竟到这种地步。隋文帝晚年,国家储积的粮食总量,可以供给全国军民食用五六十年。隋炀帝以这样的财富作资本,豪华奢侈,荒淫无道,结果导致灭亡。隋炀帝丧失国家,他本人固然罪不可赦,他父亲聚财而不用财,任凭国人饥饿却不肯拯救,空虚天下以充实他自己,他对隋亡应该承担的责任也不小。凡是治理国家的,务必积蓄于民,不在于装满朝廷的仓库。古人说:‘天下不足,国君孰与足?’意思是说: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那么国君的用度怎么会够?只要仓库的储粮能够防备荒年,此外何必劳烦储蓄?”

唐太宗做事情重视顺应民心。他曾对侍臣说:“自古以来帝王凡是要兴建工程,必须重视顺应民心。大禹开凿九山,疏通九江,耗费人力非常巨大,却没有人痛恨埋怨,就是因为民众愿意这样做。治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秦始皇营造宫室,历代人们都指责批评,因为他是为了满足私欲,与民心相背。”唐太宗还对侍臣说:“帝王习惯于骄奢淫逸,百姓恐惧于劳累疲敝。孔子说:‘有一句可以终身实行的话,恐怕就是仁恕之道吧!自己所不情愿做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累疲敝的事,不能施加给百姓。朕居于帝王的尊位,富有天下,处理事情必须设身处地,真诚地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做百姓不希望做的事情。”唐太宗用生动的比喻论述了对天下百姓实行仁义的重要。他说:“树林茂密鸟就栖息,水面宽阔鱼就游动,仁义积聚百姓自然归顺。人们都知道畏惧躲避灾害,但是如果灾害根本就不发生,不是更好吗?实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了。仁义之道,应当记在心里,经常使它继续发展下去,如有片刻的松懈怠慢,离仁义就远了。仁义犹如人的饮食,饮食供养身体,才能够保存生命。仁义缺失的话,国家也就危险了。”

顺应民心,包括不夺民之所愿。长孙皇后要为唐太宗寻觅温良恭俭让的女子,让她们“关关雎鸠”地生很多优秀的王子们。前隋的通事舍人郑仁基的女儿十六七岁,容貌美丽,堪称绝代佳人。长孙皇后访寻到了,决定把她留在后宫。皇后不嫉妒,如此贤达,唐太宗大喜,决定封郑女为“充华”,速速地召来后宫。诏书已发,魏徵听说这个女子早已经许配给士人陆爽,就急忙进宫见唐太宗:“陛下作为百姓的父母,抚爱百姓,应以百姓的忧虑为忧,以百姓的欢乐为乐。自古以来,有道德的君主,把百姓的心愿作为自己的心愿,所以君主住楼台亭榭,就想到百姓应有房屋安身;君主吃着美味佳肴,就想到百姓应该没有饥寒交迫的担忧;君主眷顾妃嫔之时,就要想到百姓也有娶妻成家的欢乐。这是君主应当经常想到的道理。现在郑仁基的女儿,明明已经许配给了别人,陛下要聘娶她,却没有询问她是否已经有婚约在先。此事传播到全国各地,深恐它会损害圣上的美德。”唐太宗听了魏徵这话,非常吃惊,深深地自我责备,停止派遣册封的使者,下令将郑氏女送还给她的未婚夫。

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挺一干人觉得这件事弄得皇上挺没面子的。再说,皇帝富有四海,理论上说,天下所有适龄妇女,除了直系血亲,都可能是皇帝的老婆,皇帝要召幸其中一个,魏徵还有这许多啰唆!于是起来为皇帝打圆场:“说郑氏女已经许配陆家,没有确切的证据,册封的礼仪既然举行,就不可中途停止。”陆爽本人也上表说:“我的父亲在世时,曾与郑家来往,有时互相馈赠资财,但并没有明确婚姻关系。外人不知道实际情况,看我们两家来往密切,才有这样的说法。”唐太宗很是狐疑,就跟魏徵商量:“群臣有可能看朕喜欢那女子,溜须拍马说瞎话,但当事人陆爽这样分辩,就可能真的没有婚约。朕还是娶了那个小丫头吧?”魏徵说:“陆爽的心思我知道,他把陛下等同于太上皇了。”唐太宗问何故。魏徵说:“太上皇刚平定京城的时候,宠爱了辛处俭的妻子。辛处俭老大不高兴,说了一些很过分的话,比如他说:‘皇帝什么嗜好,夺人家的老婆。他有那么多佳丽藏在后宫,我却只有一个老婆,真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辛处俭当时任太子舍人。太上皇将他调出东宫任万年县令。辛处俭从此常怀恐惧之心,担心不能保全头颅。陆爽认为陛下今天虽然宽容了他,但他担心以后会遭谴责贬官,所以再三自我表白。”唐太宗于是发出诏书说:“郑氏之女,已经接受别人礼聘,朕先前发出诏书的时候,对此事没有详细审查,这是朕的不是,也是有关官署的过失。授充华的诏书应停止执行。”人们纷纷称赞皇帝的宽容大度。

唐太宗亲身参与了推翻隋朝的斗争。亲眼看到强大的隋王朝被造反的瓦岗军等农民起义军推翻,教训历历在目。当了皇帝,他总是不忘隋朝的为政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他经常对儿子说:“一个皇帝,要是按正道办事,百姓就拥护他;如果他不行正道,百姓就推翻他,这实在可怕啊!”他又说:“水能载船,也能翻船。百姓好比是水,皇帝好比是船。”

十四、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唐太宗即位以后,曾主持开展过一次关于“自古理政得失”的辩论。这次辩论的目的是希望找到一条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大乱之后究竟能否大治?看法是很不一样的,持怀疑态度的不少。连唐太宗也发出了“今大乱之后其难治乎”的感叹,对于“致治”缺乏信心。魏徵满怀信心地说:“大乱后容易施行教化,这就像饥饿的孩子容易喂养。如果皇上能够广施教化,臣僚尽心竭力,上下同心,经过战乱的国民都会积极响应,不出一个月,就能初见成效。三年成功,都算是很晚了。”封德彝等人不以为然,引证历史,说夏、商、周三代以后,人心渐渐地变坏,一代不如一代。所以秦朝专用法律,汉朝杂用霸道,秦汉的皇帝不是主动地舍弃教化,他们是没有办法才实行法治的,因为百姓根本就不可能教化了。封德彝直言斥责魏徵:“魏徵书生,不识时务,如果听他的胡言乱语,国家就会破败不可收拾!”但是唐太宗采纳了魏徵的建议,作出了“大治”天下的决策。

天下如何大治?唐太宗和魏徵认为,必须抚民以静。就是安定民心,不去骚扰民众,使民众各安其业,国家坚决不干预百姓的生产生活,尽可能不发布文告诏令,最好是让百姓忘记朝廷的存在,这就是恢复了上古治世了。所谓“治世”,就是不施治而自治。武德九年(626)八月,唐太宗初即位,北方突厥扬言以百万大军来攻相威胁,颉利可汗侵犯至渭水之北。唐太宗坚决实行“安人理国”的方针,他挺身而出,订立了“便桥之盟”,突厥撤退回去。事后,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新即位,当前的国策是求得稳定。”“便桥之盟”是新朝廷的无奈之举,但是在国家实力尚未达到足以抵抗强敌的时候,这样的妥协退让是必要的。

唐太宗和群臣商议“止盗”对策,提出了“安人理国”的四项措施:一是“去奢省费”,二是“轻徭薄赋”,三是“选用廉吏”,四是“使民衣食有余”。唐太宗强调指出:“国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国民。如果剥削国民,满足国君的私欲,就等于割自己的肉喂自己的嘴,把胃装满了,这人也就死掉了。所以,国君富了,百姓穷了,国家也就灭亡了。”这个比喻,形象地表明了治国必先安民的道理,有这样深刻的认识,人们完全可以原谅他在玄武门事变中的阴毒和残忍。军阀或权臣在夺取政权时,可能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手段与目的发生冲突,他们当然选择目的,所以李世民会在玄武门事变中手段残酷。但是,一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皇帝就应该允许百姓正常地生产生活,只有王莽那样的政治洁癖者,才反复地要求百姓不断地纯洁思想,这种政治洁癖,主要的倒不是想叫国民都成为圣人,而是为自己不光彩的夺取皇帝位的手段与过程辩护。其实一旦皇帝位置稳定了,就不会有人追究这个帝位的起始缘由,就像没有谁追问唐太宗为什么杀害弟兄。所有的担心都是自我恐吓。唐太宗的英明就在于他没有恐吓自己,相反,他很快地就把国家带上了正轨。也只有王世充那样的愚蠢“皇帝”,才热衷于在大灾年月“务虚”,开展大规模的宫廷演讲会。贞观元年(627),唐太宗重申“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次年进一步阐明治国在于“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这样,以“存百姓”为宗旨、以“简静”为特征的治国方略,就被明确地规定下来了。

唐太宗的抚民以静的治国方略,是以民为邦本的政治思想和静为农本的经济思想为基础的。对于这一点,唐太宗在贞观二年(628)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唐太宗鉴于隋亡于虐民的教训,把“存百姓”当作为君之道的先决条件,同时又把“存百姓”跟帝王“正其身”相联系。他的思路是很明确的:帝国的长治久安取决于百姓的能否生存,百姓的存亡取决于君主自身能否克己寡欲。他把国治、民存、君贤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反复强调民存取决于君贤。他说:“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这是君主的安危受到人民力量制约的思想流露。同时,唐太宗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在政治上大治,必须在经济上十分重视农业这个根本问题。他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唐太宗的农本论并非抽象的概念,它的表现形式就是静为农本的观点。具体地说:一方面要让农民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征役要不违农时。与民休息是静为农本的核心内容,不违农时则是休养生息的必要条件。

唐太宗不仅规定了以“静”为特征的施政方针,而且采取具体措施加以落实。

同类推荐
  • 齐白石 聂耳(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齐白石 聂耳(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本书讲述了齐白石、聂耳两位艺术家的成才、成功过程。文中对他们各自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着墨颇多,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很有帮助。
  • 贝比·鲁斯(名人传记丛书)

    贝比·鲁斯(名人传记丛书)

    1895年2月6日,在美国东部巴尔的摩市卡姆丁路426号,一个男婴出生了。他的出生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快乐。具有德国血统的父亲为了一家的生计忙碌个不停,都顾不上看这个孩子一眼;有着爱尔兰血统的母亲已经被众多的孩子和艰难的生活把精力都消磨光了,没有一点为人母该有的欣喜。刚出生的小男孩就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职业棒球运动员贝比·鲁斯。
  • 卿本多情:中国古代名人情感轶事

    卿本多情:中国古代名人情感轶事

    本书以中国古代名人的情感轶事为立足点,让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名背后也是一个个鲜活立体的生命。
  • 开国十少将

    开国十少将

    本书收入王诚汉、朱云谦、萧全夫、张至秀、傅传作等十位少将,介绍了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人生片断。
  • 普利策(名人传记丛书)

    普利策(名人传记丛书)

    他出生在匈牙利一个小镇,17岁时偷渡到美国参军。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当上了记者,并创办了《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等报纸,被誉为“报业大王”。本书生动而详实地讲述了普利策从一个联军士兵到报业大王的传奇人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普利策非凡的勇气、崇高的信念、创新的思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热门推荐
  • 1飘渺红尘

    1飘渺红尘

    他有着天人之姿,聪明绝顶,英俊潇洒,风流调傥;她有着绝世容颜,冰雪聪明,才华贯世,一笑倾城。他们,在这个无比混乱的时代,脱颖而出。他被迫留在北国,皇袍加身;她冷然拔剑出鞘,改朝换代。“既然世人皆说我是祸水,那么我便做这江山之主,看看到底能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他算尽天下,却唯独看不透她的雪色面纱;她执掌乾坤,却无法触摸到他的白色衣袍。在爱情与权谋的选择中,他选择了爱情,甘愿命亡在爱人的剑下;她选择了权谋,无奈圈禁于冷寂的宫堂。他们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国恨家仇!何时才让我们不再有冤仇?她叹息着,面对刀剑,浑然不惧,挥剑一收,长剑刺进了心,竟然这么疼!那当初,他有多疼?!若有来世,我……必不负你!
  • 宅的进化路

    宅的进化路

    宅男!在迫于现实压力下龟缩,七尺男儿的血性,也被压缩成‘蝼蚁尚且贪生’。可以湮灭于红尘,但也可一怒尸漂橹,匹夫而已,舍得一身剐,皇帝也能拉下马。当然,现实中,是有点扯淡!但,如果现实变成了一场游戏呢?又有哪个怪物,能够挡住宅男在长期背负压力而无处宣泄的疯狂呢?杀怪升级,一个属于宅男的进化路!
  • 武道至神

    武道至神

    齐飞,大魏皇朝齐王第九子,虽有贵族血脉,却身世悲催。看渺小少年如何淬炼体魄,突破武道,主宰战场,降伏异兽!踏青龙,骑白虎,驯朱雀,驭玄武!扭转乾坤,颠覆传说!更邂逅一个个佳丽,种下纠织不清的爱恨情仇,但最后的心中挚爱,却只有一人。殊不知在这一切一切的背后,却只因为一个简单、温情的目的。正当他历尽血泪,将要实现人生目标、完成自我,踏上至神之路的时候,却猛然发现:他所得到的一切根本不是他的初衷,他淬炼到极至的身体反而成了他人生最大的绊脚石。那一刻,他终于明白了淬体武学的真义竟然是......
  • 冷血少爷的宝贝妻

    冷血少爷的宝贝妻

    10岁之后,我就知道我的生活受制于人。不过没关系,我还有他!7年之后,他却狠心的离开。没关系,他走了,我找,天涯海角,刀山火海。然而5年了,没有他的任何消息,赤足于死亡边缘,一颗任人宰割的棋子。遇到了另一个他,作为他的女人,没有爱情,只有利用和阴谋!终于,我找到了他,然而晴天霹雷的事实摆在我的面前时我该如何去承受,肚子里孕育的生命又该何去何从,几年后的再次相遇,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另一个阴谋的开始!
  • 神战世界之乱世三国

    神战世界之乱世三国

    神将世界,高手众多。神战大陆,群雄并起。人族劫难,战鬼来袭。饕餮降临,祸乱天地。混沌情迷,情侣成仇.......一切天劫,尽在《神战世界之乱世三国》。看主角齐云,打破常规,成为万中无一的绝世神将。
  • 风华无双:毒医宠妃

    风华无双:毒医宠妃

    二十一世纪顶级女杀手,因背叛而魂穿古代,一觉醒来,竟成了连婢女都不如的丞相府二小姐。他是神佑帝国的帝君,一代战神,拥有绝世的容颜与才华。当命运在他们之间牵了红线,是谁先沉沦其中?她穿越千年而来为的是一段盛世情缘,还是命运另有安排?
  • 一怒飞升

    一怒飞升

    一场上古之战,隔绝了天地两界;一段黑暗时期,天穹大陆竟无一人得道成仙。是天罚还是战争之害?修真各界惶惶不安,直到一人的出现。她是人?是灵?还是神?连她自己都搞不清楚。本想肆意洒脱过好今生,可冥冥之中却又有一个声音在催促她:变强!变强!让所有人匍匐在你的脚下,让他们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世界,你不找麻烦,麻烦却能找上你。某女怒了!你丫的再说一遍?不打得你面露桃花,你都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这弱肉强食的修真界,她能坚持下去吗?且看一个机灵腹黑的纯情小丫头如何斗恶女灭渣男,一路披荆斩棘,打破禁锢,一怒成仙吧!
  • 杜甫(中国十大文豪)

    杜甫(中国十大文豪)

    杜甫(712—770),我国唐代伟大诗人。他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叫瑶湾的地方。杜甫从小体弱多病,但勤奋读书,十四五岁时便显露了非凡的文学才能。从20岁起,他先是游历了江南各地,后又漫游了山东河北一带。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楚之漠

    楚之漠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楚漠说:如果有来世,我要生在平常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网游之逆天冥神

    网游之逆天冥神

    纵使敌众我寡,看我万军敌中,取他所有人首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