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向老子求教中,从老子的话感悟的“刚、毅、木、讷近仁”,正是对老子“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最好解读。
徐行与速进
打的去乡下,车开得飞快,我有点怕。但与司机说他却置之不理。在我说了多次之后,他解释说,他不能慢,慢了下一趟就赶不上了。整个行程正常行驶仅要三十多分钟,却因超速行驶在十多分钟后就被交警拦下,结果在那等处理等了近两个小时。
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而事实却往往事与愿违。明白其中蕴涵的道理的人很多,但事到临头不犯糊涂的人很少。即使历史上的才子、智者,也不能免俗。
“庚寅科,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出,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扑,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这是《小港渡者》一文的内容。《小港渡者》作者周容(1619—1679),明末清初浙江鄞县人。周容要赶到蛟川城(今浙江镇海),小仆束书以从,因怕赶不上而关城门,于是向小港渡者询问。渡者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给出了一个看似荒谬的答案:“慢点走,还能赶上,快的话就关门了。”此时周容心头微怒,不顾而疾行。结果走到半路,果然“束断书崩”,等到重新绑好书赶过去,城门已关。于是周容悟到“渡者言近道”,即“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是因为不晓“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啊!
《小港渡者》写的是渡者的先见之明。无知的人也一定会认为渡者是一个有道行的高人,因为他能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结局。其实事情没有这么玄,只不过是他的人生阅历比别人丰富一点而已。
渡者听到询问,还须“熟视”瘦小的书童再说:他的肩头那么嫩,他的双腿这么细,而他身边的一捆书几乎齐腰,捆扎书籍的绳子又不牢靠。这就表明,在城门关上之前的有限时间里,小书僮是要完全避免摔跤的折腾的;而要避免摔跤,就须徐徐走去。看起来,速度放慢了,时间会拖长,但换来的,却是小书僮力能胜任,尤其是不出意外。这样,时间反倒赢回来了。
一个背负重物的人走得越快绳索就散得越快。这样的考虑是渗透着快与慢的辩证思维的,却为毫无辩证观点的人所不解,甚至讥之为儿戏。
“欲速则不达”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人生经验。周容所说的,是他的个人经验。但今天的我们,与几百年前的周容,想起这个经验来,一定会有很多相同的感悟。
1958年的“大跃进”,口号喊得震天响,超英、赶美、放卫星,结果跃得很“高”,跌得却很惨,不仅未“达”反而倒退了好多年。而今,很多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不惜牺牲环境,“速度”一时间加快了,但子孙后代怎么活就没人管了;有的家长为儿为女成龙成凤,拔苗助长,不管子女愿不愿意,甚至从幼儿园开始,不论啥“班”啥“补”总是拼命押着孩子去,星期日节假日也不放过,至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好坏那是可以不管……
“十次事故九次快”是前鉴,交通上就有了一个限速行驶的举措。其实人类社会很多事也该有个限速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徐步而行,切不可盲目追求而速进。
就是不舒服
一天夜里,四岁半的小外孙尿尿后有不自在的感觉。他不自在,我们一家哪能自在。女儿女婿都过来了,问他怎么啦,他不回答,只是表现很痛苦的样子。哄他,问他是不是有地方痛呀,他说不是;又问他是不是哪个地方痒呀,他说也不是。不痛不痒那到底怎么啦?问了半天也没个准确回答,最后他说:就是不舒服!
还好,过了一会儿,他指着腿说,就是不舒服我也不怕,我要睡觉。
哦,原来小外孙是睡的姿势不好,睡麻木了。
哲学上将人分成肉体的与精神(灵魂)的。我想小外孙肉体的某部位麻木,却带来了精神的不舒服。
人,可以将肉体与精神分开,那社会也可以分,主人和仆人是最简单的分法。当然,在冠以“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国则流行叫主人与公仆。人的肉体麻木会带来精神的不舒服,那么,公仆麻木会不会造成主人不舒服呢?
会,当然会。你瞧,交通部派驻深圳某海事官员林嘉祥对被猥亵的女孩家长说,“我是交通部派来的,级别比你们市长高,你们算个屁……”说这话的人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总感到他是麻木了。公仆麻木了,你说主人能舒服吗?
长沙市望城县县委书记王武亮酒后驾车被两位交警制止,王武亮当着围观的上百名群众大声说:“我是县委书记,是一把手,老子不怕!”公仆如此麻木,主人肯定不舒服!
河南省南阳某县有个公安局长,他长期霸占已是有夫之妇的下属“警花”且还威胁她那反抗的丈夫,说一枪打死他。(《重庆晚报》2009.4.30)……你说,这个公仆是多么的麻木?
中国某县希望与德国一个市成为“兄弟城市”进而吸引外资,投资建厂。德国人也对这个项目充满了希望,双方进行了一次对话。
“市长先生,您为什么不带人实地考察一下呢?”中方的县委书记问。
“虽然贵方主动邀请我们来,但我们也考虑会给贵县的预算带来负担,贵县的纳税人没有义务照顾我们,而且这样还可能影响招商的公信性和我们的判断力。”德国市长微笑着说。
“预算?”县委书记反问道……
那反问中虽然没直白,其实就是说,预算是个屁。这样的麻木,不要说中国的主人不舒服,可能连德国的客人若听懂也会不舒服的。
对于什么叫社会秩序,什么又叫扰乱社会秩序,地方政府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他们通过拘留、逮捕等等公权力,视公民权利于不顾,通过权力麻木地诠释僭越为“社会秩序”。辽宁西丰县的县委书记令公安上京城抓记者,河南灵宝市的头头们令警察奔上海捕王帅,山东新泰以患精神病为由将上访农民孙法武关押进精神病院,广东江门公安局对农民陈启林等7人去国家信访局反应土地问题,以“扰乱社会管理秩序”处以行政拘留10天……
本来,上访或以其他形式向上级向社会反映问题,是以和平方式申冤,或者以唤起社会舆论关注,而不是以街头暴力方式对抗政府,这是最有利于社会秩序管理的稳定,何况,上访言论自由等的权利还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障。没有利用上访聚众闹事,没有堵塞交通、妨碍国家机关正常工作,怎么也与“扰乱社会管理秩序”挂不上边。
还有,“大会决定小问题,小会决定大问题”可算是制度麻木。现在“小会”(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决策会)的权力是很大的,而“大会”(人大、政协以及普通民众参与的各种会议)的权力却有限得很。其实,说是“小会”决定大问题,实际上应该说是一把手决定大问题,哪个单位不是一把手说了算。难怪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之说不绝于耳。依现代民主理念,政府和各级官员手中的权力是民众授予的,既然主权在民,那么,在任何一个行政区域,大问题都应该由公众或公众代表组成的“大会”说了算,“小会”只负责执行。
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野泉说,公仆不仁,以主人为刍狗。公仆的麻木不仁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群体性事件告诉我们:民意不可违,尊重民意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是执政党宝贵的政治资源。
小外孙的肉体麻木造成的不舒服仅一会儿工夫就从精神上消失了。我们都有过麻木的感觉,如侧卧时间久了,腿会麻木,这种麻木是由于身体某一部位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暂时受阻,造成肌肉、神经营养低下等原因所产生的,这是常见的生理性麻木,并非疾病的表现。而公仆们的种种麻木,很多已成为一种疾病。
央视一次采访曾荫权时,曾特首说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各大报反映民生的消息,有时甚至直接跑到第一线察看,唯恐因怠慢而得罪市民。
马英九上台后勤勤恳恳不敢怠慢,但民调却一路下滑,老百姓大喊民不聊生。这是什么原因呢?台湾“名嘴”在央视《海峡两岸》上说,马患了手指神经末梢麻木症。即执政者与老百姓直接接触时,手指尖失灵,体味不到民众的疾苦和情绪,故导致举措失当民众不满。
尊重民权,关注民生,借鉴民主国家和地区将权力关进笼子的治国方略,是治疗公仆麻木病症的妙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注意力
凡当过学生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考试前,再不济也绝对不会在开着的电视机旁学习;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注意力,有时甚至将自己一个人关在房子里。
“注意力”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由于有了注意力,人们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一定的问题,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没有注意力,人们的各种智力因素,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都将得不到一定的支持而失去控制。
几年前,有人曾这样问张朝阳:“你们真是活雷锋,每天给我们这么多免费的信息,你们怎么赚钱呢?”张朝阳回答:“我不是活雷锋,而是‘红色资本家’,其实你点击搜狐网站,就给了我最宝贵的注意力。有了你的注意力,我就能赚大钱。”
偌大的会场里,有1000个人同时拿着话筒发言,听众却只有一个人。这时,发言者想的是:“如何让自己发言的声音、内容盖过其他999个,让这个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我一个人身上?”
开始对张朝阳关于注意力的话很不理解,后来看了有关会场的形象比喻,又翻阅了托马斯·达文波特的《注意力经济》才对张朝阳的话有了理解,并知道注意力经济这一新概念。
互联网一网打尽天下,各种信息、广告如潮般涌来,甚至泛滥成灾,这如同一个偌大的会场。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恰如这个会场。由于整个世界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甚至还与商机、成功和财富挂上了钩。如果说在职场,谁获得了上司的注意力,谁就可能获得提携机会的话,那么在当今的市场,哪家企业赢得了消费者的注意力,产品销量就可能上升,利润自然也会大增。
众所周知,“注意力”原本是生理学、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埃森哲战略变革研究院主任达文波特却给其下了如下定义:“注意力是对于某条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当各种信息进入我们的意识范围,我们关注其中特定的一条,然后再决定是否采取行动。”他认为,注意力其实是一个过程,它包括“探索”与“决策”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人们对从周围摄入的大量知觉进行筛选;在后一个阶段,决定是否对吸引自己注意力的信息采取行动。两个阶段缺一不可,否则不存在注意力。
事实上,作为21世纪新经济浪潮特征的“注意力经济”概念的最早提出,至今也不过十来年时间。“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是美国的迈克尔·戈德海伯在1997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中提出来的。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货币资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是“虚拟经济的硬通货”。
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难怪一些名家说,当今社会已经从“知识时代”转变到“注意力时代”。
对注意力经济有个形象的说法,叫“眼球经济”。注意力就是眼球。因越来越多的成功者的成功之路是通过争夺眼球获得的,也就出现了一些意在吸引“注意力”的“炒作”。但是,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又是法治经济,你的“炒作”再高明也有露馅时。“三鹿奶粉”就是一例。“三鹿奶粉”为了吸引国人的注意力,不惜代价上了央视,还被誉为免检产品。可是,因“三聚氰胺”之害吸引了网民,结果竟被注意力所淹没。
最近又出现了注意力让官员身败名裂的事。南京市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根因引起网民的注意力关注,大量网民对其“人肉搜索”,得知其不仅抽天价香烟,而且戴天价手表,其奢侈的生活与一个国家公职人员的收入极不相称。结果,被当地党组织和纪检部门免除其职务并立案调查。
被注意力击倒的,周久根不是第一人。此前的徐州市泉山区委书记董峰因被网民举报贪污受贿、包养情妇而被纪检部门“双规”并最终被正式逮捕。近日,浙江东阳市审计局局长等人因用公款做按摩,其7000多元花费账单被网民在网上曝光后,不到一个月后即被免除局长职务。
其实,倒在注意力之下的事在国外早有报道。几年前,芬兰中央银行行长某次公务接待,菜单中包括一道超标的鹅肝,就是因为被媒体注意力聚焦到菜单而被迫引咎辞职。原美国总统布什甚至说自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的。
在我国公款招待、公费旅游、公车私用已成顽症。注意力可以反腐应该说是一大突破,只是我国的很多制度还不完备。这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打苍蝇,谁都敢。可是如果那只苍蝇是落在老虎的胡须上,你还敢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