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45600000009

第9章 秦汉儒学(2)

博士的选用,西汉和东汉以前采取征拜和荐举的办法,而且有一定的标准。到了东汉,任博士还须经过考试,只有精通《易》、《书》、《孝经》、《论语》的人,方能被荐为博士。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我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后人认为最早渊源于孔子。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性三品

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结合天人感应说,提出人性有上、中、下之别的观点。他认为:人是天的副本,人的身体和性情都来源于天。

人性的根源是阳,表现于外为仁,是善;情的根源是阴,表现于外为贪,是不善。人生下来就有性和情两种质,虽然性是主,情是从,但不能说人性先天就是善的。

要使人养成道德品行,达到“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需要经过社会的教育。

董仲舒认为:上等的先天就是善的,不需教育;下等的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的。这两种都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是大多数,需要教育,所以董仲舒认为君王承天命,教育人民养成善德。他从人性论上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董仲舒以后,东汉王充也根据禀气的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王充认为性善是中人以上,性恶是中人以下,善恶混是中人之性。

五德

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把儒家经典“五经”之一的《周易》一书中“阴阳”观念和“五行”观念糅合到一起,倡导阴阳五行说,用来解释历史上的朝代兴替的原因,为新兴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五德之说,源于五行理论,春秋时代的著名的思想家邹衍将天下分为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原理揭示历史朝代更迭的规律,开了将五行纳入政治领域之先河。

按邹衍的理论,黄帝时代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秦为水德。五德相克,改朝换代。后世历代帝王建国,皆沿用五德之说。

明经

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必须修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以确定等第而得官。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西汉时举“明经”科不按人口,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开始,以人口多少定举数,后来加上年龄限制。但在东汉初,年纪轻而精通经学,也可应举明经。

汉代许多名臣,如孔安国、贡禹等都是明经科出身,韦贤、韦玄成父子皆以明经科入仕,先后位居宰相。重经之风一直延续至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唐代的“明经”科试帖经,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

二、儒学名家

汉初统治者在文化思想上主要是推崇和提倡黄老道家学说,尽管如此,儒家思想在汉初取得了发展,涌现出了毛亨、申培、辕固等一大批儒学名家。

到了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这也促使在两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了许多为儒学名家。

毛亨

毛亨,“毛诗”的开创者。汉朝初年,讲解《诗经》的主要有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河间毛亨4家。

但由于毛诗传继儒门正宗,解经往往与先秦典籍相合,而且其训诂平实,准确、简明、便于传习,所以,唯独有毛诗流传下来。今天我们读到的《诗经》,就是汉学大儒毛亨、毛苌注释的“毛诗”。

据说当年孔子删定《诗经》后传给了子夏,子夏传给了曾申,曾申传李克,李克传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荀卿,荀卿传给毛亨。

可惜,毛亨生不逢时。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整天以语《诗》为事的毛亨不知何时大祸临头,携带家眷一路仓惶地从鲁地北上,一步步远离尘嚣,最后来到相对荒僻但水草丰美的武垣县居住下来,隐姓埋名。

这也是后来史家有的称他为鲁人,有的直接称他为河间人的原因。直至汉惠帝撤销了“挟书律”,天下天平了,毛亨才敢光明正大地重新整理《诗经诂训传》,并亲口传授给毛苌。

毛苌

毛亨的侄儿,儒门正宗毛诗的传授者。时人称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

申培

申培(公元前219年~公元前135年),名培,也称申公、申培公。西汉儒学中今文诗学“鲁诗学”的开创者,少年时代他跟浮邱伯学诗。

吕后执政时,浮伯在长安,申培再次前去学诗。文帝继位后,听说申培对诗研究精深,遂拜为博士。

申培为诗作传,号称鲁诗。远方慕名而来学习的弟子先后达千余人。汉武帝即位不久,赵绾向武帝推荐年已80岁的老师申培。武帝派人前往鲁国迎接申培,并任命申培为太中大夫,参与研究有关兴建明堂。

申培一生新教弟子中成才者甚多,其中为博士者10余人,为大夫、郞、掌故者以百数。

王式

王式,字翁思,西汉儒士。他曾教授昌邑王刘贺。昭帝死后,昌邑王嗣位,但很快有以淫乱被废。

当时王式下狱当死,后自诉以《诗》305篇为谏,以此免死。王式的学生也很多,其学生有名者有张长安、唐长宾、褚少孙。

辕固

辕固,又名辕固生,今桓台县田庄镇辕固村人,西汉儒家《诗》学四大流派之一“齐诗”的创始人。

辕固学术严谨,敢于坚持真理,汉景帝时以治《诗》为博士。辕固为人廉直,不阿权事贵。窦太后崇尚黄老之学,好读《老子》书,她向辕固请教,辕固直言不讳地说:“此家人言耳。”

他贬道家而扬儒家。窦太后听后大怒,强迫辕固到野猪圈里和野猪搏斗。幸亏汉景帝暗中借给辕固一把利剑,辕固才杀死了野猪,保全了性命。窦太后也只好作罢。

后来,辕固离京去做清河太傅,最后以年老多病为由辞职归乡,在家传授儒学。

韩婴

韩婴西汉燕人。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王刘舜太傅。武帝时,与董仲舒辩论,不为所屈。

西汉“韩诗学”的创始人,其诗语与齐、鲁大不相同,他推测《诗》之意,杂引《春秋》或古事,与经义不相比附,与周秦诸子相出入,皆引《诗》以证事,而非引事以明《诗》。

后苍

后苍,字近君。山东郯城县人。西汉经学家。后苍精通《诗》和《礼》。

他还是研究《孝经》的专家。武帝时立为博士,官少府。撰有《后氏曲台记》。

后苍的子弟中,著名者有戴德、戴圣、庆普、萧望之、匡衡等人。

伏胜

伏胜(公元前260年~公元前161年),字子贱。汉朝时济南人。他原来是秦国的博士,世称伏生。

文帝时求能治《尚书》的人,伏胜时90余岁,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错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传世的《尚书》。

伏胜自己撰有《尚书大传》,成为文学派的开山祖师。后世人极为推崇尊拜,追封其为乘氏佰,尊为圣人,进文庙与孔子一起,享受万民祭祀。

欧阳生

欧阳生,字和伯,西汉山东广饶人。他幼习儒家经学,将《尚书》29篇分解为31篇,为《周诰》、《殷庚》作了详细注解。

著有《欧阳章句》41卷、《欧阳说义》2篇,成为西汉今文《尚书》欧阳学说的开创者。自欧阳生《尚书》起至其八世孙欧阳款,代代相传,史称“欧阳八博士”,也称“欧阳尚书学派”。

夏侯胜

夏侯胜,字长公,山东宁阳人。著名西汉朝学者。西汉武帝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汉武帝时均立为博士。

他的做人准则是:为国要忠,为民要仁,为事要义。上不奉下不欺。崇尚正派刚直,厌恶邪道歪理。夏侯胜为政时以真言议政著称,治学时注重创新发展。

他结合当时社会需要聚生讲学,建学馆,广招学子,百里之遥慕名而至,成为汉朝时期的一代名师,连皇太后也常听其讲学。

夏侯胜潜心研读,逐步升华出自己的文学特点,创立了今文尚书,称“大夏侯学”。

夏侯建

夏侯建,字长卿,夏侯胜之长子。官至太子少傅。他自幼受家庭的熏陶,从夏侯胜和欧阳高学习《尚书》,学识渊博,富有创新精神,成为一代佼佼者。他继承父学,创立了“小夏侯学”。使文为今用,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再次掀起治学资政文学运动。两人成为“今尚文学”的开拓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朱云

朱云,字游,原居鲁地,后移居平陵。他精研《周易》、《论语》。

元帝时,与少府五鹿充宗辩论易学,获胜,遂授博士,迁任杜陵令,后为槐里令。他为人狂直,多次上书抨击朝廷大臣。晚年教授生徒,70余年故于家。

孔安国

孔安国,西汉鲁人,字子国,孔忠次子,孔子第十一代孙。西汉经学家。孔安国少学《诗》于申培,学识渊博,擅长经学。

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据传,汉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较今天《尚书》多16篇,孔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

《史记》作者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请教。后世尊其为先儒。

李寻

李寻,字子长,陕西咸阳人。西汉儒家。

李寻在汉代色彩斑驳的阴阳灾异理论中建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理论,即日月五星灾异论。

把阴阳灾异同占星术相结合,认为日月星辰在方位和亮度上的每一变化都与帝王、妃后大臣的品德乃至具体行为密切相关。

他主张“崇阳抑阴”,抑制外戚与后党,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儒生借天象以弹劾大臣的理论。

高堂生

高堂生,也称高堂伯。西汉鲁人。

他专治古代礼制,汉初《礼》学最早的传授者,和徐生在《仪礼》的传授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戴圣

戴圣,字次君,河南商丘人。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

他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三人苦心钻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今文礼学大师。

戴德号称“大戴”,戴圣被称为“小戴”,两人合称为“大小戴”。

戴圣成为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后来,三家之学皆立于学官,其学兴盛一时。

田何

田何,字子庄,号杜田生。淄川人,后迁到杜陵,西汉今文易学的开创者,西汉经学大师。

据说孔子授《易》,五传至田何。秦始皇焚书时,《易》依赖田何口授,才得以传于后世。

施雠

施雠,字长卿,安徽濉溪人。汉代经学家。他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00年至公元1年间。施雠为老师田王孙的终生弟子,从小时候就跟从学习《周易》,一直侍奉到去世。

据说孔子传《易》于商瞿,六世至齐人田何,田何传丁宽,丁宽传田王孙,田王孙传易于施雠,孟喜和梁丘贺。这三家在汉宣帝时都列于学官,即得到官方认可。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施雠传《易经》12篇,作易经《章句》两篇。

孟喜

孟喜,汉东海兰陵人,字长卿。与施、梁丘贺同学,各成一家,故孔子所传下的《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孟喜《易》学以六十四卦分配气候,以卦气言《易》,占验吉凶。与京房《易》学被人们合称为“孟京《易》学”。著作有《孟氏章句》。

梁丘贺

梁丘贺,字长翁。西汉时今文《易》学“梁丘学”之开创者。梁丘贺从京房学《易》。

汉宣帝时,召为郎,任太中大夫、给事中,至少府,年老终于官。

梁丘贺为人小心周密,他所开创的《易》学,与施雠、孟喜、京华同被列为学官,对后世影响很大。

京房

京房(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本姓李,字君明,河南清丰人。西汉儒家学者。

京房之所以驰名于我国学术史,是由于他开创了今文《易》学“京氏学”。《易》作为我国学术源头之一,研求者代不绝迹,京房是其中颇有影响的一位。

京房的《易》学得之于焦延寿。焦延寿讲《易》,喜推灾异,以自然灾害解释卦象,推衍人事。京房从焦延寿学《易》,深得焦氏《易》学“真谛”。

他把焦延寿以灾异讲《易》的做法推向极端,到处宣讲,以之干政,使《易》学此一流派在当时声名显赫,对后世影响极大,以致人们把这一流派称之为今文《易》学“京氏学”。

费直

费直,字长翁,山东莱州人,西汉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官至单父令。

费直依古文古字本汉《易》,称《古文易》。东汉时期,儒家经学家陈元、郑众、马融都学习和传授费氏学。

马融还为费氏《古文易》作“传”,并把它传授给其高足、汉代经学集大成者郑玄。今文《周易》与《费氏易》有很深的渊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河北景县人。政治家、教育家,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武帝元光元年,他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元朔四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四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他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同类推荐
  • 白话观无量寿经

    白话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又称《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共为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合称“净土三经”。
  •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所录文本,以日本《卍续藏经》本(第二十四册)为底本,参照《禅宗全书》第二十三册所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家解》(日本花园大学藏本)校勘。在此基础上,增加“六祖略传”与“现代注释”两部分白话。《六祖讲金刚经》一书,力求通俗易懂,加入大量《坛经》的禅故事,使其成为目前最权威的解读《金刚经》读本。
  • 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北地区是多种宗教的传播区域,祆教、佛教、摩尼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宗教在这里竞相呈现,成为人类宗教文化的大展台。这些世界性的宗教也是最先在这里发生碰撞、交流与汇合,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宗教文化景观。长安以西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佛教的石窟和造像,诉说着佛教从印度一路走来的历史: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亦无不取道于丝绸古道,进入中国内地: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教亦由此传入西域、印度,丝绸古道堪称为宗教文化之路。
热门推荐
  • 我还记得那些零碎的光

    我还记得那些零碎的光

    夜晚的天空会布满闪烁的星星,白昼的天空会布满飘游的云朵,经历了那么多,不知我还是否记得那些零碎的光。
  • 点裙臣

    点裙臣

    本是侯门嫡女的萧问筠,在前世与三皇子李景誉情投意合,哪知这一切只是李景誉设下的局,最终,妄自痴情的她被李景誉摆上祭坛,遭逢灭门之祸。重生之后,萧问筠决意复仇!她扮痴作傻,扮猪吃老虎,实则冷眼旁观,暗下棋子,步步为营。而与此同时,不明真相的大皇子、二皇子和四皇子又对她格外垂怜。真心假意之间,让萧问筠的复仇之路险象环生……
  • 神启之旅

    神启之旅

    世界是神秘的。有人说过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圈,这个圈越大,人就会发现他未知的东西还有很多。也许,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那么一棵树,无数生命从中孕育;有那么一个地方,那里囚禁着无数年来死亡的灵魂;有那么一种生物,它们生来就是为了坐上王座的。也许,这些都是真的……
  • 机动天下

    机动天下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天都星上,一个平凡少年天尘,在一次昏迷中无意触动了一个宇宙中最为神秘的系统——天机系统,从而成为无数宇宙中第三个成功激活天机系统的目标,从此,他的人生,开始显得与众不同,扑朔迷离起来......踏上巅峰的科技,力量震天的战士,诡秘残暴的星际生物,神秘浩瀚的宇宙,波澜壮阔的星际争霸,一个又一个的惊天阴谋,尔虞我诈......一切的一切,尽在——机动天下!
  • 入道绝境之扭转乾坤

    入道绝境之扭转乾坤

    墨家少年与零风发生一系列的羁绊,后知后晓,零风的身世不一般,在伙伴的帮助下,能否力挽狂澜,为家族,为人民,争得一处土地,到底谁能成王。
  • 不谙世事的小妮子

    不谙世事的小妮子

    曾几何时,我们都有过年少轻狂、叛逆的时候。可以说是油烟不进,越不让做的事越要做,走了很多弯路。往往在经历过痛过之后才幡然醒悟。这本书讲的就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妮子,在她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做了常人认为是脑子有病的事。而在她看来是在维护,并不后悔。
  • 双颜祸

    双颜祸

    白日,她是丑陋无比的公主陪嫁侍女。夜晚,她是倾国倾城的祸国妖姬。从出生那天,她就拥有日夜两种不同的容颜,注定她坎坷的一生。原本心无城府,怎奈命运多舛…………流火:若她真是祸,那我这一生注定躲不过这场祸。湮洐:祸也罢,若是为你,我受了。双颜:我原不想这样精于心计谋略,怎奈你们个个让我不得安宁…………(大家收藏吧,推荐吧,叩谢……)
  • 巫道起家

    巫道起家

    不知多少世轮回传下的大巫血脉,无奈地被牵扯进众神的恩恩怨怨中。一切都是无奈,可一切都是天意,命也!从此走上了贱踏众神的道路,凡不入他所建的未来一门都命运中注定要被蹂躏。他是神中的成吉思汗,要走上条不归路,要抢众神中的女性之神?
  • 人物卷(文摘小说精品)

    人物卷(文摘小说精品)

    中外名家名作之荟萃。或讽刺、或鞭笞、或记人、或叙事,长短不一,内容各异,却一样地穿过时间的隧道,直击我们的心灵,再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一样的内心世界……
  • 七月去杭州

    七月去杭州

    毕业那年,我一直做一个同样一个梦,梦到我又回到当初上大学的时候,下午上完课回寝室的路上想着回到寝室,老魏开始装正经,胖子开始吹牛皮。刘洋去喜欢他的杰克逊,小熊指着新闻在愤青,小武依然脑袋晃晃,我趴在电脑面前打游戏。然后等我满心欢喜的打开门,什么都没了,谁都不在了,只剩下一面白的晃眼的墙上写着:2009年6月,我们毕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