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28500000018

第18章 磨练心智——直面挫折才会活出与众不同(1)

曾国藩重视磨练心智对人的成长所起的积极作用,他似乎继承了孟子“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这句话。在曾国藩看来,苦难的生活对人来说是一种磨炼,是锻炼一个人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样也是培养人们具有远大的人生志向和浩然正气的途径。

风霜磨炼,足坚筋骨而长识见

字谕纪泽:

三月初二日接尔二月二十日安禀,得知一切。

内有贺丹麓先生墓志,字势流美,天骨开张,览之忻慰。惟间架间有太松之处,尚当加功。

大抵写字只有用笔、结体两端。学用笔,须多看古人墨迹;学结体,须用油纸摹古帖。此二者决不可易之理。小儿写影本,肯用心者,不过数月,必与其摹本字相肖。吾自三十时,已解古人用笔之意,只为欠却间架工夫,便尔作字不成体段。生平欲将抑诚悬、赵子昂两家合为一炉,只为间架欠工夫,有志莫遂。尔以后当从间架用一番苦动,每日用油纸摹帖,或百字,或二百字,不过数月,间架与古人逼肖而不自觉。能合柳、赵为一,此吾之素愿也。不能,则随尔自择一家,但不可见异思迁耳。

不特写字宜摹仿古人间架,即作文亦宜摹仿古人间架。《诗经》造句之法,无一句无所本。《左传》之文,多现成句调。扬子云为汉代文宗,而其《太玄》摹《论语》、《方言》摹《尔雅》、《十二箴》摹《虞箴》、《长杨赋》摹《易》、《法言》摹《难蜀父老》、《解嘲》摹《客难》、《甘泉赋》摹《大人赋》、《剧秦美新》摹《封禅文》、《谏不许单于朝书》摹《国策》、《信陵君谏伐韩》,几物无篇不摹。即韩、欧、曾、苏诸巨公之文,亦皆有所摹拟,以成体段。尔以后作文作诗赋,均宜心有摹仿,而后间架可立,其收效较速,其取径较便。

前信教尔暂不必看《经义述闻》,今尔此信言业看三本,如看得有些滋味,即一直看下去。不为或作或辍,亦是好事。惟《周礼》、《仪礼》、《大戴礼》、《公》、《谷》、《尔雅》、《国语》、《太岁考》等卷,尔向来未读过正文者,则王氏述闻,亦暂可不观也。

尔思来营省觐,甚好,余亦思尔来一见。婚期既定五月二十六,三四月间自不能来,或七月晋省乡试。八月底来营省觐亦可。身体虽弱,处多难之世,若能风霜磨炼、苦心劳神,亦自足坚筋骨而长识见,沅浦叔向最赢弱,近日从军,反得壮健,亦其证也。

赠伍嵩生之君臣画像乃俗本,不可为典要,奏折稿当抄一目录付归。余详诸叔信中。

三月初三日

曾国藩希望他的儿子能够经历更多的磨练,变得更加成熟起来。故而他在信中说——“身体虽弱,处多难之世,若能风霜磨炼、苦心劳神,亦自足坚筋骨而长识见”。

子女仿佛是一只被关进笼子里的小鸟。开始,它还向往着蓝天白云,想挣脱牢笼。但是,慢慢的,在不知不觉中,它习惯了这种牢笼生活,主人给它吃什么它就吃什么,主人要给它喝什么它就喝什么。甚至,它见到主人还能够放声高唱。可是,它不知道,它的那种与生俱来的翱翔的本领,在它对牢笼生活的一点点的适应中开始蜕化;它那本来属于蓝天,本来用来翱翔的有力翅膀也一点点萎缩。当有一天它终于从牢笼中出来时,它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翱翔的能力。

“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只有经历各种磨难才能成长,所以不能一味的娇惯孩子,适当地让他们吃些苦。要让孩子学会用心去体验和感受真实的生活。去体味山的雄奇天的高远,去聆听林涛……品尝过各种各样的滋味,体验过各种各样的磨炼接受各种各样的考验,才会茁壮成长,翱翔于天际间。

一个人在人生的历程中,哪一个没有遇到挫折和苦难。

1905年,李叔同抱着救国之志去日本求学,希望寻求到救国救民的道路。临行前写下“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山河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以表心志。在日本一共学习了6年,在这期间参加了同盟会,决心用革命来救国救民。回来后,加入“南社”,曾填词“魂魄化成精卫鸟,血红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以抒发自己的胸怀。

辛亥革命胜利后,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的果实,国家重新陷入混乱之中,军阀割据,年年混战,而国民党内腐败不堪,老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想象当初发下的誓言和的豪言壮语,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后来,又想通过教育救国,振兴中华,可是赶上家道中落,最后的梦想也破碎了。

最后,他决定遁入佛门,潜心研究佛学知识。虽吃了许多的苦,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取得不朽的成就,此生没有白活了。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曾国藩也是一个屡经磨难的人。

清朝末年,统治腐朽,国家软弱。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急剧激化。不堪忍受清王朝残酷压榨和外国侵略者疯狂掠夺的各地人民群众,纷纷组织起来进行英勇顽强的抗争。终于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的统治陷入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在咸丰二年奉旨至长沙,帮助湖南巡抚办理团练。在太平军节节得手后,他眼看办团练已无济于事,即上奏并获准按戚继光的办法组建新军,以其家乡湘乡的练勇为基础,招募质朴的农民为士兵,以当地儒生为军宫,编练成一支军队,史称湘勇或湘军。

湘军组成之后,曾国藩即发布《讨粤匪檄》,誓师出战太平军。两军初战时在岳州、靖港,湘军连战连败,曾国藩痛不欲生,第一次投水自杀,被左右救起。痛定思痛后,曾国藩重整旗鼓,后攻占武昌重镇,奉诏任湖北巡抚。不久清廷怕他拥兵自重,无法驾驭,又解除他的署任,让他长期以侍郎的虚衔带兵。其后,曾国藩率水师进攻九江、湖口。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部来援,设计将湘军水师的轻便快船诱人鄱阳湖,再一举封锁湖口,使仍在长江中的湘军水师的笨重大船成为“王翼之鸟,无足之虫”,再用火攻,湘军水师的数十艘大船被毁,曾国藩率残部狼狈退至九江以西,其座船也被太平军围困。曾国藩第二次投水自杀,被随从捞起。此后,他一天到晚吃不好睡不好。不到50岁,连一寸大小的字都看不清,随时都有死去的可能。面对着这一切,曾国藩挺了过来,都忍受了。他拿湖南乡间的一句俗话来安慰、激励自己说:“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我不能显示我得软弱,不肯求别人的怜恤,一切痛苦自己担当。”

但是,曾国藩要向朝廷汇报战况,在给朝廷的奏章中他就用了“屡战屡败”来说明战况。他的部下李元度看见后,就对曾国藩说道:“大人,我认为如果您把奏章中的屡战屡败四字改为屡败屡战的话,境界就大不一样了。文字虽然毫无不同,但次序如此一颠倒,满篇精神就大变了,这几个字表明了大人您决不屈服,毫不退缩的意志。跌倒下了再爬起来,你是不会被打垮的,这样朝廷就还会对大人您给予重任的。”曾国藩听了之后,非常同意,说:“你的建议正好符合我的心意。就照你的意思写吧。”

本来,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连续失败,朝廷对此已经非常的恼火,已经有了罢免曾国藩的想法。但是,当曾国藩的奏章送到京城之后,京都的皇帝与重臣们读后,只觉曾国藩及其率领的湘军精神可嘉,不觉得其屡屡失败有什么罪过,并且继续任用曾国藩征讨太平军。正是因为依靠百折不挠的精神斗志,屡败屡战,如履薄冰,不断地走出逆境,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曾国藩终率领湘军,会同左宗棠、李鸿章等指挥的部队,逐渐实现了对太平天国的“天京”的战略包围,并在同治三年六月,攻破了“天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古往今来,那些成大事者没有一个时一帆风顺的。这就说明,上苍并没有特别地眷顾他们,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很大的成就,名垂青史,主要的原因是在面对困难环境时,没有像常人那样产生畏惧和退缩之心。困难的环境并没有使他们屈服,而是激发了他们身上潜在的力量,迸发出惊人的气概。因此,困苦、坎坷没有打垮他们,只能够使他们变得更刚毅,更强大,从而,他们得以走出低谷,战胜自己,也就战胜了世界,这正是强者成功的秘诀。

跟曾国藩学立世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必须有一种不怕磨难,在磨难中激发自己的潜能,产生作为强者的意识和行动,适合时代的发展,做一个成功之人。

成功者须历风波灾难

沅弟、季弟左右:

接沅弟排递一缄。大傩礼神,以驱厉气而鼓众心,或亦足以却病。

余寸心忧灼,未尝少安。一则以弟营与鲍营病者太多,为之心悸;二则各县禾稼,前伤于旱,继而蝗虫阴雨,皆有所损,收成歉薄,各军勇夫七万人,难于办米;三则以秦祸日烈,多公不能遽了,袁、李皆将去包长淮南北,千里空虚,天意茫茫,竟不知果有厌乱之期否?幸季弟疟疾速愈,大为欣慰。

观民心之思治,贼情之涣散,金陵似有可克之机。然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吾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

东征局五万,因北风太大,尚未到省。此去竟止解去五万,下月必补足也。

兄国藩手草

曾国藩在家信中提到,“自古成大事者”、“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能够忍受住苦难生活的磨练,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害怕了。

宋濂字景濂,明朝初年浦江人。宫于学士,承旨知制浩。主修《元史》,参加了明初许多重大文化活动,参与了明初制定典章制度的工作,颇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被人认为是明朝开国大臣之中的佼佼者。

宋濂年幼的时候,家境十分贫苦,但他苦学不辍。他自己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我小的时候非常好学,可是家里很穷,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寻到书看,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去借来看。因为没钱买不起,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拼命地赶时间,计算着到了时间好还给人家。”正是这样他才得到了丰富的学识。

有一次天气特别寒冷,冰天雪地,北风狂吼,以至于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冰,家里穷,哪里有火来取暖?宋濂手指冻得无法屈伸,但仍然苦学不敢有所松懈,借来的书坚持要抄好送回去。抄完了书,天色已晚,宋濂只能冒着严寒,一路跑着去还书给人家,一点不敢超过约定的还书日期。因为他守信,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看。他因此能够博览群书,增加见识,为他以后成才奠定了基础。面对贫困、饥饿、寒冷,宋濂不以为意,不以为苦,而他所追求的是成大业,努力向学。

到了20岁,宋濂成年了,就更加渴慕圣贤之道,但是也知道自己所在穷乡僻壤缺乏名士大师,于是不顾疲劳常常跑到几百里以外的地方,去找自己同乡中那些已有成就的前辈虚心学习。后来他觉得这样学习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就到学校里拜师学习。一个人背着书箱,拖着鞋子,从家里出来,走在深山文谷之中,寒冬的大风,吹得他东倒西歪,数尺深的大雪,把脚下的皮肤都冻裂了,鲜血直流,他也没有知觉。等到了学馆,人几乎冻死,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学馆中的仆人拿着热水把他全身慢慢地擦热,用被子盖好,很长时间以后,他才有了知觉,暖和过来。

为了求学,宋濂住在旅馆之中,一天只吃两顿饭,什么新鲜的菜,美味的鱼肉都没有,生活十分艰辛。和他一起学习的同学们一个个华服奇丽。但是宋濂不以为那是什么快乐,丝毫也没有羡慕他们,而是穿着自己朴素无华的衣服,不以为低人一等,不卑不亢,照样刻苦学习,因为学问中有许多足以让他快乐的东西,那就是知识。他根本没有把吃的不如人,住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这种表面上的苦当回事。正是宋濂能忍受穷苦,自得其乐,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的那些同学一个个生活得很快乐,又有几人名留青史呢?

事实上正如曾国藩所说的一样,任何一种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地得到,总要经历挫折,从挫折中分析出路、在痛苦中锻造生命。如果一个人不能承受各种风波,那么他最后只能向隅而泣!相反,越是在风波和灾难中闯过来的人,才知什么是风波,怎样才能成功。无怪乎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要大声呼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跟曾国藩学立世智慧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看到怕吃苦的人会成功,遇到一点困难就叫苦连天的人是不会有出息的。苦与甜的相对的,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先吃苦,或者能够吃得下来苦的人,方能享受到成功的香甜。

有志者,事竟成

四位老弟足下:

自七月发信后,未接诸弟信,乡间寄信较省城百倍之难,故余亦不望也。

九弟前信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此意甚佳。霞仙近来读朱子书,大有所见,不知其言语容止、规格气象何如?若果言动有礼,威仪可则,则直以为师可也,岂特友之哉!然与之同居,亦须真能取益乃佳,无徒浮慕虚名。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他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同类推荐
  • 三略

    三略

    顾名思义,《三略》是专讲战略的兵书。其上略、中略、下略都是从战略的高度论述问题,始终贯穿着战略思想。在西汉以前,这样紧紧围绕战略问题的兵法专著还不曾出现。可以说,《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战略专著,影响极为深远。
  • 照世杯

    照世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古戍寒笳记

    古戍寒笳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中华家训1

    中华家训1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热门推荐
  • Meno

    Meno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世界经典攻坚战:滑铁卢战役,葛底斯堡战役 ,凡尔登战役,台儿庄会战,列宁格勒保卫战,等等的详尽描述。带你走回那段转乱的历史。
  • 喵游天下

    喵游天下

    我是猫,不我不是猫,我是人,我是一个有人的灵魂,猫的身体的人,你们可以想象被成千上万的猫,围在一个废弃的工厂里,然后给那啥的痛苦吗?到了地狱,无常说“你身前被什么害死的,你投胎后就是什么!而且样子和身前的害死你的东西,差不多是一样的”我的心在哪一瞬间是崩溃的,你妹啊,那可是成千上万的猫,我投胎后还是个猫吗?造孽啊!投胎后的我,成了一家普通的小猫、
  • 薄荷烟花凉

    薄荷烟花凉

    一切祸患都因爱而起,一切伤害都因爱而终结。背负着十字架长大的少年们,在悲伤中相逢,匆匆的遇见又匆匆的逃离,成为此身最美的风景。
  • 营养师指导:健康宝宝怎么吃

    营养师指导:健康宝宝怎么吃

    本书介绍了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及分阶段给出宝宝辅助食品添加的原则及经典食谱的制作方法;各月龄宝宝的身体发育特征及所需要的营养、适宜制作辅食的食物。另外,本书还针对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宝宝食品进行选择性指导,告诉父母如何选择宝宝吃的奶源,如何分析宝宝奶粉的营养含量,如何让宝宝顺利接受配方奶等知识,使年轻的父母在喂养宝宝的过程中不会因没有经验而手忙脚乱,也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喂养方式,从而科学地喂养宝宝,使宝宝的成长更健康。
  • 书法三昧

    书法三昧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公子不可戏

    公子不可戏

    一觉醒来,世界发生了翻天的变化。她面前站的是闻名古今的绝世美男潘安?他在冲她微笑?他靠过来了!怎么越来越近?!耳边突然响起一道傲娇地提示:【任务启动】任务目标:撩潘安(ps:中途可触发隐藏技能~)巫央央穿着睡衣,脸上贴着昨晚睡觉没有摘掉的面膜,站在公元300年,西晋的大街上。瞪圆了眼睛看着面前的古装美男,慢慢地流出了两行鼻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读三国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读三国

    泽东青少年时代就十分爱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他说:“吾人揽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毛泽东1906年接触了《三国演义》,1912年在湖南一师期间,接触了《三国志》。从有记载文字佐证,他至少读了70年的《三国演义》。可以说《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伴随了他一生的读书生活。《毛泽东读“三国”》文字流畅,内容扎实、准确,剖析客观公允,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者从有关毛泽东阅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大量资料中,加以理性思维,写了《毛泽东读“三国”》这部图书。
  • 雷锋

    雷锋

    1940年12月18日,距湖南省城长沙以西15公里的望城县,隐没在山坳里的小山村简家塘,诞生了一个小生命,乳名庚伢子。陈抚生编著的《雷锋》内容介绍:庚伢子嗓音特别响亮,几乎整个简家塘都能听见他“呜哇,呜哇”的大声哭叫。这一年,他的爷爷雷新庭57岁,父亲雷明亮33岁,母亲雷一嫂30岁,哥哥再伢子8岁。一家1人难得有这样的好心情。雷新庭把家里一只下蛋的老母鸡炖了,请来为雷一嫂接生的六叔奶奶、儿子的好友、后生子彭德茂,庆贺了一番。六叔奶奶说:“恭喜贺喜,你雷家人丁兴旺,再伢子的名字起得好,元满又生了个伢崽!”彭德茂才24岁,是条走南闯北的汉子。
  • 彼岸花开那年谁曾为我许诺未来

    彼岸花开那年谁曾为我许诺未来

    一次巧合,一场误会,一段旷世奇缘。是情深缘浅、留一身遗憾,还是情浅缘深、一辈子怨偶。夜亦君遇上一个人要一分钟的时间,喜欢一个人要一个小时的时间,爱上一个人要一天的时间,可,让我忘记你一辈子都做不到。凰允缘前世明明已经被伤的体无完肤了,不是吗?可又义无反顾的爱上了。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可,负我者,必入地狱。